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为「天生无可救药的使命感」,写下这本书……
他因为「一种油煎火燎的急迫感」,站出来率先发难……
教育必须是为学生照亮未来的探照灯,而非重复过去的后照镜
教育不应是倒满一壶水,而是点亮一根蜡烛!
教育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隐形建筑,必须一砖一瓦层层累积。
用教育救台湾的未来,或许傻气,但我们必须一试!
教育,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隐形建筑,真正的文化生命必须正本清源,从教育的起始点开始涓滴累积方可成就。对于台湾教育未来,我有殷切的期许,也有深重的忧虑。我始终认为,国家要为未来准备人才,学校也必须为青年发展天赋,我们的教育必须适时扮演这个急如星火、救亡图存的扎根角色。
我明知道透过这本书,未必立即能有所改变,但带着天生无可救药的使命感,我仍选择站出来,期许我们能用教育的火光照亮台湾。
站在台湾文化的制高点上,教育应该不一样。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眼我们就到了二○一一年的今天,出版了几本书之后,现在我不得不以一种严厉的口吻,以我平常不惯用的语气对家长、学校、执政者、媒体与民意代表,提出种种沉痛批评。因为我知道这将是我能为青年人做的最后一件事,但是,我也需要以同样的语气告诉年轻人,你们很多人都是已经具有选举能力的选民,更有权利了解你学习的成效与未来,更需要知道你的潜能优势在什么地方。
如果是我们自己选择随波逐流,如果是我们自己拒绝面对世界快速变化的事实,如果我们没有主动判断选择的能力,最终还是我们自己要负起最大的责任。
我诚心希望,所有的年轻人关切你们自己人生未来的抉择,因为你们不做,别人也不会为你们做,决定未来的力量就在你们自己手里。
作者简介
严长寿
三十六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岁时,跟随家人到台湾。
二十八岁当上美国运通总经理,三十二岁成为亚都丽致饭店总裁。但是,自从踏入美国运通,便把「以观光旅游让台湾和世界交朋友」当成一生职志,直到今天,初衷不变。因此,他积极参与台湾的观光国际事务,从组团到国外推广,到参加亚洲旅游协会、美洲旅游协会,担任世界杰出旅馆系统亚洲主席、青年总裁协会世界大会主席、台北灯会主任委员、中华美食推广委员会主任委员、台北旅展主任委员、观光协会会长,等等数不完的分外工作,无怨无悔。
一九九七年,他把自己的奋斗故事写成《总裁狮子心》一书,并立刻成为出版史上「最畅销的管理励志类丛书」,以及金石堂书店「一九九七年最具影响力」、「蝉联畅销书排行榜最久」的书,也获得了「一九九九年金书奖」,本人更获得「一九九九年度菁钻大章」。
二○○二年,出版了《御风而上》。这本书同样获得「二○○二年金书奖」、金石堂书店「二○○二年最具影响力」的书。二○○八年,出版了《我所看见的未来》,不仅荣获二○○九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更获选国家文官培训所二○○九年公务人员指定阅读书籍暨心得写作竞赛专书。
序言这是教育的「共错结构」,我们必须共同承担
一颗关怀青年的热心和无可救药的使命感驱使
教育政策关系青年无比珍贵的未来
面对问题,承担责任才能改变
一切都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
第1章醒醒吧!家长
盲点一:深怕孩子输在起跑点是没有安全感?还是虚荣?
