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2:战后初期美术团体(1946-1969)

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2:战后初期美术团体(1946-196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美术
  • 战后美术
  • 美术团体
  • 台湾艺术史
  • 艺术史料
  • 美术发展
  • 台湾文化
  • 艺术研究
  • 现代美术
  • 1946-1969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战后初期,在台日籍人士全部遣返日本,紧接着大批来自大陆各省的艺文菁英,追随国民政府迁台,牵动台湾艺术家的结构变化。于「祖国化.去日本殖民文化」及「反共复国」之时代氛围下,台湾发展出不少在政策支持下成立的全国性美术团体;此外,由学校专业美术教育部分菁英所发展、标举「现代」精神的美术团体,在性质和理念上也有别于日治时期的美术团体。

  此时,全省美展和全省教员美展仍为艺术家们视为重要的发表园地,由于创作和审美理念之差异,因而引发了「正统国画之争」及强调「现代」的反传统权威体制之波澜,「主流」、「正统」和「前卫」,遂成为此一时期台湾画坛之重要议题。

本书特色

  「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出版计画,邀请国内知名美术史学者进行田野调查、资料收整及编写,累积近千笔美术团体资料,为台湾美术研究写下崭新里程,出版之四册专书包括:由白适铭撰稿的《日治时期美术团体(1895-1945)》、黄冬富撰稿的《战后初期美术团体(1946-1969)》、赖明珠撰稿的《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以及由盛铠撰写的《1991年后美术团体(1991-2018)》。以美术团体独特的发展轨迹及历史纪录,反映台湾丰富多元的创作能量,并为台湾艺术史的建构,提供更多讨论及可运用的研究资源。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聚焦于台湾战后初期美术团体的历史研究,与您提到的《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2:战后初期美术团体(1946-1969)》内容不重复。 --- 书名:蜕变与新生:1970年代台湾美术思潮的激荡与转型 作者: 傅思源 出版社: 台湾艺术研究学会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新台币 88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台湾艺术史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1970年代。这是一个社会、政治与文化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旧有的美学范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艺术语言与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书聚焦于在此阶段涌现的、对台湾当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美术团体、艺术运动与思潮,旨在提供一个系统且细致的研究视角,弥补学界对这一时期艺术生态动态描绘的空白。 1970年代的台湾,告别了战后初期相对保守、强调写实技艺的氛围,开始面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全面涌入、本土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深度吸收与批判性反思。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艺术家的作品或回顾展览,而是尝试梳理出促成这些艺术实践背后的思想脉络、社会动因与团体运作机制。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深化与在地化(1970-1974) 本部分着重探讨在1960年代末期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艺术团体如何深化其艺术探索。不同于战后初期的写实主义主导,这一阶段的艺术家们开始更积极地探索抽象表现主义、结构主义以及色彩理论在台湾语境下的应用。我们详细考察了“现代眼画会”与“秋海画会”在引进和消化西方前卫艺术思潮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部分对“抽象形体的探索”进行了深入研究。艺术家们如何在高度政治敏感的环境下,以抽象语言表达对形式的纯粹追求,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材质和光影的实验,试图建立一套区别于传统东方水墨和西方学院派的新美学体系。本书通过梳理当时的艺术期刊、私下书信往来和展览手册,重现了艺术家们在美学争论中的激昂与挣扎。 第二部分:乡土写实主义的兴起与社会关怀(1974-1979) 197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运动的抬头和对“台湾人”身份认同的重新思考,一股强烈的乡土写实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股思潮的出现,标志着艺术创作开始从纯粹的形式探索转向对台湾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 本书详尽考察了“中外画家联展”等平台上的转变,并特别关注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团体。我们分析了“乡土绘画运动”的理论基础,探讨了艺术家们如何运用写实手法,描绘庶民生活、农业变迁和都市化带来的冲击。这不仅仅是题材上的转变,更是一种立场上的宣示——艺术必须扎根于本土经验。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当时对“乡土”的定义,以及不同艺术团体在表达社会关怀时所采取的策略差异。 第三部分:先锋艺术的萌芽与实验剧场的影响 1970年代也是台湾实验艺术和跨媒介创作开始萌芽的时期。受到西方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影响,部分年轻艺术家开始挑战传统绘画和雕塑的界限,探索装置艺术和环境艺术的可能性。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少数在主流展览体系之外运作的松散性创作群体的活动。这些团体在大学校园和小型画廊中进行探索,他们的作品往往极具争议性,并对后来的“跨媒体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本书还将艺术创作与当时蓬勃发展的校园民歌运动、实验剧场(如“兰陵剧坊”)的思潮联系起来,揭示了不同文化领域之间相互激发、共同构建新文化认同的复杂网络。 第四部分:制度化与批评话语的建立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批评的引导。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1970年代台湾艺术评论的成熟化过程。随着《艺术季刊》等专业性刊物的创办和重要批评家的出现,艺术界开始建立起一套更具系统性和批判性的评价体系。 我们考察了艺术机构和政府文化部门在这一时期对艺术生态的影响,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应对制度化的诱惑与挑战。通过分析当时的艺术评论文章,本书勾勒出关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等核心议题的争论焦点,为理解台湾当代艺术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关键的文本依据。 本书特色 本书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对1970年代艺术团体档案、当时出版的展览图录、专业艺术期刊、私人通讯以及对健在艺术家的深度口述访谈。作者以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结合艺术史理论和文化研究视角,力求还原一个动态、多元且充满张力的“蜕变十年”。本书是研究台湾当代艺术史、视觉文化变迁,以及探讨艺术如何介入社会建构的学者、学生和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冬富


