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探討颱灣航空工業從日治末期的萌芽、發展,到戰後初期的重整、美援時期的興盛與沒落等曆史過程;作者彌補颱灣現代史中少為人知的戰爭與航空工業發展的麵嚮。
航空工業的一個重要內涵是它長期以來被捲入「軍火工業」的行列,同時又被當成與「國傢安全」相關的議題來瞭解,它也是許多民族國傢「權力與威信」的關鍵錶徵;颱灣航空工業以「戰爭」之名於1930年代開始萌芽,曆經二次大戰、戰後初期重整以及美援時期興衰,此過程不僅驗證颱灣航空工業與軍事力量的緊密關聯,同時也填補瞭颱灣現代史上鮮為人知、曾有數以萬計的前輩們用辛酸血淚交織付齣的一段曆史缺憾。
作者簡介
林玉萍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教師,颱灣學界極少數長期埋首於「颱灣航空工業史」、「軍事與社會」等領域的女性研究者。國立成功大學曆史所碩士,國立清華大學曆史所博士班(肄業)。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戰爭與航空工業
第二節 議題的研究脈絡與訂定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全書架構
第一部 戰爭下的兩個世界
第二章 日治時期的颱灣航空工業
第一節 初始:理蕃、遞信與民航發展
一、「警察航空班」的設立
二、「遞信」業務之執行與民航發展
三、發展航空建設的動機
四、「颱灣國防義會」相關活動與獻納飛機
第二節 起飛:軍需工業化時期
一、軍需工業化下的颱灣工業
二、與航空相關的工業
三、日本在颱設立航空工廠
第三節 軍事動員下造∕修飛機的颱灣人
一、被軍事動員的颱灣人
二、造∕修飛機的颱灣人
三、航空工廠裏的生活
四、颱灣少年工
第三章 中日戰爭下的中國航空工業
第一節 中國航空工業的初期發展
一、南方軍政府的航空建設
二、中日戰爭前的飛機製造廠
三、民航運輸業
第二節 國民政府轄下的航空機構
一、「航空委員會」
二、「航空工業局」
三、「航空研究院」
第三節 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
一、在中國遇見蔣宋美齡
二、抗戰時期的美國援華
三、「民航空運隊」(C.A.T.)的成立
第二部 戰後航空工業的匯流與重整
第四章 三股航空資源的匯流(1945 ~ 1949年)
第一節 國民政府在颱軍事接收
一、軍事接收組織與任務
二、復舊工作
三、航空機場與航空物資的接收
第二節 颱籍技工的收編與中籍技工的轉進
一、颱籍技工的收編
二、颱灣少年工返鄉
三、中籍技工的轉進
第三節 C.A.T.輾轉來颱
一、兩航資産的善後處理
二、颱灣的「民航空運大隊」
第五章 美國軍援航空發展
第一節 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U.S. 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MAAG.)
一、軍援的背景
二、軍援的內容與執行
三、「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
四、MAAG與中華民國空軍
第二節 美軍的技術引進和政策箝製
一、「噴射機巡迴訓練派遣小組」(Mobile Training Detachment,MTD小組)的成立
二、「MTD小組」的技術引進與訓練
三、「航空工業局」改製為「空軍技術局」
四、技術「停滯期」的爭議
第三節 韓、越戰時期的「亞航」與「航發中心」
一、韓、越戰下的颱灣航空工業
二、「亞航」:美軍在遠東重要的軍機維修廠
三、「空軍航空發展中心」的成立
第四節 軍事受援國經驗的比較──颱灣與南韓
一、戰後美國對南韓軍援
二、「尼剋森主義」
三、軍援後颱灣與南韓航空工業的比較
第三部 技術與社會
第六章 颱灣航空工業裏的技術與社會
第一節 實業∕職業教育訓練與技術認同
一、技術與社會
二、日治時期颱灣的實業教育
三、中日戰爭後的中國職業教育
四、技術認同的産生
第二節 軍工復閤體
一、「軍工復閤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MIC)
二、颱灣戰後的軍-工聯盟
三、毛邦初事件
四、軍工學結盟的契機─國防自主運動
第三節 航空工廠裏的軍裝與藍領
一、軍裝─工廠裏的管理階層
二、藍領──工廠裏的技術人員
三、工廠裏的政工製度
四、關於「服從」
第七章 結論
徵引書目
翻開這本書,首先被那些泛黃的老照片深深吸引。它們不僅僅是圖像,更是那個時代留下的珍貴印記。那些銹跡斑斑的發動機零件,那些略顯粗糙的機身框架,無不訴說著那個年代技術條件的局限,以及在這種局限下,人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這些如此清晰、如此具有代錶性的圖片的,它們是否花費瞭巨大的精力去收集和整理?書中對於早期飛機型號的介紹,從設計理念到製造工藝,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簡陋而充滿活力的車間。我想知道,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颱灣的航空工程師們是如何獲取國際前沿技術的,又是如何消化吸收,並結閤自身條件進行創新的?是不是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技術突破,或者是在藉鑒外國技術的基礎上,發展齣瞭獨具特色的本土化解決方案?書中對那些關鍵人物的描繪,那些默默奉獻的工程師、設計師,他們的人生軌跡和對航空事業的熱情,都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情味。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人物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銘記,他們所經曆的挑戰和取得的成就,是否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充分的展現。
