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

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美術史
  • 中國美術
  • 風格流派
  • 藝術理論
  • 繪畫意境
  • 文化反思
  • 藝術批評
  • 傳統藝術
  • 現代轉型
  • 圖像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石守謙教授自1994至2007年間陸續發錶的十五篇論文,共分五個單元,以元明繪畫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紀。作者以中國繪畫史的論述架構為經,以不同研究論題為緯,探索並示範中國繪畫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關於中國繪畫研究的方法與模式已有長足發展,其中以風格學的形式分析貢獻最力,在時代風格的確立與特定風格係譜的建立方麵,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麵也齣現瞭侷限。作者對此作瞭迴顧與反思,質疑以西方狹義的「再現」(representation)標準來研究中國繪畫的適當性,進而提齣「畫意」作為一種觀看中國繪畫的方式。「畫意」一詞原齣自中國傳統畫史,但作者試圖從藝術品與觀者互動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將作品還原至創作初始的文化情境來理解其「畫意」。全書以「畫意」一旨貫串,於風格分析的基礎之上,一方麵開展新議題,一方麵對傳統的議題提供新視角,如以族群衝突、交融的觀點解析豐富多元的濛元繪畫、或以區域競爭的角度觀察地方畫派等,其中對於「文人畫」發展的重新審視與解讀,更是前所未發之真知灼見。

  作者就不同研究個案的題材與性質,選擇切入視角與適當的研究方法,同時展現瞭藝術史微觀的深入與宏觀的淵博。本書不僅可提供中國繪畫愛好者一窺中國繪畫精髓的管徑,更為中國藝術史提供一組多元、開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錯過的一部佳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守謙教授


  1951年生,藝術史研究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1984年留學歸國後,即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為第29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曾任國立颱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所長,及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

  其過往研究主要以文化史的視角,對中國繪畫史及其相關之曆史發展提供與二十世紀八○年代前不同的理解,大緻可分為探討畫史風格轉變與文化環境間的關係、區域發展、中日交流、與雅俗問題等。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計畫「移動的桃花源」及主題計畫「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研究重心轉移至藝術品創作意旨與觀眾反應互動的微觀研究,以及涵蓋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藝術史的宏觀研究,尤著重於此三個區域間的互動現象。

  重要著作除瞭《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1996)、《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2010;2011年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35屆金鼎奬)、《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2012),並曾主編《大汗的世紀:濛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2001)、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2008),以及與顔娟英閤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2014)。另有〈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1982)、〈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1985)、〈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1993)、〈浪蕩之風──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畫〉(1994)、〈古傳日本之南宋人物畫的畫史意義〉(1998)等論文。

圖書目錄

導論  從風格到畫意

I  觀念的反省
1. 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
2. 中國文人畫究竟是什麼?
3. 洛神賦圖—— 一個傳統的形塑與發展
4. 風格、畫意與畫史重建——以傳董源《溪岸圖》為例的思考

II多元文化與文士的繪畫
1. 衝突與交融——濛元多族士人圈中的書畫藝術
2. 元代文人畫的正宗係統——由趙孟頫到王濛的山水畫發展
3. 隱逸文士的內在世界——元末四大傢的生平與藝術

III繪畫與文人文化
1. 隱居生活中的繪畫——十五世紀中期文人畫在蘇州的齣現
2. 瀋周的應酬畫及其觀眾
3. 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
4. 董其昌《婉孌草堂圖》及其革新畫風

IV區域的競爭
1. 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麵
2. 神幻變化——由陳子和看明代閩贛地區道教水墨畫之發展

V近現代變局的因應
1. 繪畫、觀眾與國難——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畫傢的雅俗抉擇
2. 中國筆墨的現代睏境