盲点二:继续膜拜不合时宜的升学主义
盲点三: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齐一」「从众」的人生
盲点四:要孩子争捧铁饭碗
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社会走向强者益强、弱者益弱
考试是假性平等,重要的东西不能量化
过于单一的教育目的曾深深令我自卑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胆
延伸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要考公务员
第2章老师可以更勇敢
一位伤心母亲的来信
学生和老师都被「标准答案」给集体绑架了
老师也被体制霸凌,不快乐的老师比比皆是
当老师要以关说和贿赂谋职,校长到议会鞠躬罚站,教育者何来尊严
莫忘为师初衷
从威权到启发:只有当学生的伯乐,师生才会都快乐
把舞台留给学生
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寻找活的解答
陪学生冒险,教他踏实筑梦
教学技巧时时勤磨练
问题学生是环境有问题,不是学生有问题
老师的力量最微小、却也最巨大
延伸思考:每个人才智殊异,标准答案扼杀创意
第3章年轻朋友请走一条追寻自我天赋之路
没有主见、受媒体影响的盲目年轻人
对现实漠不关心的迷失
白白浪费的三百亿
最坏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时候
年轻人应具备的五大能力
第一、「倾听」自己内心的能力
第二、「判断」的能力
第三、拿出「主见」的能力
第四、「实践」与「学习」的能力
第五、对世界「好奇」的能力
光有天赋还不够,还要有严格的纪律
走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
延伸思考:只有专注和热情,才能让生命的火光穿越迷雾
第四章只有创意和实力才能面对高学历通膨时代
精英人才定义太过单一
一、留学落籍不归
二、留学落籍渐归来
三、大量留学、大量回台
四、近亲繁殖的本土教育
当年轻人不爱大步走出去
我们不大步走出去,外国人也不来台湾了
大学既无法接轨国际,也无意扎根地方,成为孤芳自赏的象牙塔
大学评鑑的弔诡处
大学应打破硬体思维
改变招生政策,找到更具格局的学生
延伸思考:实践大学设计学院的「实践式」教育
延伸思考:从台东的艺术英语学校试行开始
第五章 技职教育的黑洞
技术本位才是价值所在
这是一场「拼升格」的竞赛
问题一:无实务经验的博士攻占技职体系
问题二:业师努力拚博士
问题三:分数的排挤效应
问题四:技职教育以「招生」为导向,而非以「就业需求」为导向
问题五:校园自主,教授治校的弊端
浮滥的技职学校将被逼着退场
技职教育的救治之道
一、坚持核心优势:
二、从「学」到「术」,设立双重门槛;
三、建立专业尊严及标准
三井日本料理黄奕瑞给我的启示
学校必须要能提供更多的教育产品
延伸思考:肯梦学院的故事—从「匠」到「师」的追求
延伸思考:一个大胆的尝试—「国际学校」结合在地化及国际化的构想
第六章 我们都是选民,更是公民
我们是「公民」,更是民主社会的「选民」
政治人物只经营现在,没有经营未来
选民的素养
身为家长的我们是一切改革的起点
延伸思考:台湾新教育实验
第七章 教育应该不一样
不一样教育起始点
文化是台湾最伟大的软实力
一、 知识份子
二、 宗教家
三、 艺术家
政治是减法,文化是加法
高峰之后,台湾文化正面临衰退的危机
举国上下似乎只经营现在,甚至过去,但谁在经营未来
台湾必须追寻「自愿性的简朴单纯」
决定教育的优先次序,文化需要教育的土壤方能茁壮
未来等待的人才:高感度、高体会的人才
用教育救台湾文化的未来,教育应该不一样
附录:每位孩子的生命至少需要一盏明灯
结语我能为台湾青年做的事
后记
前言
这是教育的「共错结构」,我们必须共同承担
二○一○年六月,我带着准备了半天的简报资料、几本国际上关怀青年未来的书籍,以及我无可救药的使命感来到教育部。我所看见台湾的教育问题,急迫地驱使着我求见主掌台湾教育未来的部长,经由简单寒暄,我随即开始导入正题。
我谈到台湾目前被摧毁的职教体系、提到花东的国立大学为什么有九○%的外地学生,却没有空间给在地青年一个就近学习的机会,也说到台湾未来即将面临学校供过于求的问题,我甚至论及台湾如果转型成功,可以成为教育的输出国……。
我看到部长试图解释,却又心神不宁的眼神,没多久幕僚递上一张纸条,告知下一个会已经在等待了。这个时候,我突然觉醒,原来我又做了一次「猪头」(「猪头」是我与好友常常看到时政方向偏差,知其不可为而仍然设法提出建言,事后却如梦初醒的自我调侃用语)。
