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3: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

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3: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美术
  • 美术团体
  • 台湾艺术史
  • 解严时期
  • 当代艺术
  • 艺术发展
  • 文化研究
  • 美术史料
  • 1970年代
  • 1980年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从1949年实施戒严,直至1987年宣布解严。解严前,美术团体或受党国政府之规训、箝制;或遵从规训,但在艺术实践上则追寻创意与自主。此外,亦有创作者及美术团体,在吸纳新潮及主体意识逐渐抬头的环境下,不断冲撞体制并开拓艺术创新与自主的各种可能性。

  本书即是以1970年至1990年创立的台湾美术团体为分析文本,叙述其创立宗旨、推动历程及创作实践的内容,借此归纳、分析,解严前后台湾美术团体与国家政策、美术机制、赏鑑品味及美术观念流变的关系。

本书特色
  
  「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出版计画,邀请国内知名美术史学者进行田野调查、资料收整及编写,累积近千笔美术团体资料,为台湾美术研究写下崭新里程,出版之四册专书包括:由白适铭撰稿的《日治时期美术团体(1895-1945)》、黄冬富撰稿的《战后初期美术团体(1946-1969)》、赖明珠撰稿的《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以及由盛铠撰写的《1991年后美术团体(1991-2018)》。以美术团体独特的发展轨迹及历史纪录,反映台湾丰富多元的创作能量,并为台湾艺术史的建构,提供更多讨论及可运用的研究资源。
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3: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聚焦于台湾社会与政治环境剧烈变动的1970年代至1990年代,这一时期台湾美术团体发展的关键轨迹。这一阶段,美术团体不仅是艺术创作与交流的平台,更是社会力量与文化思潮碰撞的前沿阵地。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记录在此关键历史时期活跃的各类美术团体及其活动,为研究者、策展人以及对台湾当代艺术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的史料汇编。 时代背景与美术思潮的交织 1970年代,台湾正处于政治高压与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之中。随着经济的起飞和本土意识的觉醒,艺术界开始寻求突破传统与官方规范的束缚。美术团体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成为艺术家们凝聚共识、表达异议和探索新可能性的重要载体。本书详细考察了不同性质的美术团体,包括致力于现代主义探索、乡土写实主义倡导、先锋实验艺术推动,乃至致力于推动艺术教育与社会关怀的组织。 本书特别关注“解严”前后的社会氛围如何深刻影响了美术团体的组织形式、创作主题和活动策略。在戒严时期,艺术表达常需在自我审查与体制限制之间小心周旋;而进入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政治环境的松动,美术团体得以更加大胆地介入公共议题,推动了艺术的社会化进程。 团体的多元面貌与核心议题 本书收录的史料展现了美术团体的多元面貌。有些团体承续了战后现代艺术的探索脉络,致力于与国际艺术思潮接轨,推动抽象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艺术形式在台湾的落地生根。这些团体的活动记录,如定期的联展、研讨会和出版物,反映了艺术家们对艺术本体论的深刻思考。 同时,本书也详尽记录了强调“本土性”与“社会关怀”的团体。在乡土运动的浪潮中,一些美术团体将创作的目光投向民间生活、传统文化和土地议题。他们的活动不仅仅是美学层面的探讨,更是对身份认同与文化根源的追问。这些团体的记录,揭示了艺术如何成为社会批判与集体记忆构建的重要工具。 此外,本书也涵盖了在特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先锋艺术团体。他们在媒介运用、展览形式和创作观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范畴,为后来的当代艺术发展铺设了道路。他们的记录往往涉及跨界合作、空间利用以及与特定社群的互动,展现了艺术生态的活力与多样性。 史料的系统整理与深度呈现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史料的全面性与严谨性。通过汇编大量的原始文献——包括团体章程、展览图录、会议记录、往来信件、艺术评论以及当事人的口述访谈记录——本书力求还原当时艺术生态的真实面貌。 书中对每个团体的介绍,不仅包括其成立时间、核心成员、主要活动,更侧重于分析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运作逻辑与思想核心。通过对不同团体活动轨迹的对比研究,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台湾美术界在解严前后所经历的内部张力与外部推动力。 对研究的贡献 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台湾美术史研究中关于1970至1990年代团体发展史料整理的空白。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少数重要艺术家的个案分析,而是将视角投向了作为艺术生态基础的“团体”这一组织形态。这些团体的集体行动、规范建立和思想传播,构成了理解台湾当代艺术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基石。 对于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的丰富史料是重建该时期艺术史语境的宝贵资源。对于关注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读者来说,本书也是一个窗口,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团体如何在社会变革中扮演了知识生产者、文化守望者与批判先锋的多重角色。通过这些团体的兴衰与转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社会从威权走向民主过程中,文化力量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结语 《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3: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浓缩了台湾社会集体记忆与文化能量的历史见证。它忠实记录了艺术群体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二十年间,如何以自身的组织形式与艺术实践,共同塑造了今日台湾美术的格局与精神。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赖明珠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
  .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研究所文学硕士

