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简介
张力群
男,汉族、民建会员,籍贯:云南罗平,1950年10月16日生于云南陆良县。当过知青,后于中西医专科(1973年,大理);中药学大专(1990年,昆明)毕业,获相应学历。研修过中文(1984年)、日语(1982年)、法律(2001年)、心理专科(2002年),获国家资格证书。曾获聘医师(1983年),药理工程师(1987年)、医药科普作家(1986年)、食品工程高级工程师(1998年)、心理谘询师(2002年)、传统医药研究员(2001年)、健康科普教授(2003年)等专业资格和职称。
社会职务:云南永安制药厂、滇中制药厂、昆明中洲制药厂筹建领导小组技术负责人(1990至1995年,借调);云南贺尔康保健品公司总工程师(1995-1997年,借调);民建中西医专科门诊部主任(2001年 ~ 2003年);云南三联物质依赖研究所所长(2002至2006年);中国药理、生理科学会会员(1982年);中国科普作协会员(198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89年);中国通讯文学会会员(1989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谘询服务公司技术二所顾问;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医学顾问;民建云南省委直属医药支部副主任,企工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服务社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兼「专家联络部」副部长。
曾受聘:四川省社科院知识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成都);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员兼理事;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联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科教中心荣誉教授;中国文化研究会传统医学专委会委员;《发现》杂志社理事(北京);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研究员兼理事(香港);加拿大传统医学会国际医事顾问兼理事;美国世界传统医药科技大学传统医学客座教授;世界中医药研究院,终身教授等。
主要工作履历和业绩:1973年至1981年在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大理)从事流行病防治研究工作,曾集体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981年调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昆明)药理室从事新药、民族药、保健品开发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与解放军35218,35201部队医院协作的中草药制剂「速效消肿液」、「枯痔萎黄液」、「皮敏灵」三项均获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任课题组长(1982年至1986年),研制投产新药「肝舒」(从民族药开发而来,详见《鸡胚的药用》和《生化制品的技术开拓》),1999年获第三届世界发明博览会暨国际荣誉评奖会铜奖。在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制药厂(1997年)参与研制中药洗浴剂「靓尔肤」、「杞菊凉茶」等产品。在所外搞技术服务,曾帮助研制保健品「主力灵」饮料,「美味鲜蒜料」食品及大蒜系列保健酒等;还为云南文山、普洱制定「三七茶剂」标准(该标准目前还在使用)和云南大叶茶的降脂,抗癌实验,为2005年后的「普洱茶」保健功能提供了实验依据。
主要论着(以出版物计):学术论文(21篇)。有6篇(参与工作)论文刊登在学报级刊物上;有15篇(第一作者)论文刊登在省级或全国性刊物上,如「胚胎素的药理研究及临床疗效初步观察」《生化药物杂志》;「云南大叶茶抗癌降脂实验《食品科学》;「云南大叶茶降脂实验观察《茶叶科学》;」三七茶剂的研究「《茶叶通报》等。
获奖学术论文(19篇,均为第一作者)。有18篇(1993年至2007年)在中国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各有关分会以及《中医杂志》社,《中华皮肤病杂志》、《中华心血管杂志》与相关制药企业联合举办的「名牌畅销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全国征文中获奖。
其中获一等奖的有:「古汉养生精」(1993年);「百年乐」(1995年);「颈复康颗粒」(2002年);「六味地黄丸」(2004年);「桂附地黄丸」(2004年)。
获二等奖的有:「双黄连注射液与丹参粉针剂」(1996年);「西瓜霜润喉片与三金片」(1996年);「胃乃安胶囊」(1999年);「迪维霜(2000年);」山香圆片「(2002年);「万爽力」(2003年);「当飞利肝宁胶囊」(2007年)
获三等奖的有:「速效救心丸」(1994年);「斯奇康注射液」(2004年)。
所有获奖论文分别载入《中医杂志》、《中国中医科技杂志》、《中华心血管杂志》、《中华皮肤病科杂志》、《中华医学临床新论》、《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全科医学研究》、《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等刊物中。有的还获第四、五、六届国际医药发展大会(泰国)医药学金奖;有的论据被《免疫中药学》等专业书刊引用。其中一篇在「董建华『胃苏沖剂』应用研讨会」全国征文中获唯一的「特别奖」,论文收载入崔月犁主编的《胃苏沖剂临床应用论文集》中(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版)。
发表医药科普作品50多篇,在《昆明卫生报》、《云南科技报》、《科学之窗》、《科普画刊》、《春城晚报》(1982年至1987年)连载的有「万家千方集」,「双週一方」,「云南民族医药见闻录」等系列作品。获奖的有:「时辰药理学」、「三月街与白族药」、「傣医的切脉和『芳雅』」「杜仲」、「春浴」等作品。