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航空工业史:战争羽翼下的1935年 ~ 1979年

台湾航空工业史:战争羽翼下的1935年 ~ 1979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航空史
  • 航空工业
  • 军事史
  • 战争
  • 历史
  • 台湾
  • 1935-1979
  • 航空技术
  • 工业发展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主要探讨台湾航空工业从日治末期的萌芽、发展,到战后初期的重整、美援时期的兴盛与没落等历史过程;作者弥补台湾现代史中少为人知的战争与航空工业发展的面向。

  航空工业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它长期以来被卷入「军火工业」的行列,同时又被当成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议题来了解,它也是许多民族国家「权力与威信」的关键表征;台湾航空工业以「战争」之名于1930年代开始萌芽,历经二次大战、战后初期重整以及美援时期兴衰,此过程不仅验证台湾航空工业与军事力量的紧密关联,同时也填补了台湾现代史上鲜为人知、曾有数以万计的前辈们用辛酸血泪交织付出的一段历史缺憾。

作者简介

林玉萍

  空军航空技术学院教师,台湾学界极少数长期埋首于「台湾航空工业史」、「军事与社会」等领域的女性研究者。国立成功大学历史所硕士,国立清华大学历史所博士班(肄业)。

翱翔天际的先驱者:战后台湾民用航空的崛起与转型 (1950-1990) 一、 时代背景与重建的曙光 本书聚焦于台湾民用航空业在二战后,特别是195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的发展历程。这段时期,台湾正经历着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在冷战格局与本土化浪潮的双重影响下,民用航空不再仅仅是军事活动的附属,而是成为连接台湾与世界、推动经济腾飞的关键基础设施。 五十年代初,航空运输的初期重建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彼时,岛内的航空资源主要由美军援助与军事机构掌控。如何将这些资源逐步转向民用,如何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体系,以及如何培养本土化的专业人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本书详述了国民政府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逐步擘画出民用航空发展的蓝图。我们考察了初期几家具有代表性的航空公司——无论是国有性质的机构,还是尝试引进外资的合资企业——在极其有限的航线网络和简陋的机场设施中,艰难起步的历程。 二、 航线开拓与技术引进步伐 六十年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初期阶段,对外的贸易与人员交流需求激增,直接拉动了对高效航空运输的渴求。本书细致梳理了台湾航空业如何从最初的“岛内运输”逐步迈向“区域航线”的扩张。 在航线开拓方面,我们深入分析了中长途国际航线的开辟过程。从早期主要依赖与美国、日本等传统盟友的航线,到后来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每条航线的建立背后都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谈判、国际协定签署以及航权获取的博弈。书中详细记录了台湾民航业者在国际航空组织(如ICAO)中争取话语权的过程。 技术引进与机队更新是这一时期航空业发展的另一条主线。由于台湾本土缺乏重工业基础,航空器的采购与维护完全依赖进口。本书对比了不同时期,航空公司从螺旋桨飞机向喷气式客机过渡的关键节点。我们分析了引进如DC-6、康维尔CV系列,直至波音727、737等新一代喷气式客机对提升载客量、降低成本以及改善服务质量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对当时维修基地的建设、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以及如何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适航审定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 三、 经济起飞中的航空业态变迁 (1970s) 进入七十年代,台湾经济步入腾飞期,中产阶级的兴起和旅游需求的爆发,对航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公司面临着如何提升服务品质、如何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挑战。 本书特别探讨了航空业的“国有化”与“私有化”的拉锯战。在特定历史时期,部分航空公司经历了由政府主导的重组或改制,这深刻影响了其经营策略和市场定位。同时,廉价航空概念的萌芽——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也在这段时期有所体现,一些新的业者试图通过更灵活的票价策略切入市场。 在基础设施方面,本文详述了主要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特别是桃园国际机场的规划与建设,如何从一个初步的军民合用机场,逐步转变为能够处理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量的现代化枢纽。机场的设计理念、跑道标准的提升,以及空管系统的现代化进程,是衡量一个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四、 迈向国际化与体制的成熟 (1980s) 八十年代,台湾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航空业也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和规范的阶段。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台湾的航空公司开始寻求更广阔的国际合作机会。 本书分析了在“解严”前后的社会氛围下,航空业在人员流动管理上所经历的松动与规范化。同时,我们关注了货运航空的崛起。随着台湾高科技产业(如电子、精密机械)的蓬勃发展,航空货运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命脉。本书详述了专业货运航空公司的创立、冷链物流在航空运输中的应用,以及空运港口设施的专业化发展。 此外,本书也涵盖了航空业在环保、安全与法规层面的进步。在国际航空压力下,台湾民航管理机构如何逐步与国际接轨,采纳更严格的安全检查标准、驾驶员疲劳管理规定以及噪音控制措施。 五、 案例剖析与人物群像 本书通过对几家关键航空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文件和高层访谈(基于公开资料和历史档案),构建了具体的运营案例。例如,分析某公司在一次重大的国际油价波动中如何调整燃油对冲策略;或分析某航空公司在面对特定航线竞争时,如何通过服务创新或机型调整来保持市场份额。 同时,本书也展现了塑造这个行业发展的“人”。从早期的退伍军官转型而来的管理者,到受训于欧美航空学府的工程师,再到第一代本土空乘人员,这些先驱者们如何在资源有限、技术壁垒高筑的环境下,以其专业精神和坚韧毅力,为台湾的民用航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台湾最终能成为亚洲重要的航空节点之一。 结语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1950年至1990年间,台湾民用航空业从零星起步到体系化运营的复杂历程。它不仅是一部行业发展史,更是台湾经济社会变迁的缩影。通过对航线、机队、管理与人才培养的考察,我们得以理解,在没有本土飞机制造业支撑的情况下,台湾如何通过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灵活的国际战略,成功驾驭了民用航空这艘“空中之舟”,使其成为驱动台湾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战争与航空工业

