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簡介
張力群
男,漢族、民建會員,籍貫:雲南羅平,1950年10月16日生於雲南陸良縣。當過知青,後於中西醫專科(1973年,大理);中藥學大專(1990年,昆明)畢業,獲相應學曆。研修過中文(1984年)、日語(1982年)、法律(2001年)、心理專科(2002年),獲國傢資格證書。曾獲聘醫師(1983年),藥理工程師(1987年)、醫藥科普作傢(1986年)、食品工程高級工程師(1998年)、心理諮詢師(2002年)、傳統醫藥研究員(2001年)、健康科普教授(2003年)等專業資格和職稱。
社會職務:雲南永安製藥廠、滇中製藥廠、昆明中洲製藥廠籌建領導小組技術負責人(1990至1995年,藉調);雲南賀爾康保健品公司總工程師(1995-1997年,藉調);民建中西醫專科門診部主任(2001年 ~ 2003年);雲南三聯物質依賴研究所所長(2002至2006年);中國藥理、生理科學會會員(1982年);中國科普作協會員(1986年);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89年);中國通訊文學會會員(1989年);雲南省科學技術諮詢服務公司技術二所顧問;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醫學顧問;民建雲南省委直屬醫藥支部副主任,企工委、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服務社會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專傢聯絡部」副部長。
曾受聘:四川省社科院知識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成都);中國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員兼理事;中國管理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聯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教授;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科教中心榮譽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會傳統醫學專委會委員;《發現》雜誌社理事(北京);香港國際傳統醫學研究會研究員兼理事(香港);加拿大傳統醫學會國際醫事顧問兼理事;美國世界傳統醫藥科技大學傳統醫學客座教授;世界中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等。
主要工作履曆和業績:1973年至1981年在雲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大理)從事流行病防治研究工作,曾集體榮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和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一等奬。1981年調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昆明)藥理室從事新藥、民族藥、保健品開發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奬1項,與解放軍35218,35201部隊醫院協作的中草藥製劑「速效消腫液」、「枯痔萎黃液」、「皮敏靈」三項均獲軍隊科技成果三等奬。任課題組長(1982年至1986年),研製投産新藥「肝舒」(從民族藥開發而來,詳見《雞胚的藥用》和《生化製品的技術開拓》),1999年獲第三屆世界發明博覽會暨國際榮譽評奬會銅奬。在雲南省藥物研究所製藥廠(1997年)參與研製中藥洗浴劑「靚爾膚」、「杞菊涼茶」等産品。在所外搞技術服務,曾幫助研製保健品「主力靈」飲料,「美味鮮蒜料」食品及大蒜係列保健酒等;還為雲南文山、普洱製定「三七茶劑」標準(該標準目前還在使用)和雲南大葉茶的降脂,抗癌實驗,為2005年後的「普洱茶」保健功能提供瞭實驗依據。
主要論著(以齣版物計):學術論文(21篇)。有6篇(參與工作)論文刊登在學報級刊物上;有15篇(第一作者)論文刊登在省級或全國性刊物上,如「胚胎素的藥理研究及臨床療效初步觀察」《生化藥物雜誌》;「雲南大葉茶抗癌降脂實驗《食品科學》;「雲南大葉茶降脂實驗觀察《茶葉科學》;」三七茶劑的研究「《茶葉通報》等。
獲奬學術論文(19篇,均為第一作者)。有18篇(1993年至2007年)在中國藥學會,中國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西醫結閤學會、中華醫學會各有關分會以及《中醫雜誌》社,《中華皮膚病雜誌》、《中華心血管雜誌》與相關製藥企業聯閤舉辦的「名牌暢銷藥」基礎和臨床研究的全國徵文中獲奬。
其中獲一等奬的有:「古漢養生精」(1993年);「百年樂」(1995年);「頸復康顆粒」(2002年);「六味地黃丸」(2004年);「桂附地黃丸」(2004年)。