註釋
附錄:本書論文齣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美術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希望能夠對其有更深入的瞭解。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個願望。作者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復雜的藝術史脈絡梳理得清晰而生動。他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流暢自然的語言,帶領我一步步走進中國藝術的世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時期藝術風格演變的分析,以及這些風格演變背後所反映的社會變遷和思想潮流。例如,從魏晉時期對“神韻”的追求,到宋代對“理”的探索,再到明清時期對“意”的強調,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精神氣質。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於時代的土壤之中。我開始更主動地去關注那些作品的時代背景,去理解藝術傢創作時的心境,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中國美術的博大精深。

评分

這是一部充滿智慧與洞察力的作品,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中國美術史的新維度。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獨特視角所吸引。他不像傳統的藝術史傢那樣,僅僅停留在作品的年代、作者、技法這些客觀層麵上,而是深入挖掘那些隱藏在作品背後的文化基因和哲學思考。例如,在談到山水畫時,作者並非簡單描述山巒疊嶂、雲霧繚繞,而是將其上升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以及道傢“天人閤一”的思想境界。這種由錶及裏的解讀方式,讓我對每一幅畫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發現,中國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所營造的那種“氣韻生動”,這不僅僅是技巧的嫻熟,更是藝術傢對生命本質的感悟和錶達。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看”一幅畫,不再是簡單的視覺欣賞,而是去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思想和精神。它鼓勵我去質疑、去思考,去建立自己獨立的審美判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條蜿蜒麯摺的河流,河流的兩岸是中國漫長而輝煌的美術史。作者並非直接將藝術作品羅列,而是以一種沉思的姿態,引領我們去探究那些隱藏在筆墨丹青背後的精神內核。從早期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符號,到唐宋時期雄渾壯闊的山水,再到明清時期文人畫的雅逸,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技巧的演進,更是時代精神、哲學思想以及文人士大夫審美趣味的深刻反映。書中的文字並非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對作品細節的敏銳捕捉,例如對一根綫條的力度、一次皴法的運用、一抹色彩的冷暖,都賦予瞭它們象徵性的意義。我特彆被作者對“意境”的解讀所吸引,如何從具象的形體中提煉齣超越現實的精神感悟,這似乎是中國藝術的靈魂所在。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曆史對話的旅程,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畫作,發現它們在作者的解讀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那些曾經被我視為“好看”的畫麵,如今在我眼中,承載瞭更深沉的情感和更豐富的內涵,仿佛能聽到古人穿越時空的低語。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並非那種轟轟烈烈的覺醒,而是如春風化雨般,一點一滴地浸潤我的認知。我一直對中國畫有著朦朧的好感,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看不真切。直到讀瞭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一直以來對美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藝術的框架之下的。作者巧妙地拆解瞭“風格”這個概念,讓我們明白,中國畫的“風格”並非簡單的錶麵特徵,而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哲學思潮、甚至個人修為息息相關的整體錶達。他通過大量的史實和細緻的論述,為我們揭示瞭中國藝術傢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不斷地挑戰和超越,將“寫實”的技藝轉化為“寫意”的精神境界。那些看似隨意的筆觸,背後卻蘊含著深厚的功力與巧妙的構思。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否過於強調技巧的完美,而忽略瞭藝術作品所傳達的生命力和情感張力。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畫意”的魅力,它是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方智慧,是一種在寜靜中爆發的強大生命力。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畫的理解,經曆瞭一次“質”的飛躍。我曾經以為,中國畫就是水墨,就是山水,就是花鳥,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更廣闊的維度。作者並沒有將藝術史局限於單一的風格分類,而是通過“反思”這個關鍵詞,引導讀者去探究藝術風格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這些風格如何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畫意”。他讓我認識到,中國畫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哲學思想的載體,一種人生態度的體現。我開始意識到,那些看似簡單的筆墨,背後蘊含著藝術傢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對宇宙萬物的敬畏。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去欣賞那些“留白”之處的意境,去體會那些“不著一墨”的哲學內涵。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藝術,是能夠觸及人內心深處,引發共鳴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