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

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民族醫學
  • 民間療法
  • 外治法
  • 傳統醫學
  • 中醫藥
  • 秘方
  • 健康養生
  • 疾病防治
  • 傢庭醫學
  • 民族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集瞭中國近50個民族民間的藥物外治療法,本著「簡便實用,安全有效」的原則篩選齣來的,為使讀者便於查找,採用「以病統方」的編寫體例,以西醫病名為主,兼用中醫病癥名。

編者簡介

張力群

  男,漢族、民建會員,籍貫:雲南羅平,1950年10月16日生於雲南陸良縣。當過知青,後於中西醫專科(1973年,大理);中藥學大專(1990年,昆明)畢業,獲相應學曆。研修過中文(1984年)、日語(1982年)、法律(2001年)、心理專科(2002年),獲國傢資格證書。曾獲聘醫師(1983年),藥理工程師(1987年)、醫藥科普作傢(1986年)、食品工程高級工程師(1998年)、心理諮詢師(2002年)、傳統醫藥研究員(2001年)、健康科普教授(2003年)等專業資格和職稱。

  社會職務:雲南永安製藥廠、滇中製藥廠、昆明中洲製藥廠籌建領導小組技術負責人(1990至1995年,藉調);雲南賀爾康保健品公司總工程師(1995-1997年,藉調);民建中西醫專科門診部主任(2001年 ~ 2003年);雲南三聯物質依賴研究所所長(2002至2006年);中國藥理、生理科學會會員(1982年);中國科普作協會員(1986年);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89年);中國通訊文學會會員(1989年);雲南省科學技術諮詢服務公司技術二所顧問;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醫學顧問;民建雲南省委直屬醫藥支部副主任,企工委、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服務社會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專傢聯絡部」副部長。

  曾受聘:四川省社科院知識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成都);中國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員兼理事;中國管理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聯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教授;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科教中心榮譽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會傳統醫學專委會委員;《發現》雜誌社理事(北京);香港國際傳統醫學研究會研究員兼理事(香港);加拿大傳統醫學會國際醫事顧問兼理事;美國世界傳統醫藥科技大學傳統醫學客座教授;世界中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等。

  主要工作履曆和業績:1973年至1981年在雲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大理)從事流行病防治研究工作,曾集體榮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和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一等奬。1981年調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昆明)藥理室從事新藥、民族藥、保健品開發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奬1項,與解放軍35218,35201部隊醫院協作的中草藥製劑「速效消腫液」、「枯痔萎黃液」、「皮敏靈」3項均獲軍隊科技成果三等奬。任課題組長(1982年至1986年),研製投産新藥「肝舒」(從民族藥開發而來,詳見《雞胚的藥用》和《生化製品的技術開拓》),1999年獲第三屆世界發明博覽會暨國際榮譽評奬會銅奬。在雲南省藥物研究所製藥廠(1997年)參與研製中藥洗浴劑「靚爾膚」、「杞菊涼茶」等産品。在所外搞技術服務,曾幫助研製保健品「主力靈」飲料,「美味鮮蒜料」食品及大蒜係列保健酒等;還為雲南文山、普洱製定「三七茶劑」標準(該標準目前還在使用)和雲南大葉茶的降脂,抗癌實驗,為2005年後的「普洱茶」保健功能提供瞭實驗依據。

  主要論著(以齣版物計):學術論文(21篇)。有6篇(參與工作)論文刊登在學報級刊物上;有15篇(第一作者)論文刊登在省級或全國性刊物上,如「胚胎素的藥理研究及臨床療效初步觀察」《生化藥物雜誌》;「雲南大葉茶抗癌降脂實驗」《食品科學》;「雲南大葉茶降脂實驗觀察」《茶葉科學》;「三七茶劑的研究」《茶葉通報》等。

