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中国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画,如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汽车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等,促使投资和中国内需需求扩大,使得经济下滑在2009年第一季触底,随后持续加速反弹。由于宏观经济及环境迅速好转,中国科技产业在2009年纷纷触底反弹,厂商经营状况普遍好转,特别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龙头厂商。
2010年中国经济整体状况要好于2009年,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力度继续加大,2010年中国科技产业整体上将大幅反弹,许多产业都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商机。中国国务院圈定和重点扶持的7大战略新兴产业将快速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资讯网路、空间海洋球开发及地质开发等,其中太阳能、电动车与物联网商机将最早出现;LCD TV产业黄金发展期持续,市场需求将大幅成长,其中LED背光的LCD TV普及速度超过最初的预期;在电脑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驱动下,电脑在中国快速普及,而NB将加速替代DT,低价、轻薄时尚型、低功耗NB将受到市场的欢迎;LED产业高速增长,特别是LED背光在LCD TV、Monitor等的应用开始快速普及;整体手机市场需求将小幅增长,2G手机快速向3G手机演化,非智慧型手机快速向智慧型手机演化,而基于3G网路的无线城市、移动互联网等应用将快速成长;各类电子产品2010年的市场需求状况将明显优于2009年,对半导体需求将明显反弹,中国半导体产业将更快成长。因此拓墣产业研究所针对中国重要IT产业2010年的发展趋势做深入的分析,以了解2010年中国IT产业发展的重大方向及趋势,期望透过中国IT产业的现况及发展分析,多面向的探析中国市场,共创美好商机。
第一章 景气风向球
1-1.宏观经济前景
一.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将优于2009年
二.调整结构,增加消费对增长的贡献是关键
三.集中力量发展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趋势
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五.2010年通货膨胀压力将明显显现
1-2.中国IT产业十大预测
一.整体ICT产业供不应求,产值将成长7.8%
二.半导体市场需求明显反弹,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11.8%
三.NB作为产值规模最大的ICT产业,产值稳定增长6.1%
四.手机产业整体小幅反弹,产值增长2.5%
五.LCD TV产业仍将保持2位数高速成长
六.大尺寸LCD面板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中国地区产业正在快速崛起
七.政策支持、新应用市场需求「双轮」驱动LED产业高速成长
八.NB替换DT加速,出货量大增
九.LCD TV在平板电视市场一枝独秀,LED TV正快速抢占LCD TV市场
十.手机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向智慧、3G演化的结构性需求变化将愈明显
第二章 中国IC产业迎接2010年温暖春天
2-1.中国IC产业:在困境中前进
一.艰难的2009年
二.IC设计: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三.IC制造:风云突变,道路曲折
四.IC封测
2-2.中国市场成为拉动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2-3.充满希望的2010年
一.全球产业景气复甦
二.中国内需市场拉动
三.政策
四.2010年景气全面恢复
2-4.TRI观点
第三章 面板产业
3-1.需求面:面板需求全面恢复
一.2010年中国面板需求景气恢复
二.价格趋势对中国面板厂的影响分析
3-2.供应面:中国本土厂商在LCD、PDP、OLED领域全面布局
一.2010年中国TFT-LCD面板积极布局
二.中国厂商在PDP、OLED领域双管齐下
三.LCD TV厂商向上整合自建模组厂趋势明显
四.两岸FPD产业合作趋势分析
3-3.2010年中小尺寸面板发展趋势
3-4.TRI观点
一.中国TFT-LCD产业唿唤「国家队」
二.中国面板厂商亟待技术突破
三.中国政府对于面板产业必须进行评估与分析
第四章 资通讯产业
4-1.新用户增长乏力,内需还须换机潮
4-2.需求与监管并存,山寨向左向右走
4-3.运营商暗战加剧,手机厂商忽迷路
4-4.展望2010年市场关注焦点
一.智慧型手机(入门级产品、OMS作业系统)
二.3G相关终端产品(尤其是无线固话)
三.移动支付
四.CMMB
五.WAPI
六.AMOLED
4-5.中国刺激手机内需市场的一些政策和措施
一.手机下乡已经初具成效
二.手机以旧换新开始试点
4-6.TRI观点
第五章 平面电视产业
5-1.2010年后平面时代,全球看中国
5-2.2010年中国LCD TV热点关注
一.家电下乡:抬高最高限价
二.以旧换新-2010年效应显现
三.LED TV和互联网电视热销
5-3.内外资厂商竞争加剧
一.中国本土品牌优势显现
二.2010年受益厂商分析
三.向上游产业垂直整合加
5-4.TRI观点
第六章 NB产业
6-1.中国NB市场踏上快速成长轨道
一.Netbook渗透率提高,NB取代DT效应开始发酵
二.NB细分市场以ULV平台为亮点
三.品牌结构分析
四.网络行销+价格本土化,竞争日趋激烈
6-2.中国山寨NB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剖析山寨NB厂商规模膨胀背后
二.2009年山寨NB厂商阶段性失守原因分析
三.山寨NB产业2010年展望:起跑阶段,平稳发展
6-3.TRI观点
第七章 太阳能产业
7-1.中国晶硅电池产业展望
一.产业规模
二.多晶硅价格稳步下滑改善大厂成本结构
三.晶硅电池的技术竞争
7-2.中国薄膜电池产业蓄势待发
一.中国主要薄膜电池专案概况
二.系统电站:薄膜与晶硅之争
7-3.中国光伏政策与市场剖析
一.节能减排与发展可再生能源
二.中国光伏装机容量预测
三.市场分佈特点
四.中国光伏平价上网预期
7-4.TRI观点
第八章 LED产业
8-1.2010年中国LED产业气势持续高涨
8-2.2010年中国LED产业相关规划和标准更抢眼
8-3.2010年中国LED产业应用持续关注热点
一.2010年中国LED产业投资力度不减
二.「十城万盏」专案工程效应持续发热
三.LED背光应用市场关注度高-LED TV应用影响增强
四.世博 / 亚运商机
五.特殊应用市场
8-4.TRI观点
一.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标准推出更加明晰化
二.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投资仍然高涨
三.2010年外资在中国的决胜年、机会年
