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职员、大主管、最高领导者都该看此书,南方朔抽丝剥茧、一针见血的为我们揭密,原来你我身边发生过的大小事件与热门话题,起因都是「人」!只要从这些事例中学习「待人」和「带人」,就是「好领导」!因为──世上没有笨蛋,只有会不会领导。
领导是一种艺术、一门哲学、一帖补药……
《笨蛋!问题在领导》,为你提供二十一世纪各领域领导必备的「教战守策」!
★你是组织中的「狮、狐、鸽、蛇」性格?如何心服、如何口服?全球化是弊、是利?领导的包罗万象、百家论点,南方朔一次剖析、去芜存菁。
★有时需强硬、正直不可缺、高压与放任、适时的运用手腕……服了「领导」这帖药,想不陷入都难。不论古今中外,如何活用高明与高尚的领导,为必修之课题。
★上班族该如何优雅地进入权力的核心?专案负责人要怎么令老板、部属和客户信服?企业组织追求成就,需要怎样的CEO领航?南方朔以古鑑今,不谈深奥理论、直捣问题核心,详举古今中外实战实例,告诉我们领导,只有合不合时宜与有没有效。
★柯林顿一句 "IT'S ECONOMY, STUPID" (笨蛋,问题在经济)成为他顺利入主白宫的经典名言;但是,台湾的历任总统,却让「领导」成为国运兴衰的最大关键数。南方朔做为台湾「民间最用功的学者」,「永远站在权力的对立面」,目睹世上成功的领导者与台湾三任总统作为,以及二十多年台湾特有的怪现象、宝岛蓝与绿。分析成功的领导,如何化繁为简,单一、有用,建设性地指陈新世纪最精进的「领导之道」(leadership)
当领导都不「领导」,再好的管理也没用!
团体或组织,不论大小,要营运、要前进,领导与管理是致胜关键!领导重决策,管理重执行,领导者就像船长,管理者就像大副,管理学洋洋洒洒,但领导力该从何学起?
本书从国家领导人的高度来谈「领导」,「民间最用功的学者」南方朔,借由古往今来的生动事例,并援引古今中外「正典范」与「负典范」的帝君领袖,以及东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哲学等思潮、着作,来剖析好领导的本质与力度,并洞彻坏领导的无能诡计。不论你身处在团体组织的哪个位置,懂得领导就能直指问题的核心,带领个人与团体朝「更好的未来」前进!
雨果借着他的文学,告诉每一个人都有成为更好自己的可能;
南方朔借着他的笔,告诉每一个人走向更好人生的领导之道。
作者简介
南方朔
本名王杏庆,一九四六年生,台大森林系、森林研究所毕业,文化大学实业计划研究所博士结业。早期是党外杂志的健笔,并亲身参与抗争运动,曾任中国时报记者、专栏组主任、副总编辑、主笔等职,以及《新新闻》总主笔。
南方朔先生着作等身,早期着有《愤怒之爱》、《另一种英雄》、《文化启示录》和《自由主义的反思批判》等,关注社会文化政治的演变和思潮的介绍;近来以「语言」为范畴,陆续出版《语言是我们的居所》等系列书籍五本;近年再以「嗜诗」人的身分,出版了《诗恋记》、《回到诗》,呈现阅读与写作的光和热。
除了这些身分和着述,南方朔更是一位专业的读书人、具洞见的观察者,大量阅读并长期观察台湾及全球发展,总以古往今来的帝王人物、东西思潮的理论着述,写下领导的本质、高度及视野,领导的位置或许不同,「领导之道」却是放诸四海皆通的。
着作:
《另一种英雄──反体制的思想与人物》,1987
《捉狂下的兴叹》, 1991
《愤怒之爱: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1991
《“反”的政治社会学》,1991
《文化启示录-三民丛刊61》,1993
《自由主义的反思批判》,1994
《李登辉时代的批判》,1994
《敬告中华民国──给跨世界台湾良心的静言》,1995
《如何作一个积极的公民》,1995
《语言是我们的居所》,1998
《世界末抒情》,1998
《经济是权力,也是文学》,1999
《语言是我们的星图》,1999
《有光的所在》,2000
《语言是我们的海洋》,2000
《除魔与昇华》,2001
《在语言的天空下》,2001
《给自己一首诗》,2001
《语言是我们的希望》,2002
《诗恋记》,2003
《魔幻之眼》,2003
《白辽士浮士德的天谴》,2003
《语言之钥》,2004
《灵犀之眼:阅读大师2》,2004
《感性之门》,2004
《回到诗》,2005
《新野蛮时代》,2006
自序∕南方朔
【辑一】领导力
领导人不要只盯着他们自己的那个位子,而是要去激励、创造及分享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伟大事务」不是要搞什么丰功伟业,而是去和人民共享热情与愿景。
林肯的灵魂
伊莉莎白一世的逆境领导
领导的守则
误国的自恋型领袖
当领袖不领导
BB玩具枪打不了仗
真无能,还是假孬种?