  獲奬學術論文(19篇,均為第一作者)。有18篇(1993年至2007年)在中國藥學會,中國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西醫結閤學會、中華醫學會各有關分會以及《中醫雜誌》社,《中華皮膚病雜誌》、《中華心血管雜誌》與相關製藥企業聯閤舉辦的「名牌暢銷藥」基礎和臨床研究的全國徵文中獲奬。其中獲一等奬的有:「古漢養生精」(1993年);「百年樂」(1995年);「頸復康顆粒」(2002年);「六味地黃丸」(2004年);「桂附地黃丸」(2004年)。獲二等奬的有:「雙黃連注射液與丹參粉針劑」(1996年);「西瓜霜潤喉片與三金片」(1996年);「胃乃安膠囊」(1999年);「迪維霜」(2000年);「山香圓片」(2002年);「萬爽力」(2003年);「當飛利肝寜膠囊」(2007年)獲三等奬的有:「速效救心丸」(1994年);「斯奇康注射液」(2004年)。所有獲奬論文分彆載入《中醫雜誌》、《中國中醫科技雜誌》、《中華心血管雜誌》、《中華皮膚病科雜誌》、《中華醫學臨床新論》、《中西醫結閤雜誌》、《中國全科醫學研究》、《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中國臨床實用醫學雜誌》等刊物中。有的還獲第四、五、六屆國際醫藥發展大會(泰國)醫藥學金奬;有的論據被《免疫中藥學》等專業書刊引用。其中一篇在「董建華『胃蘇沖劑』應用研討會」全國徵文中獲唯一的「特彆奬」,論文收載入崔月犁主編的《胃蘇沖劑臨床應用論文集》中(人民衛生齣版社,1996年版)。

  發錶醫藥科普作品50多篇,在《昆明衛生報》、《雲南科技報》、《科學之窗》、《科普畫刊》、《春城晚報》(1982年至1987年)連載的有「萬傢韆方集」,「雙週一方」,「雲南民族醫藥見聞錄」等係列作品。獲奬的有:「時辰藥理學」、「三月街與白族藥」、「傣醫的切脈和『芳雅』」「杜仲」、「春浴」等作品。其代錶作「綠色的夢」收載在《醫學科普作傢與作品》一書中,(江蘇科學技術齣版社、1989年版)。

  齣版社科專著2部:《撥開迷霧》(張力群著,香港金陵書社齣版公司,1992年版);《走嚮東西亞》(第一主編,雲南人民齣版社,1994年版)。醫藥專著8部:《雞胚的藥用》(第一主編,140韆字,雲南民族齣版社,1987年版);《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第一主編,986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1年版,曾獲1995年華北優秀科技圖書一等奬);《中國獸醫秘方大全》(第二主編、704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2年版,曾獲1996年華北優秀科技圖書二等奬);《中國民族民間藥食大全》(第一主編,1400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3年版);《中國民族民間藥物外治大全》(第一主編,996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5年版);《中西醫臨床用藥正誤大全》(主編,1200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8年版);《阿片類物質成癮與依賴的預防與臨床治療》(第三主編,808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9年版);《中國民族民間特異療法大全》(主編,1294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2006年版)。

  主要業績及成果簡介已載入《中國專傢人名辭典》、《中國藥學人物辭典》、《中華創新與發明人物大辭典》、《中華名人大辭典》、《世界優秀專傢人纔名典》、《世界醫學專傢大典》(中華捲)、《中國內地名醫大典》(香港國際交流齣版社)。以及《世界名醫大全》(中國捲)、《世界名人錄》(中國國際交流齣版社)、《中國當代醫藥界名人錄》、《科技專傢名錄》、《中國民間名人錄》、《未名作傢詩人名錄》、《當代詩人詩曆》、《中華張氏大典》和《祖國萬歲》全集,《共和國建設者》叢書,《中國著作權人檔案》等傳記中。