「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本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時代感和前瞻性,讓我這個在台灣、長期關注中國科技發展的讀者,感到相當的好奇。2010年,那是一個中國科技產業正在經歷蛻變、走向世界舞台的關鍵時刻,許多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科技發展,在那時才剛剛展露頭角。 我對書中「動態」的描寫充滿期待。我希望它能細膩地勾勒出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蓬勃景象,無論是互聯網應用、移動通信技術,還是新興的綠色能源產業,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當時中國是如何抓住全球數位化轉型的機遇,例如3G技術的普及、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否會觸及到當時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技術演進、市場佈局,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 而「預測」這個部分,更是讓我充滿了想像。在2010年,許多現在已經成為主流的科技概念,例如雲端運算、大數據、物聯網,都還處於相當初期的發展階段。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基於當時的技術趨勢、市場環境和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對未來幾年,甚至到2020年左右的科技發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預測。例如,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戰略佈局,是否在那時已經展現出其要擺脫對外依賴的雄心,以及這些預測,又如何影響了我們對中國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判斷?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對於我們自身的產業升級和轉型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分析,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例如,中國在市場規模、應用推廣方面的強勢,以及在核心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培養方面的潛在挑戰。這些分析,有助於我們更明智地制定未來的發展策略,以及尋求與中國的合作與競爭平衡點。 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種種挑戰。例如,如何平衡快速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如何規範市場競爭,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的科技人才。這些挑戰,又是如何被當時的中國政府和企業所應對的,並且對其未來的發展軌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印證這些論述,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宏觀的概括。 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兩岸在科技產業合作與競爭的議題。2010年前後,兩岸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互動非常頻繁,但也同時存在著合作的潛力與競爭的壓力。書中是否會對當時的兩岸科技合作項目進行回顧,並分析其成效與面臨的挑戰?例如,當時台灣的IC設計產業,與中國大陸的合作狀況如何? 而且,我對書中作者的視角和分析方法也充滿了興趣。他們是以怎樣的背景和立場來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是來自學術界、產業界,還是具有深厚經驗的行業觀察家?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出其專業性和獨立性,為讀者提供一個相對全面、具有啟發性的視角,而不是僅僅是單方面的宣傳或論述。 坦白說,科技發展的演進往往超乎預期,我很好奇,書中在2010年所做的預測,在如今看來,有多少已經成為現實,又有多少可能偏離了原有的軌跡。這種回溯性的檢視,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習過程。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科技發展的複雜性,以及預測的局限性,從而更清醒地認識未來的方向。 總之,「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本書名就已經勾勒出了一個充滿活力、潛力無限的科技版圖。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關鍵的十年,中國科技產業是如何從一個「製造中心」,逐步走向一個「創新中心」,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並且為台灣在面對未來的科技浪潮時,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和思考。
评分這本「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聽書名就讓我這個在台灣的科技愛好者,感到一股強烈的期待。2010年,那個時間點,中國的科技產業正處於一個爆炸性的成長階段,許多當時看似前衛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如今都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非常好奇書中如何描繪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動態」。我記得那時候,互聯網的發展一日千里,從電子商務到社交媒體,再到移動支付,各種創新應用層出不窮。書中是否會深入解析,當時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並且快速擴張其用戶基礎和業務範圍?是否會觸及到當時中國在3G、4G技術發展上的佈局,以及這些技術如何為後來的移動互聯網繁榮奠定了基礎? 而「預測」的部分,更是讓人充滿了想像。在2010年,許多現在已經成為科技巨頭的公司,當時可能還只是初創企業。我希望書中能夠基於當時的數據和趨勢,對未來幾年,甚至到2020年左右的科技發展,做出一些具有洞察力的預測。例如,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雄心,是否在那時已經顯露端倪?當時的預測,又與今日的中國半導體產業現狀,有多少契合之處? 從台灣的角度來說,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與我們的產業脈動息息相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客觀的分析,讓我們了解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優勢與劣勢。例如,中國在市場規模上的優勢,以及在核心技術研發上的挑戰。這些分析,將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未來的兩岸科技合作與競爭中,我們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以及如何發揮我們的優勢。 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種種挑戰。例如,如何平衡快速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如何規範市場競爭,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的科技人才。這些挑戰,又是如何被當時的中國政府和企業所應對的,並且對其未來的發展軌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印證這些論述,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概念的層面。 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兩岸在科技產業合作與競爭的議題。2010年前後,兩岸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互動非常頻繁,但也同時存在著合作的潛力與競爭的壓力。書中是否會對當時的兩岸科技合作項目進行回顧,並分析其成效與面臨的挑戰?例如,當時台灣的電子製造業,與中國大陸的合作狀況如何? 而且,我對書中作者的視角和分析方法也充滿了興趣。