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教友对于和好圣事最常提出的疑惑:为什么得办告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罪告诉神父,而不直接向天主说?罪真的存在吗?等相关问题,作者以牧灵的敏感度,诚恳、清楚地详加解答,帮助读者更认识这件与慈爱的天主相遇的圣事;同时也探讨如何以信心祈求宽恕、以感谢接受宽恕、以慷慨给予宽恕,而获致无比的平安。
为帮助读者在告解前做好省察,本书根据十诫,提供反省的问题及忏悔的祷词,为教友、神父、灵修指导者都极具启发性。
作者简介
布鲁诺.霍德总主教(Bruno Forte)
于1949年生于义大利的拿波里,1973年晋铎,1974年取得神学博士,1977取得哲学博士。于拿波里宗座神学院教授信理神学直到2004年。曾被聘到欧洲及美国多个大学任教及演讲,同时也领导避静,获称为义大利最着名的神学家,同时也是教廷文化委员会顾问、国际神学委员会成员。他的着作已被译为多国文字,最具代表性的着作是《教会的象征》(La Simbolica Ecclesiale,一套八册,由义大利San Paolo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获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任命为义大利Chieti-Vasto教区的总主教。2005年被选为义大利主教团「教义及福传委员会」的主席。
旧 约 目 录
伊甸园
诺厄方舟
亚巴郎和许诺之地
雅各伯的梦
会解梦的若瑟
解放者梅瑟
领受诫命
若苏厄接续任务
大力士三松
外国媳妇卢德
以色列王达味
智慧的撒罗满王
超级先知厄里亚
约纳先知逃跑了
英勇女子友弟德
达尼尔的奇闻异事
依撒意亚预告了默西亚
许诺之地的地图
新 约 目 录
那一天,玛利亚遇见了……
老匝加利亚和依撒伯尔
牧羊人的话
好牧人耶稣
东方三贤士
若瑟感言
施洗者若翰
耶稣时代的地图
门徒安德肋
十二宗徒
伯第一任教宗
玛窦
福音圣史
环绕在耶稣身边的动物和植物
匝凯
耶稣时代的社会团体
井边的撒玛黎雅妇人
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
雅依洛
耶稣治癒病人
圣史若望
圣经
玛利亚玛达肋纳
塔冷通的比喻
去厄玛乌的路上
最后的审判
门徒多默
撒种的比喻
圣神的火苗
如同小孩子
好忙好忙的玛尔大
应宽恕几次才够?
家境富裕的少年
好忙好忙的玛尔大
应宽恕几次才够?
家境富裕的少年
愚蠢富翁的比喻
瘫痪的人
真正的污秽
法利塞人西满
耶稣的祈祷
盲人巴尔提买
浪子回家
门徒雅各伯
光荣进入耶路撒冷
主的谦卑服务
耶稣建立圣体圣事
罗马总督比拉多
天国的比喻
基勒乃人西满
山中圣训
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要告解》听起来就相当有深度,而且带着一点哲学意味。在台湾,我们接触的文化非常多元,宗教信仰也很多样,所以“告解”这个词,虽然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天主教,但它背后所代表的“袒露心声”、“寻求救赎”、“释放压力”这些概念,其实是能够引发广泛思考的。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是在探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人人似乎都活在聚光灯下的时代,为什么人们反而更需要“告解”?是不是因为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内心深处却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愧疚,甚至是无法与人分享的痛苦?“告解”是不是一种让心灵得以喘息的途径?它会不会是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不同人生阶段的人,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罪”与“非”,以及他们选择“告解”的原因和过程?比如说,有人是因为一次无心之失,而背负了长久的心理负担,需要通过倾诉来解脱;有人是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出了违背良心的选择,而内心备受煎熬,需要通过“告解”来寻求某种平衡。或者,这本书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讨“告解”在人类社会中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能会启发我们去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倾诉,那些只敢在夜深人静时对着自己说的话,是否也是一种“告解”。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关于人性、关于内心秘密的探索之旅,读完可能会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评分《为什么要告解》这个书名,一出现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感觉它触及了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在台湾,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宗教、信仰、心理学、哲学等等各种思想交融,所以“告解”这个词,虽然有其宗教上的特定含义,但它背后所蕴含的“承认错误”、“倾诉内心”、“寻求原谅”、“获得平静”这些普遍性的需求,其实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这本书是不是在探讨,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冲动?是源于内心的不安,还是对未知惩罚的恐惧?又或者是,当我们做了某些不被社会所接受,或者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机制,让我们想要去“说出来”?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通过一些精心挑选的案例,展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告解”。也许是一个在事业上功成名就的人,却因为年轻时的一个错误而夜不能寐;也许是一个在感情中备受伤害的人,试图通过倾诉来疗愈自己;又或者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在某个平凡的日子里,突然觉得需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那些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这本书会不会是在告诉我们,“告解”不一定是指向神明,也可以是对朋友、对家人、甚至是对自己。