深入探尋古老智慧的瑰寶:《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之外的醫藥典籍巡禮 引言: 中醫藥學浩如煙海,其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內服方劑的精妙配伍上,更深深植根於廣袤神州大地上代代相傳的民間療法之中。《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作為一部匯集瞭中國各民族傳統外用療法精粹的巨著,無疑填補瞭醫藥史上的重要一環。然而,醫藥的知識圖譜遠不止於此。當我們暫將目光從那些令人驚嘆的“外治秘方”上移開,轉嚮那些聚焦於內服調理、養生哲學、經典理論構建以及特定病種深度研究的著作時,我們得以窺見中醫藥體係的另一重廣闊與深邃。 本書籍簡介旨在描繪一係列與《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核心內容——即具體的、以外用為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治療方術——形成互補或側重不同的醫學典籍群係。我們將重點介紹那些側重於髒腑辨證論治、經典方劑的深入解析、曆代醫傢醫案的整理、以及係統性的養生理論構建的著作,從而展現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的完整光譜。 --- 第一部分:聚焦內科核心的權威論著 外治法雖然治標迅速,但欲求治本,必須深入髒腑經絡。因此,那些專注於內服方劑、髒腑病機、四診閤參的經典著作,構成瞭中醫藥理論體係的基石,與民間外治形成鮮明對比的領域。 1. 經典方劑的深度解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當代應用 不同於民間外治中可能流傳於特定地域、缺乏統一理論框架的經驗方,《傷寒論》(或稱《仲景全書》)與《金匱要略》代錶瞭中醫辨證論治體係的巔峰。這些著作的價值在於其六經辨證和辨病與辨證相結閤的嚴謹邏輯。 本書(非《民間外治秘方全書》)的側重點在於: 寒熱虛實的精準界定: 深入分析如太陽病、少陽病等病位層次的演變,這與外治法常側重於局部癥狀的處理形成顯著區彆。例如,如何通過脈象和口舌苔判斷病邪在何經,進而使用麻黃湯或柴鬍湯等內服方,而非簡單地使用草藥敷貼。 方劑的結構與配伍邏輯: 對桂枝湯、小柴鬍湯等經典方劑中君臣佐使的微妙平衡進行解析,探討藥物比例對藥效的影響,這遠超一般民間草藥的簡單閤用。 針對內科疑難雜癥的係統論述: 《金匱要略》中對妊娠病、婦科病(如髒躁)、以及各種雜病的論述,提供瞭係統性的內科治療路徑,例如對“瘧疾”的調理,著重於脾胃和氣血的平衡,而非單純的外敷止癢或清熱。 2. 匯集曆代大傢醫案的經驗寶庫 中醫學的進步往往是通過名醫臨床經驗的總結與傳承來實現的。這類著作(如匯編瞭如張景嶽、葉天士、吳鞠通等人的醫案集)強調的是個體化治療的精髓。 本書(非《民間外治秘方全書》)的側重點在於: 病機演變的動態觀察: 醫案記錄瞭患者從初診到痊愈的全過程,詳細記載瞭醫生如何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用藥劑量、更換方劑(如從攻下轉為扶正),這體現瞭內科治療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特定醫傢學術思想的體現: 如溫補派對“少火生氣”的強調,或攻下派對“蕩滌邪穢”的執著。這些理論指導瞭內服方的選擇,是民間外治中難以係統捕捉的宏大理論框架。 罕見病癥的突破性治療思路: 對一些現代醫學難以迅速確診或有效乾預的內科重癥(如重癥溫病、中風痰迷),記錄瞭醫傢如何通過巧妙的內服方劑扭轉危局的案例。 --- 第二部分:構建養生與理論體係的宏觀著作 中醫藥的魅力不僅在於治病,更在於“治未病”。那些闡述生命規律、指導日常生活和養生的著作,與專注於治療特定病痛的民間外治法,構成瞭兩種不同的實踐路徑。 1. 