他們是以怎樣的背景和立場來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是來自學術界、產業界,還是具有深厚經驗的行業觀察家?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出其專業性和獨立性,為讀者提供一個相對全面、具有啟發性的視角,而不是僅僅是單方面的宣傳或論述。 坦白說,科技發展的演進往往超乎預期,我很好奇,書中在2010年所做的預測,在如今看來,有多少已經成為現實,又有多少可能偏離了原有的軌跡。這種回溯性的檢視,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習過程。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科技發展的複雜性,以及預測的局限性,從而更清醒地認識未來的方向。 總之,「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本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它勾勒出了一個充滿活力、潛力無限的科技版圖。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關鍵的十年,中國科技產業是如何從一個「製造中心」,逐步走向一個「創新中心」,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並且為台灣在面對未來的科技浪潮時,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和思考。
评分「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這個書名就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未來的預見性,對於身處台灣、關心兩岸科技發展的我而言,絕對是一本不能錯過的珍貴讀物。2010年,那是一個中國大陸科技產業開始展現出驚人實力,並且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的關鍵節點。 我對書中「動態」的描寫非常感興趣,我期待它能生動地勾勒出當時中國科技產業那種蓬勃發展、日新月異的景象。在2010年,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正經歷著爆炸性的增長,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線上遊戲等各種創新應用層出不窮。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當時中國是如何抓住全球數位化轉型的機遇,並且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產業生態系統?是否會觸及到當時中國在4G技術發展上的佈局,以及這些技術如何為後來的移動互聯網經濟奠定了基礎? 而「預測」的部分,更是讓我充滿了想像。在2010年,許多現在已經成為主流的科技概念,例如雲端運算、大數據、物聯網,都還處於相當初期的發展階段。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基於當時的技術趨勢、市場環境和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對未來幾年,甚至到2020年左右的科技發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預測。例如,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戰略佈局,是否在那時已經展現出其要擺脫對外依賴的雄心,以及這些預測,又如何影響了我們對中國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判斷?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對於我們自身的產業升級和轉型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分析,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例如,中國在市場規模、應用推廣方面的強勢,以及在核心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培養方面的潛在挑戰。這些分析,有助於我們更明智地制定未來的發展策略,以及尋求與中國的合作與競爭平衡點。 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種種挑戰。例如,如何平衡快速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如何規範市場競爭,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的科技人才。這些挑戰,又是如何被當時的中國政府和企業所應對的,並且對其未來的發展軌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印證這些論述,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宏觀的概括。 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兩岸在科技產業合作與競爭的議題。2010年前後,兩岸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互動非常頻繁,但也同時存在著合作的潛力與競爭的壓力。書中是否會對當時的兩岸科技合作項目進行回顧,並分析其成效與面臨的挑戰?例如,當時台灣的面板產業,與中國大陸的合作狀況如何? 而且,我對書中作者的視角和分析方法也充滿了興趣。他們是以怎樣的背景和立場來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是來自學術界、產業界,還是具有深厚經驗的行業觀察家?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出其專業性和獨立性,為讀者提供一個相對全面、具有啟發性的視角,而不是僅僅是單方面的宣傳或論述。 坦白說,科技發展的演進往往超乎預期,我很好奇,書中在2010年所做的預測,在如今看來,有多少已經成為現實,又有多少可能偏離了原有的軌跡。這種回溯性的檢視,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習過程。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科技發展的複雜性,以及預測的局限性,從而更清醒地認識未來的方向。 總之,「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本書名就已經勾勒出了一個充滿活力、潛力無限的科技版圖。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關鍵的十年,中國科技產業是如何從一個「製造中心」,逐步走向一個「創新中心」,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並且為台灣在面對未來的科技浪潮時,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和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做「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這個書名就讓人充滿了想像空間,對於身在台灣、長期關注對岸發展的我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能錯過的重量級讀物。我記得在2010年前後,兩岸的科技產業互動可說是如火如荼,從早期的代工製造,到逐漸崛起的品牌實力,再到對岸在網路科技、行動通訊等領域展現出的驚人創新能力,每一個面向都牽動著台灣產業的未來。這本書,我想它應該是試圖為我們梳理出這其中錯綜複雜的脈絡,並且前瞻性地指出未來可能的發展軌跡。 我尤其對書中對於「預測」這個部分的解讀感到好奇。預測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尤其是在科技產業這般瞬息萬變的領域,要能夠做出具有參考價值的預測,絕非易事。