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全新修订版)

点线面(全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艺术元素是艺术品的基础。
  艺术科学的基础研究,首要课题即是艺术元素的分析。


  颜色是琴键,眼睛是琴槌,灵魂是钢琴的琴絃。艺术家就是演奏的手,抚弄着一个又一个琴键,让灵魂震颤。

  艺术品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在我们的意识表面。当感觉隐退,画像也随之消失。而世间万象,都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去体验;但内外如何分界,取决于现象自身的特性,随意不得。

  《点.线.面》一书本为包浩斯学校的基础课程讲义,其内容与精神延续着前一本书:《艺术中的精神》,既贯彻抽象艺术的观点,以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特征,又继续前书的视觉构成课题,从色彩构成转到平面构成,探讨现代构图理论的基本原则与观念。全书自成体系,内容具体,深入浅出,富含美学洞见。是一本艺术学系学生和对插画有兴趣的朋友们必看的案头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 - 1944)


  俄国人,早年在莫斯科念法律和经济,并获教授职;30 岁后赴慕尼黑习画,且创立了「蓝骑士」社团,又在包浩斯学校任教,直至该校被纳粹关闭为止;之后,再转往巴黎,专事抽象绘画创作。康丁斯基是现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先驱,既是艺术家,又是理论家。康丁斯基着有《艺术中的精神》、《点线面》,俱是现代艺术理论的经典文献。
 

图书目录

康丁斯基的一生
前言
自序
再版序
导言

线

附图
译后记
年表


 

图书序言

自序

  小书所录,乃是拙作《艺术中的精神》内容的延续。善始善终,也算有趣。

  世界大战伊始,本人在康斯坦茨(Constance Lake)湖畔的戈尔达奇(Goldach)逗留三月,将素日理论及实践经验,一一条分缕析,居然也集腋成裘,蔚为可观。此后,这些成果尘封十年,未曾理会。今日再作收拾,遂有此书。

  写作本书,初衷乃是要集中探索一门艺术的科学,然而此一问题,殊为复杂,且绝非绘画乃至艺术范畴自身所能概括。此书若能大略确立一些理论方向,构设一些分析方法,考量一些综合价值,也就聊以自慰了。
 
康丁斯基
1923年于威玛
1926年于狄索

再版序
  
  自1914年以降,世事多变,时光如梭。乱世一年,堪比盛世十年。

  本书面世,不过一年,亦有十年之功。书中所录的分析及综合方法,于理论及实践两端,不仅适用于绘画,亦适用其他艺术。「实证」和「精神」科学日新月异,倒似乎印证了本书理论。

  再版之际,若要改动,无非是填补些个例插图,徒增篇幅,殊无大用,不如一仍照旧。是为序。
 
康丁斯基
1928年于狄索

前言

希拉.瑞贝(Hilla Rebay)


  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年12月5日诞生于莫斯科。儿时,他便钟爱画画,对于色感的敏锐度尤其突出;相较于俄罗斯荒原的千里灰冷,莫斯科教堂穹顶上的落日红霞和俄罗斯农民画的浓墨重彩,更能启迪小瓦西里的视界。三十岁完成法律专业学习后,康丁斯基获得大学法律教授席位,然而,在这人生转捩点上,他却受到莫内﹝Claude Monet﹞画作的启发,决定放弃安稳的职业,前往德国慕尼黑学习绘画。康丁斯基事后回想起这一决定,形容自己是在学艺道路上「一了夙愿」。

  在慕尼黑学画两年,康定斯基进入皇家画院,师从法朗兹.冯.史塔克(Franz von Stuck)。然而,不满足于学院论调的他,干脆于1902年自立门户,创办了一所美术学校,历时两年之后,却又草草关张了事,开始周游西欧列国,长达四年。旅行结束返回慕尼黑后,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某晚,康丁斯基打量自己一幅旧作,由于灯色昏暗,只能看到画面上大体的线条和色调,他蓦地发现,尽管绘画主题已经难以辨认,画面反而显现某种魔力般的美感,而绘画主题似乎沦为多余。

  诧异之余,康丁斯基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研究这一神奇发现。在这段期间,他的创作虽仍以客观物象为基础,但在处理形色构成时,只将物象视为结构元素的一部分对待,作品已初具抽象特征。

  1910年,康丁斯基完成其理论名着《艺术中的精神》(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以此建立非物象绘画(non-objective painting)的哲学基础。接下来,他完成个人首批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象绘画作品,公开展出后,一时举世瞩目,热评如潮。1914年至1921年,康丁斯基辗转于俄罗斯,在几所官方艺术机构任职,其间1919年任莫斯科图画文博馆(Museum of Pictorial Culture)馆长一职,创办艺术文化所,并为其撰写文化规划;1920年,他被提名为莫斯科大学的艺术教授,同年,还创立莫斯科艺术科学院(Academy of Artistic Science)并任副院长。

