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

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公平正义
  • 社会问题
  • 政治哲学
  • 伦理学
  • 社会公正
  • 公共政策
  • 道德
  • 社会责任
  • 平等
  • 福利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谈德行:用钱衡量的社会使人误以为金钱是一切,其实真正使社会运作的是荣誉感、责任心、自我期许和成就感。知识不停的在更新,教条不断的被推翻,只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藏。

  话教育:不论什么行业,只要找到卖点就会成功;人也是一样,只要放对了地方,能力能够发展出来就会出头。文明社会应该尽量让生命是一场公平的竞争,而教育的责任在确保公平正义的实践。

  论学习:带来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所以态度决定命运:一块大石头顶在头上会灭顶,踩在脚下却是垫脚石。你想做,你会找到方法,你不想做,一定也找得到借口。

  道家国:想要文明的社会,我们就得尽文明的义务,那个义务就是参与、不置身事外。要享受民主,你要尽民主社会公民的义务;要享受自由,你要尽自由社会公民的责任。如果不参与,就不可以批评做的人,因为你已经弃权了。

作者简介

洪兰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神经科作博士后研究,于圣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先后在中正大学、阳明大学任教,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到台湾大大小小超过一千所的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除积极投身科学生根及阅读推广工作,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四十本书,并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相关写作专栏集结成十五本书,曾获选为金石堂书店年度出版风云人物。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涉及《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这本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 --- 群星的低语:宇宙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宏大叙事 作者: [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图书简介: 《群星的低语》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场跨越数十亿年的史诗旅程。它以最前沿的宇宙学发现为基石,以最富感染力的叙事笔触,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我们所处的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以及生命——这宇宙中最奇妙的现象——是如何在星辰的熔炉中孕育而生的。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融合了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地质年代学乃至生物化学的知识,构建了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宏大叙事。它试图回答人类自古以来便不断叩问的终极问题:我们从何而来?宇宙的终点又将是何方? 第一部分:大爆炸的回响——时空的诞生与物质的初现 旅程始于奇点。本书细致描绘了宇宙大爆炸的瞬间——一个密度无限大、温度高到无法想象的状态。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暴胀理论如何解决了早期宇宙的平坦性和视界问题,将我们从一个微小的量子涨落,推向了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广袤结构。 我们将跟随早期宇宙的冷却过程,目睹基本粒子如何从能量的海洋中凝结。从夸克到质子和中子,再到宇宙的“黑暗时代”,本书详细解释了核合成如何在一开始的三分钟内铸就了宇宙中绝大部分的氢和氦。这些最初的元素,是未来一切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的“原材料”。 随后,我们将探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及其深远意义。CMB如同宇宙婴儿时期的X光片,记录了宇宙在38万年时首次变得透明的时刻。作者深入分析了CMB图像中那些微小的温度涨落,这些涨落正是未来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的“种子”。 第二部分:恒星的炼金术——元素的铸造厂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宇宙中最活跃的参与者——恒星。恒星被誉为“宇宙的炼金术士”,它们是重元素的唯一来源。作者详细剖析了恒星的生命周期:从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到主序星的稳定燃烧,再到红巨星的膨胀与最终的命运。 特别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超新星爆炸的描绘。这些宇宙中最壮丽的事件,不仅标志着大质量恒星的终结,更是将碳、氧、硅、铁乃至更重的元素(如金和铀)抛洒到星际介质中的“播种机”。本书解释了快子捕获过程(r-过程)和慢子捕获过程(s-过程)如何在恒星内部和爆炸瞬间,完成了元素周期表的填充工作。 通过对不同代恒星的考察,读者将清晰地看到,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曾是某颗遥远恒星内部的组成部分。这种“星尘论”不仅是科学事实,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启示。 第三部分:行星的摇篮——宜居性的探索 在恒星死亡后,遗留下的尘埃和气体盘——原行星盘——成为了新世界的孵化场。本书将视角从宏大的星系尺度缩小到太阳系的形成。我们审视了吸积理论如何解释了岩石行星和气态巨行星的形成差异,以及引力、轨道共振和“太阳风”在塑造早期行星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重点章节探讨了“宜居带”的概念,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距离计算。作者结合了最新的系外行星观测数据,深入分析了影响一个世界是否能孕育生命的多个复杂因素:母恒星的稳定性、行星磁场的保护、板块构造对气候的调节,以及水——这种不可或缺的溶剂——是如何在行星形成过程中被捕获并保留下来的。从“超级地球”到“系内行星”,本书以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生命栖息地的多样性。 第四部分:生命的代码——从化学到生物 旅程的高潮部分转向了地球,探讨了生命起源的奥秘。本书避免了简单的“猿猴变人”叙事,而是聚焦于“非生物起源”(Abiogenesis)的化学路径。作者梳理了从简单的无机分子到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RNA世界,再到DNA/蛋白质生命形式的每一步关键跃迁。 我们将详细考察米勒-尤里实验的现代延伸,探讨深海热液喷口、火山岩表面或粘土矿物在催化生命分子形成中的潜在角色。本书对“生命”的定义也进行了跨学科的探讨,思考在其他星球上,基于硅或氨的生命形式是否可能存在,以及我们如何设计能够识别“非碳基生命”的探测器。 最后,作者带领读者回顾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生物大灭绝事件,以及生命如何持续地重塑地球环境——从氧气的积累到臭氧层的形成,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地质驱动力。 结语:宇宙中的我们 《群星的低语》的结尾,回归到哲学与展望。在理解了宇宙的巨大尺度和时间的漫长之后,我们如何定位人类在其中的位置?本书以一种充满敬畏和谦逊的口吻总结道:我们是宇宙演化到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是星辰在亿万年后得以“自我认知”的方式。 本书不仅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概览,更重要的是,它为所有对星空怀有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理解我们自身在宏大宇宙中角色的、引人入胜的路线图。阅读它,如同聆听宇宙诞生以来,群星对我们的轻声低语。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大众心理学丛书》出版缘起
□推荐序 / 情归斯土斯民─洪兰为所当为 余范英
□自序 / 追求有意义的成功人生

