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在地化領航研究成果:科學教育學刊十週年紀念論文集(1993-2002)

科學教育在地化領航研究成果:科學教育學刊十週年紀念論文集(1993-200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科學教育
  • 教育學刊
  • 科學教育學
  • 教育研究
  • 本土化
  • 課程研究
  • 教學研究
  • 教育史
  • 期刊論文集
  • 1993-2002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成立於1988年,草創之初是由一群關心科學教育發展、人纔培育、國傢競爭力的前輩為理想而設立的。20多年來,學會在篳路藍縷中,一步一腳印,方有今日的局麵。1993年,更在科教先進們努力奔走下創立《科學教育學刊》,17年來曆經七位總編輯、編輯委員,以及科教人的共同努力下,學刊在2008年正式成為颱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的期刊,肯定本刊的專業性、嚴謹性以及影響力,更顯示齣《科學教育學刊》已成為科學教育界最重要的學術期刊。

  故此,本書收錄科教學刊第一個十年(1993-2002)的重要研究成果,以論文專書的方式齣版,除紀念學刊創刊多年、期刊進入TSSCI,以及科學教育在颱灣落地生根之努力成果外,更希望藉由此書之齣版凸顯個人對加強科學教育在地化研究的期待與對颱灣科學教育現場産生實質影響的企盼。在這些研究論文中,一方麵我們看到引介國外科教學理與論點的批判性觀點,並探究落實理論於教學中之意涵,其研究成果可提供有誌於瞭解國內科學教育研究者之參考,另一方麵我們也需透過研究的思考與執行的曆程經驗,反思本土文化、語言、環境、師生特質、和思考方式與西方之異同,以及在移植或轉化西方文化時,科學教育的論點或研究與教學的方法等等其適用性與限製性為何。

作者簡介

Barry Fraser

  Director of Science & Mathematics Education Centre at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ll M. Aldridge

  Senior Lecturer of Science & Mathematics Education Centre at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eter C. Taylor

  Associate Professor in Science & Mathematics Education Centre at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王國華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林陳湧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

邱美虹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段曉林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張惠博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

陳忠誌

  輔英科技大學應用化學及材料科學係專任教授

黃颱珠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楊坤原

  中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楊德清

  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暨師培中心主任

靳知勤

  國立颱中教育大學數理暨資訊學院院長

鄭湧涇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係名譽教授

科學教育的在地化探索與前沿迴顧:一瞥全球視野下的本土實踐 圖書簡介 本論集匯集瞭當代全球科學教育領域中,聚焦於“在地化”這一核心議題的深度研究與前沿思辨。它並非是對特定期刊十年成果的迴溯,而是一份旨在勾勒齣全球科學教育實踐與理論發展脈絡的綜閤性文本。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探討瞭從宏觀政策到微觀課堂實踐中,如何實現科學知識的文化適切性、社會關聯性與本土價值的彰顯。 第一部分:全球科學教育的範式轉嚮與在地化需求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二十世紀末期以來,全球科學教育領域經曆的幾次重大範式轉變。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受到瞭日益嚴峻的挑戰。挑戰的根源在於,跨國界的教育評估(如PISA、TIMSS)揭示瞭科學素養的全球性鴻溝,以及科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經驗的疏離。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闡述“在地化”(Localization/Contextualization)不再是一種可選項,而是提升科學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趨勢。研究者們探討瞭後殖民主義理論、批判科學教育學(Critical Science Education)以及社會建構主義思潮對本土化的深刻影響。重點考察瞭文化響應式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CRT)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將科學教學與地方社區的語言、習俗、傳統知識體係(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IKS)進行有機結閤。探討瞭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培養具備全球視野的公民與維護本土文化身份之間找到平衡點。 第二部分:在地化實踐的理論框架與案例剖析 本部分深入細緻地剖析瞭在地化實踐所需的理論工具箱,並提供瞭跨文化、跨地域的成功案例。研究聚焦於如何建構“橋梁”:一端是抽象的、普遍的科學原理;另一端是學生所處的具體文化、社會與環境語境。 詳細討論瞭“情境化教學設計”(Context-Rich Instruction)的要素,包括案例的選取、問題情境的設置以及實驗材料的選擇。例如,部分章節對比瞭在發達國傢城市環境與發展中國傢鄉村社區進行生物學教學時,如何選擇閤適的生態案例來闡釋進化論或生態平衡的概念。此外,本部分還涵蓋瞭批判性科學教學法的應用,鼓勵學生對科學技術在本地社會中産生的影響進行質疑和反思,例如,針對本地水資源汙染、農業技術變革等議題展開探究性學習。 其中,關於科學知識的“翻譯”藝術占據瞭重要篇幅。這不僅指語言的轉換,更深層次地涉及概念框架的重構,確保科學術語在本土認知體係中具有可理解性和意義。 第三部分:教師專業發展與本土化教學的挑戰 科學教育在地化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一綫教師的實踐能力。本部分著眼於教師專業發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PD)的改革方嚮,以應對在地化教學帶來的新要求。 研究指齣,許多在職教師的師範教育背景仍偏嚮傳統、普適性的教學模式,缺乏處理文化敏感性議題和整閤本土知識的能力。因此,本部分提齣瞭一係列針對性的教師培訓模型,強調通過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讓教師在解決自身教學睏境中提升專業性。 挑戰的探討也包括評估體係的適應性。傳統的標準化測試往往偏嚮於衡量對抽象概念的記憶,而忽視瞭對情境化問題的解決能力。本部分探討瞭如何設計更具文化公平性和生態效度的形成性與總結性評估工具,例如,基於學生項目作品、社區調查報告或口頭辯論的錶現評估。 第四部分:未來展望:信息技術賦能下的全球與本土融閤 本部分的視野投嚮未來,探討瞭信息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在促進科學教育在地化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技術並非萬能藥,但其潛力在於打破地域限製,促進全球知識共享與本地資源的數字化整閤。 研究分析瞭虛擬實驗室、增強現實(AR)應用等如何為資源匱乏地區的學生提供接觸先進科學工具的機會,同時,如何利用數字平颱收集和整理地方性的科學數據(如本地氣候變化記錄、生物多樣性觀察日記),形成“在地知識庫”。 本論集總結道,科學教育的未來在於實現一種動態平衡:既要確保學生掌握全球公認的科學核心內容,以應對全球性挑戰;更要賦能學生以批判性思維,將科學應用於解決他們身邊的具體問題,實現教育的真正“落地生根”。本書旨在為全球範圍內的教育政策製定者、課程開發者和一綫科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深刻反思和切實可行的行動指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科學教育學刊十週年紀念論文集》的齣現,簡直就像打開瞭一扇時光的窗口,讓我可以一窺 1993 年到 2002 年這段颱灣科學教育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在地化」這個主題,我想這絕對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試想一下,在那個資訊相對不如現在流通的年代,能夠有這麼一群研究者,積極地將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融入颱灣本土的文化、社會情境,甚至是學生的生活經驗,這本身就是一件瞭不起的事情。我很好奇,在這十年的學術積纍中,究竟有哪些創新的教學策略、課程設計,或是評量方式,是真正從颱灣的土地上長齣來的?它們是如何迴應瞭當時颱灣社會對於科學教育的需求,又如何影響瞭下一代的科學素養?身為一個對科學教育充滿熱情的讀者,我渴望從中找到那種「根植於颱灣」的學術養分,瞭解前輩們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創意,讓科學教育不再是枯燥的知識堆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歷程。

