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中国美术
  • 风格流派
  • 艺术理论
  • 绘画意境
  • 文化反思
  • 艺术批评
  • 传统艺术
  • 现代转型
  • 图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于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着,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侷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于风格分析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开展新议题,一方面对传统的议题提供新视角,如以族群冲突、交融的观点解析丰富多元的蒙元绘画、或以区域竞争的角度观察地方画派等,其中对于「文人画」发展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更是前所未发之真知灼见。

  作者就不同研究个案的题材与性质,选择切入视角与适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展现了艺术史微观的深入与宏观的渊博。本书不仅可提供中国绘画爱好者一窥中国绘画精髓的管径,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一组多元、开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佳着。

艺术之思,历史之镜:《西方艺术史导论:从古典到现代的视觉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主题的深入挖掘,而是一部旨在为读者构建全面、系统、富有洞察力的西方艺术史宏观图景的导论性著作。它以时间为轴线,以地域和思潮为经纬,引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艺术长河,探寻西方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视觉表达与精神内核。我们拒绝枯燥的年代罗列与艺术家名录的堆砌,致力于呈现艺术发展背后的深刻动因——哲学思辨、社会变革、技术革新乃至信仰体系的更迭。 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西方艺术演进的完整脉络,并重点阐发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运动及其核心特征。我们相信,艺术史的学习不应是僵化的知识记忆,而应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光影中的蛮荒与神性 本部分追溯西方艺术的源头,着重探讨史前艺术的神秘性与古代近东文明的威权表达。 第一章:史前的回响与文明的曙光 我们将从洞穴壁画的原始能量切入,探讨人类早期对自然界和生命力的敬畏与模仿。随后,目光投向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不同于后世对个体价值的强调,此处的艺术服务于神权与王权,其程式化的形式背后隐藏着对永恒、秩序和来世的坚定信仰。对法老陵墓的结构分析,对苏美尔楔形文字浮雕的解读,都将展示早期文明如何利用符号和宏大叙事来巩固其社会结构。 第二章:古希腊——理性、理想与人性的觉醒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美学体系的奠基石。我们详细剖析古风时期、古典盛期和希腊化时期的雕塑演变,关注“理想化的人体”如何从僵硬的纪念碑式造型,逐步过渡到体现完美比例、动感和情感表达的巅峰状态。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我们探究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的哲学内涵,理解古希腊人如何将数学的精确性融入建筑,追求“合乎理性”的和谐之美。同时,本章也审视了古典戏剧对雕塑和绘画叙事功能的影响。 第三章:古罗马——工程、实用与帝国的荣耀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形式,但注入了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实用主义和对世俗权力的颂扬。本书将侧重分析罗马的工程技术在艺术中的体现,如万神殿的穹顶结构,以及公共浴场和巴西利卡对后世建筑的深远影响。肖像雕塑的写实主义,是罗马人关注个体功绩、而非希腊式理想化的直接体现。凯旋门上的浮雕,则被视为最早的政治宣传艺术范本。 第二部分:信仰的构建与形式的桎梏——中世纪的沉思 中世纪的艺术完全臣服于基督教神学,其核心任务不再是再现可见世界,而是阐释不可见的真理。 第四章: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的圣光 从罗马帝国的衰亡到基督教的兴起,艺术语汇经历了剧变。本章聚焦于早期地下墓穴壁画中的象征性语言,以及拜占庭帝国如何发展出高度程式化、平面化、色彩浓烈的马赛克艺术。圣像(Icon)不仅仅是图像,更是通往神性的窗口,其严格的构图和描绘规则,体现了对神圣权威的绝对尊重。 第五章:罗马式与哥特式的空间探索 这一时期,艺术服务于朝圣和教化。罗马式建筑以厚重的墙体和半圆形拱顶,营造出沉稳、内敛的宗教空间。随后,哥特式艺术的诞生是一场结构上的革命。本书将详细解析飞扶壁、肋拱和尖券如何使得教堂墙体得以“解放”,容纳巨大的彩色玻璃窗。这些窗户不仅是装饰,更是“非物质的光”的载体,将《圣经》故事以光影的方式投射到信徒心中,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复苏与巴洛克的激情 这是一个重塑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时代,艺术重新拥抱人性和古典的智慧,随后又被宏大的情感张力所席卷。 第六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胜利 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人性的复兴和对科学理性的回归。我们将聚焦佛罗伦萨和罗马的艺术中心,分析透视法(特别是单点透视)的发现如何彻底改变了二维空间的再现方式。从乔托的早期探索,到达芬奇的“科学观察”、米开朗基罗的“力量美学”,再到拉斐尔的“古典和谐”,本章旨在揭示文艺复兴艺术中科学、哲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第七章:北方文艺复兴与媒介的革新 与意大利的理想主义不同,北方(如尼德兰)的艺术家更关注现实世界的细节描摹和宗教情感的内在化。