我发觉我又在浪费部长的时间了,当然也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一颗关怀青年的热心和无可救药的使命感驱使
因为我惊觉到这种状况又岂止是教育部长所面临的,这几乎是目前每一位首长面临的局面:每天从立法院的质询、立委个别约谈求见,到开不完的会议、演讲、行程,以及陪同长官视察、处理突发事件,到媒体狗仔式的跟踪追问,当然还包括了一大堆像我一样的人想要建言……。
忽然在我眼前浮现出一个画面,原来我们政府的所有首长就像是综艺节目里机智问答游戏中的来宾。舞台正上方悬挂一颗不断充气变大的气球,他们得轮流坐在气球下方的座位,在倒数计时压力下,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拚命想出答案,好安全过关,逃离这个位置,换下一位苦主上台。
时间愈来愈少,气球愈来愈大,伴随着旁人的摀耳、尖叫、喘息,答题时间愈来愈少,思考也愈加窘迫,最后只好乱枪打鸟,祈求应付过关。
这景象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我们的官员,一上台就急着答覆每位由立委、首长、媒体、学界、党派等各方人马丢过来的问题,他唯一盼望的是:「唉,答完所有问题之后,我能全身而退」「我只求还在位子时,头顶的气球千万不要爆掉,剩下的我管不着,也没时间管,更没机会思考。」结果,不同任期的官员,便像跑马灯一样转上台,又转下台,但没有人有时间、有能力去停止那颗不断胀大的气球,问题也永远没有解决的一天。
冷静想想,这个社会,甚至全世界的政治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就拿美国来说,我不相信两年前造成全球经济重伤五内的金融风暴是一夕而成的,我更不相信,当那些高明的金融炒客将不良资产包装成3A债券时,全美这么多的财经学者专家竟没有人看出它潜在的危机。任何灾祸都非一日之寒,过去十年之间,当各家投资银行玩着各种金融伎俩,我也不相信那么多声誉卓着的会计师事务所,查帐时竟会查不出来,无法预见这微小征兆将酿成巨大灾祸,我当然更不相信美国政府主事者没看到这些问题。
原因极可能是,同一批政治人物,当他发起了伊拉克战争时,代表了必须有一个强大而繁荣的经济来支撑庞大的军事支出,于是只能让那虚幻的金融炒手、房地产炒手、投资客以巧取豪夺的方式,夺走美国及各国无辜百姓、公司、国家的财产,维持一种太平盛世、国力鼎盛的假象。直到事件爆发,持续胀大的气球破了,全球金融陷入谷底时,才让不只美国,而是全世界的公司与个人,损伤无数,而今居然没有一个人要被刑法起诉,没有一个人必须为这个历史事件负责!
教育政策关系青年无比珍贵的未来
回过来看台湾,与台湾所有年轻人的未来息息相关的教育政策,不正也是如此。
我们在短短十多年间容许大量掌握台湾基础教育的职业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然后又以科技专校之名升等为学院。为了要有足够的系可以升格成院,再扩充足够的院可以成为大学,他们创造出很多名字很好听、但现实出路却完全「无效」的学系,美其名为「科技提升」,实际上却是对台湾好不容易累积的技职教育,来一次全面性的摧毁。技职专校一所接一所抢着升格成大学,学生却愈来愈学不到真才实学,许多年轻人以同样的心态,对自己没有自信,于是学士念完考硕士,硕士念完又攻博士,在学校愈待愈长,愈没勇气离开,人生最美好的年岁,却在学校虚耗青春,困守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们只要简单对比下面的数字,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大学院校每年所有学生的总胃纳量是三十万,然而,去年大学毕业生却只有二十二万七千人,而前年的出生人口为十九万,去年只剩十六万六千人。无庸置疑,将来必然有很多学校招不到学生,面临倒闭。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算术,然而我们从政府官员、学校,再到家长,竟然全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问题气球在头顶膨胀,却没有任何人有能力阻止。一些坐在这位置的官员之所以冷眼旁观,只因为这是一个戳破了就难以收拾的局面。
然而,不管我们理不理会,这气球终有爆炸的一天,除了政府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投资在这么多无用的数字,当高等教育大崩盘时,谁来付出代价?说来残酷,就是我们青年人无比珍贵的未来。
这就是台湾不愿面对的教育真相!