其代表作「绿色的梦」收载在《医学科普作家与作品》一书中,(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出版社科专着2部:《拨开迷雾》(张力群着,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版);《走向东西亚》(第一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医药专着8部:《鸡胚的药用》(第一主编,140千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第一主编,986千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曾获1995年华北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国兽医秘方大全》(第二主编、704千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曾获1996年华北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中国民族民间药食大全》(第一主编,1400千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民族民间药物外治大全》(第一主编,996千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中西医临床用药正误大全》(主编,1200千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阿片类物质成瘾与依赖的预防与临床治疗》(第三主编,808千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民族民间特异疗法大全》(主编,1294千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主要业绩及成果简介已载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药学人物辞典》、《中华创新与发明人物大辞典》、《中华名人大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医学专家大典》(中华卷)、《中国内地名医大典》(香港国际交流出版社)。以及《世界名医大全》(中国卷)、《世界名人录》(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科技专家名录》、《中国民间名人录》、《未名作家诗人名录》、《当代诗人诗历》、《中华张氏大典》和《祖国万岁》全集,《共和国建设者》丛书,《中国着作权人档案》等传记中。
一、内科病症方
二、外科病症方
三、皮肤科病症方
四、妇科病症方
五、儿科病症方
六、眼科病症方
七、耳鼻喉病症方
八、口腔病症方
九、传染病、寄生虫病症方
十、性病病症方
十一、肿瘤病症方
十二、杂病症方
董序
中医处方,不论是经方、偏方还是秘方,自古皆随证立方,都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亦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同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多少年来,它流传于民间,而普遍地应用于临床,确实起到了治疗疾病的作用。但缘于诸多原因,迟迟未能将全国各民族民间秘方进行搜集整理出版。
鉴此,由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张力群等160余人,历时3年进行了此书的编写工作。聘请了各民族的医卫人员代表,广泛收集了各民族地区的偏方、秘方,对收集到的万余张偏方,秘方进行了筛选,悉心揣摩,反覆探究,又博览了诸家着作,互相对照,力求秘方之精深实用,确有治疗价值的秘方,均录于此书。
本书分类详细,查阅简便,文字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新颖,对药物的伍用功能及其主治疾病,寥寥数语,则将秘方的真谛叙述详尽。同时,对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医学水准和临床经验进行相互了解,对秘方遣药,帮助甚大。可见《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是一本好书,能手此一册,裨益后学,获益匪浅,所序如斯,未知然否!
(原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董建华先生为本书作序)
修订再版说明(代前言)
《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中国民族药食大全》、《中国民族民间外治大全》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在1990年至1995年期间隆重推出(由三部书的编委会各组织100多位民族医药工作者共同编纂而成)的「民族医药三部曲」。三部书均由已故「中医泰斗」董建华教授为顾问并作序;原国务院委员,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原卫生部长崔月犁、副部长胡熙明为本书题词。《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一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10多家新闻单位及香港、泰国、台湾的媒体报导了资讯。当时,北京中医学院刘燕池、颜正华、刘渡舟教授对该书给予很高评价。三部书所收集的秘验方出版后被读者应用的不少,有的还开发研制成「民族药」和医院制剂。
应广大读者的再版要求,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重视和支持下,原三部书的部分编委及新加入的同仁,重组「修订再版编辑委员会」,将原书易名为《中国各民族民间秘方全书》、《中国各民族民间药食全书》、《中国各民族民间秘方外治全书》。现将三部书修订再版的背景及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一般理解「传统医药」应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部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当然代表(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民族医院」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其中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回医药、朝鲜族医药等);「民间医药」则是蕴藏在民间的单方验方,养生习俗,草医良药和医疗方面的一技之长者。在2002年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 ~ 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中对传统医学下了确切的定义,指出「传统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传统医疗法包括药物疗法(如使用草药,动物器官和/或矿物)和非药物疗法,一些国家把传统医学称为「补充」、「替代」或「非常规」医学。显然,我国的民族医药(含民间医药)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就其医学体系的完整性(在55个少数民族中,已整理出传统医药资料的有30多个民族);继承保护的完善性(有的正在总结整理、梳理和提炼出系统的理论来,有的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单方验方和医疗经验)和现代应用的广泛性而言,也应该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提出,把中国的传统医学作为世界非物质遗产保护来申报,也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三部书的修订再版,仅办中国民族医药「继承保护的完善性」做了一点「拾遗补缺」的工作;同时,也为「现代应用的广泛性」做了一点「挖掘」、「翻译」和「推广」工作。
