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王鼎钧说:「《雾中云霓》所辑入的各篇,缓缓自然,微带讽嘲,避免严重悲剧,常寓劝善之意。他的作品,显然迈入另一里程,展现了新的境界。至于文笔质朴,结构严密,是他一贯的特色,至《雾中云霓》已是圆满成渠。」
作者的小说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材料,贴近每个时代的心灵脉搏,不但是好看的小说,也轻易引起广大的共鸣。
本书特色
★ 增加收录杨在宇报导不凡的「凡夫俗子」一文
★ 新增愤懑的独白、沙滩上的竹屋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蔡文甫
主编《中华日报》副刊多年。创办九歌、健行、天培等文化事业并设立九歌文教基金会。着有长短篇小说集《雨夜的月亮》、《没有观众的舞台》、《解冻的时候》、《小饭店里的故事》等十多部。曾获中山文艺奖、金鼎奖以及中国文艺协会荣誉文艺奖章暨新闻局金鼎奖特别奖。
005 有根有本的向阳花木 王鼎钧 写在《雾中云霓》出版之前
007 蚀本生意
023 煤气.霉气
037 狗咬狗
053 半空的喜剧
073 醉与醒
089 昙
101 钓 饵
113 抓赌记
129 雾中云霓
145 勇者的游戏
163 归 途
171 陌生人
193 多边的图形
209 愤懑的独白
223 沙滩上竹屋
特载:
241 不凡的凡夫俗子蔡文甫 杨在宇
序
有根有本的向阳花木
王鼎钧 写在《雾中云霓》出版之前 《雾中云霓》是蔡文甫先生的第六本小说集,是他来台写作第二十年的重要成绩。我一向爱读他的作品,并且熟读他的作品,因而被畀予写这篇序文的资格。但是,一旦提起笔来,实在觉得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文甫先生热爱写作,勤苦不辍,多年以来,他的小说先后表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起初,描写细腻,用冷漠而严肃的态度刻画人物,有浓厚的写实色彩;后来,致力打破传统的格局,变换语法词性,着重心理解析,被列为「现代小说」作家之林。
其间偶然也曾编织情节,驰骋想像,引人入胜而略近浪漫。现在,如《雾中云霓》所辑入的各篇,缓缓自然,微带讽嘲,避免严重悲剧,常寓劝善之意。他的作品,显然迈入另一里程,展现了新的境界。至于文笔质朴,结构严密,是他一贯的特色,至《雾中云霓》已是圆满成渠。 从字面看《雾中云霓》四个字,它空灵高远,迷茫恍惚,使人以为这本书所写的是成人的儿语,人间的神话。这是文字的沿袭的用法使我们产生了固定反应。
现代小说作者常常企图推翻这种固定反应。事实上,这本小说集里面所收的作品,篇篇明朗结实,既无玄虚,也不诡奇。故事的背景,都是你我每天亲历的地方;故事中的角色,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故事内所包含的冲突,也都是人人可能遭遇到的问题。只是一般人平时忽略了、遗忘了,或者把它庸俗化、丑恶化了,必待小说作家用艺术手腕加以点化、放大、照明。这正是文甫先生的事业;他写的小说从真实的人生中提鍊材料,是有根有本的向阳花木。
这样的作品除了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以外,还有纪录的功能,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留下另一种纪录,历史以外的纪录,使后代中国人能探知前代的心灵脉搏。这是一桩了不起的工作。 浮生如雾,构成那虹彩的,其中有艺术的光芒。雾有浓有淡,虹霓可望可即,无论是作者、读者,能在这一境界中生活,也就不虚度光阴了。
特载
不凡的凡夫俗子蔡文甫
蔡文甫生长在动盪的大时代,一路历经无数的横逆与挫折,但他不畏挑战,凭着过人的毅力与决心,终于在文坛闯出一片天。 一九二六年,蔡文甫出生在江苏盐城建阳镇乡下的一个小康农家,因为离县城远,六岁起在家中创设的私塾念书,后来家境吃紧,没有能力聘老师,十二岁入建阳小学读五年级,但时常缴不出学费;没多久学校又因战乱停课一年。也在那一年,他母亲因病早逝。
