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当前环境因为社会变迁而引发的诸种现象提供及时、短期且有效之助人专业理念。所以,作者以危机处理与创伤治疗两大主轴作为本书的论述重心,并且分别介绍当今最为助人专业人士所推崇的处理策略(即重大事件压力提讯与眼动减敏与历程更新疗法),以使我国的助人同业得以一窥此等策略之奥妙所在。
有鑑于目前全球不时出现各种人为或自然的重大灾难事件,作者有感于我国之助人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处理相关事宜的基本态度与能力,以随时做好心理准备去承担专业责任。所以,在本书的问题类型部份,以重大灾难事件为第一个讨论主题。其后再依亲密关系与失落经验、自伤与自杀、家庭暴力、性侵害、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属、校园危机、个人与家庭迁移、失业与生涯转型等与吾人生活休戚相关之议题分章介绍,以使助人专业工作者能明确地了解到自己在其助人工作中可为之处。
又根据助人专业工作的理论发展之趋势,治疗者被期许应致力于协助案主或案家去开发自身既有的能源,以面对当前之生活困境。所以,有关个人或家庭复原力的观念已受到学界与实务界普遍的重视。因此,本书的开宗明义就对复原力的基本观念做全面的说明。
本书最后一章则提供涉及灾难事件之报导的议题。此章内容旨在提醒心理专业人员在参与危机事件时,应採取哪些态度或技巧来与媒体互动,文中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祈使受难者及其家属不会因为新闻报导而受到二度伤害。因为作者深信,专业人员可以做到既能满足社会大众对危机事件有知的权利,又能维护当事人及其相关人等的隐私权益二者,使其既能秉持专业人员的工作守则,又能使媒体得以扮演社会支持系统的一环。
龚鉥序(原文) V
龚鉥中文序(翟宗悌译) VII
作者序 IX
第一编 基本论述 1
第一章 个人与家庭复原力 2
第一节 复原力的概说 3
第二节 家庭复原力 6
第三节 实施的重要原则 9
第二章 危机处理的理论 11
第一节 危机处理学说之历史发展 11
第二节 危机的基本观念 13
第三节 危机处理的学说 18
第四节 方案与策略 27
第三章 创伤治疗的理论 34
第一节 压力理论之学说 34
第二节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42
第三节 治疗处理策略 52
第四节 替代性创伤与职业倦怠 58
第二编 处理策略 67
第四章 重大事件压力提讯(CISD) 68
第一节 理论发展起源 68
第二节 重大事件压力提讯之基本观念 71
第三节 重大事件压力管理之基本观念 74
第四节 实际运用与研究发展 78
第五章 眼动减敏与历程更新疗法(EMDR)83
第一节 理论的发展史 83
第二节 基本学说 86
第三节 治疗的实施步骤 89
第四节 研究发展与实际应用 94
第三编 问题类型 99
第六章 重大灾难事件 100
第一节 灾难心理学 100
第二节 灾难事件的处遇 104
第三节 全面救灾计画 107
第七章 亲密关系与失落经验 123
第一节 亲密关系 123
第二节 失落经验 126
第三节 离婚 138
第四节 情侣分手 140
第五节 罹患重病 143
第八章 自杀与自伤行为 149
第一节 自杀的理论 149
第二节 忧郁的理论 152
第三节 自杀与自我伤害 156
第九章 家庭暴力 162
第一节 家庭暴力的理论学说 163
第二节 配偶凌虐 168
第三节 儿童不当对待 181
第四节 手足凌虐 185
第五节 老人凌虐 187
第十章 性暴力事件 190
第一节 性暴力理论 190
第二节 性暴力之被害人 195
第三节 性暴力加害者 208
第四节 性暴力对孩童的侵犯 211
第十一章 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属 214
第一节 被害人运动的历史发展 214
第二节 被害人学之理论学说 224
第三节 被害人保护方案之核心要项 231
第十二章 校园危机 239
第一节 校园暴力 239
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性骚扰 243
第三节 学校本位策略措施 244
第十三章 个人与家庭迁移 258
第一节 人类为什么会迁移? 258
第二节 我国的移民现况 261
第三节 移民家庭的困境 263
第四节 移民家庭的因应之道 267
第十四章 失业与生涯转型 272
第一节 工作与生活 272
第二节 失业与健康 274
第三节 生涯转型 281
第十五章 媒体与灾难报导 287
第一节 媒体需要甚么? 288
第二节 救难人员的专业角色 290
第三节 性别与灾难 295
第四节 如何看待灾难事件? 299
附录 EMDR练习作业单(胡甄容译) 303
参考资料 309
索引 337
图表次
图8-2-1 国中割腕女生之割腕行为发展历程 154
图9-2-1 家庭暴力施暴者处遇模式之路径图 179
图10-2-1 Jean的吶喊 200
表6-3-1 灾后受害人的需求 109
龚鉥序(原文)
With crisis and trauma around us every day in our lives, Dr. Wu's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Trauma Therapy is an invaluable asset to the caring profession and to the world at large. I feel much honored to be asked to write the preface for the book.
