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最初浮出海面的,是气泡和稀释的思想,
然后是喘着气的笨拙身躯…
但我始终呆在水底,
流连于那被海水滋养并抵销了地心引力而
整个舒张开来、神采奕奕的琉璃世界…
就这样,好一阵子,我很喜欢造访岛屿,
耽溺于裸身和气候、水体接触;
耽溺于阳光、沙砾和满眼的绿意…
这些原始的体验给了我一些想法:
在文明之前,一个人类个体对他所不熟悉的地球,会有怎样的想像或知感经验?在文明之后呢?或者,某种「后文明」的思维将是何种面貌?它来自怎样的知感经验或基础?对那样的心智想像,诗或文字可以怎样来掌握或探索?
这些想法颇为吻合我此刻的「文明倦怠」和创作上的「加拉巴哥症候群」,于是,我遂开始了「地球之岛」的旅程,试图从大自然、从比较生物性的视野,重新看看这个星球和我们自己。
这些尝试我在「梦中情人」其实已浅尝过,特别是人类的生物本质与文明的情慾本质。其中,「我徒涉水深及膝的太平洋…」的意象是从在斐济的旅行体验辗转而来。当然,这样一种「非文明」的观点,本身必然也是人为的、另一种文明的观点…
2009这一整年为联合文学写的「新绝句」专栏,基本上就是想进一步处理我这些「后文明」或「非文明」的想像。
至于四行一首的新绝句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我对形式、声音或节奏重新有了初学者般的鲜明意识。我一直认为绝句或四行诗,应该就是中文诗最小的完整单位了,因为吟咏动作的完成,至少要包括音律或语气上一整套起承转合的完成,或一正一变的两组couplets。但在「地球之岛」我刻意以某种世故又率性的方式,来演练我对于这个基本诗型的想像。
诗集中的第二辑「月历」,是2008年我在幼狮文艺上的诗作专栏:在那年的每一个月,我都根据当月在台湾这块岛屿上长期积累的经验与感受写一首诗,再加以象征化、季节化、月令化。它其实是非常在地、非常台湾的,但是我还试图把个人的感受或对当代文明的疏离,刻镂在更为恆久的,岛屿的气候、地形或更具普遍性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质上,所以它比较不像「月记」或纪录,比较像月历或月令图…
这两辑作品的共同点,除了都是来自专栏的结集,大概就是:这几年我比较有意识地为我的文明反思与个人知感经验,寻找某种比较中性、超越的修辞、比较生物学或自然科学的视角。而忍不住一提的是,作为一个艰深美学的追索者,我总会本能地戒备着那些动辄把生态关怀、自然写作或原初主义怀旧情怀视为诗创作命定腔调或主要价值依归的廉价冲动。
媚俗的高调和弱智的言谈令人窒息,我们正被逼着出走,去坚持思想的清明、语言的环保、去寻访知识,去想像新天地…回过头看,把视野拉开,人类真的很小,地球真的不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