面对问题,承担责任才能改变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是谁坐视问题恶化?是谁让这个气球不断膨胀?是教育部?是教改人士?是政府?是民意代表?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或是为数众多的家长?
我要说的是,全部都是!我们都是造成当前问题的「始作俑者」。其实,这不是一位部长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行政院长可以解决的问题,这甚至也不是任何一位总统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我们」所有的人,放任这些问题日积月累、陈陈相因,演变成一种难以收拾的局面。
教改成为美丽的口号,但遗留下问题丛生、缺乏整体规画的教育政策,为讨好选民做了错误的转向;学生因为找不到方向,大量拥入没有前途的校园;家长抱持过时的观念,继续绑住孩子……,这一连串错误的循环,彼此互为因果,形成牢不可破的僵局。说得更严重一点,这是一个大家都有责任的「共错结构」,没有一个人可以逃掉。
如果政府依然拿不出对策,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如果官员还是一提到问题就逃避;如果老师依然抱持铁饭碗心态;如果家长还是急功近利、唯分数是问,那么,所有一切教育改革的尝试,都不会成功。
教改人士把责任推给政策执行不力,学校又把责任推给父母,父母将责任推给教改。于是,学校责备老师,老师批评父母,父母又怪罪政府……,最可怜的是那些没有发言权的学生,他们继续受害,却没有人救得了他们。
如今,问题发生了,我们必须共同承担。眼看这个气球,专家不愿意去戳破,政府官员不敢抬头面对,于是,最没有资格批判教育的我,最没有教育专业研究背景的我,选择写这本沉重的书。
一切都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
严格来说,我是个受正统教育不足的人,我自己甚至没有念过大学,但我愈了解台湾教育问题,就愈焦虑,时而感到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时而感到一种油煎火燎的急迫感;时而为我们正在受教育的孩子们流泪……,我眼睁睁地看着台湾过往累积的优势正在流失,而时间却不站在我们这一边。
我的个性有点矛盾,一方面我是个内向的人,从不觉得自己优秀完美,另一方面我常因为看到问题急迫,我那无可救药的鸡婆个性,又使我不得不站出来率先发难,以致常常被谬认我是意见领袖。其实,我深有自知之明,累积这么多年观察的结果,我不过是一个业余的社会观察者,以及想尽点社会责任的公民。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天生喜欢用激烈口气讲话、博取注意的人,然而,看到台湾教育乱象,看到我们明明一步之遥,一念之转,台湾可能可以大不相同,而我们居然让它变得那么遥远,所以我不得不自不量力地站出来放大声量,唤起关心。
如果我这本书里的话语不经意伤害了某些朋友,我相信他们会原谅我,知道我的初衷。爱之深,责之切,不是我的託辞,但的确能代表我始终不渝的初衷。
这本谈台湾教育的书,跟我过去所有的书都不同。我明知道未必可以有所改变,但带着天生的社会使命感,我仍选择再做一次猪头。
这本书《教育应该不一样》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发现自我的旅程。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虽然教育水平很高,但有时候似乎也存在着一种“唯分数论”的倾向,这让我有些担忧。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里所说的“不一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关于教学方法的革新?还是关于课程设置的调整?又或者是关于师生关系的重塑?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论述,因为我觉得这些技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耳目一新的观点,帮助我理解,教育到底应该如何“不一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有思想的新一代。
评分哇,拿到这本《教育应该不一样》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不一样”这三个字,简直戳中了我们很多家长的心窝啊!你知道吗,每天看着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状态,有时候真的会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是不是真的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那颗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这本书感觉就像一股清流,它可能在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提出一些非常大胆的想法,让我充满期待。我特别想知道,书里到底“不一样”在哪里?是教学方法不一样?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一样?或者是对学习的定义不一样?总之,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去一探究竟,看看它到底能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新的启发和可能性。
评分老实说,我一直对坊间的教育类书籍有点既期待又怕受伤害。期待的是希望能找到一些真正能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神方”,但又怕读了半天,发现都是些空泛的理论,或者根本不适用于我们台湾的教育环境。这本书《教育应该不一样》的书名,虽然简单,却带着一股强烈的信号——它不是在卖弄学问,而是在发出一个呼唤。我猜想,这本书里探讨的“不一样”,很可能是在挑战现行教育体系中那些僵化的部分,比如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或者是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我非常好奇,书中作者会用什么样的角度去切入,去分析这些问题,又会提出怎样具体、可行的替代方案。我特别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以及情感智能的思路,因为我觉得这些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会越来越重要。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乐趣。