第1篇 德与行
1 生前一粒豆,胜过死后一束花─22
2 自己怎么看自己才重要─25
3 金钱买不到动力─28
4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31
5 好品行需要时时提醒─34
6 仿冒品代价高昂─37
7 「多做一点」的用心─40
8 让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到生命的意义─43
9 人活着一定要有尊严─46
10 从动手实做中修行─49
11 从小养成好习惯─52
12 只要不放弃,无所谓宿命─56

第2篇 育与教
1 活的教材,活的教法─60
2 父亲的影响力─63
3 人要的是放对位置─66
4 打破分数的迷思─69
5 教孩子怎么「想」─72
6 多给些掌声,少打点屁股─75
7 卖肉桂精油的校长─78
8 用欣赏代替挑剔─81
9 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好好做─84
10 孩子只要跟自己比─87
11 珍惜自闭儿的纯真─89
12 教养孩子无他,参与用心而已─93
13 将孩子带进科学之门─98
14 教育问题不能靠立法解决─102

第3篇 人与我
1 助人为幸福之本─108
2 学学神经行销学─110
3 给大学生的一封信─113
4 创造自己的社会支持─118
5 「圆」来如此─120
6 雪中送炭,善念长存─123
7 年老可以是优势─126
8 一饮一啄感恩于心─129
9 社会智能:人际关系的新显学─132

第4篇 脑与心
1 难破的心中贼:右脑开发─138
2 同理心女男大不同─141
3 洗掉创伤记忆─144
4 左右不分的大脑─147
5 大脑的创造与框限─150
6 生死一线脑科学─153
7 大脑不会说谎─156
8 放胆打造自己的命运─159
9 快乐只在心头上─161
10 运动真能治百病─163
11 改变心态,就改变了生命─166
12 睡觉不是浪费时间─169
13 爱是人生最终的目的─173
14 大脑怎么读?─177
15 运动有助于学习─180

第5篇 学与习
1 从生活中训练做事的态度─186
2 恻隐之心可以教─189
3 自燃型人才何在?─192
4 生命应该是一场公平的竞争─195
5 好奇好问话科学─198
6 站在历史的肩膀上─202
7 让科学从小做起─206
8 执着于展现自己天赋的能力─211
9 寓教于乐,看图说道理─214
10 喜欢你不得不做的事─216
11 用爱学习生活─220