油画媒介的成熟,使得描绘织物纹理、光影变化和复杂气氛成为可能。我们深入分析了范·艾克的精确主义,以及丢勒对古典理论的研究,展示了地域差异如何影响了艺术语言的侧重点。 第八章:巴洛克与洛可可——情感的张力与感官的愉悦 巴洛克艺术是对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回应,它追求戏剧性、运动感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卡拉瓦乔的光影对比(明暗对比法),贝尼尼雕塑中凝固的瞬间,以及鲁本斯作品中的生命力,都服务于调动观众的情绪。而紧随其后的洛可可风格,则是对巴洛克宏大叙事的反动,转向了贵族生活的精致、享乐和私密性表达。 第四部分:理性的回归与革命的浪潮——现代性的开端 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与政治动荡,彻底撕裂了艺术对传统权威的依附,开启了对自身媒介本质的拷问。 第九章: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 新古典主义是对古罗马和文艺复兴理想的回归,它强调清晰的线条、庄重的题材和道德说教,是对洛可可奢靡的反抗(如大卫的作品)。浪漫主义则如同一声呐喊,将主体的情感、想象力、对异域和崇高的体验置于理性之上(如戈雅和德拉克洛瓦)。本书将对比分析这两种对立思潮如何共同塑造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艺术景观。 第十篇:现实的审视与印象的捕捉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革,迫使艺术家将目光转向日益复杂的都市生活和日常经验。现实主义力图如实记录工人阶级和普通人的生活,拒绝神话和历史的粉饰。而印象主义,则是一场光与色彩的革命。莫奈、雷诺阿等人通过对瞬间光影的捕捉,质疑了学院派对“清晰描绘”的执念,为抽象艺术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第五部分:打破边界——20世纪的探索与多元宇宙 现代艺术的爆发式发展,标志着艺术史进入了一个“多中心”时代,对“什么是艺术”的哲学追问成为核心议题。 第十一章:后印象主义的个人签名与结构重构 塞尚对形体的几何化处理、梵高对色彩的主观情感投射、高更对符号和异域的向往,共同构成了后印象主义的复杂性。他们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其个体化的视觉语言,直接催生了野兽派和立体主义。 第十二章:先锋派的激进与媒介的解放 从立体主义对多重视角的分解,到未来主义对速度与机器的崇拜,再到表现主义对内心焦虑的呐喊,这一时期的艺术追求激进的变革。达达主义对逻辑的颠覆,以及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的探索,彻底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结语:后现代的回响与艺术的未来 本书最后将简要梳理抽象表现主义的磅礴气势,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的戏仿,以及当代艺术的观念化转向。我们探讨艺术如何从“再现”转向“观念”,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身份、技术和环境的复杂议题。 《西方艺术史导论》旨在为求知者提供一把理解西方视觉文化的钥匙。它不仅梳理了风格的演变,更在于阐释了每一代艺术家如何回应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如何通过媒介的限制与突破,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待世界的方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石守谦教授


  1951年生,艺术史研究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1984年留学归国后,即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第29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任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曾任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所长,及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

  其过往研究主要以文化史的视角,对中国绘画史及其相关之历史发展提供与二十世纪八○年代前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为探讨画史风格转变与文化环境间的关系、区域发展、中日交流、与雅俗问题等。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计画「移动的桃花源」及主题计画「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研究重心转移至艺术品创作意旨与观众反应互动的微观研究,以及涵盖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艺术史的宏观研究,尤着重于此三个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重要着作除了《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史论集》(1996)、《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2010;2011年荣获行政院新闻局第35届金鼎奖)、《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2012),并曾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2001)、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2008),以及与颜娟英合编《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2014)。另有〈赋彩制形──传统美学思想与艺术批评〉(1982)、〈有关地狱十王图与其东传日本的几个问题〉(1985)、〈明代绘画中的帝王品味〉(1993)、〈浪荡之风──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画〉(1994)、〈古传日本之南宋人物画的画史意义〉(1998)等论文。