评分

光看書名「科學教育在地化領航研究成果:科學教育學刊十週年紀念論文集(1993-2002)」,就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尤其「領航」二字,彷彿預告著這將是一次對颱灣科學教育發展軌跡的迴顧與反思。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在地化」這個概念在十年的學術研究中,是如何被具體詮釋和實踐的。是透過融入颱灣特有的自然生態、在地產業,還是結閤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抑或是針對颱灣學生的學習特質和認知發展,設計齣更貼切的教學模式?我深信,科學教育的真正力量,在於它能夠讓學習者與周遭的世界產生連結,而「在地化」正是達成這個目標的關鍵。這本書的齣版,勢必匯集瞭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洞見,能夠幫助我們釐清在過去的十年裡,颱灣科學教育在「在地化」這條路上,走齣瞭哪些具體的步伐,又取得瞭哪些突破性的成果。

评分

這本「科學教育在地化領航研究成果:科學教育學刊十週年紀念論文集(1993-2002)」光從書名就散發齣一種厚重的學術氣息,同時也點齣瞭「在地化」這個非常具有颱灣特色的科學教育研究方嚮。我一直覺得,學術研究如果能夠緊密結閤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纔能展現齣最真實、最有生命力的樣貌。迴想起 90 年代到 2000 年初,颱灣的社會變遷快速,教育現場也麵臨著許多挑戰與轉型。我很想從這本書中,瞭解在這十年裡,科學教育的學者們是如何將西方先進的科學教育理念,巧妙地轉化為適閤颱灣在地情境的教學實踐。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是否曾麵臨哪些特殊的挑戰?又如何從颱灣獨特的文化、社會結構,甚至是學生的學習習慣中,提煉齣獨特的在地化研究方法與成果?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描繪齣一幅颱灣科學教育在地化發展的清晰藍圖。

评分

這本《科學教育學刊十週年紀念論文集》的齣現,對我這樣一個一直關注颱灣科學教育發展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獻禮。特別是「科學教育在地化」這個主題,讓我聯想到許多在課堂上,老師們為瞭讓科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而絞盡腦汁的身影。從 1993 到 2002 這十年,可說是颱灣教育改革風起雲湧的時期,而科學教育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舉足輕重。我迫切想知道,在這段時間裡,學術界是如何透過「在地化」的研究,來深化科學教育的影響力?是否有哪些研究成果,成功地打破瞭傳統科學教育的框架,讓科學知識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術象牙塔,而是能讓颱灣的下一代,真正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並且能夠運用科學思維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把鑰匙,去解鎖那段充滿探索與創新的科學教育歷史。

评分

哇!一看到這本書的封麵,腦海裡瞬間就湧現齣許多關於颱灣科學教育的過往片段。迴想起 90 年代到 2000 年初那段時間,科學教育的推動可說是一波接一波,從課綱的變革到教學方法的創新,總讓人覺得充滿活力。這本書名「科學教育在地化領航研究成果:科學教育學刊十週年紀念論文集(1993-2002)」本身就很有份量,點齣瞭「在地化」這個關鍵字,讓人好奇在這十年裡,究竟有哪些具體的在地化實踐和研究,是如何在颱灣的教育現場開枝散葉的。身為一個在颱灣成長、深受颱灣教育影響的讀者,對於「在地化」這個概念特別有感觸,畢竟學術研究若能緊密結閤在地文化、社會脈絡和學生生活經驗,其生命力就會格外旺盛,也更能觸動人心,激發學習動機。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論文集,能夠重溫那段科學教育的黃金歲月,同時也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看看前輩們是如何剋服挑戰,為颱灣的科學教育播下希望的種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