2.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传统医学药方是由口述代代相传的。但是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大夫」已开始编写药典,中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中药物质成分复杂,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难于被国际医药界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以「揭开中药的神秘面纱」为标题报导了中国即将启动的「本草物质组计画」和围绕该计画引发的一些争议。「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批评中医药是无法想像的,几乎就像是犯了叛国罪」(应该说是「违宪」罪)。「虽然在大城市『西医』已大体上取代了『中医』,但是许多中国人仍然相信中医药作为预防药物和治疗慢性病很有效,而在乡村的中国人还在依赖它。」民间的单验方,也并不是「批评者」所说的「是过时的民间医术,是建立在玄学、巫术和传闻的基础之上」。并认为「本草物质组计画」只可能是「浪费科研经费」。
为了反击中药的批评者,本草物质组计画将採用高通量筛选(化合物),毒性核对总和临床试验以鉴定出常用药方中的活性成分和毒性污染物,以确保中药是安全的(并且不止是「青蒿素」一种成分)。「本草物质组计画」的最初目标是癌症,肝脏和肾脏疾病,以及用西药难以治疗的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和抑郁症等。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学科的发展,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组学时代」,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从总体上研究一个整体生物的全体生物分子的特征。而物质组计画,就是要从总体上对500种左右的常用中医药药方进行提炼,用现代高效分离等技术,把这些药方分解成一系列的有效成分组(彻底弄清这些配方的药理所在)。换句话说,就是在用现代科学语言把我国的的中草药宝典重新书写一遍,把《本草纲目》改造成「本草组分资源库」。
顾名思义,「重新书写」基于「重新挖掘」和「重新整理」。上世纪70年代,在中药及民族药应用的启发下,研究人员(主编所在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从青蒿中发现了「青蒿素」,后来分离出许多有效成分,开发出许多剂型,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广泛使用的抗疟疾良药(历经半个多世纪,有几十个科研单位和药厂参与研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古老药方,这些中国许多人选择的治疗方法(常常是唯一的方法),「本草物质组」计画的实施也许能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有个质的飞跃。
虽然有人担心「传统会丧失掉」,但「为了调和西医知识导的演绎法和中医经验导向的归纳法」(这也许是中医和西医互存相容,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中药标准化建设,努力使中医药优势技术提升为「国际标准」,现代化是必要的。据报导,深圳拟立法保护中药祖传的秘方偏方,可见,真正有效的「秘验方」可谓中医药皇冠上的「明珠」。相信三部书的修订再版,能成为「明珠」上的一颗颗「珍珠」。
3.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都有着自己民族的文明和传统。在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最初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逐渐通用汉语,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辞汇)、满族使用汉语以外,有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民族之间通向汉语和互通语言的情况十分普通。不少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使用几种文字。如主要分佈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地区的土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除了西水流域的人使用土家语外,多数人使用汉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的山区,其中福建、浙江两省最多,占96%的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绝大部分人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其他还有分佈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汾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的羌族分南北两大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主要分佈在云南大理的白族;分佈在西双版纳「住竹楼的布朗族」(部分人惯用傣文);分佈在德宏卅陇州、梁河,潞西、保山地区龙陵等县的阿昌族;分佈在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宁蒗及四川木里和盐源县的普米族;怒江之畔的怒族;独龙河谷的独龙族;基诺洛克山区的基诺族;「古老的茶农」德昂族(旧称「崩龙族」,分佈在德宏,保山,临沧、思茅等地);「僚人的后裔仡佬族」(大多散居在贵州省,少数分佈在广西和云南);使用过「水书」的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蜡染技艺(女闲)熟的瑶族(主要分佈在广西及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每月过节的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罗城,少数散居在宜山,柳城等20多个县、市);擅长竹编和雕刻的毛南族(主要分佈在广西西北部环江的「三南」山区);生活在「珍珠故乡」的京族(广西防城江平区等地);中国东北部的渔猎能手赫哲族(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嫩江养育的达翰尔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兰州市,定西地区和宁夏,新疆);黄河岸边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住在大山中的鄂温克族(主要分佈在内蒙古的七个旗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兴安岭上的猎户」鄂伦春族(主要分佈在内蒙和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一带);中国西北部的东乡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黄河两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保安三庄的保安族(原住青海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的保安三庄,后迁入甘肃,在积石山地区定居下来);1953年才定族名的「吓固族」(主要分佈在甘肃省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能骑善射的钖伯族(主要分佈在东北三省,还有一部分聚居在新疆察布林钖伯族自治县。东北的钖伯通用汉文和蒙古文)。