第6篇 家与国
1 你有笔如刀,我有心似镜─226
2 参与:主动积极的做事态度─229
3 先兴利,后除弊─231
4 如果把故宫做大─234
5 教育是最厉害的武器─237
6 以芬兰为师─240
7 牢记大自然的威力─243
8 马来西亚节令鼓的启示─246
9 我们的年轻人需要典范─249
10 全世界会跟着你笑─252
11 理想和热情比金钱更持久─255
12 经营一个温暖的家─258
13 一无所有的满足─261
14 忆母亲─267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余范英
情归斯土斯民──洪兰为所当为

  正义原则要想在一个社会中通行,关键是人们能否接受它、相信它,它牵涉到道德心理学和正义感的形成。如果众人没有正义心理的氛围与文化环境,则正义原则就不可能被接受,遑论公平。(节录自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即公平的相对稳定性」)

  认识洪兰是在二○○一年底诚品的书架上,刚出版的新书《讲理就好》是评论与专栏的结集,书名立刻引起我的注意。当时尚在中国时报服务的我看到台湾社会每到一个转型阶段,因急速发展充斥对权势和机巧的妥协,功利思维扩张压缩了视野的宽广,抹杀对人、对环境的尊重与珍惜,意识形态在认同分歧下,不断被分类被选边内耗,公共论述式微,报导与评论大幅压缩,理性精神荡然无存,知识分子虚幻漂浮,一个「乱」字了得。《讲理就好》是一帖清凉剂,洪兰清新而敏锐的观察,以认知心理学者浅显的文字为社会乱象与迷思做深刻剖析,以扎实的医学背景就不同的科学案例描述人生百态与沉痾,包容与化解社会怪戾之气,简而易懂的讲究竟说道理,使我眼睛为之一亮。一通电话寄上我的仰慕,邀约共同筹划「公与义与理性空间」研讨会为教育分组的召集人,结缘因此开始。

  洪兰主张每个世纪赋予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挑战,在资讯科技的时代,资讯增加了一倍又一倍,科技进步缩短了地域的距离,但并没有缩短人心理的距离,唯有人类一些不变的价值观才能稳定这「忙」和「乱」的社会,方能「乱中有序」。她推动阅读、落实生命教育、培养创造力,与曾志朗一起推动教改,认为「教化」是要活用生活上的智慧,而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十多年来,她翻译心理学、认知科学丛书,写专栏、做巡回演讲、培育边远地区志工服务团,推动终生学习,她积极的作为将一天当两天用,是投入公益、追求有意义的生命的实践者。她在中央大学成立认知科学研究所,做田野调查、做实验追踪,引进世界新观念,洪兰言行一致,热情积极,热爱从事科学研究,热情实践教育推广,在科学验证里投入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坚持人性良善的基本价值,渴望建立互助互信、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在选举与政治暴力语言充斥下,找回对心灵平静的向往。

  洪兰之怒,我有过现场经验,那是中国大陆希望小学的全国年度聚会,曾赴海南岛一同出席。崇尚教育与学术无国界的她,是早期参与推动大陆教育普及的海外热心人士,也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海崃两岸研讨会争相邀约的学者。当天,她主讲的是认知心理学、脑科学与中小学教育的新概念,七、八百人的大讲堂,坐满来自全国及当地的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们。先进的脑科学研究及发展,在一张一张投影片的解析下,一个接一个的研究案例和世界先进国家教学实验成果,殷允芃和我在台下全神贯注,是新知的震撼,是内容的扎实丰富,是洪教授竭尽心智的倾囊相授,是仔细讲解的感动,我们都正襟危坐地听着。然大陆有些朋友们乖乖地坐了半场,后半场就开始骚动起来,有接电话的、聊天的、另开讲的,都坐不住了。突听洪教授一声:「请不要讲话!」「请尊重我的演讲,也请尊重其他在场听演讲的朋友,我远道而来为每一张投影片都花了数小时和过往许多的经验和研究,更不要说其他学者多年累积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与你们分享、对你们有贡献。我不厌其烦唇干舌燥的讲,如果你没有兴趣,干扰了别人也不尊重我,请你们出去!」果不其然后来在台湾也碰到课堂吃鸡腿这般不知她辛劳和热血的学生,她始终如一的真性情传授方式,终究是为社会大环境能培育更多有心有使命感的下一代的自我驱使与用心。

