2008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金融风暴,搅乱了全球经济发展,紧接而来的是信贷收紧、消费减少及投资降低等状况,全球经济陷入一片困顿之中。然而已是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第一大产出国的中国,虽然各产业繁荣发展,经济迅速成长,但也难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太阳能光伏产业就面临了国外市场预期减少、价格大跌、汇损严重等重重压力。尽管如此,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然保有一种和谐、融合的和合态势。危机之时,全球政府纷纷开始积极行动,弥补漏洞,挽救危难中的产业和厂商。
中国政府也迅速行动,提出了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刺激政策和措施。当中包括一系列刺激太阳能光伏市场和产业的政策,以期拓展中国内需市场,帮助太阳能光伏厂商度过难关,中国厂商并积极通过业内的整合协助,谋求更大的发展,中国第一大产区的长三角地区,乃至海崃两岸的太阳能厂商,亦是合作发展,共体时艰。太阳能光伏相关的产业如IC制造、TFT液晶面板制造、原材料业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同样是彼此融合、交叉的互助发展。本专题希望整理出在特殊的背景下,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一些发展特点,展现出产业发展的一些内、外部环境,尝试找出可以帮助相关厂商寻求及把握的市场机会。
第一章 中国太阳能产业内的和合
1-1新政下的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
一.2009中国的太阳能市场新政
二.中国太阳能发电市场特征
三.市场参与者及趋势
四.TRI观点
1-2中国太阳能产业的整合
一.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整合现况
二.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整合因素分析
三.整合亦须关注技术研发投入问题
四.TRI观点
第二章 中国太阳能产业区域间的和合
2-1两岸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竞合
一.两岸产业现况比较
二.两岸产业竞合现况分析
三.台湾厂商投资案例-强茂併购艾德
四.TRI观点
2-2长三角太阳能光伏产业群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群的形成
二.长三角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的现况
三.长三角太阳能光伏市场将振翅
四.长三角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SWOT分析
五.TRI观点
第三章 中国太阳能产业间的和合
3-1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中国IC厂商
一.中国IC厂商涉足太阳能光伏的产业背景
二.产业整体转型状况
三.相关环节厂商状况
四.TRI观点
3-2中国TFT-LCD面板产业与薄膜电池产业的关联
一.两大产业之异同
二.TFT-LCD面板产业和薄膜太阳能电池两大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三.两个产业的竞合关系
四.TRI观点
我对「暴风」这个词触动很深。当下全球能源转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地缘政治的紧张、供应链的脆弱、技术迭代的加速,这些都像是席卷而来的「暴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产业的每一次动荡,都可能牵动全球市场。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对这些外部冲击的深入剖析,比如,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的影响,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潜在冲击,以及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等等。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又是在怎样的压力下,中国光伏企业展现出了「和合」的韧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有数据支撑的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论调。我希望作者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塑造中国光伏产业的格局。
评分这本书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暴风中的「和合」态势》,光看名字就让人好奇。我一直关注中国大陆的能源政策,尤其是近年来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变化莫测。书名中的「和合」二字,尤其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合」代表着和谐统一、包容共存,这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充满挑战的产业里,要如何实现,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中国光伏产业在动荡局势下的「和合」之道的。是政府政策引导下的稳定?还是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又或者是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寻求共赢的策略?我对书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一窥这个庞大产业背后复杂的运作逻辑,以及它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
评分最后,我很好奇书名中的「态势」一词,它暗示了这并非一个静态的描述,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和合」态势,是否意味着它正在朝着一个更加稳定、可持续、并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方向发展?或者是在「暴风」过后,逐渐形成的某种新的格局?我希望书中能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一些预判,并且思考这种「和合」模式,对于全球能源转型可能带来的启示。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有深度、有洞察力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光伏产业的当下与未来。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台湾读者,我对于书中如何描述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部分非常感兴趣。它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全球影响力提升的过程。「和合」在这里或许可以理解为,中国光伏产业是如何在内部整合资源,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并且在全球市场中,以一种兼容并蓄的方式,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而非一味地排挤。我希望书中能包含对中国光伏技术研发投入、专利布局、以及在全球光伏供应链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了解这种「和合」态势,是如何支撑中国光伏产业在面对贸易壁垒和不确定性时,仍然能够保持其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
评分「和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常常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非僵化的统一。我猜测作者在书中可能探讨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可能采取一些保护主义措施,而国家层面的政策又在推动绿色发展和国际合作。企业内部,不同规模、不同技术路线的公司之间,既有竞争,也存在合作。甚至在产业链上下游,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安装商、消费者之间,也需要找到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模式。我希望作者能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来展现这种「和合」是如何在现实中运作的,比如,某个企业是如何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共赢的;或者某个区域是如何通过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成功推动光伏项目的落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