评分一看到《教育应该不一样》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就立刻联想到我女儿那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脑袋。她总是会问一些“为什么”,有时候甚至会冒出一些连我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而我担心的是,在学校里,这种“不一样”的声音,会不会被磨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我非常好奇,书中会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能够保护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让老师们能够认识到,孩子的“与众不同”并非问题,而是宝贵的财富。我期待它能引导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出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模范生”,还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把钥匙,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教育之门。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教育应该不一样》,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觉得,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确实需要进行反思和革新。尤其是对于一些在学习上并不“按部就班”的孩子来说,如何在现有框架下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如何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理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学习的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让家长和老师能够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开放、更具活力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在不一样的道路上,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评分《教育应该不一样》这个书名,简直就像一股强烈的吸引力,让我忍不住想把它带回家。我一直深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潜力和天赋。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衡量学生价值的单一标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教育到底应该如何摆脱这种束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我猜想,书里可能会提出一些颠覆性的教育理念,比如,如何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如何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或者,如何让学习过程本身变得有趣和有意义?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的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评分《教育应该不一样》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振奋。我们身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适应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那份永不熄灭的好奇心。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定义“不一样”的教育的?它是否会挑战我们对“成功”的传统认知,而更侧重于培养孩子的内在价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探讨如何平衡学术成就和个人成长,如何让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本质。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韧性、同理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也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看到《教育应该不一样》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书来谈论这个话题了!” 每天在朋友圈里刷到各种关于孩子教育的讨论,从补习班的选择到升学压力,感觉家长们的心里都压着一块大石。而这本书的书名,就像在给所有焦虑的家长们传递一个信号——改变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有深刻的洞察,并且愿意提出一些不同寻常的见解。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培养他们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如何成功实施“不一样”教育的案例,这样我才能知道,这些理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以落地实践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我看到教育改革的希望。
评分拿到《教育应该不一样》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儿子在学校的种种情形。他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但有时候在课堂上,老师可能更希望他们乖乖听话,按部就班。每次看到他因为一些“不符规定”的想法被老师纠正,我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我非常好奇,书里会不会探讨如何发掘和保护孩子的独特性?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让老师和家长能够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独特的光芒,而不是把他们都塑造成同一个模子里的产品?我尤其关注,书中会不会提到如何平衡“个性化教育”和“集体教学”之间的关系,毕竟学校里不可能做到完全一对一的照顾。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打破常规,但又切实可行的教育理念,那对我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我一直以来对孩子教育的认知,并找到更适合他的成长路径。
评分坦白说,《教育应该不一样》这个书名,就如同投下了一颗震撼弹,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太过于强调“标准化”和“同质化”了?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让他们自由探索、发展个性的环境,而不是一个将他们打磨得一模一样的流水线。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打破教育的陈规,去拥抱那些“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导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如何去识别和培养孩子的独特天赋,如何鼓励他们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哪怕这条路看起来与众不同。这本书,在我看来,或许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意义,并找到一条更适合孩子的未来发展道路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