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新增部分:
.跨文化訓練單元。
.影響訓練活動的法令議題(例如:公平在訓練上的議題與規範)。
.電腦化訓練的章節中增加瞭學習管理係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以及e化學習(e-learning)的內容。
.特彆增加有關高層與執行管理者的訓練議題。
.提供實際訓練的個案與範例,勾勒齣訓練流程中的重要議題。
.提供跨章節、整閤型的案例,按部就班地展現實際訓練課程的研發與評估 過程。
另外,本書得以在所有專業書籍中脫穎而齣的特點有:
.應用情境理論的方法操作訓練模型中的每一流程,同時提齣其他可行方案 以及其優勢與限製,而非武斷地提齣「唯一最佳方案」。
.提齣訓練模型中每一流程之詳細作法,讓讀者清楚地瞭解每一環節對達成 訓練目標之關連性與貢獻。
.應用社會學習理論來解釋不同訓練方法的效果。
.以小企業之觀點,提齣適用之訓練與其執行。
.同時提齣好與壞的學習目標當作例子,引導學員按部就班地書寫正確的學 習目標。
.將學習與設計理論融入研發訓練課程的流程,讓研讀者瞭解如何應用這些 理論來設計一套有效訓練課程。
前言 III
譯者序 XI
CH 1 組織中的訓練 1
訓練概述 4
訓練上的機會與挑戰 10
重要觀念與意義 18
聚焦於小企業 23
本章摘要 24
CH 2 企業策略與人力資源發展 29
本章概述 32
策略性規劃 33
組織發展、策略與訓練 42
整閤 51
聚焦於小企業 57
本章摘要 59
CH 3 學習、激勵與績效 67
有關「理論」 70
瞭解動機與績效 72
瞭解學習 85
社會學習理論 88
以學習曆程修正訓練設計 91
學習動機 95
能激勵成人學習的訓練 101
本章摘要 103
CH 4 需求分析 113
為何需要執行訓練需求評估 114
何時執行訓練需求分析 116
TNA模型 117
何處尋找組織績效斷層 119
執行TNA的架構 121
TNA的輸齣 146
TNA的執行方法 149
聚焦於小企業 156
訓練需求評估和設計 159
本章摘要 160
CH 5 訓練設計 175
組織限製 177
訂定目標 183
為何要訂定訓練目標 188
促進學習:聚焦於學員 190
促進學習:訓練設計的焦點 199
促進學習移轉:訓練聚焦 204
促進移轉:組織介入方案聚焦 211
設計理論 215
聚焦於小企業 222
訓練設計的産齣結果 224
本章摘要 227
CH 6 傳統訓練方法 239
本章概述 240
教學方法與學習成果的搭配 240
授課與示範 241
遊戲與模擬 251
工作中學習的訓練 269
促進訓練的視覺音效 280
本章摘要 291
CH 7 電腦E化訓練方法 299
本章概述 300
電腦E化訓練方法之概述 300
電腦E化訓練方法 304
本章摘要 321
CH 8 訓練的研發與執行 327
訓練課程的研發 329
執行訓練課程 343
訓練移轉 355
本章摘要 358
CH 9 訓練的評估 367
為何要執行訓練評估 368
訓練評估的抗拒因素 369
所以我們必須要評估 372
訓練評估所收集的資料種類 372
聚焦於小企業 398
本章摘要 400
CH 10 組織訓練的主要領域 415
本章概述 416
新員工職前訓練 417
員工多樣性訓練 431
性彆歧視 / 性騷擾訓練 437
團隊訓練 442
其他訓練課程與議題 448
學習型組織 456
本章摘要 458
CH 11 管理發展 467
公司為何要將焦點放在管理發展 468
我們在管理發展上的作法 470
管理工作概觀 470
管理者的一般特質 473
整閤:策略和管理特性 478
管理發展應用 481
知識 / 技能取得管道 483
執行管理者的訓練 489
聚焦於小企業 496
本章摘要 497
詞匯錶 505
索引 517
譯者序
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愈顯重要,2005年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所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企業對於人力資源的投資,不但在訓練與學習時數上增加之外(2004年每位員工的訓練時數,由2003年的26小時提高至32小時),訓練費用也由2002與2003年的820美元提昇至955美元,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颱灣的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組織人員的訓練與發展,不但提供許多各種訓練以及人員發展方案,政府也明訂規則要求企業給於員工特定的訓練;更多企業與政府組織給予員工訓練經費與進修學費的補助;許多大學也增設在職碩士班、EMBA、大學進修班以及多種成人教育等課程來配閤業界的需求。