第二节 议题的研究脉络与订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全书架构

第一部 战争下的两个世界

第二章 日治时期的台湾航空工业

第一节 初始:理蕃、递信与民航发展
一、「警察航空班」的设立
二、「递信」业务之执行与民航发展
三、发展航空建设的动机
四、「台湾国防义会」相关活动与献纳飞机

第二节 起飞:军需工业化时期
一、军需工业化下的台湾工业
二、与航空相关的工业
三、日本在台设立航空工厂

第三节 军事动员下造∕修飞机的台湾人
一、被军事动员的台湾人
二、造∕修飞机的台湾人
三、航空工厂里的生活
四、台湾少年工

第三章 中日战争下的中国航空工业

第一节 中国航空工业的初期发展
一、南方军政府的航空建设
二、中日战争前的飞机制造厂
三、民航运输业

第二节 国民政府辖下的航空机构
一、「航空委员会」
二、「航空工业局」
三、「航空研究院」

第三节 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
一、在中国遇见蒋宋美龄
二、抗战时期的美国援华
三、「民航空运队」(C.A.T.)的成立

第二部 战后航空工业的汇流与重整

第四章 三股航空资源的汇流(1945 ~ 1949年)

第一节 国民政府在台军事接收
一、军事接收组织与任务
二、复旧工作
三、航空机场与航空物资的接收

第二节 台籍技工的收编与中籍技工的转进
一、台籍技工的收编
二、台湾少年工返乡
三、中籍技工的转进

第三节 C.A.T.辗转来台
一、两航资产的善后处理
二、台湾的「民航空运大队」

第五章 美国军援航空发展

第一节 美国军事援华顾问团(U.S. 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MAAG.)
一、军援的背景
二、军援的内容与执行
三、「美国军事援华顾问团」
四、MAAG与中华民国空军

第二节 美军的技术引进和政策箝制
一、「喷射机巡回训练派遣小组」(Mobile Training Detachment,MTD小组)的成立
二、「MTD小组」的技术引进与训练
三、「航空工业局」改制为「空军技术局」
四、技术「停滞期」的争议