獲二等奬的有:「雙黃連注射液與丹參粉針劑」(1996年);「西瓜霜潤喉片與三金片」(1996年);「胃乃安膠囊」(1999年);「迪維霜(2000年);」山香圓片「(2002年);「萬爽力」(2003年);「當飛利肝寜膠囊」(2007年)
獲三等奬的有:「速效救心丸」(1994年);「斯奇康注射液」(2004年)。
所有獲奬論文分彆載入《中醫雜誌》、《中國中醫科技雜誌》、《中華心血管雜誌》、《中華皮膚病科雜誌》、《中華醫學臨床新論》、《中西醫結閤雜誌》、《中國全科醫學研究》、《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中國臨床實用醫學雜誌》等刊物中。有的還獲第四、五、六屆國際醫藥發展大會(泰國)醫藥學金奬;有的論據被《免疫中藥學》等專業書刊引用。其中一篇在「董建華『胃蘇沖劑』應用研討會」全國徵文中獲唯一的「特彆奬」,論文收載入崔月犁主編的《胃蘇沖劑臨床應用論文集》中(人民衛生齣版社,1996年版)。
發錶醫藥科普作品50多篇,在《昆明衛生報》、《雲南科技報》、《科學之窗》、《科普畫刊》、《春城晚報》(1982年至1987年)連載的有「萬傢韆方集」,「雙週一方」,「雲南民族醫藥見聞錄」等係列作品。獲奬的有:「時辰藥理學」、「三月街與白族藥」、「傣醫的切脈和『芳雅』」「杜仲」、「春浴」等作品。其代錶作「綠色的夢」收載在《醫學科普作傢與作品》一書中,(江蘇科學技術齣版社、1989年版)。
齣版社科專著2部:《撥開迷霧》(張力群著,香港金陵書社齣版公司,1992年版);《走嚮東西亞》(第一主編,雲南人民齣版社,1994年版)。醫藥專著8部:《雞胚的藥用》(第一主編,140韆字,雲南民族齣版社,1987年版);《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第一主編,986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1年版,曾獲1995年華北優秀科技圖書一等奬);《中國獸醫秘方大全》(第二主編、704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2年版,曾獲1996年華北優秀科技圖書二等奬);《中國民族民間藥食大全》(第一主編,1400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3年版);《中國民族民間藥物外治大全》(第一主編,996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5年版);《中西醫臨床用藥正誤大全》(主編,1200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8年版);《阿片類物質成癮與依賴的預防與臨床治療》(第三主編,808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1999年版);《中國民族民間特異療法大全》(主編,1294韆字,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2006年版)。
主要業績及成果簡介已載入《中國專傢人名辭典》、《中國藥學人物辭典》、《中華創新與發明人物大辭典》、《中華名人大辭典》、《世界優秀專傢人纔名典》、《世界醫學專傢大典》(中華捲)、《中國內地名醫大典》(香港國際交流齣版社)。以及《世界名醫大全》(中國捲)、《世界名人錄》(中國國際交流齣版社)、《中國當代醫藥界名人錄》、《科技專傢名錄》、《中國民間名人錄》、《未名作傢詩人名錄》、《當代詩人詩曆》、《中華張氏大典》和《祖國萬歲》全集,《共和國建設者》叢書,《中國著作權人檔案》等傳記中。
一、內科病癥方
二、外科病癥方
三、皮膚科病癥方
四、婦科病癥方
五、兒科病癥方
六、眼科病癥方
七、耳鼻喉病癥方
八、口腔病癥方
九、傳染病、寄生蟲病癥方
十、性病病癥方
十一、腫瘤病癥方
十二、雜病癥方
董序
中醫處方,不論是經方、偏方還是秘方,自古皆隨證立方,都是中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亦是勞動人民長期以來同疾病鬥爭的智慧結晶。多少年來,它流傳於民間,而普遍地應用於臨床,確實起到瞭治療疾病的作用。但緣於諸多原因,遲遲未能將全國各民族民間秘方進行搜集整理齣版。
鑒此,由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張力群等160餘人,曆時3年進行瞭此書的編寫工作。聘請瞭各民族的醫衛人員代錶,廣泛收集瞭各民族地區的偏方、秘方,對收集到的萬餘張偏方,秘方進行瞭篩選,悉心揣摩,反覆探究,又博覽瞭諸傢著作,互相對照,力求秘方之精深實用,確有治療價值的秘方,均錄於此書。
本書分類詳細,查閱簡便,文字通俗易懂,內容豐富新穎,對藥物的伍用功能及其主治疾病,寥寥數語,則將秘方的真諦敘述詳盡。同時,對各兄弟民族之間的醫學水準和臨床經驗進行相互瞭解,對秘方遣藥,幫助甚大。可見《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是一本好書,能手此一冊,裨益後學,獲益匪淺,所序如斯,未知然否!
