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理论学者艾德蒙.伯克.费德曼(Edmund Burke Feldman)原着
二十世纪探讨艺术创作心理与意象之经典着作
深入古今艺术家的心灵,找出艺术家的灵魂与创意之钥
本书为美国知名艺术理论学者艾德蒙.伯克.费德曼,探讨艺术创作心理与意象的名着,作者于书中列举许多实例,分析古今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种种心理因素与创意,以及表达于画面或雕塑作品上的内在意识。其中,对于触发艺术创作的意象与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得尤为详尽。人类的行为──尤其是艺术创作,莫不是心理活动的反映。本书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许多艺术名作,相信在艺术创意与观念的开发上,也可以为我们带来极大启示。
01 个人的艺术功能
绪言
艺术与心理表现
爱、性与婚姻
死亡与疾病
死亡的艺术表达
疾病的艺术表达
灵性的悬念
美学的表达
02 客观精确的风格
绪言
现象的模倣
超然观察者的艺术家
选择眼的艺术家
风格的变化
客观精确的方法
03 形式秩序的风格
绪言
无常的与不变的风格
形态秩序的种类
知识的秩序
生物形态的秩序
美学的秩序
结论
04 要素的组织.设计
绪言
统一
平衡
韵律
比例
结论
05 雕塑的演变
绪言
塑造、雕刻与铸造
从独块石到开放形态
构成主义
雕刻的集成
集成佳作选
壁龛、箱框及洞窟
动的雕刻
自然动
人工动
动的种类
活动雕刻的几个例子
工艺与雕刻
结论
这本关于艺术的书,让我体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盛宴。它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关键人物以及那些足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思潮,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如何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创作的分析所吸引,那些对人本身的关注、对知识的渴求,在米开朗琪罗和大卫的雕塑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辉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西方艺术的范畴,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东方艺术的精髓,比如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日本浮世绘的线条魅力,这些不同文明的艺术对话,让我看到了人类艺术共同的根脉和各自独特的花朵,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敬畏艺术的普适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表面的形式,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历史印记以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智慧。它让我开始主动去思考,一件作品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技术产生关联,从而演变出如此独特的面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美”的全新认知,原以为艺术不过是画布上的色彩堆砌,或是雕塑家的技法展示,但读完后我才惊觉,艺术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她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名作,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哲学思考,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灵感来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演变的探讨,那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看到了人类共同的渴望和追求,也体会到了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勃勃生机。读到关于印象派画家们如何在光影变幻中捕捉瞬间的章节,我仿佛置身于莫奈的画室,感受着色彩如何在画布上跳跃、融合,那种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敏锐捕捉,让我对“写实”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当读到那些抽象表现主义作品时,我不再感到困惑,反而被那种纯粹的情感宣泄所震撼,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引导我感受到了艺术家内心最原始的呐喊和冲动,原来艺术也可以是心灵最直接的倾诉。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情感去体会,就能发现那份藏匿在寻常事物中的不凡。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位初探宝藏的冒险家,每翻一页,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门,里面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不同的艺术时空,从古老的洞穴壁画到当代的装置艺术,无一不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艺术家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的部分,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在艺术家眼中却能转化为不朽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画布。例如,关于那些街头艺术家如何用废弃物创造出令人惊叹的雕塑,我深受启发,原来艺术并不需要昂贵的材料,更重要的是那份创造的初心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同时,作者也深入探讨了技术进步对艺术形式的影响,从摄影的发明到数字艺术的兴起,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艺术表达方式的巨大变革,也引发了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刻讨论,这些内容让我对艺术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我去发现身边的美,去思考艺术的意义,去拥抱创造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并非是对某个具体艺术流派的了解,而是对“创意”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以极具启发性的方式,拆解了艺术创作中的创意过程,让我明白创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已知事物的独特连接能力之上。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跨界”创意的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达芬奇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游刃有余,以及一些现代设计师如何从自然界中提取设计灵感。这些案例都证明了,打破学科壁垒,融会贯通,往往是产生颠覆性创意的关键。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意象”作为创意载体的重要性,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视觉或概念,将抽象的创意转化为可被理解和感受的作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留白”和“暗示”的讨论,它们让作品充满了想象空间,也让观众成为创意的一部分,这种互动性的创作理念,让我对艺术的参与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实践创意的全新视角,它让我相信,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创意潜能,只要我们愿意去发掘、去实践。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意象”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总觉得它不过是艺术家们为了营造某种氛围而使用的符号。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真正体会到“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具象的描绘,更是情感、思想、哲理的高度凝练和升华。作者通过对不同艺术门类中意象的解读,如诗歌中的象征、绘画中的隐喻、音乐中的旋律情绪,为我揭示了艺术家如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视觉或听觉体验。书中关于象征主义的分析尤为精彩,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在艺术家手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成为连接现实与精神世界的桥梁。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非意象”或“反意象”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边界是不断被挑战和拓展的,有时候,打破既定的意象框架,反而能带来更强烈的冲击和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透过表象去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核,如何去捕捉那些潜藏在画面、文字、声音中的微妙情感密码,这对于我今后欣赏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