七宗坏领导
君子恶居下流
狮、狐、鸽、蛇的政治性格
领导的谎言
请鬼拿药单
运气不能当本领
水沟里的万言书
讲话风格定胜负
优秀的个人搞出三流的国家
民主贵族杰佛逊
【辑二】经济力
开国英雄与创业豪杰,由于他们的生命与事业结合为一体,他们的创业僚属也自然而然的荣辱与共。他们像家庭成员般尽忠,对团体的成败随时都保持警觉和警戒。有这种精神的国家和企业,等于是个生命状态良好的有机体。
小罗斯福的经济新政
消除金融文盲
认同经济学
从美国金融国灾到台湾政策灾
经济危机「战」起来?
悲惨指数
毕业即失业
两层经济论
涨和不涨都不行
瞎子摸「数字」
回不去的幸福时光
圣诞老公公的政治
剥削到底的高铁案
梭鱼政治
征不到的税
切不断、理欲乱的党产问题
新富阶级的低档社会
经济「内部自主性」
【辑三】安治力
一个够资格的领导人应当是「一个组织团结与共识的象征」,他必须是那个组织的凝聚点,而不能成为力量分散的来源;从掌权之日起他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使自己的团队与有荣焉,使对立的另一方视他为可敬的对手。
众人皆惧我独勇
不能射杀带来坏消息的送信人
正当性危机
道德勇气
无间道在台湾
黑白同一挂
黑白共治?
以反贪兴,以贪腐亡
解析「金瓶梅」式的弊案剧情
人与兽一线间
制造问题的台湾领袖
谁用败德诅咒台湾
修辞莫若修心
X很大,输很大?
无能併发症
「和解」不等于「乡愿」
柔性的宫廷版权斗
危机倒数「内爆」
政府「推手」不「共构」
有土斯有财
谁该来共苦?
【辑四】开创力
「转型」就是要把「以前可以,现在不可以」的事转掉,而规划「以前不可能,将来可能」的事。好领导全以胆识智慧开创希望,超越自己的限制与狭隘,在共同提升的领导下创造出追随的气氛。
全球化的新领导
台湾需要被重新「发明」
重建价值制高点
感恩与歉意的新政治
愿他们被「更好天使」所触摸
八卦经济
「心服」才能「口服」
不被看见焦虑症
思想重建的国家
欠学很危险
媚俗火星文
胡锦涛和章子怡的「公关之旅」
欧墨洛教授的「失败学」
愿台湾政党都有位金诺克
诠释的循环
平庸政治
当Nobody变成Somebody
盖洛普领导研究
催生「人道政府」
不向压迫和诱惑低头!
转型政治学
自序
批判平庸,为台湾唿唤领导力!
美国期中选举,由于选民对欧巴马政府不满,民主党因而遭到六十八年来的最严重挫败。
民主党惨败之后,《洛杉矶时报》有一篇社论对欧巴马的领导风格做出了针砭。该社论指出,欧巴马乃是个「交易式的领袖风格」(Transactional Leadership),而不是「转型式的领袖风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它的意思是说,欧巴马并不是没做事,但他做事好像是做生意一样的精打精算:这个要讨好,那个不得罪,例如他推出的健保方案,讨到了穷人的欢心,他在健保的执行上,他又向药商及保险业者等示好放水,用旧式的说法,乃是他的改革非常的机会主义,显得有点半生不熟的半调子。至于,「转型式的领袖风格」则不然,这种领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甚么方向与目标,在方向的带动下,他们的改革就会有较强的理想性,而欧巴马的畏首畏尾,前后不一,其实已暴露出他的政客本质。选举时,他信心满满高唱「改变」口号,好像是个改革政治家,美国选民也期待他是个改革政治家,但这场期中选举下来,他那种改革政治家的光环已被打掉了。
因此,《洛杉矶时报》说他是「交易式的领袖风格」,而非「转型式的领袖风格」,这对欧巴马来说,乃是相当严重的指责,他担不起「转型」的重责大任。这时,我们已有必要去申论「转型」这个概念了。
「转型」这个词,今天已成了全球在广泛使用的时代关键字。如果我们稍做查考,即可发现这个词乃是起源于一九八七年。当年「美国政治科学协会」(APSA)在芝加哥举行年会,在该次会议上决定成立「生态及转型政治小组」,该小组由美国大学教授费雪(Jeff Fishee)担任召集人,美国名校许多位有关人文心理学、未来学、政治运动学者,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还有电讯民主的专家都是重要成员。在该次会议后,「转型政治」(Transformational Politics)这个名词开始进入了当代政治思想及实际政治的日程表,「转型」也因而成了时代性的关键字。
