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探索自我的书,是在开发你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新方法,以去除无益的、僵化的、过时的标准,同时也是在学习有创意的走出困境的技巧。
艺术的生活态度(Art-@-tude),名词:
1.透过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对生活的方法和态度获得个人的觉知。
2.个人对有关环境、事件或人的态度的掌控和调适的能力。
3.个人营造一种内心的情绪温度调节器,以及对生活採取理性回应,而不是情绪反应的过程。
4.一种个人整合自我和内心深度洞察力的视觉语言。
5.把生活的挑战转变成可行的(适合生存的)解决方法时,所展现出的有创意的思考技巧。
6.明了并释放出内心的恐惧,以取得对生活有新的观点的能力。
7.透过有创意的走出固执己见的窘境,以看见事情全貌的能力。
8.是个人心灵的工艺师。
作者简介
莎朗.赫斯(Sharon Heath)
是一位在德州和奥克拉荷马州拥有专业证照的谘商师和合格教师,并且在合格艺术治疗师委员会有20年以上的经验。她在国内外就艺术治疗做专题演讲,而且是休士顿大学明湖分校和中央奥克拉荷马大学的外聘教授。
赫斯女士也为精神医疗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研习、谘询和管理的服务。她在奥克拉荷马州的诺曼有私人的执业所,并且和学校、医院还有机关团体签定提供临床治疗的合约。她是奥克拉荷马艺术治疗协会的前会长,并且因为致力于推动奥克拉荷马州临床艺术治疗师工作分级,在2000年获得杰出服务?。
审订者简介
范睿榛
现职: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幼教系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教育博士
译者简介
黄丽蓉
现职:国小英语教师
学历: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毕业
理念篇
第1章 什么是艺术的生活态度?
第2章 对艺术与态度的探索
第3章 谁在主导我们的态度?
艺术创作活动篇
活动1 发展自身的和谐关系
1-1 营造有安全感的环境
1-2 建置安全的处所
1-3 设立目标的状态
活动2 态度的起源
2-1 做价值判断的状态:你的本性与价值观
2-2 形成印象的状态:错误的互动方式
2-3 建立原则的状态:不切实际的期许
活动3 丧失自主权的态度
3-1 唠叨的状态:内心踌躇不定的影响
3-2 了解自我
3-3 状态与时态:记录情绪年龄的状态
活动4 找出情绪之间的关联性
4-1 情绪地图:情绪之间的关系
4-2 了解情绪间之关系的状态:态度如何受他人影响
4-3 循他人想法来行动的状态:绘制唠叨想法之地图
4-4 依自己想法来行动的状态:去除唠叨的想法
4-5 寻找解决之道的状态:冥想的路径
活动5 态度之所在
5-1 将情绪景象化的状态:创作你的状态之景象
5-2 受困于不幸的状态:了解不幸的成因
5-3 客观的状态:对我们的态度有正确的认识
5-4 代代相传的状态:态度的传承
活动6 扬弃恐惧的态度
6-1 不断成长的状态:以正确的观点来回应
6-2 自我教育的状态:旧有观念的改变与态度的转换
6-3 釐清情绪的状态:掌控对当下情境的观点
6-4 接纳的状态:没有对错之分
6-5 视为理所当然的状态:过时成规的起源
6-6 要求完美的状态:了解过去你想讨好谁
活动7 将情绪反应转换为理性回应
7-1 再试一次的状态:调整情绪的强烈程度
7-2 做真正自己的状态:清除内心的混乱,展现真正的你
7-3 调适良好的状态:掌控自己的态度
7-4 情绪的替换:去除对改变的恐惧
7-5 回到调适良好的状态
活动8 态度的转换
8-1 艺术的生活态度之领域:新的情绪景观
8-2 处于转变的状态:实事求是的观点
8-3 抗拒改变的状态:处理抗拒的情绪
8-4 放下自我的状态:清除内心的裁判
活动9 艺术的生活态度
9-1 解决问题的状态
9-2 掌控自己的状态:掀开面具
9-3 具创伤复原力的状态:我有,我是,我能
9-4 拥有艺术的生活态度:我要到达的境地
附录1 状态论:对日常生活中你所处「状态」的定义
附录2 艺术的生活态度(Art-@-tude)之解释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艺术”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我曾以为艺术是专业人士的专利,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触及的领域,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亲切、非常普适的方式,将艺术“拉回”了生活。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理论书籍,而是一本真正落地、充满实践指导的“生活手册”。书中提出的各种艺术治疗活动,都非常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和昂贵的材料。我最喜欢的是“情绪画板”的理念,它鼓励我不再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用色彩和线条去表达它们。比如,当我感到沮丧时,我会尝试用深沉的蓝色和灰色来涂抹,有时候甚至是带着一点点愤怒的笔触。刚开始觉得有点怪,但慢慢地,我发现这样做之后,那种压抑的感觉反而减轻了。这就像是把心里的乌云“画”出来,让它不再盘踞在心头,而是随着画笔的运动而消散。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关于“正念雕塑”的活动,虽然我没有专业的雕塑工具,但用橡皮泥或者粘土,跟着书里的引导,尝试去塑造一个代表“安全感”的形状,或者一个象征“希望”的物体。这个过程让我更加专注当下,减少了胡思乱想。我开始留意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那些我可能从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例如,我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我内心深处的恐惧又是什么?通过这些艺术的触碰,我仿佛在跟自己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每一次的捏塑,每一次的涂抹,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探索和肯定。它让我看到,艺术不仅仅是创造出美丽的物品,更是疗愈自己、认识自己的有力工具。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里面不是琳琅满目的画作或是雕塑,而是一片更广阔、更深刻的天地。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画”,也没有灌输你“什么才是艺术”,它更像是一个温柔的向导,引领我去探索内在的风景。我一直觉得艺术离我遥远,好像是属于天赋异禀的人,或是那些活在象牙塔里的艺术家。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其实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书里介绍的那些活动,并没有要求我有多么高超的技巧,而是鼓励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感受,去回应。比如,书中提到的“色彩冥想”,我试着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一片宁静的湖边,湖水是那种深邃的靛蓝,天空是淡淡的薰衣草紫,周围弥漫着一种让人心安的宁静。我没有去画,只是静静地感受这些色彩在脑海中流淌,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仿佛身体里的某个角落被轻轻触碰,释放了积压已久的疲惫。还有“故事拼贴”,我从旧杂志里剪下一些零散的图片,它们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当我把它们随意组合在一起时,竟然串联起了一个我从未意识到的故事,一个关于勇气、关于寻找的故事。