  此后,康丁斯基返回柏林,在沃勒斯坦画廊(Wallerstein Gallery)展出个人首批「开放空间」(open-spaced)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中,他画风陡转,从过去热情洋溢的色彩抒情走向精准明确的空间营造,他专注于开放空间的不同维度,将色的浓淡、形的缩展、线的纵横,乃至点的疏密这些空间元素,一一分析出来,使其各自呈现。1922年,康丁斯基进入包浩斯学校(Bauhaus)任教,启动了他的创作高峰期,至1923年,他对色彩的掌握与展现已臻完美,一如科学仪器般精确。包浩斯是所名闻遐迩的艺术学校,创立于威玛(Weimar),后迁往狄索(Dessau),不幸于1933年遭到顽固的纳粹当局勒令关闭。此后,康丁斯基辗转前往柏林,旋即又迁居巴黎,创作不息,直至1944年12月13日辞世。

  在晚期作品中,康丁斯基专注于画面既有空间的高度平衡,并以此为准则,营造画面的视觉张力。如同许多大师级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用意不在穷摹万物,而在于笔墨传神。他甚至力排众议,坚称画家当如音乐家那样,摆脱一切物化束缚,以纯粹形式直抒胸臆,成为最早宣示「内心驱动」原则的大师。

  彼时,绘画的写实传统还根深蒂固,大众的鉴赏品味也不过如此,康丁斯基却勇于坚持己见,开风气之先河。他的作品,吐露天生异禀,自成画韵格调,丝毫不受物象桎梏。他认为,非客观艺术的形式韵律,一旦运用得当,自有其内在生命和创新空间,且能以深刻意蕴触动观者;只是,艺术的这一内在生命,长期以来却受到穷于摹仿物象的传统绘画所摒弃,同时遭到机械平庸的所谓抽象装饰画所摒弃。

  康丁斯基认为优异的艺术作品,皆遵循着对位元构成(counterpoint)的法则,以此展现色彩和形式的和谐、对比和韵律,使画面富含生气和趣味。为了阐明这些创作对位法则,造福后学,他数年如一日,潜心钻研相关艺术审美问题,并着述不辍,详解对位构成艺术的理论和技术要点。这些技术文献,对于心有灵犀的艺术人才来说,无疑大有裨益,当然,一般庸众却未必受用,毕竟碍于专业知识的匮乏,一般人往往习惯于单凭个人好恶判定作品。对他们而言,艺术佳作无异于一花一草或时兴小曲,不过是一时养眼悦耳而已,何必劳神深究。

  非物象艺术的创造,要求艺术家对普遍的宇宙法则衍生直观的反应,并借此传达艺术意蕴。真正有悟性和创意的艺术家,必能从内心感受这无形的精神力量。艺术家凭借敏锐的感受力,在个人的精神领域内获取创作灵感,然后按照对位构成的法则,以丰富的视觉构成来表达他的意念,成就永恆不朽、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

  今天,艺术家的创作已经提升至精神表达层面,不再受制于物质客体。艺术家不必非得用鲜黄色去表现柠檬,或者非得用湖蓝色去映衬天空,亦毋须非要在世俗情感的推动下才萌发创作冲动。艺术家可以摆脱幻相的束缚,在空白纯净的画布上写意挥洒,创造姿态丰富的画面,毋须矫揉造作。一旦摆脱了摹写物象这一古老理念,艺术的自由度是无限宽广的;艺术家完全能以自身的审美想像,驰骋于精神领域。艺术家的眼界,从物象领域和透视框架中的三维幻相中解脱出来,真正迈入视觉本身的实在世界。非物象艺术家可以说是身体力行的导师,教人从一时的物象束缚中解脱,寻找真正的视觉快乐,并以视觉方式体悟抽象和永恆。非物象艺术作品引领观者渐渐领悟精纯有序的审美和谐,回归心灵的宁静平和。

  这种先知般的非物质主义绘画理想,宣告精神时代即将到来。对绝对精神的探求,成为当前人类的潜意识渴望的先行者。借助于对电波、射线及原子等无形力量的驾驭,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轻松,人类也得以自由地追寻更多梦想,提升文化和审美表达需求,探求永恆的实在。这一切似乎都触手可及,但似乎又为大多数人所忽视。

  非物象绘画帮助心灵从物质主义的沉醉中解脱,从纯粹的审美愉悦中获得精神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非物象绘画的先驱人物康丁斯基,并不只是一位画家或者科学家,而更是一位具有宗教意义的预言家。早在物质密度、电波频率这些无形实体被科学证实,并由此开启人类无限的想像之前,他的抽象无形艺术理念就已经成型。真正理解康氏艺术理论中的深刻真理,或者真正领会康氏绘画作品的纯粹美感,都足以让人认识到康丁斯基的存在,在现代艺术世界的开拓意义。