  脚到心到手到,落足于台湾各角落,由偏远地区、原住民部落、监狱更生人辅导专案,力行罗尔斯的差异原则,尽最大程度的帮助改善「最不利者」群体的利益。十行稿纸写不断,篇篇专栏一字一句,她累积的《讲理就好》已是进入第九本,十数个年头,热切不变的心,参与愈深刻的她开始对这国与家也有独到见地,犀利如旧,她开始也有了她的政论,她说:一个政府若要有领导力,它的组织一定要了解核心使命是甚么,知道了,了解了,才会去实践,而组织必须完成使命,否则就像没舵的船,无所适从。她引用美国前国务卿鲍尔之言说:「使命使人力争上游。在政府机关中,执政者的理念一定要先明确说出来,使它变成执行者的使命,上令才会下达。使命必须贯彻到组织的各个层级,让每个公务员都了解政府在想甚么。使命必须清楚、直截了当、简单易懂。最重要的是,使命必须可以达到、让执行者可以完成。一个政府只有得到所有人民的信任,人民才会追随你。」她鼓励公民社会的参与是一种态度,必须主动积极,而不是坐着等别人分配,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享受民主就要尽民主社会公民的义务,参与不置身事外,不姑息养奸,人间应有正义。要享受自由就要尽自由社会公民的责任。如不参与就不可批评做的人,因你已弃权了,为此她跑断腿也要为「公与义」伸张尽力。

  从《讲理就好》到《理所当为》,洪兰力行她的坚持,走过她的学习,挑起她的责任,源自她出身一个清苦而扎实的家庭,父母的身教形塑了她的品德。母亲常说只要肯学没有甚么学不会,挑水下田,支持六个女儿自立于社会,勤奋与节俭常反映在她的穿着与朴实的背包身影中。她挚爱的父亲在送她赴美求学时,传授半生南洋生活的血泪体验,在别人的国家要认命,碰到挫折是本分,不要抱怨才有时间把精力花在解决问题上,为保存民族文化要有理想有风骨,所以洪兰认为人一生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为所当为。

  能为洪兰写序,重新检阅她过往的文章和阅读她的心路历程,回顾她走过的点点滴滴,尊敬她的认真与执着,深庆得交益友,也注入我等对社会尚有期待的热情与勇气。

  【推荐者简介】余范英,美国史丹福大学理学硕士及企管硕士,现任余纪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华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史丹福学术基金会董事长、行政院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国土规划召集人。资深报人,曾任中国时报文化事业集团副董事长,工商时报和中时晚报发行人。着有《大河的故事──淡水河之歌(续篇)》等书。

自序
追求有意义的成功人生

  这本书收集的主要是二○○九到二○一○年间在联合报、国语日报及天下、远见等杂志所写的专栏。回顾这两年来社会的变迁,深感生活越富足,人的精神层次越空虚,尤其年轻人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做什么。智育挂帅的结果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不但没有「士」的精神,连做人都不会了。从比中指、挡救护车的台大博士生,不让座还打人的清大学生,捡到同学的钱要求留置金的成大学生,到在旅馆床上点蜡烛为女友庆生,却把旅馆烧掉的交大学生,让我们看到精英大学的学生连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都不懂。这是国家的隐忧,因为品德是立国之本。

  十九世纪英国的政治家山谬.史迈尔斯(Samuel Smiles)就说:「一个民族若是缺少了品格的支撑,就可以确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更说:「一个国家的前途决定于它人民教育的程度及品格的高下。」写《神曲》的但丁(Dante Alighieri)甚至在八百年前就看到了「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点,智慧永远没有办法弥补道德的空白」。当台大法律系教育出来的精英中的精英现在在监狱中服刑时,为什么我们还是看不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还在追求考试一百分?

  另一个国家的隐忧是我们的孩子不快乐,虽然大部分台湾的孩子衣食无缺,但是心里的感觉是不幸福的。儿福联盟最近请孩子用一个词来描述他的家庭,结果孩子写出的是:我家像压力锅、我家是核爆厂、我家像监狱、我家是地狱、我家冷冰冰、我家像旅馆、我像流浪狗……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字眼,竟然出自国民所得高达一八六○三美元的未来主人翁口中,国家的前途怎么不令人担忧?