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生活是不是也像这些零散的碎片,等待着我去发掘它们之间的联系,去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是它强调了“自我发现”的力量。它告诉我,艺术不仅仅是创作,更是照亮内心的一面镜子。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艺术活动,我得以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情绪和渴望,那些平日里被忙碌生活掩埋的,那些我甚至不敢承认的。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的创作,无论成品如何,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一次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可能又是那种讲空泛道理的书。但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并不是那种教你“如何成为艺术家”的教材,它更像是在教你“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去生活”。它的核心在于“自我发现”,而艺术活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绝佳途径。书里介绍的很多活动,我都尝试着在家里实践了。比如,有个关于“视觉日记”的章节,我不再是单纯地写日记,而是开始在日记本里随意涂鸦,用颜色来记录我当天的情绪,用形状来表达我遇到的事情。有时候,我甚至会把一些日常的物品,比如一片落叶,一张车票,折叠起来贴在日记里,然后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为它们赋予新的意义。这个过程让我觉得,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充满艺术的日记,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记录和珍视。还有“声音景观”的活动,它鼓励我去倾听周围的声音,然后用绘画或拼贴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声音。我记得有一次,我只是静静地坐在窗边,听着雨滴敲打玻璃的声音,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远处汽车驶过的声音,然后我试着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去捕捉它们。这让我对周围的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平凡的声音也能如此富有层次和韵律。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包容性和无限的可能性。它没有设定任何标准,没有评判,只是鼓励你去尝试,去表达,去连接内心的自己。通过这些小小的艺术实践,我开始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也更加了解了自己,发现了一些我从未意识到的内在潜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这两个字对我来说是个奢侈品,只有那些生活闲适、有专门时间去培养爱好的人才有资格谈论。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这种狭隘的认知。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艰深的艺术理论,也没有要求我具备超凡的绘画技巧,而是以一种极其亲民、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引领我走进艺术的世界。书里提供的那些“艺术治疗活动”,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简单,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随手拿起笔,或者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始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色彩故事”的章节,它鼓励我用不同的颜色来书写我一天的心情。比如,如果我感到平静,我就会用柔和的蓝色和绿色;如果我感到兴奋,就会用鲜艳的红色和黄色。这让我发现,原来我每天的心情,都可以用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种呈现,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和梳理。我还能感受到,不同的颜色真的会影响我的情绪,当我用暖色调填充我的“情绪画布”时,我真的会感到一股暖流在心底涌动。此外,书中介绍的“情绪拼贴”活动,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不再需要担心自己不会画画,只需要从杂志、报纸或者其他媒介中剪下我喜欢的图片、文字,然后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去表达我此刻的感受。我发现,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碎片,当它们被我的手组合在一起时,竟然能构成一个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图景,一个我之前未曾察觉的“自我”。这本书真正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自我发现”的途径,是如此的有效和强大。它不评判,不要求,只是鼓励你去感受,去表达,去连接你内心最真实的部分。
评分老实说,我对艺术一直以来都有种距离感,觉得它高雅、遥远,需要一定的天赋才能触及。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它不是一本高深莫测的理论著作,而是一本充满温度、引导性极强的“生活实践指南”。它没有教你画出惊世骇俗的作品,而是通过一系列简单易行的艺术活动,带你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书中介绍的“意象绘画”让我印象深刻,它鼓励我不再拘泥于写实,而是用符号、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当我感到焦虑时,我会画出一个扭曲的螺旋,用压抑的黑色和红色来填充它;当我感到快乐时,则会用明亮的黄色和橙色画出绽放的花朵。这个过程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你与自己内心的连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提到的“叙事雕塑”活动,虽然我没有专业的雕塑材料,但我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件,比如石头、树枝、旧布料,去组合成一个能够讲述我故事的“雕塑”。我记得我用一块粗糙的石头代表我经历的困难,用一根枯黄的树枝象征我曾经的迷茫,但最后我用一块鲜艳的丝带将它们缠绕在一起,寓意着我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和力量。这个过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艺术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心灵的表达和疗愈。通过这些活动,我逐渐学会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认识到自己隐藏的情绪和需求。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任何一种形式的表达,而最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与自己和谐相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