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是高科技公司生存的基本功,但是也适用于各行各业,其中「创新」扮演着关键成功因素。
精选国内外各大知名公司案例,用说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案例情境。
本书另一大特色,是将研发活动汇整为图与表,让读者能一目了然,
达到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之境,兼具深度与广度。
本书除了适合做为「科技管理」的教科书及辅助教材,更适合企业人士阅读;
员工训练若以本书为讲义,更可收标竿学习与为用而训之效。
作者简介
伍忠贤
现职:真理大学财金系助理教授
学历:
政治大学企管博士(1997年)、经济硕士(1985年)、国际贸易系(1981年)
主修财务管理,副修行销管理,兴趣于策略管理、公司併购,具备科际整合的学术修养
经历:
1985年起,从基层做起,A&W速食店襄理
历经工商时报专栏记者、泰山企业董事长特助、联华食品财务经理
迄妈妈塔食品公司总经理,领导170名员工反亏为盈
着作:
从1984年出版《伙伴们,大家来学速读》
迄2008年11月,已出版教科书22本
企管丛书28本,总出版字数1500万字
几可创造华人企管写作字数的金氏世界纪录
部落格:jw5432.blogspot.com
伊媚儿:jw5432@gmail.com
传 真:02-2931-4731
张保隆
现职:
逢甲大学校长兼企业管理学系讲座教授
中华民国企业管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工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民国科技管理学会常务理事、Fellow
学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数学博士(1975-1980)
经历:
逢甲大学商学院院长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访问学者
国科会工业工程与管理学门召集人
国科会工程处谘议委员
开南管理学院特约讲座教授
国家品质奖评审小组委员
行政院主计处公用事业费率审议委员会委员
中华决策科学学会理事长
工业技术研究院经资中心顾问
国防部科技人员评审委员会委员
工业技术研究院企划处顾问
中华民国科技管理学会秘书长
公务人员退休抚卹基金监理委员会委员
交通部邮政发展谘询委员
警政署指纹电脑化专案技术支援委员会委员
省立新竹医院顾问
国科会产学合作计画”持续改善虚拟晶圆厂之架构与开发”主持人
获奖:
国科会杰出研究奖(2000~2002;1996~1998)
李国鼎先生管理奖章(2004)
专长:
科技管理
服务管理
绩效评估
作业研究
序
●以实用为出发点(即以问题解决程序 5W2H),并用策略管理为架构,即站在董事长、总经理、技术长的角度来撰写。
●以公司进行创新、研发程序为导向,强调「即战力」!
本书直接目标读者主要是:
1.科技管理系所
2.企管系所(包括:MBA、EMBA)
3.商管相关系所
间接目标读者
1.智慧财产研究所
2.法律系
导论─六个角度搞懂科技管理是什么
0.1 从组织图来看科技管理的范围─「从投入—转换—产出」架构来分解组织图
0.2 因事设系(所)─本书的目标读者
第一章 科技管理完美范例─美国宝硷公司的开放式研发完美范例
1.1 问题诊断
1.2 公司策略
1.3 产品开发流程
1.4 技术策略决策
1.5 研发执行 I:自主研发
1.6 研发执行 II:联合研发
1.7 研发执行 III:公司併购与技术移转
1.8 经营绩效
第二章 科技管理快易通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科技建国
2.1 科技是啥玩意?
2.2 科技是什么东西?─以笔记型电脑延长续航力为例
3.1 科技管理是啥玩意?
2.4 产业的波浪型发展
2.5 台湾经济的今天─全球电子代工岛
2.6 台湾经济的远景─创新制造中心
本章习题
第三章 技术推动的产品创新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技术在运用,不在于拥有
3.1 研发第一步:创意管理 I─公司内部的全员创意,兼论新产品开发事业部
3.2 研发第一步:创意管理 II─到研发市集买点子
3.3 创新和科技管理
3.4 技术推动型创新
3.5 技术商品化
本章习题
第四章 技术策略构想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正确的开始,成功的一半
4.1 技术诊断
4.2 技术策略快易通
4.3 苹果公司 iPhone 手机的产品寿命周期策略─2007 年 iPhone 到 2008 年 iPhone 3G S
4.4 iPhone 系列的研发活动
4.5 行销策略与经营绩效
4.6 技术跟随者的技术策略─兼论专利的风险管理
4.7 产品导向型公司的技术策略
本章习题
第五章 科技政策和国家创新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5.1 技术前瞻
5.2 政府的科技政策
5.3 国家创新系统
5.4 台湾生技业的国家创新系统
本章习题
第六章 技术预测─SWOT 分析的 OT 分析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人要算命,技术也得预测
6.1 技术预测的重要性:成功和失败的例子
6.2 技术预测第一步─确认关键技术
6.3 技术预测方法快易通
6.4 由古观今的时间数列预测方法─以摩尔定律为例
6.5 专家预测
本章习题
第七章 专利分析─SWOT 分析中的 SW 分析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7.1 专利分析
7.2 专利检索─专利分析的第二步
7.3 专利组合分析
7.4 专利地图─专利分析的第三步
7.5 专利分析在技术层面的应用
7.6 专利经营面分析
7.7 专利指标运用于公司、技术层面分析
本章习题
第八章 研发部、智财部组织设计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管理就是整合
8.1 研发、科技和知识管理
8.2 研发部的组织设计
8.3 技术长
8.4 研发组织设计的例子:日本富士通的运作─日本富士通集团的例子
8.5 智财部组织设计
本章习题
第九章 技术策略决策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5W2H
9.1 研发绩效极大化的妙方─管理大师哈默尔的研发管理五招
9.2 技术经费水准的决策
9.3 二个角度来评论台积电资本支出决策
9.4 速配的技术─介入时机的决策
9.5 技术取得方式决策
本章习题
第十章 研发管理
眼见为凭
10.1 研发管理快易通
10.2 加快研发速度
10.3 符合环保的产品研发
10.4 工业设计部
10.5 机构及工业设计部
10.6 品质确认部
註释
本章习题
第十一章 联合研发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团结力量大
11.1 技术取得方式现况
11.2 创新育成中心
11.3 产学合作
11.4 逢甲大学在产学合作的布局
11.5 研发联盟
本章习题
第十二章 外部技术来源─技术移转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挟外援以自重
12.1 中卫体系的技术交流
12.2 技术移转
12.3 技术授权契约
12.4 透过合资以取得技术
本章习题
第十三章 专利运用
学习目标
直接收益
本章重点
前言 就近取譬,清楚易懂
13.1 知识维护、保护
13.2 专利策略
13.3 专利权人如何运用专利
13.4 政府对智财权的保护
13.5 专利申请
13.6 专利权人的攻击发起
13.7 被告的自保措施
13.8 美国的智财权保险
本章习题
第十四章 保障智财权的战术作为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专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14.1 专利申请快易通
14.2 专利侵权的救济
14.3 商业祕密之维护
14.4 员工竞业禁止条款