探究生命本源的哲學著作 如《黃帝內經》等奠基性典籍,它們提供瞭一個整體觀,即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宏觀聯係,以及生命活動的微觀基礎(陰陽五行、藏象學說)。 本書(非《民間外治秘方全書》)的側重點在於: 經絡係統的理論建構: 詳細描繪瞭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的循行、交會規律,以及它們與五髒六腑的內在聯係。這為針灸和推拿等療法提供瞭理論依據,但其本身是理論研究而非具體的民間外用“秘方”。 生命節律與順應自然的指導: 闡述“春夏養陽,鞦鼕養陰”的原則,指導人們在不同季節的起居、飲食、情誌調攝,這是一種宏觀的、預防性的體係,而非針對具體病竈的外敷或熏洗。 2. 專注於針灸與推拿的專科理論 針灸和推拿作為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體係的嚴謹性和操作的精確性,是區彆於普通民間外治法的顯著標誌。 本書(非《民間外治秘方全書》)的側重點在於: 穴位精確定位與主治規律: 詳細標注瞭全身數百個穴位的精確位置(“寸、分、厘”的計算),以及這些穴位在調理特定內髒功能上的作用。例如,足三裏主脾胃,太衝主肝氣,其理論高度遠超簡單的“某穴位敷藥治某痛”。 補瀉手法與得氣現象的描述: 對平補平瀉、瀉法(如揑、轉、彈)的運用技巧進行詳盡的文字描述,以及如何感知“得氣”這一內在反應,這是技術層麵的專著,而非經驗性的民間秘方記錄。 艾灸的深度研究: 區分瞭隔薑灸、隔蒜灸、行灸等多種艾灸方式,並探討瞭不同艾灸深度對不同病癥(如寒濕痹阻或虛寒)的治療效果,強調的是手法和火候的控製。 --- 第三部分:針對特定病機與病種的深入研究 民間外治法可能包含瞭很多皮膚病、創傷的經驗方,但那些係統性地、從整體病機角度剖析疑難內科、婦科或兒科疾病的專著,則展現瞭中醫在特定領域內的係統性突破。 1. 婦科學:注重調經與安胎的內服策略 與可能側重於外用接生或産後熏洗的民間方法相比,經典的婦科學著作更強調周期性調理和內環境的平衡。 本書(非《民間外治秘方全書》)的側重點在於: 月經病理的復雜辨證: 如崩漏(非外傷齣血)、痛經(氣滯、血瘀、寒凝、虛寒等多種原因)的內服方劑選擇,如桃紅四物湯、少腹逐瘀湯的加減變化。 胎前産後的氣血調和: 詳細論述瞭安胎藥的禁忌(如活血藥對胎兒的影響),以及産後惡露不盡的清化與溫補,這些都需要嚴格的內科思路指導。 2. 兒科學:針對生長發育的整體調護 兒童的生理特點是“髒腑嬌嫩,易虛易實”。兒科專著的治療思路必須是溫和、平補、兼顧生長發育。 本書(非《民間外治秘方全書》)的側重點在於: 脾胃虛弱的長期調理: 針對小兒厭食、疳積等慢性病,重點在於使用保和丸、健脾散等內服藥,從根本上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而非僅以外敷改善局部癥狀。 驚風與夜啼的辨證: 對熱極生風、痰迷心竅等不同類型的驚風進行區分,並製定瞭清熱熄風或滌痰開竅的內服方案。 總結: 《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為我們揭示瞭廣闊地域內,人們對疾病的直觀、經驗性的應對智慧。然而,要真正理解中國傳統醫學的深度與廣度,我們必須迴溯到那些構建瞭理論框架、係統梳理瞭內科病機、指導瞭復雜臨床決策的著作。它們是中醫藥體係的骨架與靈魂,它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內治”的精微、“辨證”的準確以及“養生”的宏觀指導,與民間外治的經驗性實踐,共同構成瞭中醫藥學這座不朽的殿堂。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內科疾病
 第一節 傳染性疾病
 第二節 呼吸係統疾病
 第三節 消化係統疾病
 第四節 心血管係統疾病
 第五節 泌尿係統疾病
 第六節 代謝、內分泌係統疾病
 第七節 精神神經係統疾病
 第八節 結締組織病及變態反應性疾病
 第九節 雜 病
 第十節 中毒與急救
 第十一節 腫 瘤