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數據分析、趨勢研判,甚至是針對特定產業或技術的深入剖析。例如,當時的網路泡沫雖然已經過去,但新的互聯網應用和商業模式正在萌芽,像是社群媒體、電子商務等,它們將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會對台灣的科技業帶來什麼樣的挑戰或機會?又或者是,當時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布局,是否已經開始顯現出其長期野心,而這對台灣依賴的晶圓代工和IC設計產業,又意味著什麼? 坦白說,過去在台灣,我們常常習慣性地將中國視為「製造中心」或「代工夥伴」,但到了2010年前後,這種印象已經開始鬆動。許多中國本土的科技品牌開始在全球嶄露頭角,例如在手機、家電等領域,它們不僅以價格優勢搶占市場,更在產品設計和使用者體驗上下功夫。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種轉變背後的動力,是技術的突破?是人才的累積?還是政策的大力扶持?它是否會觸及到當時中國政府在科技創新方面所做的戰略規劃,以及這些規劃又是如何具體地影響了產業的發展方向? 而且,我對書中對於「動態」的描述也非常感興趣。科技產業從來都不是靜態的,它總是在不斷地演進、重塑。2010年,正值全球金融海嘯過後不久,各國都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科技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引擎之一。我想,這本書應該會描繪出當時中國科技產業在這種大環境下的積極應對,以及它如何抓住機遇,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例如,當時在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中國的投入可說是相當龐大,這本書是否會對這些領域的早期發展進行回顧和展望? 我還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面的探討。例如,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科技企業,它們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崛起,又是如何應對市場的變化和競爭的。是單純的市場規模效應?還是有其獨特的經營策略和企業文化?又或者是,書中會不會提到當時兩岸在科技產業合作上的具體項目,以及這些合作的成效與面臨的挑戰?對於台灣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來說,了解這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無疑是極具價值的。 此外,我對於書中對於「預測」的準確性抱持著高度的關注。畢竟,預測總是有風險的,特別是對於未來十年的變動。我很好奇,書中當時對於2010年之後的科技發展,有哪些預測是成真了?又有哪些預測可能偏離了實際的軌跡?這種反思,對於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能有一個更客觀、更批判性的視角。它是否會檢討當時預測的依據和方法,並從中學習到哪些經驗? 我認為,一本好的科技產業分析書籍,不應該只關注產業本身,還應該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背景下進行考察。2010年的中國,正處於一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其科技產業的發展,必然與這些大背景緊密相連。書中是否會探討,當時中國的產業政策、創新鼓勵措施,以及對外開放的程度,是如何影響了科技產業的發展?又或者是,當時中國的社會變遷,例如城鎮化進程、消費升級趨勢,又是如何為科技產品和服務的普及提供了土壤?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出於經濟上的考量,更關乎我們自身的產業定位和未來發展策略。我們是否能夠從中國的經驗中汲取養分,或者是在某些領域尋求合作的機會?相反,我們又有哪些獨特的優勢,能夠在與中國的競爭與合作中保持領先地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並為我們提供一些啟發。 我也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他們又是以怎樣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是來自學術界?產業界?還是具有深厚經驗的觀察家?不同的背景,會帶來不同的觀點和分析方法。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出其專業性和獨立性,為讀者提供一個相對客觀、全面的視角,而非僅僅是單方面的宣傳或論述。 總而言之,「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個名字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吸引力,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科技脈動,以及對於未來的無窮遐想。作為一個關心兩岸科技發展的台灣讀者,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關鍵的年代,以及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之路,有一個更為深入、更為立體的理解。它不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產業版圖。
评分這本「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書名就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因為2010年,那是一個中國科技產業開始真正展現出全球影響力的關鍵時刻。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兩岸科技發展的台灣讀者,我對那段時間的產業變化,可說是既熟悉又充滿好奇。我記得當時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無論是電子商務、社交平台,還是搜索引擎,都在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迭代更新,湧現出許多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巨頭。 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解析當時中國科技產業「動態」的。這個「動態」不僅僅是指產業的活躍度,更代表著一種不斷變革、不斷突破的能量。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當時中國科技產業是如何抓住全球數位化轉型的機遇,並且在移動互聯網、雲端運算等領域,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生態系統。是否會提到當時中國政府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政策引導,例如「十二五」規劃的出台,對於科技產業發展起到了怎樣的推動作用? 書名中的「預測」二字,更是讓我充滿了期待。在2010年前後,中國的科技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孕育著無限的可能性。我好奇書中是如何預測未來幾年,甚至到2020年左右的科技趨勢的。例如,當時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雄心勃勃,是否已經展現出其要擺脫對外依賴的決心,並且開始大力投入研發和生產?這樣的預測,對於我們理解後來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怎樣的線索?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是極具戰略意義的。