一九四○年,蔡文甫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就读,三十九天后共军进入建阳镇,学校宣布停课,他又被迫失学。 蔡文甫的大哥蔡天培原为乡长,家乡沦为日据后,改开磨坊生产面粉。但是共军入城后,曾是国民党地方首长的蔡天培,不得不离家避难,并交由蔡文甫负责磨坊对外买卖与记帐等工作。当时才十五岁的蔡文甫,懵懂少年就开始学做生意,每天与店家老板打交道、讨价还价。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蔡文甫随大哥到上海,因为失学过久,考不上专科学校,只好进入「流亡失学青年扬州招致所」,但在这个临时机构吃不饱也看不到未来。后来得知宪兵学校招生,公费又免学历证明,他心想将来当雄纠纠、气昂昂的宪兵也不错,就去报考。 家人刻意栽培念书 考上前往报到后,才发现根本不是去入学,而是被编入补充连,接受新兵训练,从二等兵做起。受骗上当再加上宪兵训练极为严格,很多人做逃兵,被抓回来痛打;蔡文甫艰苦熬过为期十个月的训练,被分发到江西的宪兵分队执勤。 蔡文甫的大哥从小就刻意栽培他念书,无法接受他去江西当宪兵,就要他逃兵回江苏再做安排。他一向敬重大哥,兄命难违,就留了一封请假信,在出勤时抓到机会跳上火车,所幸回江苏的路上没有遇到盘查。
一九四七年,蔡文甫考上江苏省宜兴县户政人员训练班,结业后分发至基层服务。安定没多久,国军在内战中节节败退,隔年四月南京失守,蔡文甫随镇公所自卫队撤退,沿途后方都是砲声,最后坐船至舟山群岛驻守,被编入军队,担任上士文书,也从此与父亲及敬爱的大哥永别。
一九五○年,蔡文甫随军撤退来台,考上陆军无线电技术人员训练班,隔年分发到空军任职准尉。难得安定下来,他重拾书本自修,苦读四年后于一九五五年高考及格。但是福祸相倚,同年他在军中与安维人员发生冲突,虽然错不在他,仍被判「隐匿非职务上持有之军机」,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两年。
一九五六年,三十岁的蔡文甫申请退伍,身上只有退伍金四百六十元,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所幸他来台后因为爱好文艺,曾参加中国文艺协会小说研究班第二期,认识在中华文艺函授学校主持校务的同学卢克彰,经卢邀请进入函校工作。才过一年,函校撑不下去,蔡文甫又面临失业的压力。幸好曾经高考及格,拥有教师任用资格,他以前的老师介绍他到桃园大溪初中教书。一九五八年,蔡文甫转往台北县汐止中学任教,此后才告别自少年以来颠沛流离、际遇不顺的生活。 虽然从少年蜕变至青年的过程艰辛备尝,蔡文甫从未放弃阅读与对文学的爱好。
他来台的第一年,军队驻防在公卖局板桥酒厂,目睹酒厂女工来来去去的工作情形,就以「丁玉」为笔名写了一篇〈希望〉,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投稿到《中华日报》副刊,竟然获得刊载,对他产生极大的鼓舞。 创作擅长心理分析 蔡文甫说,「如果当初没有这样的鼓励,我可能就不会走上文学这一条路。」后来参加「文协」写作班,更是人生的转捩点,不但因此培养写作的习惯,正式步入文坛,后来进入《中华日报》任职,主编《华副》,开创九歌出版社,都是因缘际会,也结交了许多知心文友。 蔡文甫到汐中任教第一年,教的是放牛班,班上全部是留级生,但他循循善诱,表现优异,隔年就被聘为教务主任,这对没有什么教务经验的他来说,又是一大考验。但蔡文甫认真蒐集名校的教材、规章,进行教务改革,原本升学率甚低的汐止中学,经过三年竟有五十多人考取前三志愿的高中。