第三节 韩、越战时期的「亚航」与「航发中心」
一、韩、越战下的台湾航空工业
二、「亚航」:美军在远东重要的军机维修厂
三、「空军航空发展中心」的成立

第四节 军事受援国经验的比较──台湾与南韩
一、战后美国对南韩军援
二、「尼克森主义」
三、军援后台湾与南韩航空工业的比较

第三部 技术与社会

第六章 台湾航空工业里的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实业∕职业教育训练与技术认同
一、技术与社会
二、日治时期台湾的实业教育
三、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职业教育
四、技术认同的产生

第二节 军工复合体
一、「军工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MIC)
二、台湾战后的军-工联盟
三、毛邦初事件
四、军工学结盟的契机─国防自主运动

第三节 航空工厂里的军装与蓝领
一、军装─工厂里的管理阶层
二、蓝领──工厂里的技术人员
三、工厂里的政工制度
四、关于「服从」

第七章 结论
征引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质感上,更体现在其内容的丰富和深邃。作者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台湾航空工业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跨度里的发展脉络。我对于书中关于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的部分尤其感兴趣。从最初简单的零部件制造,到后来的整机组装,乃至更高层次的研发,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书中是否会详细解析,在不同时期,台湾航空工业是如何应对技术革新和市场变化的?那些曾经在台湾航空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知名企业和代表性产品,它们的发展历程和最终命运,在这本书中是否会有详尽的叙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的图景,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中游的制造加工,以及下游的维护和运营等各个环节。而且,在那个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这些企业和项目是如何进行自我推广和市场营销的?这些细节的披露,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台湾航空工业的运作模式,以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评分

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台湾航空工业在1935年至1979年间的曲折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不同时期航空工业发展特点的对比。例如,战前萌芽期的探索,战时需求的刺激,以及战后重建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何不同?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技术的引入和本土化过程的描述,让我对当时的工程师们充满了敬意。我想知道,在那个技术壁垒森严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掌握核心技术的?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援助和合作,是否会有详细的介绍,以及这些合作对台湾航空工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未被大众熟知的飞机型号,或者是一些未竟的航空项目,它们的故事同样具有研究价值。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台湾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的。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被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图像,更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珍贵印记。那些锈迹斑斑的发动机零件,那些略显粗糙的机身框架,无不诉说着那个年代技术条件的局限,以及在这种局限下,人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如此清晰、如此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的,它们是否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收集和整理?书中对于早期飞机型号的介绍,从设计理念到制造工艺,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简陋而充满活力的车间。我想知道,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台湾的航空工程师们是如何获取国际前沿技术的,又是如何消化吸收,并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创新的?是不是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技术突破,或者是在借鉴外国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解决方案?书中对那些关键人物的描绘,那些默默奉献的工程师、设计师,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对航空事业的热情,都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人物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铭记,他们所经历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是否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沉静而充满历史感的色调,就已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仿佛能闻到油墨和旧纸张混合的独特气味,预示着这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将我们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一个台湾航空工业从萌芽到腾飞的时代,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航空工业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又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寻求生机。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那些早期飞机制造的艰辛,那些为了掌握核心技术而付出的努力?那些在简陋厂房里,由无数巧手匠人打磨出的零件,最终组合成飞翔的翅膀,这背后的故事一定令人动容。我猜想,作者必定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当年的照片、技术图纸,甚至可能是亲历者的口述,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图景。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那些关于工程师、技师、飞行员的悲欢离合,都将在这本书中被唤醒。而且,台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注定了其航空工业的发展会与两岸关系、国际地缘政治紧密相连,这一点也让我非常感兴趣,想知道在那个时代,政治的博弈如何影响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一架缓缓升空的飞机,带着我穿越时空,去探寻一段被遗忘的辉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考据,又不失文学性的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战争背景下航空工业发展的分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航空工业的兴衰,往往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战争是如何刺激了航空技术的发展,又是在战争结束后,如何让许多航空工业项目面临停滞甚至夭折的命运?我很好奇,台湾在那个特定时期,是如何在国际地缘政治的夹缝中,寻求自身航空工业的发展空间的?书中对于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一些关键性的战役,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是如何影响台湾航空工业的走向,是否会有深入的剖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能触及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展现出航空工业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那些关于资金投入、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细节,我都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它们是理解一个产业如何在艰难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