我們過去常常在供應鏈的某些環節上扮演關鍵角色,但隨著中國本土科技實力的增強,這種關係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強項」和「弱項」分別是什麼,以及它們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將會如何演變。例如,中國在市場應用、使用者數據挖掘方面的優勢,是否會幫助它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領域取得突破? 坦白說,對於「預測」的準確性,我總是抱持著審慎的態度。畢竟,科技發展受到太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但我仍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有洞察力的分析,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邏輯,以及其背後可能蘊含的潛在風險和機遇。它是否會探討,當時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監管等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以及這些挑戰對科技產業的長遠發展有何影響? 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探討,更能觸及到產業背後的商業模式、市場策略,甚至是企業文化。例如,當時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例如免費增值、廣告營銷、平台抽成等,迅速擴大用戶規模和盈利能力?這些模式的出現,又對台灣的互聯網產業產生了怎樣的啟示? 而且,我對書中對於「中國」這個主體的描繪也充滿了好奇。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文化多元的國家,其科技產業的發展,也必然會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在科技產業發展上所展現出的不同特色和優勢?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形成互補,或者又存在著怎樣的競爭? 我也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他們是以怎樣的背景和視角來進行分析的?是產業研究者?經濟學家?還是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行業觀察家?不同的視角,會帶來不同的解讀。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客觀、權威的分析,讓我們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狀況。 總而言之,「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它勾勒出了一個充滿活力、快速變革的時代,以及一個正在崛起、影響世界的科技力量。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關鍵的十年,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軌跡,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並且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為我們在未來的科技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评分「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這個在台灣的科技產業觀察者,感到一股強烈的吸引力。2010年,那是一個中國科技產業開始在全球舞台上嶄露頭角,並且展現出驚人成長潛力的重要節點。我記得當時,無論是互聯網應用、移動通信技術,還是新興的綠色能源產業,中國都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資源。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剖析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動態」。這個「動態」不單單是指產業的活躍度,更代表著一種快速迭代、不斷變革的活力。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當時中國是如何抓住全球數位化轉型的機遇,例如3G技術的普及、智能手機的興起,以及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否會提及當時中國在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例如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線上遊戲等領域,是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並且創造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而書名中的「預測」二字,更是讓人充滿了好奇。在2010年,許多現在已經司空見慣的科技應用,例如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的雛形,都還處於萌芽階段。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基於當時的技術趨勢、市場環境以及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來做出對未來幾年,甚至到2020年左右的科技發展預測。例如,當時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布局,是否已經展現出其要實現自主可控的長遠目標,而這些預測,對於我們理解後來的「中國芯」發展歷程,提供了怎樣的啟示?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出於經濟上的考量,更是關係到我們自身的產業定位和未來發展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客觀、全面的分析,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強項」和「弱項」分別是什麼。例如,中國在市場規模、應用推廣方面的優勢,以及在核心技術、高端人才方面的挑戰。這些分析,將有助於我們在與中國的產業合作和競爭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例如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市場監管的規範性,以及國際貿易摩擦的可能性。這些挑戰,又是如何被當時的中國政府和企業所應對的,並且對其未來的發展軌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驗證這些論述,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宏觀的概括。 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兩岸在科技產業合作與競爭的議題。2010年前後,兩岸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互動非常頻繁,但也同時存在著合作的潛力與競爭的壓力。書中是否會對當時的兩岸科技合作項目進行回顧,並分析其成效與面臨的挑戰?例如,當時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精密製造業,與中國大陸的合作狀況如何? 而且,我對書中作者的視角和分析方法也充滿了興趣。他們是以怎樣的背景和立場來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是來自學術界、產業界,還是具有深厚經驗的行業觀察家?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出其專業性和獨立性,為讀者提供一個相對全面、具有啟發性的視角,而不是僅僅是單方面的宣傳或論述。 坦白說,科技發展的演進往往超乎預期,我很好奇,書中在2010年所做的預測,在如今看來,有多少已經成為現實,又有多少可能偏離了原有的軌跡。這種回溯性的檢視,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習過程。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科技發展的複雜性,以及預測的局限性,從而更清醒地認識未來的方向。 總而言之,「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本書名就已經勾勒出了一個充滿活力、潛力無限的科技版圖。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關鍵的十年,中國科技產業是如何從一個「製造中心」,逐步走向一個「創新中心」,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並且為台灣在面對未來的科技浪潮時,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和思考。