  一个社会是否幸福不在它的国民所得和经济能力,而在社会的和谐与家庭的温暖。最近社会关注的霸凌事件其来已久,只是没有上报而已。幸福社会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文明社会应该尽量使生命是一场公平的竞争,显然,我们的社会还差得很远。

  过去,我们一直把成功定义为「赚大钱」,为赚钱,可以不择手段。这是一个错误的定义,因为永远有人钱比你多,事业比你大。现在许多企业家开始回归到孔孟思想,用四书五经的道理来经营企业,表示有识之士已看到了钱越多、精神越空虚的危机,既然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那么,现在用一部《论语》来管理公司看看。物极必反,中国社会在经过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后,又回到孔孟学说的「诚信」上,是一个转机,因为没有诚信的快乐是短暂的、地位是虚假的、竞争是必败的。

  若是我们将成功定义为「有意义的过一生」,那么考一百分、挤明星学校窄门的压力立刻减低,因为每个人对他如何有意义过一生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个定义会使每一个人天赋的能力能够从升学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社会的改变必须从人的改变做起,而人的改变必须从思想教育做起。家庭是最早的教育场所,教改一定要从父母的观念改变起,让父母看到出社会后,念什么大学、考第几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服务的热情与敬业的态度。我们更要让老师看到教育应该为学生出社会做准备,当企业需要的是德智体群美兼顾的人才时,不要还在用分数判定学生的高下。英谚「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他的命运」是很对的,一九六九年,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习得的无助」的实验到现在还是经典,不要使天真烂漫的孩童进入学校,经过我们教育制度的蹂躏后,出来变成沮丧无助、愤世嫉俗的青年。目前基本学力测验的没有区辨力,错一题可以从第一志愿掉到第三志愿是学习痛苦的元兇。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人的观念改变,愿意跳出传统「成功」的窠臼,孩子是可以幸福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愿孩子再蹈自己的覆辙,受他所受过的苦,愿意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的孩子,愿意用「让他有意义的过一生」来引导孩子性向的发展,是一道曙光,让我们看到希望。

  西谚说得好:「没有人可以做所有的事,但是每个人可以做一些事。(No one can do everything, but everyone can do something.)」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做起,不要求立竿见影,抱着做多少算多少的心,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要坚持做下去,总有成功的一天。「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不走,永远到不了,走了,总有一天到达。希望,带给生命力量。

  最后,一本书的出版,背后一定有很多人的努力,我很感谢李珀校长、张杏如执行长、李志勋、邱白伶、孙智秀、杨慰芬、苏玉枝等好友,让我不上菜场而有饭吃。还有一个人,不想感谢又不得不感谢,那就是我先生,他不帮我做家事,但也不叫我做家事(要来我家得三个月前预约,让我有时间打扫),使我可以把洗碗、擦地板的时间拿来写文章。

  人生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人不可能什么都有,所以如何选择很重要。不过,无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只要它是有意义的,这一生就没有白过了。

图书试读

参与:主动积极的做事态度
台湾最近连续两次补选投票率都很低,它反映着是选民的冷漠、不参与。这种态度很令人忧心,美国的詹森总统(Lyndon B. Johnson)在一九六四年曾说:「真正的自由社会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不是一个由旁观者所组成的社会。自由最深层的意义在于参与,全心全意、热情与理性的参与。」因为参与才会有体验,有体验才会有感动,有感动才会有内化,被内化的感觉才是真正的价值观,它指引着我们的行为。

这正是为什么当记者问比尔‧盖兹的父亲他怎么教出这么成功的孩子时,他沉默了一会儿后说:「参与。在场、出席、参与,是所有一切的开始。」他说他尽量参与他三个孩子的活动,不论是演讲比赛或是棒球练习,他都尽可能排开事情参与,因为没有参与就没有了解。没有了共同的经验,就没有共同的回忆,以后会没有共同的语言可谈。当父子无话可谈时,父亲也就不能影响孩子了。其实,政治更是如此,人民必须参与政治才会有理想的社会出现。