(原中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學院教授董建華先生為本書作序)
修訂再版說明(代前言)
《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中國民族藥食大全》、《中國民族民間外治大全》係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在1990年至1995年期間隆重推齣(由三部書的編委會各組織100多位民族醫藥工作者共同編纂而成)的「民族醫藥三部麯」。三部書均由已故「中醫泰鬥」董建華教授為顧問並作序;原國務院委員,國傢民委主任司馬義.艾買提;原衛生部長崔月犁、副部長鬍熙明為本書題詞。《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一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發式時,中央電視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10多傢新聞單位及香港、泰國、颱灣的媒體報導瞭資訊。當時,北京中醫學院劉燕池、顔正華、劉渡舟教授對該書給予很高評價。三部書所收集的秘驗方齣版後被讀者應用的不少,有的還開發研製成「民族藥」和醫院製劑。
應廣大讀者的再版要求,在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的重視和支持下,原三部書的部分編委及新加入的同仁,重組「修訂再版編輯委員會」,將原書易名為《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全書》、《中國各民族民間藥食全書》、《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外治全書》。現將三部書修訂再版的背景及有關問題說明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傢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一般理解「傳統醫藥」應包括「中醫藥」、「民族醫藥」和「民間醫藥」三個組成部分。「中醫藥」是中國傳統醫藥的當然代錶(以漢文化為背景的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醫學);「民族醫院」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其中包括藏醫藥、濛醫藥、維吾爾醫藥、傣醫藥、壯醫藥、苗醫藥、瑤醫藥、彝醫藥、侗醫藥,土傢族醫藥、迴迴醫藥、朝鮮族醫藥等);「民間醫藥」則是蘊藏在民間的單方驗方,養生習俗,草醫良藥和醫療方麵的一技之長者。在2002年通過的《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 ~ 2005年傳統醫學戰略》中對傳統醫學下瞭確切的定義,指齣「傳統醫學是傳統中醫學、印度醫學及阿拉伯醫學等傳統醫學係統以及多種形式的民間療法的統稱。」傳統醫療法包括藥物療法(如使用草藥,動物器官和/或礦物)和非藥物療法,一些國傢把傳統醫學稱為「補充」、「替代」或「非常規」醫學。顯然,我國的民族醫藥(含民間醫藥)不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就其醫學體係的完整性(在55個少數民族中,已整理齣傳統醫藥資料的有30多個民族);繼承保護的完善性(有的正在總結整理、梳理和提煉齣係統的理論來,有的隻剩下一些零星的單方驗方和醫療經驗)和現代應用的廣泛性而言,也應該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提齣,把中國的傳統醫學作為世界非物質遺産保護來申報,也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因此,三部書的修訂再版,僅辦中國民族醫藥「繼承保護的完善性」做瞭一點「拾遺補缺」的工作;同時,也為「現代應用的廣泛性」做瞭一點「挖掘」、「翻譯」和「推廣」工作。
2.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傳統醫學藥方是由口述代代相傳的。但是在中國,兩韆多年前的「大夫」已開始編寫藥典,中藥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産。然而,中藥物質成分復雜,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尚不明確,難於被國際醫藥界接受。美國《科學》雜誌以「揭開中藥的神秘麵紗」為標題報導瞭中國即將啓動的「本草物質組計畫」和圍繞該計畫引發的一些爭議。「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批評中醫藥是無法想像的,幾乎就像是犯瞭叛國罪」(應該說是「違憲」罪)。「雖然在大城市『西醫』已大體上取代瞭『中醫』,但是許多中國人仍然相信中醫藥作為預防藥物和治療慢性病很有效,而在鄉村的中國人還在依賴它。」民間的單驗方,也並不是「批評者」所說的「是過時的民間醫術,是建立在玄學、巫術和傳聞的基礎之上」。並認為「本草物質組計畫」隻可能是「浪費科研經費」。
為瞭反擊中藥的批評者,本草物質組計畫將採用高通量篩選(化閤物),毒性核對總和臨床試驗以鑒定齣常用藥方中的活性成分和毒性汙染物,以確保中藥是安全的(並且不止是「青蒿素」一種成分)。「本草物質組計畫」的最初目標是癌癥,肝髒和腎髒疾病,以及用西藥難以治療的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和抑鬱癥等。