第二章 婦産科疾病
 第一節 月經病
 第二節 帶下病與陰癢
 第三節 女性生殖係統炎癥
 第四節 雜 病
 第五節 妊娠病
 第六節 産後病

第三章 兒科疾病
 第一節 小兒常見病
 第二節 小兒傳染病
 第三節 新生兒疾病

第四章 外科疾病
 第一節 瘡 瘍
 第二節 痰核(2方)
 第三節 皮脂腺瘤(1方)
 第四節 乳房病
 第五節 外傷病
 第六節 周圍血管疾病
 第七節 急腹癥
 第八節 肛腸疾病
 第九節 其他外科疾病

第五章 骨傷科疾病
 第一節 外傷齣血(36方)
 第二節 異物入肉(5方)
 第三節 骨摺(56方)
 第四節 跌打損傷
 第五節 骨關節炎
 第六節 其他外科疾病

第六章 眼科疾病
 第一節 熱毒性眼病
 第二節 物理所緻眼病
 第三節 功能性眼病

第七章 耳鼻喉口腔科疾病
 第一節 耳 病
 第二節 鼻科疾病
 第三節 咽喉科疾病
 第四節 口腔科疾病

第八章 皮膚科疾病
 第一節 病毒性皮膚病
 第二節 真菌性皮膚病
 第三節 動物性皮膚病
 第四節 濕疹、皮炎類皮膚病
 第五節 蕁麻疹和瘙癢性皮膚病
 第六節 物理性皮膚病
 第七節 紅斑、血疹、鱗屑性皮膚病
 第八節 結締組織性皮膚病
 第九節 疹樣皮炎(3方)
 第十節 色素異常性皮膚病
 第十一節 皮膚附屬器疾病
 第十二節 其他類皮膚病
 第十三節 性 病

附錄 雲南部分民族民間常用藥物功效分類及名稱

圖書序言

原編者的話

  《中國民族民間藥物外治大全》在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的鼎力支持下,經過3年多時間的採、編、修、審及反「侵權」鬥爭,終於正式齣版瞭。這是繼《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中國民族藥食大全》隆重推齣後,對人類健康的又一真誠奉獻!

  本書收集瞭中國近50個民族民間的藥物外治療法,計4015首方藥。其中涉及內科134種病的942首;婦産科46種病的249首;兒科48種病的280首;外科53種病的858首;骨傷科28種病的407首;眼科33種病的166首;耳鼻喉口腔科54種病的443首以及皮膚科56種病的670首。

  本書收集的外治藥方是從7826首中,本著「簡便實用,安全有效」的原則篩選齣來的,未錄用的藥方大多為重復或「一病多用」,不符閤編寫體例的。為使讀者便於查找,仍採用「以病統方」的編寫體例,以西醫病名為主,兼用中醫病癥名。大部分外治藥方採自長期在基層工作的民族民間醫務人員,他們能把自己的「一技之長」貢獻齣來,是難能可貴的。讀者在書中查到有用的藥方,在可能的條件下不妨一試,有什麼問題可與該藥方的獻方人或推薦人聯係解決。

  參與本書編輯工作的人員有135人,作者有230人,編輯委員會的任務是:組稿、通聯、審稿及維護作者和編輯委員的權利和義務,協助齣版社做好本書的發行工作。編委會下設辦公室,處理編委會的日常工作。

  這是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三部麯的最後一部,與前兩部一樣,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參考和文獻收藏價值。該書的最後齣版,與齣版社的支持及各級醫療部門的大力協作是分不開的,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崔月犁同誌再次為本書題詞,給我們很大鼓舞和鞭策。我們希望這本書能作為探索民族藥物外治寶藏的開山斧,為後人的工作「拋磚引玉」。

編者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和草藥有著濃厚興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方法的書籍,而《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的問世,無疑填補瞭這一領域的空白。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都非同尋常。首先,它匯集瞭中國廣袤土地上不同民族世代積纍的寶貴經驗,從內濛古的濛醫外治,到西南地區的苗族、藏族等民族的獨特療法,再到沿海地區的漁民世代相傳的簡易方劑,都得到瞭細緻的收錄和介紹。書中對每一種外治方劑的來源、采集、炮製、配伍以及具體用法都進行瞭嚴謹的描述,力求還原其最原始、最真實的麵貌。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傷科”和“兒科”外治的內容,裏麵一些基於動物角、皮毛等材料的藥方,雖然在現代醫學看來可能有些奇特,但結閤其民族背景和應用場景,卻展現瞭古代人民與自然和諧共處、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更重要的是,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秘方,而是嘗試去挖掘其背後的理論基礎和民族文化內涵,這為我們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醫學發展提供瞭獨特的視角。這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民間醫藥文化的搶救性保護,更是對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常年與電子屏幕為伴的都市人來說,身體的小毛病總是難以避免,尤其是一些慢性疼痛和皮膚問題,更是讓人頭疼不已。我一直渴望找到一些不依賴藥物、副作用小的方法來緩解這些不適,而《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的齣現,簡直就是及時雨。這本書的內容遠超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一本秘方大全,更像是一部關於身體自愈力的百科全書。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固齒”和“明目”的章節,裏麵提到的不少方法,都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比如用某種樹的樹皮來刷牙,竟然能有效改善牙齦齣血的問題,這讓我對“以物治物”的古老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還有關於緩解眼部疲勞的冷敷方法,使用瞭我從未想過的草藥組閤,堅持使用瞭幾天,眼部的乾澀和疲勞感確實有瞭明顯的減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每一個秘方的介紹,都附有其應用的背景、原理以及注意事項,這使得我不僅學會瞭“怎麼做”,更理解瞭“為什麼這麼做”,這種係統性的講解,讓我對這些民間療法有瞭更深的理解和信任。此外,書中對某些秘方的曆史淵源和民族特色也有所提及,這讓我在學習實用的同時,也感受到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那些默默傳承下來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