  经历
  .曾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系兼任副教授。

  专长
  .专攻台湾美术史、女性艺术史及视觉图像文化的研究。

  着作及专文
  .《日治时期桃园地区的美术发展》(1996) .《日治时期台湾东洋画坛的麒麟儿──大溪画家吕铁州》(1998) .《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回首桃源三百年》(2004) .《流转的符号女性──战前台湾女性图像艺术》(2009) .《简练.玄邈.林克恭》(2011)、《灵动.淬鍊.吕铁州》(2013)、《优美.豪壮.许深州》(2014)、《瑰丽.象征.金润作》(2016) .单篇论文散见于《台湾美术》、《民俗曲艺》、《史物论坛》及国外《美术史论坛》(韩国)等之学术刊物。
 

图书目录

序/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林志明 10
专 文/ 13
循规与冲撞──从美术团体发展看解严前后台湾美术生态/ 赖明珠
解严前后美术团体简介及图版/ 42
‧ 中华民国版画学会/ 43
‧ 台湾省水彩画协会/ 44
‧ 70's 超级团体/ 46
‧ 高雄市美术协会/ 48
‧ 中华民国雕塑学会/ 50
‧ 新竹县美术协会/ 51
‧ 武陵十友书画会/ 52
‧ 新竹市美术协会/ 54
‧ 台中艺术家俱乐部/ 56
‧ 苗栗县美术协会/ 57
‧ 中华国画联谊会/ 58
‧ 长流画会/ 59
‧ 东亚艺术研究会/ 62
‧ 子午潮画会/ 64
‧ 金门画会/ 66
‧ 中日美术作家联谊会/ 68
‧ 十青版画会/ 70
‧ 东南美术会/ 74
‧ 中华民国油画学会/ 76
‧ 河边画会/ 80
‧ 夏画会/ 82
‧ 两极画会/ 83
‧ 地平线画会/ 86
‧ 心象画会/ 87
‧ 端一书会/ 88
‧ 南海艺苑/ 90
‧(枋寮)乡音美术会/ 91
‧ 新血轮画会/ 92
‧ 芳兰美术会/ 92
‧ 五行雕塑小集/ 95
‧ 乙卯画会/ 98
‧ 台东书画研习会/ 99
‧ 春秋美术会/ 100
‧ 墨潮书会/ 102
‧ 南投县美术学会/ 104
‧ 中国美术协会花莲支会/ 106
‧ 大地美术研究会/ 108
‧ 葫芦墩美术研究会/ 110
‧ 具象画会/ 114
‧ 自由画会/ 116
‧ 国风画会/ 118
‧ 中华书法研习联谊会/ 122
‧ 云林县美术教师研究会/ 123
‧ 中部水彩画会/ 124
‧ 牛马头画会/ 126
‧ 基隆市美术协会/ 128
‧ 梅岭美术会/ 130
‧ IFA 国际美术协会台湾分会/ 134
‧ 文兴画会/ 136
‧ 新象画会/ 138
‧ 宜兰县美术学会/ 140
‧ 纯美画会/ 142
‧ 中美文化艺术交流协会/ 144
‧ 午马画会/ 145
‧ 五人画展/ 148
‧ 南部艺术家联盟/ 149
‧ 中华民国儿童书法教育学会/ 150
‧ 台中县美术协会/ 151
‧ 苗栗县西画学会/ 152
‧ 台湾省胶彩画协会/ 153
‧ 屏东县美术协会/ 156
‧ 中华水彩画作家协会/ 158
‧ 台湾现代水彩画协会/ 160
‧ 饕餮现代画会/ 161
‧ 台北新艺术联盟/ 162
‧ 夔艺术联盟/ 164
‧ 印证小集/ 166
‧ 中华民国现代画学会/ 168
‧ 当代画会/ 170
‧101 现代艺术群/ 170
‧ 现代眼画会/ 172
‧ 笨鸟艺术群/ 176
‧ 彰化县美术教师联谊会/ 177
‧ 沙岗美术协会/ 178
‧ 新思潮艺术联盟/ 179
‧ 台北前进者艺术群/ 182
‧ 桃园县美术家联谊会/ 184
‧ 台中市采墨画会/ 186
‧ 新粒子现代艺术群/ 188