评分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紙張的質感上,更體現在其內容的豐富和深邃。作者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審視瞭颱灣航空工業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跨度裏的發展脈絡。我對於書中關於技術升級和産業轉型的部分尤其感興趣。從最初簡單的零部件製造,到後來的整機組裝,乃至更高層次的研發,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挑戰。書中是否會詳細解析,在不同時期,颱灣航空工業是如何應對技術革新和市場變化的?那些曾經在颱灣航空工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知名企業和代錶性産品,它們的發展曆程和最終命運,在這本書中是否會有詳盡的敘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産業生態鏈的圖景,包括上遊的原材料供應,中遊的製造加工,以及下遊的維護和運營等各個環節。而且,在那個信息傳播不發達的時代,這些企業和項目是如何進行自我推廣和市場營銷的?這些細節的披露,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理解颱灣航空工業的運作模式,以及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评分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曆史畫捲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將颱灣航空工業在1935年至1979年間的麯摺曆程,描繪得淋灕盡緻。我非常關注書中對於不同時期航空工業發展特點的對比。例如,戰前萌芽期的探索,戰時需求的刺激,以及戰後重建和發展的不同階段,各自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有何不同?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性技術的引入和本土化過程的描述,讓我對當時的工程師們充滿瞭敬意。我想知道,在那個技術壁壘森嚴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一步步掌握核心技術的?書中對於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技術援助和閤作,是否會有詳細的介紹,以及這些閤作對颱灣航空工業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提到一些未被大眾熟知的飛機型號,或者是一些未竟的航空項目,它們的故事同樣具有研究價值。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瞭颱灣航空工業的發展曆程,更在於它所展現齣的民族精神和創新能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藉鑒的。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如同一架緩緩升空的飛機,帶著我穿越時空,去探尋一段被遺忘的輝煌。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考據,又不失文學性的感染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戰爭背景下航空工業發展的分析。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航空工業的興衰,往往與國傢的命運息息相關。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戰爭是如何刺激瞭航空技術的發展,又是在戰爭結束後,如何讓許多航空工業項目麵臨停滯甚至夭摺的命運?我很好奇,颱灣在那個特定時期,是如何在國際地緣政治的夾縫中,尋求自身航空工業的發展空間的?書中對於那些重要的曆史事件,比如一些關鍵性的戰役,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國際閤作項目,是如何影響颱灣航空工業的走嚮,是否會有深入的剖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介紹,更能觸及到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等多個層麵,展現齣航空工業發展所處的宏觀環境。那些關於資金投入、技術引進、人纔培養等方麵的細節,我都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它們是理解一個産業如何在艱難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沉靜而充滿曆史感的色調,就已經牢牢抓住瞭我的眼球。仿佛能聞到油墨和舊紙張混閤的獨特氣味,預示著這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將我們帶迴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一個颱灣航空工業從萌芽到騰飛的時代,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航空工業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紮根,又如何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尋求生機。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那些早期飛機製造的艱辛,那些為瞭掌握核心技術而付齣的努力?那些在簡陋廠房裏,由無數巧手匠人打磨齣的零件,最終組閤成飛翔的翅膀,這背後的故事一定令人動容。我猜想,作者必定搜集瞭大量的史料,包括當年的照片、技術圖紙,甚至可能是親曆者的口述,力求還原一個真實而生動的圖景。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那些關於工程師、技師、飛行員的悲歡離閤,都將在這本書中被喚醒。而且,颱灣的地理位置和曆史背景,注定瞭其航空工業的發展會與兩岸關係、國際地緣政治緊密相連,這一點也讓我非常感興趣,想知道在那個時代,政治的博弈如何影響著技術的發展和産業的命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