  .现任国立屏东大学视觉艺术系艺术讲座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学硕士

  经历
  .曾任国立屏东师范学院总务长、教务长、美教系主任、艺教所所长。
  .曾任国立屏东教育大学视觉艺术学系教授兼副校长。
  .曾应邀担任台北市立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和台南市美术馆之典藏品审议委员,国立国父纪念馆典藏品审议委员、展览审查委员。

  专长
  .论述专长为美术教育史及美术史,创作以水墨为主。

  着作及专文
  《踏实.稳健.韧性:战后台湾小学美术师资养成教育》、《中国美术教育史》、《吕佛庭绘画艺术之研究》、《高雄县美术发展史》、《屏东县美术发展史》、《台湾美术地方发展史全集──屏东地区》、《台湾省展国画部门之研究》、《历史.荣光.名作系列─蔡草如〈菜圃景色〉》等专书十余种,专文九十余篇。

  获奖
  .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美术理论奖、台湾省文献会研究着作优等奖。
  .国科会研究甲等奖助三次、国科会研究乙种奖助三次、省教育厅师院教师研究甲等奖三次。
  .2007年获教育部所属机关学校优秀教育人员奖。
 

图书目录

序/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林志明 08
专 文/ 10
主流、正统、前卫——战后初期台湾美术团体之脉络/黄冬富
战后初期美术团体简介及图版/ 36
‧ 青云画会/ 37
‧ 中国文艺协会/ 44
‧ 台南市美术作家联谊会/ 46
‧ 现代绘画联展/ 46
‧ 中国美术协会/ 48
‧ 高雄美术研究会/ 50
‧ 台南美术研究会/ 54
‧ 台湾南部美术展览会/ 66
‧ 自由中国美术作家协进会/ 72
‧ 中部美术协会/ 74
‧ 纪元画会/ 80
‧ 七友画会/ 86
‧ 星期日画家会/ 90
‧ 新绿水彩画会/ 92
‧ 东方画会/ 95
‧ 五月画会/ 104
‧ 台中美术研究会/ 114
‧ 绿舍美术研究会/ 116
‧ 四海画会/ 120
‧ 中国现代版画会/ 122
‧ 联合水彩画会/ 128
‧ 鲲岛书画展览会/ 131
‧ 十人书会/ 132
‧ 纯粹美术会/ 134
‧ 今日美术协会/ 134
‧ 艺友画会/ 138
‧ 艺苗美术研究社/ 139
‧ 长风画会/ 139
‧ 翠光画会/ 142
‧ 集象画会/ 150
‧ 二月画会/ 154
‧ 新造形美术协会/ 156
‧ 海天艺苑/ 162
‧ 庞图国际艺术运动/ 164
‧ 海峤印集/ 168
‧ 台湾南部美术协会/ 170
‧ 八朋画会/ 180
‧ 台南联友会/ 184
‧ 青年美展/ 186
‧ 中华民国画学会/ 188
‧ 中国美术设计学会/ 194
‧ 中国书法学会/ 196
‧ 青文美展/ 206
‧ 黑白展/ 208
‧ 标准草书研究会/ 212
‧ 高雄市书法研究会/ 212
‧ 玄风书道会/ 213
‧ 奔雨画会/ 216
‧ 自由美术协会/ 218
‧ 八闽美术会/ 222
‧ 高雄市中国书画学会/ 224
‧ 台南市国画研究会/ 226
‧ 嘉义县美术协会/ 232
‧ 长虹画会/ 234
‧ 年代画会/ 234
‧ 南州美展/ 236
‧ 今日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会/ 238
