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想了解都市阿美族营造业板模师傅这类小人物都市底层劳动过程与工作经验。如史学家Braudel所言的,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及密不可分的日常经验与例行习惯,是最不好被理解与研究的。以致他会说,这是一个「未入青史」的王国。例常习惯它如同夜晚的黑暗笼罩着景物。这一部日常生活的深固历史,Braudel认为「我们不是来发现它的,我们是来强调它的。」
作者简介
杨士范
台湾彰化人。东吴大学社会学硕士
曾任行政院原民会专案研究员、永和社区大学兼任讲师、实践大学社工系兼任讲师,现为政治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着作有《平和排湾族、城乡迁移与社会文化变迁》、《矿坑、海洋与鹰架:近五十年的台北县都市原住民底层劳工劳动史》、 《阿美族都市新家园:近五十年的台北县原住民都市社区打造史研究》、 《飘流的部落(niyaro'):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园社会史》、 《听见「那鲁湾」:近五十年台北县都市原住民民谣的形成与流传文化史》
一、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焦点
(三)书写内容安排
二、原住民的生计型经济、「在地知识」与身体技艺
(一)曾遭贬抑的「在地知识」
(二)原住民「在地知识」与身体技艺
(三)原住民「民族植物」的在地知识
(四)原住民劳动分工、轮工的「在地知识」
三、近代原住民劳动力、职业分化与社会变迁
(一)国家体制下的原住民劳动形式
(二)战后原住民社会发展与职业分化
(三)职业教育、职业训练与「现代性」
四、劳动底层下原住民与外劳渔工
(一)1990年代台湾的远洋船员荒
(二)谁将成为海洋上的底层劳动者?
(三)外籍渔工的引进、社会再生产与政治经济生活秩序
(四)「奖励原住民上渔船服务计画」的社会意涵
(五)补充或替代?
五、阿美族营造业「板模工」的形成
(一)从跑船到工地板模工
(二)都市阿美族与营造业板模工作
(三)阿美族「板模工」 的劳动人口与社会网络
(四)阿美族模板工班之间的mala-paliw(换工)
(五)近十五年来的转业状况与劳动力变迁
六、成为模板师傅:从学徒到师傅
(一)战后阿美族投入营造业模板工作及其族群互动关系
(二)从学徒到师傅:学徒养成训练与身体技艺
(三)从模板师傅到工头
(四)模板工头与其他工班的协调与沟通
附件一 『奖励原住民上渔船服务计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