同一年,蔡文甫经文友杨思谌介绍,进入《中华日报》兼任特约记者,主跑汐止等五乡镇的新闻。 在忙碌的生活中,蔡文甫仍创作不断,陆续出版《解冻的时候》、《女生宿舍》、《没有观众的舞台》、《雨夜的月亮》等十余部长短篇小说。他的作品无论在题材与技巧都力求创新、突破,擅长心理分析,在生活化的故事中,呈现人性善恶的冲突与微妙关系。直到一九七八年创办九歌出版社才停笔。 但在白色恐怖时期,创作需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会踢到铁板,即使是在党报兼职的蔡文甫也差点遭受无妄之灾。一九六六年,他在报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农家的母猪生了十八只小猪,但只有十二个奶头,邻家的母狗代为餵小猪。他觉得这个故事很温馨有趣,就改写成〈猪狗同盟〉,被刊登在《新文艺月刊》的「恭祝总统连任特辑」专栏。没想到一篇单纯的小说却被人检举,说他故意讽刺蒋中正连任十八年,因此遭到全面安全调查,内心惊慌不已。还好经文友帮忙向有关单位说明,最终倖免于难。
一九七一年,《中华日报》社长楚崧秋请蔡文甫接编该报副刊。当时文坛人才济济,他自认资历不足,起先加以婉拒,但受到楚崧秋的盛情感动,最后允诺接下重任。由于《中华日报》发行重心在南部,向名家约稿不易,而且向来走纯文艺路线,范围受限,但蔡文甫广邀梁实秋、余光中、王鼎钧、汉宝德等名家开辟专栏,并致力开发生活、家庭层面的题材,逐渐扩大了读者群和影响力。 两度获副刊编辑金鼎奖 经过蔡文甫的努力经营,《华副》改头换面,在文坛几与两大报平起平坐,还两度获得副刊编辑金鼎奖的肯定。他主编《华副》长达二十一年,一九九二年才从《中华日报》退休。也因为主编《华副》,蔡文甫累积相当的名望与人脉,在好友王鼎钧的热心鼓励与支持下,于一九七八年创办九歌出版社,实现他以文学为一生志业的愿望。 蔡文甫说,创业维艰,九歌成立之初社址就是他的教员宿舍,而且是「半人出版社」,所有编辑发行等社务由他利用公余时间处理。
九歌推出的第一批书,包括夏元瑜《万马奔腾》、王鼎钧《碎琉璃》、傅孝先《无花的园地》、叶庆炳《谁来看我》、楚茹翻译《生命的智慧》以及蔡文甫自编的《闪亮的生命》等六本书,立刻轰动文坛。特别是《闪亮的生命》,报导十位残而不废的人如何不向命运屈服的奋斗故事,感动台湾无数的人,得到金鼎奖的肯定,而且热销一时,奠定了九歌的基础。 拥有最多文学奖得主的出版社 蔡文甫经营九歌,除了争取名家,也感念当年初试啼声即受到编辑青睐,因此特别着重开发与栽培新人作家,包括陈幸蕙、林清玄等多位后来享誉文坛的知名作者,第一本书都是在九歌出的;其中,林清玄的《紫色菩提》第一版就销了超过二十万册。又如当年没没无闻的朱少麟,一九九六年写了长达二十五万字的《伤心咖啡店之歌》,投了多家出版社都被退稿,但蔡文甫慧眼独具予以出版,之后叫好又叫座,书籍狂销突破二十五万本。 九歌成立至今三十一年,坚持文学道路,一直是拥有最多文学奖得主的出版社,获奖早已破百,蔡文甫甚至主动帮作家申请各种文学奖,因为得奖不但能使作家、书籍价值倍增;获奖奖金对收入不丰的作家来说,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九九二年,蔡文甫成立「九歌文教基金会」,开办「小说写作班」培育作家,举办「现代少儿文学奖」推广儿童文学。最令人感动的是,只要有作家陷入生活困境,蔡文甫时常自掏腰包雪中送炭,而且每年都列名单推荐给行政院文建会申请急难补助,至今已超过七十人次。 为了扩大出版品类,蔡文甫后来又创设健行、天培,至今已发展为拥有三家出版社的事业体,出版品近二千种,拥有独栋办公室建筑及两栋书库,库存书超过百万本。 二○○一年,蔡文甫在众多好友鼓励下出版自传《天生的凡夫俗子》,在书中谦称自己一生挫折连连,一路顶着逆风而行,只有六七分才能,借由努力才勉强做七八分事。对于成为一位出版人,他则说,「是意外,是偶然,也是属于命中顺势而为的志业。」二○○五年,蔡文甫因此荣获金鼎奖特别成就奖的殊荣。 蔡文甫的事业已有三位女儿克绍箕裘,虽然年届八十三,他仍每天一早到国父纪念馆运动后即至九歌上班,继续为出版优质文学作品努力。 「天生的凡夫俗子」,靠着奋斗不懈的精神,缔造了不凡的成就,蔡文甫是许多后辈学习的典范。 原载台北县文化局二○○九年十二月出版《二十堂北县文学课》
本文作者杨在宇先生,本名杨昇儒,现任「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副执行长,东吴大学社会系毕业。曾任《联合晚报》、《自由时报》、《新新闻周刊》等媒体资深记者。二○○九年十二月出版《二十堂北县文学课》。
杨在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