「参与」是做事的态度,适用在生活所有的层面,它代表主动积极,不是坐着等待别人分配。要人民主动参与,必须给人民主动参与的动机,那就是使命感。美国前国务卿鲍尔(Colin Powell)说:「使命使人力争上游。在政府机关中,执政者的理念一定要先明确说出来,使它变成执行者的使命,上令才会下达。使命必须贯彻到组织的各个层级,让每个公务员都了解政府在想什么。使命必须清楚、直截了当、简单易懂。最重要的是,使命必须可以达到、让执行者可以完成。一个政府只有得到所有人民的信任,人民才会追随你。」他这段话很正确,一个政府若要有领导力,它的组织一定要了解核心使命是什么,知道了、了解了,才会去实践。而且组织必须完成使命,不然就像没有舵的船,无所适从。一个成功企业的老板每天都会问他的员工:我们是谁?该做什么?为谁服务?政府又何尝不是?

使命是北极星,指引你的每个行动,现在社会的一般大众缺乏这个指引,所以才会觉得前途茫茫。我们的公务员如果也缺乏这个指引,就会演变成只有靠阁揆每次震怒才办得了事的现象。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想要文明的社会,我们就得尽文明的义务,那个义务就是参与、不置身事外。要享受民主,你要尽民主社会公民的义务;要享受自由,你要尽自由社会公民的责任。如果不参与,下次就不可以批评做的人,因为你已经弃权了。

用户评价

评分

《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行动的呼唤,一种道德的召唤。在台湾,我们经历了经济的腾飞,也目睹了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挑战。公平正义,这个词汇,在我们的社会中,常常伴随着各种争议和讨论。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定义“理所当为”?它是否是一种先天的道德律令,还是一种后天社会构建的共识?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种深刻的分析,去揭示那些阻碍公平正义实现的社会因素,以及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去克服它们。比如,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更激进的财富再分配政策?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公民参与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在民主社会中,个体的声音至关重要,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参与到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中,去实现我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能够成就一个更公平正义的社会,并非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而是因为我们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决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们带来力量,让我们意识到,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所当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关注点。在台湾,我们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议题,可以说是高度关注。从年轻人对住房和就业的焦虑,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再到对环境保育的呼吁,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对一个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有着强烈的渴望。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去诠释“理所当为”这个概念?它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准则,还是能够落实到具体政策和行动中的实践方法?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才能建立共识,如何才能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真正地实现公平正义。比如,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我们如何才能打破城乡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医疗保健领域,我们如何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而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理所当为”是如何被践行,又会遇到哪些阻碍。它不应该只是空洞的理论,更应该是一种能够启发思考、指导行动的智慧。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积极的力量,我期待它能够激励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共同去成就一个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

评分

《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个书名,让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台湾,我们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理所当为”?它是否包含了一种普遍的人类价值,还是一种针对特定社会情境的考量?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刻剖析,在现实社会中,究竟有哪些因素阻碍了公平正义的实现,例如,制度性的歧视、经济的差距、权力资源的分配等等。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指导我们如何去克服这些挑战,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正义的社会。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是否已经做了“理所当为”的事情?在社会福利体系方面,我们是否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保障,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在世代之间的互动上,我们是否能够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弥合代沟,共同为社会的未来努力?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行动的号召,我期待它能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并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成就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它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是一种实践的指南,一种精神的引领。

评分

读到《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个书名,我的内心立刻涌现出许多关于我们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挑战。这个书名,直接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理所应当”就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去界定“理所当为”?它是否包含了一种道德的约束,一种对弱势群体的责任,还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追求?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们理解,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如何才能真正地实现公平与正义。例如,在教育体系方面,我们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起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就业市场方面,我们是否能够消除各种隐性的歧视,让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是否在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更能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能够启发我们每一个人,思考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能够为成就一个更公平正义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积极的行动导向,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美好社会的灯塔。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一看到就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这个社会,近年来大家对于公平正义的讨论可以说是从未停歇,从年轻世代对于房价高涨、低薪问题的焦虑,到对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质疑,再到对世代之间、城乡之间的落差感,种种情绪都指向了一个核心:我们渴望一个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及时雨,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个可能的目标。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理所当为”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的呼唤,一种责任的承担。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理所当为”的社会,应该是能够倾听弱势的声音,能够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能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对于“公平”与“正义”的界定,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冲突?如何才能在追求公平的同时,又不牺牲个体的自由?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本书的名字也让我联想到,我们是否曾经因为种种原因,而忽略了那些“理所当为”的事情?是不是在现实的考量下,我们选择了妥协,而忘记了最初的理想?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一次反思的机会,一次重新审视我们社会价值体系的契机。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论证,为我们揭示实现公平正义的路径,并激发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份“理所当为”的勇气和决心。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理论,更应该是一种行动的指南,一种精神的启迪。

