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到实务案例,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是历年本土化『策略管理』教科书,内容与架构最完整与最实用的好书。将陈旧的传统策略管理教科书全面翻新,并结合近几年来最新的策略趋势与议题,而能与时俱进。建立未来学生在企业界上班必备的策略分析与策略规划技能,让您未来的「就业能力」比别人更强。本书以图示化及重点化的方式呈现,以达到易学、易懂、易记的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戴国良
【现职】
世新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企管博士
(主修策略管理及行销管理)
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企管硕士
国立政治大学企管学士
【国家考试】
民国74年高考企管人员及格
民国71年普考财务行政人员及格
【经历】
任民间企业经理、协理、副总经理、首席顾问、策略长等17年实务经验
第一篇 策略管理基础总论篇
第一章 导引节
第二章 经营策略与策略管理总论
第一节 经营策略是什么(What is Business Strategy)
第二节 策略与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三节 策略管理的基本架构与制定程序
第四节 稳定策略与成长策略
第五节 企业成长四大方向与策略三大基本型式
第六节 策略方案执行具体化的管理课题
第七节 经营企划部的功能执掌以及策略形成的步骤
第八节 策略与执行力,缺一不可(并重)
第九节 对营收、成本、费用与损益的必备基本概念
第十节 创新力组织制胜的五大条件
第二篇 策略环境篇
第三章 企业的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分析
第一节 企业为何要研究环境
第二节 企业与供应商环境(Supplier Environment)
第三节 企业与顾客群环境(Customer Environment)
第四节 企业与竞争者环境(Competitor Environment)
第五节 企业与产业环境(Industry Environment)
第六节 企业与其他压力团体(Pressure Force Group)
第七节 企业与国际环境(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第八节 企业与法律环境(Low Environment)
第九节 企业与经济环境(Economy Environment)
第十节 SWOT分析的内涵
第三篇 策略工具与策略理论篇
第四章 策略工具与分析方法
第一节 公司价值链(Corporate Value Chain)
第二节 Porter教授三种基本竞争策略(Generic Competitive Strategy)
第三节 麦可.波特教授(Michael E. Porter)的策略观点
第四节 波特教授产业获利五力分析架构
第五节 竞争者分析
第六节 企业成功转型变革八部曲
第七节 产业经济理论
第八节 外包策略分析(Outsourcing Strategy)
第九节 波特钻石体系理论:国家竞争优势来源
第十节 国际产品生命週期理论(IPLC)
第十一节 SWOT分析
第十二节 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K.S.F)
第十三节 市场区隔、目标市场、产品定位(S-T-P架构)
第十四节 赛局理论初析
第十五节 产品组合管理矩阵(P.P.M)
第十六节 BU组织制度
第五章 策略理论介绍
第一节 策略本质的九种基本理论学说
第二节 资源基础理论的源起与演进
第三节 资源基础才是策略优势之源头
第四节 艾森桦教授的「简单快速策略观」
第五节 先知先觉,独佔市场的竞争策略
第四篇 策略企划案撰写实战
第六章 策略企划案撰写实战(国内23个案例架构纲要)
第五篇 併购策略、策略与IT及公司治理
第七章 併购策略与策略联盟
第一节 跨国购併
第二节 策略联盟
第八章 策略与IT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资讯科技的影响层次与内容
第三节 资讯科技的整合模型
第四节 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第五节 资讯科技的国外企业个案应用研究
第九章 公司治理
第十章 企业社会责任策略
附录 『策略管理』学生分组期末报告撰写说明事项
说实话,对于“策略管理”这类题材,我总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害怕的心情。期待是因为我知道这玩意儿在商业世界里至关重要,但害怕是因为总觉得会跟一大堆枯燥的理论打交道。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它在理论的深度上做得很好,无论是宏观环境的分析,还是行业竞争格局的解读,都提供了非常扎实的框架。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让这些理论变得遥不可及。书中穿插了大量我所熟悉的台湾企业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策略困境,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决策来应对的。我记得有提到一家在传统制造业起家的企业,如何在面临全球化竞争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压力下,通过战略调整成功转型升级,这个过程的描写非常生动,让我对策略的“动态性”和“适应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易懂,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么晦涩难懂,读起来有一种和专业人士对话的感觉,很有亲切感。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实战性”。我不是那种会去啃读大量学术文献的读者,更偏向于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知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像有些管理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很多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分析工具讲起,比如SWOT、PESTEL这些,但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这是什么”的层面,而是会详细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些工具”,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去解读我们所处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大量的本土案例,让这些工具不再是纸上谈兵。看到书中分析某个台湾传统产业如何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以及企业内部是如何一步步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的,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公司可能面临的影子,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很清晰,逻辑也很流畅,从宏观分析到行业分析,再到企业内部能力的评估,最后落脚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整个流程都衔接得很自然,就像是在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构建自己的策略思维。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看到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很枯燥的理论书,可能充斥着各种我看不懂的模型和公式。但没想到,它的内容设计相当有巧思。它不像很多理论性的书籍那样,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孤立开来,而是通过大量精心挑选的个案,将抽象的策略概念具象化。特别是那些“本土个案实务”的部分,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读到一些大家熟知的台湾企业,从它们的起家到发展壮大,再到面临转型期的挑战,书里都做了细致的剖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个科技公司的案例,它如何在代工模式的红海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优势。书中对于其背后决策过程的还原,以及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分析,都写得非常到位。这让我意识到,策略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什么”,而是一个“怎么做”的过程,它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创新。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告诉你,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又是如何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实现增长的。
评分这本书,嗯,其实我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买的,毕竟“策略管理”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点学术,而且还是“三版”,感觉会很厚重,内容也会比较密集。拿到书的时候,它的厚度确实有点让我小小的震惊了一下,心想这下要啃不少硬骨头了。翻开目录,看到那些分章的标题,比如“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结构分析”、“核心竞争力”、“战略制定过程”等等,虽然都是我常在商业新闻或者管理课堂上听到的词汇,但深入到每一个小节的细节,感觉就已经不是泛泛而谈了。书中的图表和案例分析,尤其是那些本土的例子,是我觉得最吸引人的地方。台湾的产业环境跟国外毕竟有差异,我们自己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策略调整,往往更能引起共鸣,也能从中吸取到更直接、更具操作性的经验。例如,书中关于中小企业如何运用有限资源进行差异化竞争的讨论,就让我联想到身边很多正在努力成长的台湾企业,它们如何在市场缝隙中找到生机,又如何利用在地优势突围。这本书让我对“策略”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蓝图,更是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如何行动的一套逻辑体系。
评分拿到这本《策略管理》,我最先关注的就是它是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台湾本土的商业环境。市面上很多策略管理的书籍,虽然理论扎实,但案例大多是欧美企业,读起来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的“本土个案实务”部分,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它深入剖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台湾企业,从它们是如何在高科技产业中搏杀,到传统服务业如何寻求创新出路,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解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分析行业结构和识别竞争优势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介绍了波特的五力模型,还结合了台湾特定产业的特点,给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分析框架。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一群经验丰富的台湾企业家在“对谈”,他们分享的不仅是策略理论,更是他们在实际经营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智慧和经验。书中的图表和分析工具也设计得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梳理企业的战略思路,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机会。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且极具参考价值的策略管理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