它是一种解放,一种和解,一种让我们能够继续前行的力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打开我的视野,让我对“告解”这个行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面对内心的种种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为什么要告解》,这个题目在台湾这个充满各种信仰和文化交融的地方,其实蛮能引起共鸣的。告解,这个词在天主教语境里是很常见的,但在我印象中,它更多的是一种宗教仪式,是向神父倾诉罪过,寻求宽恕的过程。所以,这本书会不会是在探讨这个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不仅仅是宗教层面的,更是心理层面,甚至社会层面?例如,为什么人们会有“告解”的冲动?是不是内心深处存在一种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被原谅的渴望?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离,是不是反而让这种需要变得更加强烈?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切入这个话题。会不会是透过几个故事,几个真实的案例,来展现不同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告解”,以及告解之后,他们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或者,作者是以一种更哲学的方式,去解构“告解”这个行为,分析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是从人类的起源,到现代社会,这种“吐露心声”、“寻求慰藉”的需求,一直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而且,“告解”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秘密”和“忏悔”的意味,它是否也触及了人性中最脆弱、最隐秘的部分?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在用各种方式进行着“告解”?比如跟好朋友倾诉,写日日记,甚至是在网络上匿名发帖?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在挖一座宝藏,里面隐藏着关于人性、关于情感、关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答案,是那种读完之后,会让人陷入沉思,甚至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所启发的书。
评分《为什么要告解》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话题。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里,各种思潮涌动,而“告解”这个概念,虽然在某些宗教里是很核心的仪式,但它所蕴含的“倾诉”、“忏悔”、“寻求宽恕”等元素,其实是跨越宗教界限,触及人类普遍情感的。这本书会不会是在探讨,在现代社会,当传统的宗教力量有所减弱,人们的心灵需要怎样的慰藉?“告解”是不是一种古老而又常新的心灵疗愈方式?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这个“为什么要”。是因为我们内心有太多的压抑,需要一个出口?还是因为我们对未知,对惩罚,对罪恶感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所以需要通过“告解”来获得某种安心?这本书会不会是通过一些案例,一些真实人物的经历,来展示“告解”的多重面向?比如,有些人是因为承受不了内心的愧疚,选择向他人倾诉,寻求谅解;有些人是因为面对困境,感到无助,希望通过“告解”来获得某种神圣的指引或力量;还有些人,或许只是单纯地渴望被倾听,被理解,哪怕只是一段短暂的对话。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可能在于,它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告解”这个行为,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宗教仪式,而是看作一种深刻的人性需求,一种在人际互动中,在自我反省中,得以实现的心灵释放。它可能会让我们思考,我们身边的哪些行为,其实也暗含着“告解”的意味,以及我们自己,在什么时候,会产生“告解”的冲动。
评分读到《为什么要告解》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是一本探讨情感疏离与内心救赎的书?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科技发达,信息爆炸,但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我们常常习惯于戴着面具生活,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完美的形象,但内心深处,我们是否也在渴望一个出口,一个可以卸下防备,坦诚自己不完美、甚至有罪恶感的一面?“告解”,这个词听起来带有宗教色彩,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释放。也许这本书并不是要我们真的去教堂,而是要我们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面对那些隐藏的欲望、错误或者遗憾。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展现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是如何在人生的某个节点,选择“告解”的。可能是年轻人在感情中的迷茫,中年人在事业与家庭中的挣扎,老年人在回顾一生时的反思。他们是如何找到那个可以倾听他们秘密的人?告解的过程,对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原谅?还是一种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我们去探索人性的幽暗角落,去发现那些被我们遗忘或压抑的情感。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告解”方式,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成长。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不愿为人知的角落,而能够坦然面对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