‧ 高雄县凤山「粥会」/ 238
‧ 太阳画会/ 239
‧ 世纪美术协会/ 240
‧ 中国书法学会台中市分会/ 244
‧ 大台北画派/ 246
‧ 画外画会/ 248
‧ 纯一画会/ 252
‧ 十人画展/ 256
‧ UP 展/ 262
‧ 中国书法学会台南市分会/ 263
‧ 中华民国书法学会花莲支会/ 264
‧ 图图画会/ 264
‧ 不定型艺展/ 268
‧ 中国现代水墨画会/ 268
‧ 高雄市儿童美术教育学会/ 270
‧ 黄郭苏展/ 270
‧ 中华民国儿童美术教育学会/ 271
‧ 上上画会/ 274
‧ 南部现代美术会/ 274
‧ 彰化县美术教师联谊会/ 276
‧ 五人画会/ 276
‧ 高雄县书画学会/ 277
‧ 屏东县书画学会/ 278
‧ 台北市画学研究会/ 279
战后初期台湾美术团体分布地区简图/ 280
战后初期美术团体年表(1946-1969)/ 282
参考书目/ 292
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总表(1895-2018)/ 294

图书序言



  在「厚植文化力,打造台湾文艺复兴新时代」之政策理念下,盘点台湾重要美术资产以建构美术史脉络,是本馆执行「重建台湾艺术史计画」的重要工作面向之一。《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的出版,即立基于收集暨整合在地史料的目标,期透过美术相关团体、社群的资料调查、发掘与整理,促进台湾美术发展史实之重新检视与深化研究,并使相关研究资源得以传承及延续,成为台湾文化内容的知识体系。

  台湾美术自日治时期以来开启「新美术」的发展,当时台湾并未设置美术专门学校,艺术同好借由社团组织交流学习,民间绘画社团的出现,远早于1927年创办的「台湾美术展览会」,正说明美术团体在台湾美术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美术团体的纷纷成立,意味着艺术家们得以群体之力推展美术展览与艺术运动。艺术家的创意、理念得以在团体互动中交互激盪、彼此支持;创作不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亦非单一创作形态的大量养成,而是殊异的风格、派别之间彼此的合纵连横;美术团体的同仁画展等活动,亦提供青年艺术家学习与发表的平台。1945年后,台湾美术团体的发展愈加成熟,「五月画会」与「东方画会」等团体扮演推动1960年代台湾现代绘画运动的重要角色,开启台湾现代绘画的风潮。解严前后的美术团体更是百家争鸣,开始着眼于社会、环境等多元议题,「伊通公园」、「2号公寓」等团体则拓展出美术馆之外的替代空间,提供艺术家更具自由与多样性的实验场域,影响持续至今。

  台湾美术团体的活动能力及创作表现,是研究台湾美术发展脉络及时代美学风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分为四个时期,委託研究学者进行收整编写,共计出版四册专书,包含由白适铭撰稿的《日治时期美术团体(1895-1945)》、黄冬富撰稿的《战后初期美术团体(1946-1969)》、赖明珠撰稿的《解严前后美术团体(1970-1990)》,以及盛铠撰稿的《1991年后美术团体(1991-2018)》,期以台湾美术团体独特的发展轨迹及历史纪录,呈显其所形构的台湾美术生态,并为台湾美术史的建构,提供更多研究、讨论与运用的史料资源。