以上少数民族基本通用或部分使用汉文,故收採集到的秘验方(有的是口述),均省略「音译」,真接用汉文表述。鉴于原书中的一些民族方「音译」的原药材易与中药名混淆,(有的难于寻找),不方便使用。故新增补的民族方子,不再用「音译」名,一律用中草药名。
4.有本民族语言及文字的有: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的黎族(许多人兼通汉语,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锦绣誉满海内的壮族(过去使用以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长期使用结绳纪事的哈尼族(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侗族(一直通用汉字,1985年创制了拼音侗文);布依族(1956年创制了拼音布依文);苗族(1956年创制了拼音文字);景颇族(20世纪初创造了拼音文字);纳西族(古代曾有过一种象形文字,称为东巴文);澜沧江畔的拉;占族(兼用汉语和傣语,直到1957年创制了拼音文字);佤族(1957年设计了佤文方案,正在逐步推广);僳族(通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傣族(有三种方言,有本民族的拼音文字);具有古老文明的彝族(1975年制定了819个规范彝字,并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广使用);文化悠久的藏族(藏文创始于西元7世纪,是一种拼音文字);门巴族(使用藏族文字);塔塔尔族(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散居新疆的乌孜别克族(通用维吾尔文);塔吉克族(普通使用维吾尔文);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维吾尔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自称「白蒙古」的土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蒙古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对于以上少数民族的秘验方,凡用本民族文字记载的不再引原文出处(如佤族的一些方子直译为汉文),口述记载的亦直接用汉语表述。修订再版时,三部书均增补一些原书中没有类似疗法或没有收载的民族方子,治疗疑难杂症,可操作性强或疗效确切的方子及部分编委的经验方。主要有(1)民族地区採集的口述整理方;(2)有关古籍或内部资料记载的译文方;(3)民族医药工作者的「献方」或「推荐方」(但不一定是自己的经验方);(4)经过整理并被临床验证的祖传秘验方。
5.关于易混淆药物「别名」的问题,不但有民族语言的差异,也有地域差异。如主编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行民族医药调查时发现:同种药在各县都有俗称。如为百合科万寿竹属植物万寿竹:有04「倒竹散」(弥勒、缘春、红河),竹节参(石屏、建水、屏边),龙凤竹(元阳),小白龙须(开远);五味子(北五味子科北五味子属植物)又叫满山香(个旧等地),鸡血藤(弥勒),小血藤(弥勒、泸西),紫龙(泸西),五味子藤(屏边、元阳);五加科人参属植物野三七有称珠子参(弥勒)、白三七(金平),蓼科蓼属植物虎杖,又称九股牛、花杆牛膝,花酸杆等不一而足。甚至一种治疗跌打损伤的草药(为萝摩科槓柳属植物宽叶飞仙藤)也称为黑骨头,化血丹(石屏、开远、建水),黑牵牛(弥勒)、小黑骨(红河),黑药草(金平),小黑藤,散血丹(屏边),鸡舌散血丹(石屏)等。
修订再版三部书时,考虑到大部分民族方子来自云南,特附录「云南部分民族民间常用药物功效分类名录」,以方便读者鉴别。对于一些药源枯竭或难于查找的民族药,主编在《中国民族民间特异疗法大全》一书中附编了《中草药与民族药替代疗法运用技巧》,可提供参考。
6.宗教和自然神崇拜在少数民族中有着较深的影响。佛教中,信仰藏传佛教有藏、蒙古、裕固等民族。信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等民族中的一部分。信仰东正教的有俄罗斯和鄂温克等民族中的一部分。自然神崇拜,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巫教,萨满教等的崇拜和信仰,在独龙,怒、佤等民族中依然存在着(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狩猎、住宅都有很多禁忌)。保安大人多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与回族、东乡族相似。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肉,忌吃其他家畜兽类及动物的血,不务必自死的动物。钖伯人信奉多神教、饮食以米、麦为主、忌食狗肉。乌孜别克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禁酒,忌食猪、狗、驴、骡肉,喜欢吃牛、羊、马肉以及蜂蜜和粮浆。藏旋信奉和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吃飞禽和鱼。佬族喜吃辣椒和糯米饭,忌食猫、蛇肉……
考虑到各民族(以其分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饮食禁忌等因素,修订再版时,对于那些可能「犯忌」的方子,只能「忍痛割爱」了。
7.随着动植物保护的各项法令实施,许多名贵珍稀动植资源已禁止採猎,食用或药用。如虎、豹骨、犀牛角、麝香(现用人工合成品),红豆杉等。有的已知长期服用会产生毒副作用,如木通、鱼胆等。有的内服(大多泡药酒)外用毒剧药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难于掌握剂量(即中毒与有效量的度)。原书中涉及到的方子一律删除,(含附录中的有关说明)。同时删去了一些疗效不确切的方子;方法已过时的方子;难于操作或药源找不到的方子;有关书籍中引用的方子。按修订再版的要求,每部书60万字左右。原《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986千字,拟删除386千字(含外治的处方);《中国民族民间药食大全》1400千字,拟删除800千字;《中国民族民间药物外治大全》996千字,拟删减369千字(保留部分内服外用的处方)。同时又增衬了土族、达翰尔族、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钖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塔塔尔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赫哲族、满族、东乡族、黎族、侗族、基诺族、京族、裕固族、保安族、德昂笔、怒族、独龙族、门巴族、珞巴族、普米族、阿昌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秘验方,已将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秘验方。