评分

《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个名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在台湾,我们经历过经济奇迹,也目睹了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公平正义,这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其核心都指向着一种平衡、一种和谐,一种每个人都能被尊重和善待的状态。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去定义这个“理所当为”?它是否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还是会深入剖析台湾在地化的社会议题?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制度性的不公,比如在财富分配、教育机会、法律保障等方面,是否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阻碍了公平正义的实现?我尤其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所当为”在现实中的体现。例如,在环境保育领域,我们是否做得足够?在弱势群体的扶助上,我们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在世代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上,我们是否搭建了足够的桥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出问题,更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思考方向,甚至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应该能够引导我们去反思,去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并鼓励我们每一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成就一个更公平正义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了一种行动的号召力,我期待它能够点燃我们内心的火种。

评分

看到《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它所传达的积极意义所吸引。在台湾,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各种关于社会不公的讨论,从贫富差距到世代矛盾,再到环境保护的争议,这些议题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诉求:我们渴望一个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这本书的名字,仿佛是在号召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理所应该”去做的,什么才是“理所应该”去追求的。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去阐释“理所当为”这一概念?它是否包含了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反思,对当下社会弊病的批判,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公平正义的内涵,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去辨别和践行它。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经历了经济腾飞,也面临着转型期的挑战,如何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社会公平?如何才能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下,建立共识,共同迈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建议,例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在社会运动的实践中,又该如何有效地发声,争取权益?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行动的力量,我期待它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改变。它不应该只是提供理论,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一种行动的召唤。

评分

《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我们社会中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比如,许多长辈们辛勤工作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却可能因为年金改革、医疗照顾等问题而感到不安,他们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年轻一代又面临着高房价、低薪资的困境,他们的未来是否充满希望?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在提醒我们,有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即使它并非易事。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去定义“公平正义”?它是一个静态的理想,还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权衡和妥协,那么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坚守原则,不被现实所消磨?我尤其期待作者能探讨社会结构性问题,例如权力集中、资源垄断等,是如何阻碍公平正义实现的。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改革我们的法律体系,让它更能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或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批判性思维和参与意识,让他们能够主动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意识到,成就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使命。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行动和坚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视角,帮助我们看到前行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一看到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的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两个词汇,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对话和媒体报道中,它们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理所当为”这个概念的?它是否包含了一种道德的责任,一种社会的义务,还是一种政治的诉求?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现实的复杂性面前,我们如何才能坚持初心,不被各种利益和偏见所干扰,始终将公平正义置于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对于我们台湾社会而言,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如何处理城乡差距、世代差异,如何保障少数群体的权益,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找到可行的解决之道。比如,在教育改革方面,我们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更公平的起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医疗保障体系方面,我们是否能做到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而不会因为贫富差距而产生隔阂?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到社会改革的深层动力,它不只是理论的探讨,更是一种行动的指南,能够激励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行动的号召,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们追求更美好社会的灯塔。

评分

读到《理所当为:成就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近年的社会事件,像是我们社会对劳动权益的关注、对环境保护的呼吁,还有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争论。感觉这个书名直指了问题的核心——我们都知道什么才是“理所应该”的事情,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充满了阻碍。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定义“理所当为”?它是否是一个普世的价值观,还是会结合在地化的思考?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元的社会结构,要达成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肯定需要更细腻的考量。我非常期待作者能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制度的改革,如何能够真正地促进公平。比如,在税收制度上,如何设计才能让财富更合理地分配?在教育体系上,如何才能打破资源壁垒,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在医疗保健上,又该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照顾?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深入分析的方面。此外,我也对作者如何处理“正义”这个概念感到好奇。正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公平,更包含精神上的尊重和权益的保障。例如,在性别平权、原住民权益、LGBTQ+群体权利保障等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本书是否会触及这些议题,并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能够引导我们普通民众,甚至政策制定者,去思考如何将“理所当为”的理念付诸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