I have known Dr. Wu as a friend and colleague for nearly fifteen years, and I have enormous respect for her, both as a gifted practitioner in the field of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 and as an accomplished scholar. In addition to her teaching responsibilities at th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r. Wu works as a therapist with victims of sexual abuse and domestic violence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Department of Interior Affairs in Taiwan. I have worked with her as a co-therapist for abused women and displaced families in the community and found her to be an excellent therapist.
Dr. Wu has also devoted a great deal of her time and energy to helping displaced immigrants in Taiwan. As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she is deeply concern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of immigrants. While she was in residency as a Fulbright scholar in the United States, she interviewed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at country. She also interviewed Chinese immigrants in South Africa. Dr. Wu performed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immigration in these disparate societies, and brought this knowledge back to her work with Taiwanese immigrants and to her advocacy for governmental policy change.
Dedicated as she is to scholarship, Dr. Wu has shown an equal dedication and passion for expanding her knowledge and skills as clinical practitioner. While in the United States, she learned the method of 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She devotes a chapter in the present book to sharing that method with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Written by an exceptional scholar and therapist, Dr. Wu's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Trauma Therapy is an esse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counseling and health care. I highly recommend it to all those seeking new ways of addressing crisis and trauma in our world.
Gong Shu, Ph.D., ATR-BC, TEP, LCSW
President and Director
International Yi Shu Institute
Center for Creative Development
龚鉥序(翟宗悌译)
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每天都有危机与创伤发生,因此邬博士的「危机处理与创伤治疗」一书对助人专业与世上每个人来说都是无价的资产。我很荣幸能受邀为本书写序。
我认识邬博士已经近十五年,作为她的朋友与同事,我对她有无上的尊敬。她是谘商领域中充满天赋的实务工作者,也是学术精深的学者。她除了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担任教职之外,也和内政部合作协助治疗性侵害和家庭暴力的被害人。我与她合作担任协同治疗师,在社区中协助受虐妇女和移民家庭,因而发现她是个杰出的治疗师。
邬博士也将她许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在协助台湾的移民家庭。身为一个社区心理卫生实务工作者,她十分关心移民们的心理感受。在她以Fulbright访问学者的身份停留美国其间,她访谈了在美国的华人移民,还到南非访问华人移民。邬博士对这些身处不同社会的华人移民进行了跨文化的分析,并将所得的知识运用在协助台湾移民以及倡议政策改革上。
邬博士除了投入学术之外,对于拓展自身作为临床工作者的知识与技术,她也抱持同样的专注与热情。在美国期间,她学习了EMDR治疗法(眼动减敏与历程更新疗法)。在本书她专辟一章与助人专业人员分享这个疗法。
邬博士的「危机处理与创伤治疗」一书,乃是由这么一位优秀的学者与治疗师所着,这本书实对谘商与助人专业提供了重要的贡献。我非常推荐本书给所有寻觅新法以处理世上所发生危机与创伤的人。
龚鉥,PHD,ATR-BC,TEP,LCSW
President and Director
国际易术学院
潜能发展中心
作者序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开始回想我这一生的经历。一路走来,不管是顺境或者是逆境,现在的我回想起来,心中都有说不出的感激。我很感谢有这么多人在陪伴我,也感谢我的人生能够走得这么有希望。
其实每个人都对自己有所期许,然而可能会因为人生的际遇并非总是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使得我们的生命能源转向,导致我们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这个人生可能更好,也可能更不好,端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做出了甚么决定。
在赴美做访问学者的这一年,我曾经在美国的圣地牙哥住了六个月,在伯明翰住了三个月,然后远赴南非两个月。由于整年的生活都是处于变动中,所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要能掌握自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也从这个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家人的支持与友朋的相伴是我们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支持系统。
但是在面对危机的时刻,要能做出没有后遗症的决定,能够得到适当的帮助,除了仰赖周遭的社会资源之外,更倚重我们自身原本就有的复原力(resilience)。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各式各样的危机事件不断地发生,也使得我们很难做出所有的防范措施。因此培养我们因应危机的能力,催化我们内在的复原力,也就益形显得重要。