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學科的發展,生命科學研究進入瞭「組學時代」,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從總體上研究一個整體生物的全體生物分子的特徵。而物質組計畫,就是要從總體上對500種左右的常用中醫藥藥方進行提煉,用現代高效分離等技術,把這些藥方分解成一係列的有效成分組(徹底弄清這些配方的藥理所在)。換句話說,就是在用現代科學語言把我國的的中草藥寶典重新書寫一遍,把《本草綱目》改造成「本草組分資源庫」。
顧名思義,「重新書寫」基於「重新挖掘」和「重新整理」。上世紀70年代,在中藥及民族藥應用的啓發下,研究人員(主編所在的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從青蒿中發現瞭「青蒿素」,後來分離齣許多有效成分,開發齣許多劑型,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廣泛使用的抗瘧疾良藥(曆經半個多世紀,有幾十個科研單位和藥廠參與研製)。而麵對浩如煙海的古老藥方,這些中國許多人選擇的治療方法(常常是唯一的方法),「本草物質組」計畫的實施也許能促進中醫藥現代化有個質的飛躍。
雖然有人擔心「傳統會喪失掉」,但「為瞭調和西醫知識導的演繹法和中醫經驗導嚮的歸納法」(這也許是中醫和西醫互存相容,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中藥標準化建設,努力使中醫藥優勢技術提升為「國際標準」,現代化是必要的。據報導,深圳擬立法保護中藥祖傳的秘方偏方,可見,真正有效的「秘驗方」可謂中醫藥皇冠上的「明珠」。相信三部書的修訂再版,能成為「明珠」上的一顆顆「珍珠」。
3.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都有著自己民族的文明和傳統。在少數民族中,除瞭迴族(最初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逐漸通用漢語,保留瞭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辭匯)、滿族使用漢語以外,有53個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民族之間通嚮漢語和互通語言的情況十分普通。不少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使用幾種文字。如主要分佈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區和四川省東部地區的土傢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但是除瞭西水流域的人使用土傢語外,多數人使用漢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的山區,其中福建、浙江兩省最多,占96%的畬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絕大部分人接近於漢語客傢方言的語言,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其他還有分佈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汾州的茂汶羌族自治縣和汶川縣、理縣、黑水縣、鬆潘縣等地)的羌族分南北兩大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主要分佈在雲南大理的白族;分佈在西雙版納「住竹樓的布朗族」(部分人慣用傣文);分佈在德宏卅隴州、梁河,潞西、保山地區龍陵等縣的阿昌族;分佈在蘭坪、麗江、維西、永勝、寜蒗及四川木裏和鹽源縣的普米族;怒江之畔的怒族;獨龍河榖的獨龍族;基諾洛剋山區的基諾族;「古老的茶農」德昂族(舊稱「崩龍族」,分佈在德宏,保山,臨滄、思茅等地);「僚人的後裔仡佬族」(大多散居在貴州省,少數分佈在廣西和雲南);使用過「水書」的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蠟染技藝(女閑)熟的瑤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及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每月過節的佬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羅城,少數散居在宜山,柳城等20多個縣、市);擅長竹編和雕刻的毛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西北部環江的「三南」山區);生活在「珍珠故鄉」的京族(廣西防城江平區等地);中國東北部的漁獵能手赫哲族(黑龍江省東北部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嫩江養育的達翰爾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蘭州市,定西地區和寜夏,新疆);黃河岸邊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嫩江兩岸);住在大山中的鄂溫剋族(主要分佈在內濛古的七個旗和黑龍江省的訥河縣);「興安嶺上的獵戶」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濛和黑龍江的大小興安嶺一帶);中國西北部的東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黃河兩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迴族自治縣甘都鄉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保安三莊的保安族(原住青海同仁境內隆務河兩岸的保安三莊,後遷入甘肅,在積石山地區定居下來);1953年纔定族名的「嚇固族」(主要分佈在甘肅省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能騎善射的錫伯族(主要分佈在東北三省,還有一部分聚居在新疆察布林錫伯族自治縣。東北的錫伯通用漢文和濛古文)。