林志明
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2》,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书中那些泛黄的旧照片、粗糙的复印件,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将我拉近了那些曾经为艺术挥洒汗水、为理想奔波的身影。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在简陋的环境中,却怀揣着改变台湾艺术面貌的雄心壮志。书中的每一个团体,都像是当时台湾社会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生命体,它们或蓬勃生长,或经历挑战,最终都成为了台湾美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读到一些早期团体在资源匮乏、政治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举办展览、交流创作的记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充满了敬意。他们的坚持,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为了在时代的洪流中,为台湾留下属于自己的艺术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它更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时代温度的台湾美术发展史。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一个艺术团体,每一个艺术家,都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载体,他们的努力和奋斗,共同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台湾美术的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台湾战后美术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空白。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那个时期美术团体的了解仅限于零星的报刊记载和一些个别画家的回忆,总感觉拼凑起来的画面是模糊的,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然而,当我翻开《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2:战后初期美术团体(1946-1969)》时,一股强大的研究力量扑面而来。作者以严谨的态度,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搜集、整理、考证了大量珍贵史料,将战后初期(1946-1969)活跃在台湾的各个美术团体,如“台湾省地方展览会”、“中国文艺协会”、“五月画会”、“东方画会”等等,及其内部的组织结构、成员构成、创作理念、展览活动、以及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描绘。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资料汇编,更是一次对台湾现代美术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读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亲身感受艺术家们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探索、碰撞、成长,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化景观的缩影。对于任何对台湾美术史、特别是战后初期美术发展感兴趣的学者、学生、甚至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它所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任何单一资料都难以比拟的,为我们理解台湾现代艺术的根源和演进,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扎实”的学术之旅。作者在史料的呈现上,极尽详尽,几乎是将各个美术团体的成立背景、章程、成员名录、历年展览目录、甚至部分展览的评论文章都一一收录,这种“全景式”的展示手法,让读者能够充分理解每个团体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和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原始史料时的客观性,没有过多的个人解读和主观评判,而是让史料自己“说话”,通过翔实的证据,还原历史真相。例如,在描述“五月画会”的成立和发展时,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报刊报道和艺术家们的第一手访谈,勾勒出了这群青年艺术家如何在保守的时代氛围中,以“革新”为己任,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语言和创作理念。这种详实的考证,不仅增强了学术的可信度,也使得本书的内容极具研究价值。对于我这样需要查阅大量一手资料进行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省去了我大量搜集和整理史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直接进入到对这些史料的分析和解读阶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极高的资料密度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是理解战后初期台湾美术发展不可绕过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台湾战后美术史研究者们献上了一份厚礼。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系统性和权威性。作者在梳理战后初期(1946-1969)台湾美术团体时,并非停留在对几个知名团体的零散介绍,而是力图勾勒出当时美术生态的全貌,将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小型团体、区域性团体,甚至是短暂存在的团体,都纳入了研究的视野。这种“网罗式”的采集,使得本书所呈现的史料更加全面和立体。在具体内容的呈现上,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目录式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各个团体的历史沿革、组织章程、重要活动、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深度和参考价值。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研究基础,让我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时,能够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各个团体的独立发展,更能让我们看到它们是如何在整体的时代背景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台湾美术的进步。

评分

阅读《台湾美术团体发展史料汇编2》,是一次深入了解台湾战后初期艺术生态的绝佳机会。书中对各个美术团体的介绍,不仅包括了它们的名称、成立时间、主要成员等基本信息,更深入挖掘了它们的艺术理念、创作风格、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对“现代”与“传统”在战后初期美术发展中的碰撞与融合的探讨感到兴趣。当时的台湾,在经历了外来政权更迭后,艺术家们如何在新的语境下,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艺术,另一方面又积极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这种探索的过程,在书中得到了生动而翔实的展现。书中的史料,如当时的艺术评论、展览介绍、艺术家之间的书信往来等,都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的艺术转型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在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取向之间寻求平衡与突破,他们的实践,也深刻影响了台湾美术后来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带领我们走进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艺术时代,理解艺术家们的思考与抉择,以及他们是如何共同谱写了台湾美术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篇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