由于从事助人工作,我会去关心人们在面对他们的危机时是否得到充份的帮助,也从工作当中看到生命的力量与泉源,这种经验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也使得我看到人生的希望。因此,平日除了关心有关危机的事件之外,更是积极地在寻找更有效能的助人技术。此次借由访美之便,终于一偿宿愿,到费城接受眼动减敏与历程更新疗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简称EMDR)训练。所以,本书除了将阐述有关危机处理的理论与技术外,更将介绍EMDR的基本观念与技术,以使读者能用较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人生的危机,并且学习用更有效能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生命中的创伤经验。
当然,笔者更希望助人专业工作者能因为具备此等知识与能力而提升其在助人专业上的能力,并且能用较为人性化的态度来看待接受帮助的当事人,以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充满人性的关怀与有效的助人机制,而使台湾民众能具备自我滋养的能力,让我们的社会拥有更佳的自我调节泉源,以使每个生活其中的人们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并享受人生。由于出版在即,疏漏难免,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邬佩丽 谨识
2008年二月于台湾师范大学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那些社会层面的重大事件,比如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或者是严重的社会冲突。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我对这些事件的发生机制,以及事后可能的处理流程有更深的了解,我或许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新闻报道,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的感受。我期待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内容,了解我们如何才能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潜在的损失。同时,我也想知道,当危机一旦爆发,政府、社区以及各种救援组织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他们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挑战?书中会不会对一些经典的危机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从它们的发生、发展到最终的解决,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我对那些关于灾后重建和社会恢复的内容也颇感兴趣,如何在满目疮痍之后,重建家园,恢复秩序,并且安抚民众的情绪,重新激发社会的活力,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我希望从书中获得一些启示的方面。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想着的是那些突如其来的灾难,那些让生活瞬间支离破碎的时刻,比如一场突发的火灾,一次无法预料的事故,或者甚至是那些更难以启齿的,来自人性的伤害。我期待着书中能提供一系列立竿见影的策略,能够帮助我在那种极端的压力下保持冷静,迅速做出明智的判断,并且有效地控制局面,将损失降到最低。我想了解如何才能在混乱中找到一丝秩序,如何在惊慌失措的人群中成为那个能够站出来,承担责任,并指引方向的人。书中会不会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危机,从自然灾害到人为事故,再到社会群体性的恐慌,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对方式?我尤其关心那些能够快速部署的应急预案,那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并产生效果的行动指南。书中关于沟通技巧的部分,我想应该会非常关键,如何在危机时刻保持清晰、准确、且具有安抚作用的沟通,如何与媒体、公众、以及其他相关方进行有效的互动,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学习的。而且,我设想书中还会涉及心理学层面的应对,如何处理那些因危机而产生的恐惧、焦虑、甚至创伤反应,不仅是对外部环境的应对,更是对自身和他人内心世界的安抚。
评分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对未知的好奇。我总觉得,人生就像一场大型的“冒险”,其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护身符”,让我能够更有底气地去面对那些未知的风浪。我猜想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风险管理”的普遍性原则,那些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个人财务规划,到职业发展选择。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决策技巧”的内容,尤其是在信息不完整或者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佳选择。我也对书中关于“心理弹性”的培养很感兴趣,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培养一种积极的应对模式,即使在遭遇挫折时,也能保持乐观,并且从中汲取经验。
评分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我深知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情况有所准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并且如何有效地与公众沟通的专业指导。书中会不会讲解一些关于“危机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比如,在事件发生后,如何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如何控制负面舆论的蔓延,以及如何挽回公众的信任?我也对书中关于“领导力”在危机中的作用很感兴趣,一个有担当的领导者,在动荡时期应该如何展现出冷静、果断和同理心,从而稳定人心,凝聚力量。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构建一个有弹性的组织,使其能够在外部冲击下,依然能够保持运作,并且迅速恢复。