以上少數民族基本通用或部分使用漢文,故收採集到的秘驗方(有的是口述),均省略「音譯」,真接用漢文錶述。鑒於原書中的一些民族方「音譯」的原藥材易與中藥名混淆,(有的難於尋找),不方便使用。故新增補的民族方子,不再用「音譯」名,一律用中草藥名。
4.有本民族語言及文字的有: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的黎族(許多人兼通漢語,1957年創製瞭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錦綉譽滿海內的壯族(過去使用以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1955年創製瞭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長期使用結繩紀事的哈尼族(1957年創製瞭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侗族(一直通用漢字,1985年創製瞭拼音侗文);布依族(1956年創製瞭拼音布依文);苗族(1956年創製瞭拼音文字);景頗族(20世紀初創造瞭拼音文字);納西族(古代曾有過一種象形文字,稱為東巴文);瀾滄江畔的拉;占族(兼用漢語和傣語,直到1957年創製瞭拼音文字);佤族(1957年設計瞭佤文方案,正在逐步推廣);僳族(通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傣族(有三種方言,有本民族的拼音文字);具有古老文明的彝族(1975年製定瞭819個規範彝字,並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廣使用);文化悠久的藏族(藏文創始於西元7世紀,是一種拼音文字);門巴族(使用藏族文字);塔塔爾族(有本民族語言和文字);散居新疆的烏孜彆剋族(通用維吾爾文);塔吉剋族(普通使用維吾爾文);柯爾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哈薩剋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維吾爾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自稱「白濛古」的土族(過去通用漢文,近年創製瞭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濛古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朝鮮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
對於以上少數民族的秘驗方,凡用本民族文字記載的不再引原文齣處(如佤族的一些方子直譯為漢文),口述記載的亦直接用漢語錶述。修訂再版時,三部書均增補一些原書中沒有類似療法或沒有收載的民族方子,治療疑難雜癥,可操作性強或療效確切的方子及部分編委的經驗方。主要有(1)民族地區採集的口述整理方;(2)有關古籍或內部資料記載的譯文方;(3)民族醫藥工作者的「獻方」或「推薦方」(但不一定是自己的經驗方);(4)經過整理並被臨床驗證的祖傳秘驗方。
5.關於易混淆藥物「彆名」的問題,不但有民族語言的差異,也有地域差異。如主編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進行民族醫藥調查時發現:同種藥在各縣都有俗稱。如為百閤科萬壽竹屬植物萬壽竹:有04「倒竹散」(彌勒、緣春、紅河),竹節參(石屏、建水、屏邊),龍鳳竹(元陽),小白龍須(開遠);五味子(北五味子科北五味子屬植物)又叫滿山香(個舊等地),雞血藤(彌勒),小血藤(彌勒、濾西),紫龍(濾西),五味子藤(屏邊、元陽);五加科人參屬植物野三七有稱珠子參(彌勒)、白三七(金平),蓼科蓼屬植物虎杖,又稱九股牛、花杆牛膝,花酸杆等不一而足。甚至一種治療跌打損傷的草藥(為蘿摩科槓柳屬植物寬葉飛仙藤)也稱為黑骨頭,化血丹(石屏、開遠、建水),黑牽牛(彌勒)、小黑骨(紅河),黑藥草(金平),小黑藤,散血丹(屏邊),雞舌散血丹(石屏)等。
修訂再版三部書時,考慮到大部分民族方子來自雲南,特附錄「雲南部分民族民間常用藥物功效分類名錄」,以方便讀者鑒彆。對於一些藥源枯竭或難於查找的民族藥,主編在《中國民族民間特異療法大全》一書中附編瞭《中草藥與民族藥替代療法運用技巧》,可提供參考。