然而遺憾的是,颱灣的大學院校對於人力資源發展專業的重視程度,並沒有趕上業界的需求;而不管在學界或業界,能夠使用的專業中文書籍更是缺乏。我在颱灣教授「訓練與發展」課程七八年來,一直苦無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同時適用於颱灣企業環境而聚焦於小企業的專業教材。因此,當學富文化事業交給我這本書從事翻譯的工作時,我的心情用「欣喜若狂」都不足以形容!這本書不但拯救我解脫長久以來搜尋教材的痛苦,同時也讓我本身在專業上得到許多滋養,使得我在往後教學上,更加得心應手。雖然傢庭、工作忙碌,已常常讓我深感蠟燭兩頭燒的窘境,但本著史懷哲博士說:「雖然蠟燭兩頭燒,但如果這根蠟燭很長,為甚麼不可以?」我不敢以長蠟燭自擬,因為我沒有史懷哲博士的能力、經曆與體力,僅以他的精神來自我勉勵。身為一個與現代息息相關的教育者,承諾(commitment)、奉獻(devotion)以及對專業的熱情(passion),是我們放在肩上的甜蜜負擔!為此,我仍然肩負起翻譯的重責大任,因為我相信這本書,將嘉惠許多在此領域上的教師、專業人員以及有興趣的學子們。
本書內容相當豐富,與其他教科書最大的差異、且是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以實例一步步解說及呈現應用的方法,讓研讀者有一個相當係統化的程序來遵行,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再者,這本書之所以較為符閤颱灣的企業經營環境,是因為本書特彆聚焦於小型企業上的應用;我認為這一點,是其他專業書所欠缺的最大優點。本書的特色與優點,以及編排、呈現、應用的方法,在原作者之前言的部分講解得十分清楚,因此我將不在此贅述,請各位老師、同學先行閱讀前言,且遵照作者安排的步驟由淺入深地研讀,便能讓這本書的效果彰顯齣來。除此之外,文中亦有許多案例、練習、個案探討等等的教學輔助,教師們可以考量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的特性、時間限製等,選擇性地作搭配,達到最好的效果。
感謝學富文化事業編輯部的耐心等待以及付齣,投注心力於細心校對與編輯;更要感謝我十三歲的女兒,在2007年美國發生車禍坐輪椅進行治療、復健期間,仍相當體諒地鼓勵譯者持續翻譯工作(為瞭照顧她,譯者本想放棄此書的翻譯工作);她是我這此生最大的精神支柱。在此我更要特彆感謝在美國的妹妹以及妹夫一傢人,舉傢從芝加哥辭掉工作搬到亞特蘭大城重新找工作,就近幫助我們母女度過難關;他們的體諒與付齣,讓我這即將燒盡的蠟燭得以變長,終於完成瞭這份工作。雖然翻譯這本書僅是我個人工作的一部分,毫無成就可言,然而卻因為翻譯期間諸多事件的發生,讓這本書的中文版誕生,成為瞭我這一生中重要的Landmark。
誠如書中所言,沒有任何一種方案,是最完美的方案;這本書相當好,但是也絕對不是最完美的書。適切地使用這本書提供的知識、資料、程序、理念、與模型,搭配適切地教學方法,讓學生得到學習上的成功,相信纔是原作者欲真正傳遞的精神所在。
成功的教學不在於傳遞多少知識,而是讓學生得到成功的學習經驗。這種實踐,不僅對孩童、青少年、年輕學子而言很重要,對企業員工以及成人而言,更顯絕對。員工成功的學習經驗,帶來更多的學習動機,進而成為有效的自我導嚮學習者(effective self-directed learner),讓企業的人力資源,成為競爭最有力的武器。這即是現代企業成功、永續經營的關鍵!
硃惠琴
西元2008年
於美國亞特蘭大
這本書的“領導力發展”章節,可以說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領導力這東西,有點玄乎,很難用標準化的流程去衡量和培養。但作者通過對不同層級領導者所需核心能力的細緻拆解,以及對“情境領導”和“變革型領導”等理論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一個清晰的框架。他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要有遠見”、“要善於溝通”,而是具體地分析瞭在不同發展階段,領導者需要具備哪些具體的技能和思維模式。例如,在初級管理崗位,可能更需要的是執行力和團隊管理能力,而到瞭高層,則需要戰略思維、資源整閤以及宏觀的視野。我特彆喜歡他關於“反思性實踐”的論述,強調領導者需要不斷地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通過復盤來調整和優化自己的領導風格。這與我們日常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光顧著做,沒時間想”的情況形成瞭鮮明對比。書裏提到的“360度反饋”在領導力發展中的應用,也給瞭我很多思考。如何纔能讓這種反饋真正起到“發展”的作用,而不是變成一場“互相指責”的秀?作者給齣的建議,比如強調建設性意見和聚焦於行為而非個人,讓我覺得很有操作性。我開始反思,我們公司在領導力培訓方麵,是否真正做到瞭“對癥下藥”,還是隻是在“開藥方”?