‧ 滚动画会/ 189
‧ 屏东县画学会/ 191
‧ 异度空间/ 192
‧ 新绘画艺术联盟/ 194
‧ 华冈现代艺术协会/ 196
‧ 台北市西画女画家联谊会/ 198
‧ 三石画艺学会/ 200
‧ 台中市墨缘雅集画会/ 201
‧ 高雄艺术联盟/ 203
‧ 元墨画会/ 205
‧ 第三波画会/ 207
‧ 超度空间/ 208
‧ 中国美术协会台湾省分会台南县支会/ 210
‧ 互动画会/ 212
‧ 台北画派/ 213
‧ 三艺画会/ 217
‧ 中华新艺术学会/ 218
‧ 南阳人体画会/ 219
‧ 嘉仁画廊(替代空间)/ 220
‧ 大台中美术协会/ 221
‧ 息壤/ 222
‧ 中部雕塑学会/ 224
‧ 桃园县美术协会/ 226
‧ 中国美术协会澎湖县支会/ 227
‧ SOCA 现代艺术工作室/ 228
‧ 澄星画会/ 230
‧ 3.3.3Group / 231
‧ 石青画会/ 232
‧ 南台湾新风格画会/ 234
‧ 亚洲美术协会/ 236
‧ 中国美术协会嘉义市支会/ 237
‧ 高雄市现代画学会/ 238
‧ 醉墨会/ 242
‧ 龙头画会/ 244
‧ 蕉城美术协会/ 245
‧ 亚洲美术协会联盟台湾分会/ 246
‧ 伊通公园/ 248
‧ 3E 美术会/ 250
‧ 2 号公寓/ 252
‧ 五榕画会/ 254
‧ 阿普画廊/ 255
‧ 屏东县淡溪书法研究会/ 257
‧ 透明画会/ 258
‧ 高雄市国际美术交流协会/ 259
‧ 台湾省全省美展永久免审查作家协会/ 260
‧ 台湾档案室/ 262
‧ 高雄水彩画会/ 263
‧ NO-1 艺术空间/ 265
‧ 金门县美术协会/ 266
‧ 绿水画会/ 267
‧ 灵岛美术学会/ 269
‧ 耕心雅集/ 270
‧ 国际水彩画联盟/ 271
解严前后台湾美术团体分布地区简图/ 272
解严前后美术团体年表(1970-1990)/ 274
参考书目/ 290
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总表(1895-2018)/ 294

图书序言



  在「厚植文化力,打造台湾文艺复兴新时代」之政策理念下,盘点台湾重要美术资产以建构美术史脉络,是本馆执行「重建台湾艺术史计画」的重要工作面向之一。《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的出版,即立基于收集暨整合在地史料的目标,期透过美术相关团体、社群的资料调查、发掘与整理,促进台湾美术发展史实之重新检视与深化研究,并使相关研究资源得以传承及延续,成为台湾文化内容的知识体系。

  台湾美术自日治时期以来开启「新美术」的发展,当时台湾并未设置美术专门学校,艺术同好借由社团组织交流学习,民间绘画社团的出现,远早于1927年创办的「台湾美术展览会」,正说明美术团体在台湾美术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美术团体的纷纷成立,意味着艺术家们得以群体之力推展美术展览与艺术运动。艺术家的创意、理念得以在团体互动中交互激盪、彼此支持;创作不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亦非单一创作形态的大量养成,而是殊异的风格、派别之间彼此的合纵连横;美术团体的同仁画展等活动,亦提供青年艺术家学习与发表的平台。1945年后,台湾美术团体的发展愈加成熟,「五月画会」与「东方画会」等团体扮演推动1960年代台湾现代绘画运动的重要角色,开启台湾现代绘画的风潮。解严前后的美术团体更是百家争鸣,开始着眼于社会、环境等多元议题,「伊通公园」、「2号公寓」等团体则拓展出美术馆之外的替代空间,提供艺术家更具自由与多样性的实验场域,影响持续至今。

