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和视觉
1.1 光
1.2 色觉机构
1.3 色彩的三色表示
第二章 色彩表示方法
2.1 RGB色度系统
2.2 XYZ表色系统
2.3 色温和相关色温
2.4 标准光和辅助标准光
2.5 均等色度图
2.6 色差和心理的相关量
第三章 色彩测量方法
3.1 刺激值直接读取法
3.2 分光测色法
3.3 测量的几何学条件
3.4 测色值的计算方法
3.5 均等色彩空间测色值
3.6 光学浓度的种类与测量方法
3.7 积分浓度与解析浓度
3.8 设备独立色与设备从属色
第四章 混色
4.1 混色的种类
4.2 加法混色
4.3 加法混色的计算方法
4.4 减法混色
4.5 减法混色的计算方法
4.6 条件等色
4.7 配色演算法
4.8 频谱配色演算法
第五章 色彩再现原理
5.1 色彩再现的目标
5.2 依据加法混色的色彩再现
5.3 依据减法混色法的色彩再现
5.4 频谱感度和配色函数
5.5 原始辉度和阶调再现
5.6 加法混色和减法混色的三原色
5.7 色彩再现性的评价方法
第六章 色彩再现的现况及色彩修正方法
6.1 彩色电视的色彩再现
6.2 频谱感度的修正
6.4 重层效果与彩色耦合剂
6.5 彩色印刷的色彩再现
6.6 原色量和测色值的关系
6.7 数位色彩修正方法
第七章 色彩再现原因的评价及最佳化作业
7.1 频谱感度的评估方法
7.2 频谱感度的最佳化作业
7.3 色素频谱浓度的评估方法
7.4 色素频谱浓度的最佳化
7.5 色彩修正的最佳化
7.6 色彩再现模拟的方法
我一直觉得,色彩这东西,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要做到“重现”并且“准确”,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尤其是在一些需要高度还原的行业,比如博物馆的文物复制、高质量的摄影后期、甚至是影视特效制作,色彩的精确性都是生命线。我是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听一位资深专家强烈推荐的这本书,说是里面讲到了很多行业内的“黑科技”和独家秘诀。我主要看的是关于色彩测量和分析的部分。书中对各种色彩测量仪器(如分光光度计、色差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而且,它不仅仅是介绍仪器,更重要的是讲解如何利用这些仪器的数据,来分析和诊断色彩问题。比如,如何通过Delta E值来量化色差,如何识别出是色彩的色相、饱和度还是亮度出了问题。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色彩标准的知识,比如不同行业通用的色彩标准,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标准来设定和检验色彩再现的质量。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色彩的“准确”是有量化依据的,是可以被科学地衡量和控制的。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所在的行业,对色彩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尤其是在一些高端定制领域,一点点的色差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我的同事推荐了这本《基础色彩再现工程(第三版)》,说里面有很多实用的方法论。我认真读了其中关于色彩管理的部分,感觉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多年来的心结。之前总是在摸索,凭经验来调整,效果很不稳定。这本书里,它系统地讲解了色彩校准、ICC Profile的制作和应用,还有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色彩工作流程。这些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作者的讲解非常到位,逻辑性很强,而且有很多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操作背后的原理。我特别注意了关于不同显示设备和打印设备之间色彩差异的章节,书中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导,以及如何通过软件来补偿这些差异。这让我明白,原来实现“所见即所得”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达成的。这本书让我对色彩的准确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将色彩在不同媒介之间的传递做到最优化,以保证最终呈现的效果与我的设计初衷高度一致。接触到《基础色彩再现工程(第三版)》这本书,简直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它对于“色彩感知”和“色彩适应”的解读。这部分内容,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参数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视觉系统的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我们对色彩的感知。书中详细地解释了诸如视觉适应、同时对比效应等现象,并且说明了这些因素在色彩再现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参数完全一致,不同的观看条件也可能导致我们看到不同的色彩。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无法完全控制观众的观看环境。书中提供的一些策略,比如如何利用对比色来增强色彩的表现力,如何通过优化色彩搭配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让我明白,色彩再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需要对人眼和环境的深入理解。
评分我是一名对视觉传达有强烈追求的设计师,工作中需要大量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信息。我常常被那些拥有独特色彩语言的作品所吸引,也渴望能够掌握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基础色彩再现工程(第三版)》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和实践色彩。我尤其注重了书中关于“色彩调和”和“色彩心理学”的应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一些色彩搭配的规则,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色彩组合所带来的心理效应和象征意义。例如,书中会分析为什么某些颜色组合会让人感到舒适和宁静,而另一些组合则会引发紧张或不安。这让我能够更具策略性地运用色彩,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有效地传达信息和影响观众的情绪。我还会参考书中关于色彩趋势和文化背景的章节,这让我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进行创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我能够将学到的色彩原理,转化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商业价值的视觉作品。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断断续续也看了一些章节,感觉非常扎实。虽然我不是直接做色彩工程的,但平时工作也会接触到一些与色彩相关的应用,比如产品设计、营销物料的制作等等。这本书在基础理论的讲解上,真的做到了面面俱到,但又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堆砌。它会从色彩的物理属性出发,比如光波的性质,不同波长对人眼的影响,然后引申到色彩的心理感受,这一点我尤其喜欢,因为它让我明白,色彩不仅仅是数字和参数,更是能够触动人心的语言。书中对于色彩空间(如RGB、CMYK、Lab)的阐述,清晰明了,并且还会讲解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和转换时的注意事项,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跨平台处理色彩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在设计海报的时候,屏幕上看起来很漂亮的颜色,印刷出来却完全变了样,当时真是头疼。如果我早点读到这本书,或许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了。书中的配图也很多,而且质量很高,不像有些技术书那样,配图只是摆设,这里的配图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能够直观地帮助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