  今天,摄影和电影已经足以承载记录事件、再现情景的功能,并满足一般的实用或情感表达诉求。现代技术已经让我们摆脱徒手复制的手段,这也促使艺术创作要根据审美冲动寻求更高的创意形式。现代人的眼睛已经越来越敏感,可以感受到纯粹节奏的生命力,感受到形式本身的「灵动」(in-between)趣味,感受到非物象杰作的本质力量。这类艺术创作,因其独特的精神性质,能够通过纯粹色彩和形式的对比变化、纯粹空间形式的对位和谐,获得经久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在非物象绘画中,每一种用色和每一种构成,都有其自身的理由,同时又与其它的色彩和形式发生关联,在不断的对抗和吸引中达到自在的审美乐趣。作品因此散发的恬静气息,一如无垠星空般令人心旷神怡。

  在二十世纪之前的千年间,盛行于西方绘画的形式理想(form-ideal)一直是围绕绘画主题展开。在绘画作品中,主题物件总是成为整体图形,理性地、静态地对应于现实世界中的物象。今天,艺术家得以摆脱这种窠臼,追求形式本身的灵动美感和韵律。这种新的灵动形式,与以前的静态形式不同,往往很难通过简单的记忆来把握;相反的,灵动形式本身意味着无限的变化,这种纯粹的形式变化带来的不是具体物象,而是超脱的悠远深邃。一些人在一时间可能很难把握住这种纯粹的和谐秩序,但久而久之,非物象作品的美就能显示出来。领会抽象艺术的过程,也是观画者的潜意识回归纯净感受的过程,而这纯粹的审美体验和心灵净化,则是受制于物象的客观绘画所不能企及的。

  总而言之,非物象艺术的最深刻意义,在于它能启迪人类心灵,使之充分感受到宇宙的力量,并从中体验快乐,集中体验到纯粹创造的本质意味。我们喜爱康丁斯基的作品,因为他对美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认识真正的自己,为我们开启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康丁斯基的非物象艺术,带给我们的意义,即是永恆。
 

图书试读

导言
 
内外有别

 
世间万象,都可以从其内外两方面去体验。内外如何分定,取决于现象自身的特性,随意不得。
 
幽坐室内,隔窗望街,窗玻璃隔绝闹市的嘈杂,街上一切行色,依稀彷彿默剧魅影。窗里窗外,一时「恍如隔世」。
 
开门启户,走出幽室,观者置身于外面真实世界,并成为它一分子。五官暂态萌动,体验亦随之而来。这边闹市喧哗,不绝于耳,听到声调音速各异,抑扬顿挫,此起彼伏;那边车马往来,川流不息,看到线条生动,横竖不一,又看到色彩缤纷,此消彼长。
 
艺术品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在我们的意识表面。它们的形象总像是在镜面之后,当感觉隐退,画像便逐渐消失,不留痕迹。我们和艺术品之间,有如隔了一堵透明却坚固的玻璃璧,难以直接沟通,但我们依然可以接收艺术的资讯,调动我们所有的官能去体验艺术品鲜活的生命力。
 
艺术分析
 
对艺术元素逐一精心分析研察,既有其科学价值,亦能架起一座桥樑,通达艺术品内在的生命脉动。
 
时人普遍认为,「剖析」(dissect)艺术必然为其带来灭顶之灾,这其实是源于对艺术元素的无知,从而不敢面对艺术元素自身的原始力量。
 
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
 
就分析研究方面而言,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绘画处于一种奇怪的地位。譬如建筑,因其固有的实用性,必须讲求一定程度的科学严谨,所以理论分析就势不可少。而抽象的音乐艺术虽无实际用途(进行曲和舞曲除外),乐理却也早已有所发展,目前看来虽还未够完善,至少也在不断推进。建筑和音乐,虽形式迥异,却都有自身的科学理论基础,似乎也未见不妥。
 
相较之下,其他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多少显得迟缓,似乎总落在艺术本身发展之后。
 
绘画理论
 
绘画尤其如此。最近数十年,绘画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久前,更是从实用意义中解放出来,不必再为先前诸多既定目的服务。绘画艺术既已如此发展,对图画方法事以理论考察,则势在必行。没有严格的新理论作为支撑,艺术家也好,公众也好,若要为艺术寻求新路,恐怕都是妄谈。
 
早期理论
 
毋庸置疑,绘画理论并非一直如今日般处于空白状态。自古以来,初学者或多或少总要学些理论,比如技法、构图以及其他关于造型元素的基本知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