讀完《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身邊的自然界,原來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治愈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方劑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運用自然智慧來守護健康的指南。我特彆被書中關於“蟲咬傷”和“蛇咬傷”的處理方法所吸引,這些內容在現代醫學中可能需要專業的急救,但書中卻記載瞭許多在缺乏醫療條件的情況下,當地民族是如何利用植物、動物的某些部分來應急處理的。這讓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書中提到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草藥,經過不同的炮製方法,就能發揮齣意想不到的療效,比如書中關於“皮膚潰瘍”的幾種外敷方,使用的都是非常常見的野菜,但經過特定的處理後,竟然能有效促進傷口愈閤。讓我感動的是,書中對於每一個秘方,都盡可能地追溯其源頭,講述其在特定民族、特定地區流傳的故事,這讓這些方劑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曆史的溫度。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身邊看似平凡的植物和事物,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守護著中華民族傳統醫藥文化的先輩們,充滿瞭深深的感激和敬意。

评分

我一直是個對身體健康很在意的人,尤其是那些小毛病,比如換季時的皮膚瘙癢,或者是長時間站立後的腳部酸痛,總讓我苦惱不已。我試過各種方法,但總覺得治標不治本。《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這本書,簡直就像一位藏在身邊的私人醫生,而且是那種最接地氣、最懂我們身體需求的老中醫。我之前從來沒想過,原來解決這些小問題,真的可以用到很多我們身邊就有的東西。比如書中講到用蒲公英來泡腳,說是能舒筋活絡,緩解疲勞,我試瞭一下,效果真的齣乎意料的好,泡完之後感覺整個身體都輕鬆瞭許多。還有關於緩解落枕的,書中介紹瞭一種用生薑和白酒混閤敷的方法,我照著做瞭,第二天脖子僵硬的感覺就緩解瞭很多,這比我之前貼的那些膏藥管用多瞭。讓我特彆喜歡的是,書中對每個方法的介紹都非常細緻,告訴你需要準備什麼材料,怎麼處理,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不用,就像一個手把手的教學過程,一點都不怕學不會。而且,書中提到的很多方法,都特彆強調瞭“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這種精細化的指導,讓我覺得這些秘方是真正為普通人考慮的,不是一概而論的“大方子”。

评分

這本《中國各民族民間外治秘方全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仿佛開啓瞭一個充滿智慧與傳承的寶藏。當我翻開它時,我首先被書中那些生動形象的插圖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書中記載的草藥、手法乃至治療過程的一種直觀補充。我一直對傳統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的內容恰好滿足瞭我對“民間”和“外治”的探索欲。書中沒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更多的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實用技巧。比如,關於跌打損傷的處理,我學到瞭許多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草藥外敷方法,不再僅僅是簡單的揉搓和冷敷,而是涉及到具體的藥材配比、炮製方法,甚至還有一些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損傷的細緻區分。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止癢”的部分,裏麵提到的幾種植物的葉子或根莖,通過簡單的搗爛外敷,竟然比我平時用的各種藥膏效果還要好,而且成分天然,讓人用起來格外安心。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各種外治手段,不僅僅是藥物,還包括瞭針灸、拔罐、推拿等,而且特彆強調瞭各民族的特色。我從未想過,原來不同民族在處理同一種病癥時,會有如此多樣卻又殊途同歸的智慧。這本書的語言樸實易懂,雖然是記載古老的秘方,但讀起來卻毫無障礙,讓我感覺就像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充滿瞭親切感和信任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