根据美国加州圣玛莉学院政府研究教授伍尔波特(Stephen Woolpert)等人合着的《转型政治学:理论、研究及实践》一书所述,「转型」这种概念乃是一种社会进化观的显露,从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以来,人类社会已出现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人们的意识改变,已使得女性主义和生态环境主义兴起,尤其是资讯科技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人们的主体认知增强,已使得人际互动更趋复杂,这些都是社会内容的改变,已使得既有的社会及政治文法应接不暇。就知识理论而言,这意谓着人类社会已到了「旧典范」(Old Paradigm)难以为继,而「新典范」(New Paradigm)开始登场的时候了。
美国学者用「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的观念,设定出「转型」这种说法,在近当代政治学上乃是一个重大的观念革命。因为「转型」这种观念乃是一种具有主体认知,有目标性和方向感的思惟方式,一个社会的型要往那边去转,这乃是一个社会重大的方向性决定,对该社会的领导阶层乃是个至关重要的课题,这意谓着他们必须要有目的性的愿景,而且还要有针对该愿景去做出整体规划的能力,而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可谓断层已久。
近代西方,甚至全世界,由于都出现过许多政治狂人和灾难,因而战后的美国政治学遂开始不谈领导的问题,只谈民主,而且将民主绝对化,以为民主就可解决一切的领导问题。这种只谈民主,不谈领导的政治学,到了最后,它将一切都简化成了民意。这种趋势使得政治领袖们愈来愈不领导,任何人如果去谈领导,很容易就被扣上是在鼓吹「强人人治」的帽子。
其实,早在民主政治发展之初,西方的理论家里就已有人指出,民主诚可贵,但领导亦绝对不可废,否则民主就只全让「平庸」(Mediocrity)当道,早期的美国民主理论家里,着名建筑工程师克兰穆(R. A. Cram, 1863-1916)即指出民主选举当缺乏了有品质的领导,最后就会招致「平庸的报应」(The Nemesis of Mediocrity)。二十世纪这些民主理论家的观点当然不一定对,但战后政治学的只谈民主不谈领导,终于在一九八七年受到重要学者庞斯(Tames M. Burns)的注意,他发现到美国自从甘迺迪、马丁路德.金恩之后,就再也没有伟大的领袖型人物。他所谓的伟大,并不一定是要有甚么丰功伟业,而是要替国家创造出新的可持续努力及分享的愿景,他在一九七八年所着的《领导》一书里,首次把「伟大」这个价值放进了政治领导人物的品质要求中。
战后的政治学只谈民主而不领导,除了政治学家本身有心理障碍,恐惧说领导会被误认为是在鼓吹人治之外,这其实也和战后的民意政治及媒体发展有关。战后的社会发展加速,代表不同利益主张的民意日益蓬勃,特别是在一九六○和七○年代,社会的多元化加速,搞政治的人物顾得了这派民意就会得罪另一派民意,为了安全,遂养成一种「回避」(Avoiding)的习性,那就是在各种民意众讼来定时,就回避掉问题,只有等到纠缠的民意自己理出了头绪,才去做出选择。在理论上这被称为「社会过多元时的停滞不进」(Stagnation of Hyper-Pluralism),聪明的政客则是每天看着民意办事,前总统柯林顿即是按民意办事的翘楚,美国当代主要政论家乔.克莱恩(Joe Kleine)即评论曰:「 一个领导人只是跟着变动不居的民意办事,这种是谁都会做,我们还要你做甚么?」
政治人物畏惧和讨好民意的现象,乔治柏森大学教授柯文(Tyler Cowen)则指出,一个成功的政客必须和通俗文化做观众注意力的竞争,因此他们主要的工作,乃是讨好选民,让他们感觉良好。于是只会做秀而不会做事的政治人物遂告出现,柯文教授甚至指出,在一个媒体紧密审视的社会,只会使得政治人物更加不诚实,他们只会讨好公众的胃口,以防止被骂。这种政治人物开始时胃了赢得选举还会去冒着风险做出改革者的样子,但当选后为了保住位子,就只求安全而去讨好选民,已不可能去提出自己的愿景。政治的大平庸遂告出现。
近当代政治学由于只谈民主,不谈领导,它造成了政治学的平庸化,而政治学的平庸化即现实政治平庸化的基础,政治人物不再努力的殚精竭虑带领国家创造新方向新共识,当时代的新问题出现,他们也无法去面对,如果我们回溯近代重大的方向性问题,如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它们都是社区人民发动激烈的抵抗运动所致,而这些运动初起时政府体制都强力的加以打压。这即是政治人物领导性丧失的证明。也正因为政治学已不谈领导,所以近代的领导学遂由政治学这个领域被割让出来给了企管学,到了现在,企管中的领导学已逐渐由企业领导升高到谈政治的领导。