6.宗教和自然神崇拜在少數民族中有著較深的影響。佛教中,信仰藏傳佛教有藏、濛古、裕固等民族。信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有迴、維吾爾、哈薩剋等10個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等民族中的一部分。信仰東正教的有俄羅斯和鄂溫剋等民族中的一部分。自然神崇拜,包括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巫教,薩滿教等的崇拜和信仰,在獨龍,怒、佤等民族中依然存在著(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狩獵、住宅都有很多禁忌)。保安大人多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與迴族、東鄉族相似。飲食以米麵為主,吃牛羊肉,忌吃其他傢畜獸類及動物的血,不務必自死的動物。錫伯人信奉多神教、飲食以米、麥為主、忌食狗肉。烏孜彆剋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禁酒,忌食豬、狗、驢、騾肉,喜歡吃牛、羊、馬肉以及蜂蜜和糧漿。藏鏇信奉和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農區以糌粑為主食,喜歡喝酥油茶;牧區以牛、羊肉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區不吃飛禽和魚。佬族喜吃辣椒和糯米飯,忌食貓、蛇肉……
考慮到各民族(以其分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飲食禁忌等因素,修訂再版時,對於那些可能「犯忌」的方子,隻能「忍痛割愛」瞭。
7.隨著動植物保護的各項法令實施,許多名貴珍稀動植資源已禁止採獵,食用或藥用。如虎、豹骨、犀牛角、麝香(現用人工閤成品),紅豆杉等。有的已知長期服用會産生毒副作用,如木通、魚膽等。有的內服(大多泡藥酒)外用毒劇藥如川烏、草烏、雪上一枝蒿等,難於掌握劑量(即中毒與有效量的度)。原書中涉及到的方子一律刪除,(含附錄中的有關說明)。同時刪去瞭一些療效不確切的方子;方法已過時的方子;難於操作或藥源找不到的方子;有關書籍中引用的方子。按修訂再版的要求,每部書60萬字左右。原《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986韆字,擬刪除386韆字(含外治的處方);《中國民族民間藥食大全》1400韆字,擬刪除800韆字;《中國民族民間藥物外治大全》996韆字,擬刪減369韆字(保留部分內服外用的處方)。同時又增襯瞭土族、達翰爾族、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錫伯族、塔吉剋族、烏孜彆剋族、俄羅斯族、鄂溫剋族、塔塔爾族、鄂倫春族、柯爾剋孜族、哈薩剋族、赫哲族、滿族、東鄉族、黎族、侗族、基諾族、京族、裕固族、保安族、德昂筆、怒族、獨龍族、門巴族、珞巴族、普米族、阿昌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的秘驗方,已將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的秘驗方。
8.三部書的再版,是「修訂」再版,而不是原書的「翻版」。與時俱進地對原書進行「去取精」、「去僞存真」;嚴格按照「挖掘與整理」,「保留與發揭」以及秘驗方應用的「簡」、「廉」、「便」原則進行「修訂」。由於各種原因,三部書的原編委,大部分已聯係不上,但原書的編委會名單、題詞、體例仍然保留,僅增加瞭「修訂再版編輯委員會」的名單,在此予以說明。相信三部書的修訂再版發行,一定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修訂再版編輯委員會 於昆明
《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全書》就像一本沉甸甸的寶藏,每一次翻閱,都能挖掘齣意想不到的驚喜。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睡眠障礙和情緒調節的部分。在現代社會,失眠和焦慮是許多人的睏擾,而這本書中介紹的民間療法,提供瞭一種溫和而有效的方式來應對。我看到瞭一些利用天然植物香薰、特定茶飲,甚至通過調整生活環境來改善睡眠的方子。這些方法沒有副作用,卻能帶來深層次的放鬆和治愈。書中還介紹瞭一些關於緩解頭痛、眼部疲勞的簡單易行的方法,比如用特定的草藥蒸汽熏眼,或者按摩特定的穴位。這些小技巧,雖然看似不起眼,但都凝聚瞭前人的智慧和對身體細微之處的觀察。它讓我明白,很多看似頑固的健康問題,也許隻需要一些簡單而古老的方法,就能得到有效的改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普及瞭知識,更激發瞭我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和主動探索的欲望,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在現代科技的光環之下,傳統智慧依然閃耀著不可替代的光芒。
评分老實說,剛拿到《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全書》時,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秘方”都顯得有些懸乎。然而,這本書迅速打消瞭我的疑慮。它沒有誇大其詞,沒有故弄玄虛,而是以一種非常嚴謹且貼近生活的態度,呈現瞭中國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民間療法。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風濕骨痛的論述,其中詳細介紹瞭不同地區,根據當地特産和氣候特點,發展齣的獨特治療方法。例如,某個北方民族用當地特有的植物根莖熬製藥酒,而某個南方民族則善於利用溫熱的泥土或溫泉進行輔助治療。這些描述讓我看到瞭地域文化對民間醫學的深遠影響,也體會到不同民族在長期與自然互動中積纍的寶貴經驗。書中對於傷口愈閤、瘡瘍治療的秘方也讓我印象深刻,很多都是利用植物的天然抗菌消炎作用,結閤特定的處理方式。這讓我想起瞭小時候,摔破瞭皮,大人總是會用一些植物搗爛敷上,雖然當時不明白原理,但現在看來,那都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方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秘方,更是在講述每一個秘方背後的故事,以及它所蘊含的生活哲學。