评分閱讀「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當時中國科技產業那種如火如荼、欣欣向榮的景象。2010年,這個時間點非常關鍵,剛從全球金融海嘯中恢復元氣,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其科技產業正迎來爆炸性的成長。尤其是在網路、行動通訊、電子商務這些領域,中國展現出了驚人的活力和創新能力。我一直很想知道,在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快速變化的現象,梳理成一條清晰的產業發展脈絡的。 我特別關注的是「預測」的部分,畢竟,科技發展瞬息萬變,能夠準確預測趨勢,絕非易事。我好奇書中是否會針對當時的幾個熱門科技,例如3G、智慧型手機、雲端運算、乃至於早期的物聯網概念,做出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預測。當時台灣的科技業,尤其是在半導體、電子代工領域,與中國的連結非常緊密,中國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影響到台灣產業的走向。我想,這本書應該會探討當時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投入情況,以及預計會對全球科技格局,特別是台灣的產業鏈,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書名中的「動態」兩字,也讓我充滿期待。科技產業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靜態的,而是持續不斷的演進、整合與重塑。2010年,中國正積極地從「製造中心」轉型為「創新中心」,許多原創性的科技應用和商業模式在那時開始萌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種轉型背後的動力,是政策引導?是人才聚集?還是市場需求的激發?例如,當時的中國互聯網巨頭,如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它們是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並且不斷拓展業務邊界,甚至開始影響全球的互聯網發展趨勢。 而且,我對於書中對於「中國」這個主體的描繪也很好奇。中國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國家,其科技產業的發展,不可能僅僅是單一面向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出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多樣性,包括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差異,國營企業與民營企業的競爭與合作,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企業所展現出的不同發展模式。是否會觸及到當時中國地方政府在科技創新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是如何透過各種政策和資源,來扶持本地的科技企業發展的? 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而不僅僅是泛泛而談。例如,當時在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產業等領域,中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這些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書中是否會分析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以及這些產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又或者是,當時中國在軟體開發、互聯網服務方面的進步,是否已經開始對台灣的軟體產業產生了競爭壓力?這些都是台灣讀者非常關切的問題。 作為一個台灣人,我總是在思考,在兩岸科技產業的競合關係中,台灣的角色和優勢在哪裡?這本書是否會從比較性的角度,分析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並與台灣的科技產業進行對比?例如,中國在市場規模、應用落地方面的優勢,以及在核心技術、高端人才方面的挑戰。同時,台灣在晶圓代工、IC設計、精密製造等領域的深厚實力,又如何與中國的快速發展相輔相成,或者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 我也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他們是以怎樣的視角來進行「預測」的。是基於嚴謹的學術研究?還是基於深入的產業觀察?又或者是,他們會不會引用當時一些權威機構的報告和數據,來支持他們的觀點?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出作者獨特的見解,並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判斷,而不是僅僅是對現狀的簡單羅列。 在2010年前後,全球的科技格局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這本書,我想它不僅僅是記錄了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情況,更應該是對未來十年科技發展趨勢的一種探索。它是否會探討,當時的中國科技,如何與全球其他地區的科技發展相互影響,又如何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我認為,對於台灣的科技從業人員、創業家,甚至是關心國家經濟發展的民眾來說,這本書都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它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中國科技產業的真實面貌,理解其發展邏輯,並且從中汲取經驗,調整自身的發展策略。它或許能夠為我們指明未來的方向,或者至少,讓我們對未來有更充分的準備。 總之,「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個書名就已經勾勒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畫面。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那個關鍵的十年,中國科技產業是如何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並為全球科技版圖帶來深刻的影響。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充滿了啟發和思考的空間。