由近代政治学及实际政治中在领导问题上的弃权和坠落,我们已可注意到近代政治领袖人物的平庸化与堕落,其实是有原因的。当政治学家不对政治领袖的领导功能做要求,政治人物在这个媒体时代,当然犯不着去扮演可能得罪人的领导角色,宁愿像个明星式的天王去做秀,讨得民众的掌声与欢心。欧巴马这个失败的例子,它那种「交易式的领袖关系」,已显露出他其实不过是个擅于媒体操作,会让自己在人民掌声中窜起的人物,但在实质上它对美国社会却缺乏了愿景,因而这边要讨好那边也要讨好,向个精打细算的小生意人,最后终于难免「从那里窜起来,也在那里摔下去」的命运。
也正因此,「转型」这个概念的出现,对政治学、实务政治或领导学,可以说是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社会要往那个方向转,在转型的过程中有甚么新价值和新制度要建立,这乃是领袖人物不可辞却的职责,「转型」这个字,它的真实意义乃是要恢复政治领袖级人物早已忘记掉的领导职能啊!
根据以上所述,已可看出和社会都需要有能力有担当的领导人物,在民主社会尤其如此。由近年来全球的变化,人们已看到太多平庸型的领导人物,他们缺乏远见和能力,可以一时之间利用历史所给予的机会而窜上舞台,但因为缺乏愿景与能力,最后终于错失了这样的机会,因而耽搁掉了整个历史的转型进程,而台湾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过去二十年,乃是台湾由威权过渡到自由民主的阶段,就社会及政治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是个大转型,要在转型中超越过去的恶习和创伤不平,要在转型中打造社会的新共识与新愿景,而更重要的是要在转型中建造出良好的民主法治文化,在这样的过程中,社会虽然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但最关键的角色无疑的仍在于政治领导人物的身上。
台湾过去二十年,乃是民主转型的混乱二十年。第一波登场的领导危机乃是李登辉时代的整个领导群乱局。众所週知国民党乃是个高度封建性的政党,封建性的人际关系和权力关系建构出,国民党权力上层的省籍矛盾,台湾的一般人由于生活领域的相同,早已没有了省籍矛盾的因素,但搞政治的人却都不得不承认,它乃是国民党上层政治的主轴。在李登辉时代,整个国民党上层不断分裂斗争,宛如古代宫廷斗争的现代版。当一群旧特权势力集团,感觉到他们的权力受到威胁,而挟带着群众来掩护他们的失去权力的恐惧,这种由上层所发动的权力斗争,对一个社会的文化及政治发展遗害最大也最久,国民党旧势力的这种斗争,由新党而亲民党,再到连宋斗,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马王斗,它成了台湾政治转型失败的主线。当整个当权的国民党上层都耽于权斗,政治转型的有效领导又怎么可能?
及至陈水扁主政,除了朝小野大的恶性斗争持续之外,陈水扁又再把过去那种被迫害妄想扩大,另一种的爱台湾民粹主义又被煽起,甚至成了贪腐有理,台湾政治转型再次成为不可能。
而到了二○○八年国民党再次政党轮替上台,这个政府擅长媒体操作,但却缺乏足够的治理能力:「八八水灾」即充分暴露出那个政府在当为之时而不为的平庸无能,而它在财经问题上又只会一迳偏向于资方,恶化了台湾贫富差距,而胡乱搞的许多花大钱做秀,实恶化了台湾的财政,迄至目前,台湾的国债已达台币五兆,而隐藏性负债则达十三.三兆,这是何其可怕的情况。除了治理能力堪疑外,更值得注意的乃是这个政府已执政两年半,但纵使到了今日,它还是动辄将问题推给前朝。这样的风格又怎么可能使人民对它有信心呢?
因此,台湾在过去二十年里转型转得七七八八,归根究柢,权力上层显然要负担很大的责任。这也是近来我的写作主题之一,我深信政治评论者必须站在权力的对立面,只有站在这种位置上,对当权者进行评论,才可发挥监督警惕的作用,批评的功能等于是在为台湾唿唤领导力!我深信政治人物的天职,就是要对一个社会有愿景,愿景乃是一个社会共同福祉之所系,政治人物如果怯于负责和领导,他是不够资格坐在位子上的。
南方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