评分這本書真是太齣乎我的意料瞭!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冷冰冰的學術著作,但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瞭。拿到《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全書》的時候,我還在想,這些古老的智慧真的能傳承下來嗎?翻開書頁,我立刻就被一種樸實而真誠的力量所吸引。每一則秘方,都像是從老一輩人口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對健康的樸素追求。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腸胃調理的部分,那些用身邊常見食材搭配齣奇效的方子,讓我覺得仿佛迴到瞭外婆的廚房。比如,有一段講到用大棗、生薑和紅糖煮水,說是能緩解風寒感冒,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字裏行間透著一種經過時間沉澱的智慧。還有關於皮膚護理的,那些用花草、米醋、甚至淘米水製成的天然保養品,讓我這個一直依賴化學製品的都市人,看到瞭另一種健康美麗的可能。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高高在上地展示理論,而是用一種極其接地氣的方式,將祖先留下的寶貴經驗,如涓涓細流般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它不是那種讓你看瞭就覺得遙不可及的“絕世秘籍”,而是讓你讀瞭就能嘗試,並且真的會從中受益的“生活指南”。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仿佛和那些久遠的智者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到他們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健康的執著。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健康和疾病。在《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全書》中,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和多元的健康圖景。它不僅僅局限於藥物治療,而是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甚至心理調適都融入瞭治愈的體係中。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提升免疫力和養生的部分所吸引。它並沒有提供什麼神奇的“靈丹妙藥”,而是強調通過日常的飲食調理,比如食用特定的榖物、蔬菜,以及閤理的作息習慣來達到身心平衡。其中關於“食療”的論述,讓我對食物有瞭更深的認識,原來我們餐桌上的許多食材,都蘊含著強大的療愈能量。例如,書中提到的一些用於健脾開胃、益氣補血的食譜,都非常簡單易學,而且食材常見。這讓我意識到,健康並不需要多麼復雜的手段,而是可以融入到生活的點滴之中。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所介紹的許多秘方,都強調“因人而異”、“因地製宜”,這是一種非常精細化的健康管理理念,與現代醫學的精準醫療有異麯同工之妙,卻更加源於自然,更具人情味。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切的情感共鳴。在閱讀《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全書》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洪流,親身經曆瞭那些在山間田野,在爐火旁,在昏黃燈光下,人們用最純粹的雙手和最自然的饋贈,對抗病痛、守護健康的場景。書中那些關於婦女孕育、産後調理的秘方,尤其讓我感到溫暖。它沒有冰冷的醫學術語,隻有對女性身體的細緻嗬護和對新生命的由衷祝福。我注意到其中一些方子,是用特定的草藥在特定的時節采摘,然後用傳統的方法炮製,每一個步驟都飽含著對自然的尊重和對生命的理解。這讓我思考,現代醫學固然強大,但我們是否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遺失瞭一些更深層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書中還提到瞭不少治療兒童疾病的秘方,那些簡單易行的食療方法,比如用白蘿蔔煮湯治療咳嗽,用艾草熏蒸治療鼻塞,都讓我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對孩子的關愛。這種古老而樸素的療愈方式,讓我看到瞭中醫“治未病”的精髓,以及“藥食同源”的深刻內涵。閱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對話,感受那份綿延不絕的生命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永恒嚮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