  台湾美术团体的活动能力及创作表现,是研究台湾美术发展脉络及时代美学风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分为四个时期,委託研究学者进行收整编写,共计出版四册专书,包含由白适铭撰稿的《日治时期美术团体(1895-1945)》、黄冬富撰稿的《战后初期美术团体(1946-1969)》、赖明珠撰稿的《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以及盛铠撰稿的《1991年后美术团体(1991-2018)》,期以台湾美术团体独特的发展轨迹及历史纪录,呈显其所形构的台湾美术生态,并为台湾美术史的建构,提供更多研究、讨论与运用的史料资源。

林志明
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3: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呈现这段历史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台湾美术团体在那段关键时期(1970-1990)的蓬勃生命力。书中对各个团体的发展轨迹、成员变迁、艺术风格演变等方面的描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即便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团体艺术理念时,引用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如艺术家的口述、当年的评论文章等,这使得论述更具说服力,也更能体现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真实思考。解严前后,台湾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术团体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实验性。书中对这些变化趋势的敏锐捕捉,以及对不同团体如何回应时代挑战的分析,都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书,它记录了艺术家的梦想与奋斗,也反映了时代的脉搏。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3: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是一次非常精彩的学术呈现。它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是通过生动翔实的史料,将台湾美术团体在1970年至1990年这段时间里的风貌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非常享受阅读过程中那种探索未知、发掘历史真相的乐趣。书中对不同美术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台湾美术界的格局,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例如,它不仅仅关注那些声名显赫的团体,也挖掘了不少鲜为人知但同样重要的艺术组织,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广阔的视野。解严前后,社会思潮的解放与艺术的碰撞,在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那些大胆的实验、尖锐的批判,都通过具体的案例得以展现。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美术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构成了一幅连贯而生动的画面。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台湾艺术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3: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绝对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书中所汇集的史料之详尽,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美术团体的名单和成立时间,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个团体背后的故事,包括他们的成立宗旨、成员构成、艺术理念,甚至是如何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艰难求存与发展。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互动和张力的描绘,例如书中对于早期写实主义与抽象艺术之间的论战,以及后来现代艺术与乡土文学运动的交织,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让我对那个时代台湾美术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的配图也十分到位,那些当年展览的照片、艺术家的肖像,都极具历史感,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认识了许多重要的美术团体,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扮演了艺术革新者、社会观察者,甚至批判者的角色。

评分

《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3: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是一部信息量巨大、研究价值极高的著作。它犹如一座宝藏,为我们提供了关于1970年至1990年间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历程的全面概览。我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书中对每一个重要美术团体的介绍都相当详尽,包含了它们的成立背景、核心成员、艺术主张、代表性展览以及对台湾美术史产生的具体影响。作者并未停留在简单的事实陈述,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团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来回应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特别是关于解严前后,美术团体在创作题材、表现手法上发生的显著变化,书中都有细致的阐述和案例分析。这对于理解台湾现代艺术的转型和发展脉络至关重要。书中汇集的文献资料,如当时的报刊评论、艺术家访谈、展览图录等,更是增添了其史料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评分

这本《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3: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真是让人惊喜连连。当我翻开它时,仿佛置身于一个穿越时空的隧道,直接触碰到那些在台湾美术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团体和他们的创作脉络。作者以极为扎实的史料考据,将1970年代到1990年代这个关键时期的台湾美术界图景徐徐展开。我尤其对书中对“现代画会”和“台阳美术协会”等早期团体的详细介绍感到着迷。它们不仅是艺术家的聚合,更是思想碰撞的熔炉,承载着当时社会变革的风声雨意。解严前后,社会氛围的松动直接催生了更多元、更具实验性的艺术表达,书中对“公视剧场”这类跨界艺术组织的关注,更是让我看到了艺术如何与社会议题紧密结合,产生深远影响。那些珍贵的访谈记录、展览海报、创作宣言,每一页都散发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活力和冲劲。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一种与艺术家们精神对话的体验,感受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探索、创新,并为台湾美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本书不愧为研究台湾现当代美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