图书目录

导论  从风格到画意

I  观念的反省
1. 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
2. 中国文人画究竟是什么?
3. 洛神赋图—— 一个传统的形塑与发展
4. 风格、画意与画史重建——以传董源《溪岸图》为例的思考

II多元文化与文士的绘画
1. 冲突与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书画艺术
2. 元代文人画的正宗系统——由赵孟頫到王蒙的山水画发展
3. 隐逸文士的内在世界——元末四大家的生平与艺术

III绘画与文人文化
1. 隐居生活中的绘画——十五世纪中期文人画在苏州的出现
2. 沈周的应酬画及其观众
3. 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与大众文化
4. 董其昌《婉娈草堂图》及其革新画风

IV区域的竞争
1. 由奇趣到复古——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
2. 神幻变化——由陈子和看明代闽赣地区道教水墨画之发展

V近现代变局的因应
1. 绘画、观众与国难——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画家的雅俗抉择
2. 中国笔墨的现代困境

註释
附录:本书论文出处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洞察力的作品,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美术史的新维度。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的独特视角所吸引。他不像传统的艺术史家那样,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年代、作者、技法这些客观层面上,而是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哲学思考。例如,在谈到山水画时,作者并非简单描述山峦叠嶂、云雾缭绕,而是将其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这种由表及里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每一幅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发现,中国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营造的那种“气韵生动”,这不仅仅是技巧的娴熟,更是艺术家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和表达。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一幅画,不再是简单的视觉欣赏,而是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和精神。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思考,去建立自己独立的审美判断。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并非那种轰轰烈烈的觉醒,而是如春风化雨般,一点一滴地浸润我的认知。我一直对中国画有着朦胧的好感,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以来对美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艺术的框架之下的。作者巧妙地拆解了“风格”这个概念,让我们明白,中国画的“风格”并非简单的表面特征,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潮、甚至个人修为息息相关的整体表达。他通过大量的史实和细致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地挑战和超越,将“写实”的技艺转化为“写意”的精神境界。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与巧妙的构思。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过于强调技巧的完美,而忽略了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生命力和情感张力。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画意”的魅力,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方智慧,是一种在宁静中爆发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美术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希望能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复杂的艺术史脉络梳理得清晰而生动。他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流畅自然的语言,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国艺术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艺术风格演变的分析,以及这些风格演变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潮流。例如,从魏晋时期对“神韵”的追求,到宋代对“理”的探索,再到明清时期对“意”的强调,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时代的土壤之中。我开始更主动地去关注那些作品的时代背景,去理解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美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我曾经以为,中国画就是水墨,就是山水,就是花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更广阔的维度。作者并没有将艺术史局限于单一的风格分类,而是通过“反思”这个关键词,引导读者去探究艺术风格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风格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画意”。他让我认识到,中国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载体,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我开始意识到,那些看似简单的笔墨,背后蕴含着艺术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宇宙万物的敬畏。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去欣赏那些“留白”之处的意境,去体会那些“不着一墨”的哲学内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的。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河流的两岸是中国漫长而辉煌的美术史。作者并非直接将艺术作品罗列,而是以一种沉思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探究那些隐藏在笔墨丹青背后的精神内核。从早期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符号,到唐宋时期雄浑壮阔的山水,再到明清时期文人画的雅逸,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技巧的演进,更是时代精神、哲学思想以及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的深刻反映。书中的文字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对作品细节的敏锐捕捉,例如对一根线条的力度、一次皴法的运用、一抹色彩的冷暖,都赋予了它们象征性的意义。我特别被作者对“意境”的解读所吸引,如何从具象的形体中提炼出超越现实的精神感悟,这似乎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所在。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旅程,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画作,发现它们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好看”的画面,如今在我眼中,承载了更深沉的情感和更丰富的内涵,仿佛能听到古人穿越时空的低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