评分坦白說,《企業訓練與發展》在“學習型組織”的構建方麵,給我瞭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之前我總覺得,“學習型組織”是一個很高大上的概念,離我們日常的工作有點遠。但作者通過對“學習型組織”關鍵特徵的深入闡釋,比如“係統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等,讓我看到瞭它的現實意義。他並沒有把學習局限在課堂培訓,而是將其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麵麵,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通過學習提升實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知識共享文化”的營造方法感興趣。如何打破部門壁壘,鼓勵員工之間主動分享信息和經驗?作者提齣的幾種機製,比如建立內部分享平颱、組織跨部門項目閤作、以及奬勵積極分享的員工,都非常具體。讀到他關於“容忍失敗,鼓勵試錯”的觀點時,我忍不住點頭。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害怕犯錯,大傢纔不願意去嘗試新的方法,也就阻礙瞭學習和創新。我開始思考,我們公司在鼓勵員工學習和分享方麵,是否給瞭足夠的“安全感”和“支持”?如何纔能讓學習真正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內驅力”,而不是一種“任務”?
评分我最近在閱讀《企業訓練與發展》中關於“績效管理與發展”的章節。這部分內容處理得相當細膩,它並沒有將績效管理簡單地視為“打分”和“排名”,而是將其看作是驅動員工成長和組織績效提升的重要環節。作者特彆強調瞭“發展性績效反饋”的重要性,他認為,績效反饋不應該僅僅是迴顧過去,更應該指嚮未來,幫助員工明確改進方嚮和發展目標。我從中得到的啓發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過於關注“結果”,而忽略瞭“過程”和“潛力”。書中提到的“目標設定理論”和“SMART原則”雖然不是什麼新概念,但作者結閤企業實際,將其應用在績效目標設定上,讓這些理論變得更加生動和實用。我開始反思,我們公司在績效麵談中,是否真正做到瞭“雙嚮溝通”,還是更多地變成瞭“單嚮通知”?如何纔能讓員工真正理解績效目標,並將其視為個人成長的動力,而不是一種負擔?此外,書中關於“績效改進計劃”的論述也很有價值,它提供瞭一些具體的步驟和方法,幫助那些績效不達標的員工找到提升的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在企業中建立一個既能衡量績效,又能促進員工發展的良性循環。
评分剛翻完這本《企業訓練與發展》的幾個章節,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但有些想法不吐不快。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人纔梯隊建設”部分時,那種前瞻性和係統性。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培養接班人”的淺層概念上,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拆解人纔梯隊從識彆、評估、發展到保留的整個生命周期。讀到他關於“隱性知識傳遞”的論述時,我腦子裏立刻閃現瞭公司內部好幾個老前輩的形象,他們手把手教導新人時那種耐心和細緻,但往往這些寶貴的經驗卻很難被量化和係統化。作者提齣的幾種方法,比如導師製、輪崗製,以及如何通過結構化訪談和案例分析來捕捉和傳承這些隱性知識,對我啓發很大。我開始思考,我們公司在推行這些措施時,是否真正觸及到瞭“靈魂”,還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書中關於“發展性評估”的部分也很有意思,它區分瞭評價績效和評估發展潛力,強調後者更側重於挖掘員工在未來崗位上的適應性和成長空間,這與我們過去可能更側重於“過去錶現”的評估方式有所不同。我迫切想知道,如何纔能更有效地將這些理論轉化為我們實際的培訓項目設計中,如何纔能讓這些“理論”在我的團隊裏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评分《企業訓練與發展》這本書的“組織變革與學習”部分,內容非常有啓發性。我一直覺得,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組織想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具備強大的變革能力和學習能力,而這兩者是緊密相連的。作者在這部分內容中,深入探討瞭“變革驅動力”、“變革阻力”以及如何有效管理“變革過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組織學習與變革的互動”的論述很感興趣。他認為,有效的組織變革往往伴隨著深刻的組織學習,而組織學習又反過來促進瞭變革的深化和鞏固。我從中獲得的感悟是,很多時候,我們在推行變革時,往往會忽略瞭“人的因素”,忽略瞭員工對變革的接受度和適應性。書中提齣的“溝通策略”、“參與式變革”等方法,為我們如何更好地引導員工適應變革提供瞭寶貴的思路。我開始思考,我們公司在進行組織變革時,是否充分考慮瞭員工的感受和需求?如何纔能讓員工從“被動接受”變革,轉變為“主動參與”變革?這本書的這些觀點,讓我對如何在高壓力的變革環境中,依然保持組織的活力和學習能力,有瞭更深入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