第十五章 技术交易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两把刷子
15.1 美台专利成绩比一比
15.2 技术商业化
15.3 智财权鑑价
15.4 智财权交易
本章习题
第十六章 科技绩效评估和修正
学习目标
直接效益
本章重点
前言 大处着眼
16.1 策略控制在科技管理的运用
16.2 技术产能
16.3 论文发表
16.4 以专利权数来衡量创新绩效
16.5 创新产品营收
16.6 科技管理的财务绩效
本章习题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封面到内页的印刷质量,都挺让我眼睛一亮的。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粗制滥造的所谓“专业书籍”,而是很有分量,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同时又不失现代美学的巧思。封面那一抹科技蓝,配上简洁但寓意深长的图腾,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内页的纸张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过于光滑反光的,而是带点哑光的质感,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排版设计也相当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和段落的划分都很清晰,即使是密集的学术内容,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或杂乱。书中的图表和插画,选用的也是比较高质量的,色彩搭配和线条运用都很专业,能有效地辅助理解文本内容。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书脊的处理,触感舒适,翻阅起来也很顺畅,这点小细节往往能提升整体的阅读体验。总而言之,从硬件层面上来说,这本书就已经达到了我心目中“精品”的标准,让我对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就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干货”气息,它不像有些书那样,为了凑篇幅而充斥着大量空泛的理论或陈词滥调。内容组织非常有条理,从宏观的趋势分析,到微观的实践案例,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人很容易就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喜欢它在举例时,非常贴近实际,而且选取的都是当下比较热门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项目,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脱离现实的教科书,而是像在听一位资深的行业前辈分享经验。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通俗易懂的表达,很多复杂的概念,经过他的解读,就变得豁然开朗。读到一些关于创新管理的部分,结合了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境,书中提出的几种思路和方法,简直就像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感觉作者对科技领域的理解非常深刻,对趋势的把握也很到位,能够预见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并给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评分关于书中讨论的一些前沿技术和商业模式,我觉得作者的分析非常有深度和前瞻性。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这些技术“是什么”的简单介绍,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应用”、“为什么重要”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在谈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书中结合了多个行业的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些技术如何被用来优化产品、改进服务,甚至重塑整个商业格局。我个人对新兴科技领域一直很感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在对这些新兴事物进行解读时,显得更加系统和全面,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清晰的认知框架。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和分析,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抓住核心,识别真正的机会和风险。这种启发性的思考方式,对于我个人在职业发展上的帮助,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衡量的。
评分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是它对“人”的关注。很多科技管理类的书籍,往往会过于强调技术本身或者流程的优化,而忽略了人在其中的作用。但这本书不同,它在很多章节都深入探讨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领导力等与人为本的议题。作者引用了很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团队协作的机制,以及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读到关于“知识管理”的部分,它并非只是谈论如何建立数据库或分享平台,而是着重于如何营造一种鼓励知识分享和学习的组织文化。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几个领导者案例,他们都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能够倾听、赋能、并且真正关心团队成员成长的领导者。这让我对“科技管理者”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技术的推动者,更是团队的凝聚者和赋能者。在快节奏的科技发展时代,这种对“人”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务实的视角来看待科技发展和企业管理。它没有回避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书中的很多观点,都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和实践检验,所以读起来感觉非常扎实,不会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风险管理”和“伦理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作为附加章节,而是将其融入到整个管理框架中,强调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兼顾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科技管理的全局观有了更强的把握,能够更冷静、更理性地分析市场变化,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科技管理类书籍中最具价值的一本,推荐给所有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