评分我选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度过难关,并且最终实现蜕变的故事很感兴趣。我一直觉得,那些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是最动人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当个体遭遇重大打击,比如身体的重创,或者精神的折磨时,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并且重新找回生命的尊严和意义的。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创伤后成长”的理论和案例?也就是,一些人在经历巨大的痛苦之后,反而能够获得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并且更加珍惜生命,甚至能够帮助他人。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在绝望之中,如何点燃希望的火苗,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找到前进的方向。我尤其对那些关于“自我赋权”的内容很感兴趣,即如何帮助那些曾经受过伤害的人,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并且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评分读这本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职业上的需要。我所在的行业,虽然日常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偶尔也会面临一些突发性的负面事件,比如产品质量问题引起消费者不满,或者企业形象受到负面评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能够在这种危机发生时,快速反应,有效地控制事态的蔓延,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公司声誉的损害。我期待书中会详细讲解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公关团队,如何分配职责,如何制定统一的对外口径。同时,我也想了解,在危机发生后,如何通过各种渠道与公众进行沟通,如何有效地回应质疑,如何修复品牌形象。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负面新闻应对的策略,比如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危机公关,如何撰写有说服力的声明,以及如何处理记者的采访?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预防性措施的内容,比如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如何定期进行危机演练,以备不时之需。
评分我当初选择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是对那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极端事件的一种远程的、审视性的观察。我当时可能更多地是想了解,当生活突然遭遇重创,比如亲人的意外离世,或者事业上的巨大失败,那种难以承受的痛苦是如何被经历和处理的。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人类在面对重大挫折时,心理上会经历哪些阶段,从否认、愤怒到抑郁,最终走向接纳。我期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韧性”的解释,到底是什么让有些人能够从巨大的痛苦中站起来,甚至变得更加坚强?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案例,那些真实的故事,关于人们如何一步步走出阴影,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我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关于自我疗愈的方法,那些可以帮助个体在孤独无援的情况下,找到内在的力量,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也许书中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比如正念冥想,或者感恩练习,这些听起来简单,但我相信在极度困难的时候,它们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在支持他人走出创伤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徒劳的安慰,或者无意中的二次伤害。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个人层面的探索。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小小的“危机”,比如和家人、朋友之间出现误会,工作上遇到瓶颈,或者生活节奏被打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小危机”的本质,并且找到一些积极应对的方法。我猜想书中会探讨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冲突的解决之道,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又能理解对方的立场。我期待书中会提供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技巧,如何在高压或不愉快的情境下,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让负面情绪左右自己的判断。我也对书中关于自我认知的内容很感兴趣,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点,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发现自己的成长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如何从每一次挑战中学习,并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并没有特别具体的场景,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关于“应对困难”的整体性期待。我感觉人生就像一条河,总会有遇到暗流、漩涡或者礁石的时候,而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指南,教会我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保持平衡,找到航向。我猜想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心理韧性”的构建,也就是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打击或者不如意的事情时,能够迅速恢复,并且保持积极心态的能力。我很好奇,这种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培养的?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比如如何培养乐观思维,如何建立强大的支持系统,或者如何学会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当身边的亲友遭遇不幸时,我们该如何给予支持,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感到更加孤立和无助。
评分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是因为我经历过几次刻骨铭心的“创伤”。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对我个人而言,那些经历留下的印记却相当深刻。我带着一种渴望被理解,同时又希望能找到疗愈路径的心情来翻阅它。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当一个人经历了重大的负面事件,比如一段失败的感情,或者长期的精神压力,究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类型的创伤,它们各自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疗愈方法,那些能够帮助我慢慢抚平内心的伤痕,重新找回平和与力量。我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何重建自信,以及如何重新建立对未来的信任的故事或建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