评分這本書名「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聽起來就覺得是一本充滿了智慧和前瞻性的重量級著作。對於我這樣一個長年旅居台灣,卻又緊密關注中國大陸科技發展的讀者來說,2010年前後的中國,正是科技產業經歷劇烈變革、邁向國際舞台的關鍵時期,所以這本書的內容,我認為絕對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我特別好奇書中對於「動態」的詮釋,因為科技產業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靜止的,它總是充滿著各種挑戰、機遇和意想不到的轉折。2010年,正值全球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以及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我想書中應該會詳細描繪出當時中國在網路、電信、半導體、軟體開發等諸多領域的發展現狀。它是否會深入分析,當時中國的科技企業是如何在全球產業鏈中尋找自身的位置,並且逐步提升技術含量和品牌影響力? 而「預測」這個部分,更是讓人充滿了想像。在2010年,許多現在已經成為主流的科技概念,例如雲端運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都還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針對當時的技術趨勢,以及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提出一些具有深度和見地的預測。例如,中國在新能源、電動汽車領域的佈局,是否在那時已經展現出其長遠的戰略規劃?而這些預測,又會如何影響到台灣相關產業的未來發展?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常常與中國在產業供應鏈上存在著緊密的聯繫,但同時也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角,分析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它們在未來可能扮演的角色。例如,中國在龐大市場的應用落地能力,是否會成為其在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領域取得突破的關鍵? 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例如核心技術的瓶頸、知識產權的保護、人才的吸引與留存等方面。這些挑戰,又是如何被中國政府和企業所應對的,並且對其未來的發展軌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印證這些論述,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宏觀的概括。 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兩岸在科技產業合作與競爭的議題。2010年前後,兩岸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互動非常頻繁,但也同時存在著合作的潛力與競爭的壓力。書中是否會對當時的兩岸科技合作項目進行回顧,並分析其成效與面臨的挑戰?例如,當時台灣的晶圓代工、IC設計產業,與中國大陸的合作狀況如何? 而且,我對書中作者的視角和分析方法也充滿了興趣。他們是以怎樣的背景和立場來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是來自學術界、產業界,還是具有深厚經驗的行業觀察家?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出其專業性和獨立性,為讀者提供一個相對全面的、具有啟發性的視角。 坦白說,科技發展的演進往往超乎預期,我很好奇,書中在2010年所做的預測,在如今看來,有多少已經成為現實,又有多少可能偏離了原有的軌跡。這種回溯性的檢視,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習過程。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科技發展的複雜性,以及預測的局限性,從而更清醒地認識未來的方向。 總而言之,「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本書名就已經勾勒出了一個充滿活力、潛力無限的科技版圖。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關鍵的十年,中國科技產業是如何從一個「製造中心」,逐步走向一個「創新中心」,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並且為台灣在面對未來的科技浪潮時,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和思考。
评分這本書名「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聽到就讓我這個身在台灣、對中國科技發展一直高度關注的讀者,感到無比的興趣。2010年,那絕對是中國科技產業開始真正嶄露頭角,並對全球產生影響力的關鍵時刻。 我非常期待書中對「動態」的描寫,能夠生動地呈現當時中國科技產業那種蓬勃發展、日新月異的景象。我記得當時,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從電子商務到社交媒體,再到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都展現出了驚人的成長速度。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當時中國是如何抓住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機遇,並且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產業生態系統?是否會觸及到當時中國在4G技術發展上的投入,以及這些技術如何為後來的移動互聯網經濟奠定了基礎? 而「預測」這個部分,更是讓人充滿了想像。在2010年,許多現在已經成為主流的科技概念,例如雲端運算、大數據、物聯網,都還處於相當初期的發展階段。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基於當時的技術趨勢、市場環境和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對未來幾年,甚至到2020年左右的科技發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預測。例如,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戰略佈局,是否在那時已經展現出其要擺脫對外依賴的雄心,以及這些預測,又如何影響了我們對中國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判斷?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對於我們自身的產業升級和轉型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分析,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例如,中國在市場規模、應用推廣方面的強勢,以及在核心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培養方面的潛在挑戰。這些分析,有助於我們更明智地制定未來的發展策略,以及尋求與中國的合作與競爭平衡點。 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種種挑戰。例如,如何平衡快速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如何規範市場競爭,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的科技人才。這些挑戰,又是如何被當時的中國政府和企業所應對的,並且對其未來的發展軌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印證這些論述,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宏觀的概括。 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兩岸在科技產業合作與競爭的議題。2010年前後,兩岸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互動非常頻繁,但也同時存在著合作的潛力與競爭的壓力。書中是否會對當時的兩岸科技合作項目進行回顧,並分析其成效與面臨的挑戰?例如,當時台灣的面板產業,與中國大陸的合作狀況如何? 而且,我對書中作者的視角和分析方法也充滿了興趣。他們是以怎樣的背景和立場來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是來自學術界、產業界,還是具有深厚經驗的行業觀察家?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出其專業性和獨立性,為讀者提供一個相對全面、具有啟發性的視角,而不是僅僅是單方面的宣傳或論述。 坦白說,科技發展的演進往往超乎預期,我 lắm好奇,書中在2010年所做的預測,在如今看來,有多少已經成為現實,又有多少可能偏離了原有的軌跡。這種回溯性的檢視,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習過程。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科技發展的複雜性,以及預測的局限性,從而更清醒地認識未來的方向。 總之,「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本書名就已經勾勒出了一個充滿活力、潛力無限的科技版圖。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關鍵的十年,中國科技產業是如何從一個「製造中心」,逐步走向一個「創新中心」,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並且為台灣在面對未來的科技浪潮時,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和思考。
评分這本書名「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充滿了知識的密度和前瞻的視野,對於身在台灣、長期關注兩岸科技產業發展的我來說,絕對是不能錯過的。2010年,那是一個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正開始在全球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時代,許多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科技巨頭,在那時正經歷著快速成長和轉型。 我尤其對書中「動態」的描寫感到好奇。科技產業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充滿了各種機遇和挑戰。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在2010年那個時間點,中國的科技產業是如何抓住全球數位化浪潮的機遇,例如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雲端運算的發展,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萌芽。是否會詳細描繪出當時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技術演進、市場佈局,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 而「預測」這個部分,更是讓人充滿了期待。在2010年,許多現在已經成為主流的科技概念,例如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都還處於相當初期的發展階段。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基於當時的技術趨勢、市場環境和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對未來幾年,甚至到2020年左右的科技發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預測。例如,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戰略佈局,是否在那時已經展現出其要擺脫對外依賴的雄心,以及這些預測,又如何影響了我們對中國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判斷?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對於我們自身的產業升級和轉型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分析,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例如,中國在市場規模、應用推廣方面的強勢,以及在核心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培養方面的潛在挑戰。這些分析,有助於我們更明智地制定未來的發展策略,以及尋求與中國的合作與競爭平衡點。 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種種挑戰。例如,如何平衡快速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如何規範市場競爭,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的科技人才。這些挑戰,又是如何被當時的中國政府和企業所應對的,並且對其未來的發展軌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印證這些論述,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宏觀的概括。 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我特別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兩岸在科技產業合作與競爭的議題。2010年前後,兩岸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互動非常頻繁,但也同時存在著合作的潛力與競爭的壓力。書中是否會對當時的兩岸科技合作項目進行回顧,並分析其成效與面臨的挑戰?例如,當時台灣的電子零組件產業,與中國大陸的合作狀況如何? 而且,我對書中作者的視角和分析方法也充滿了興趣。他們是以怎樣的背景和立場來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是來自學術界、產業界,還是具有深厚經驗的行業觀察家?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出其專業性和獨立性,為讀者提供一個相對全面、具有啟發性的視角,而不是僅僅是單方面的宣傳或論述。 坦白說,科技發展的演進往往超乎預期,我很好奇,書中在2010年所做的預測,在如今看來,有多少已經成為現實,又有多少可能偏離了原有的軌跡。這種回溯性的檢視,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習過程。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科技發展的複雜性,以及預測的局限性,從而更清醒地認識未來的方向。 總而言之,「2010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本書名就已經勾勒出了一個充滿活力、潛力無限的科技版圖。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關鍵的十年,中國科技產業是如何從一個「製造中心」,逐步走向一個「創新中心」,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並且為台灣在面對未來的科技浪潮時,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