8.三部书的再版,是「修订」再版,而不是原书的「翻版」。与时俱进地对原书进行「去取精」、「去伪存真」;严格按照「挖掘与整理」,「保留与发揭」以及秘验方应用的「简」、「廉」、「便」原则进行「修订」。由于各种原因,三部书的原编委,大部分已联系不上,但原书的编委会名单、题词、体例仍然保留,仅增加了「修订再版编辑委员会」的名单,在此予以说明。相信三部书的修订再版发行,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修订再版编辑委员会 于昆明
《中国各民族民间秘方全书》就像一本沉甸甸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惊喜。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睡眠障碍和情绪调节的部分。在现代社会,失眠和焦虑是许多人的困扰,而这本书中介绍的民间疗法,提供了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我看到了一些利用天然植物香薰、特定茶饮,甚至通过调整生活环境来改善睡眠的方子。这些方法没有副作用,却能带来深层次的放松和治愈。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关于缓解头痛、眼部疲劳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用特定的草药蒸汽熏眼,或者按摩特定的穴位。这些小技巧,虽然看似不起眼,但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对身体细微之处的观察。它让我明白,很多看似顽固的健康问题,也许只需要一些简单而古老的方法,就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普及了知识,更激发了我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在现代科技的光环之下,传统智慧依然闪耀着不可替代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拿到《中国各民族民间秘方全书》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些古老的智慧真的能传承下来吗?翻开书页,我立刻就被一种朴实而真诚的力量所吸引。每一则秘方,都像是从老一辈人口中娓娓道来的故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对健康的朴素追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肠胃调理的部分,那些用身边常见食材搭配出奇效的方子,让我觉得仿佛回到了外婆的厨房。比如,有一段讲到用大枣、生姜和红糖煮水,说是能缓解风寒感冒,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字里行间透着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还有关于皮肤护理的,那些用花草、米醋、甚至淘米水制成的天然保养品,让我这个一直依赖化学制品的都市人,看到了另一种健康美丽的可能。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高高在上地展示理论,而是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祖先留下的宝贵经验,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就觉得遥不可及的“绝世秘籍”,而是让你读了就能尝试,并且真的会从中受益的“生活指南”。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仿佛和那些久远的智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执着。
评分老实说,刚拿到《中国各民族民间秘方全书》时,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秘方”都显得有些悬乎。然而,这本书迅速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夸大其词,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以一种非常严谨且贴近生活的态度,呈现了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疗法。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风湿骨痛的论述,其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特产和气候特点,发展出的独特治疗方法。例如,某个北方民族用当地特有的植物根茎熬制药酒,而某个南方民族则善于利用温热的泥土或温泉进行辅助治疗。这些描述让我看到了地域文化对民间医学的深远影响,也体会到不同民族在长期与自然互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书中对于伤口愈合、疮疡治疗的秘方也让我印象深刻,很多都是利用植物的天然抗菌消炎作用,结合特定的处理方式。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摔破了皮,大人总是会用一些植物捣烂敷上,虽然当时不明白原理,但现在看来,那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秘方,更是在讲述每一个秘方背后的故事,以及它所蕴含的生活哲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健康和疾病。在《中国各民族民间秘方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多元的健康图景。它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而是将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甚至心理调适都融入了治愈的体系中。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提升免疫力和养生的部分所吸引。它并没有提供什么神奇的“灵丹妙药”,而是强调通过日常的饮食调理,比如食用特定的谷物、蔬菜,以及合理的作息习惯来达到身心平衡。其中关于“食疗”的论述,让我对食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我们餐桌上的许多食材,都蕴含着强大的疗愈能量。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用于健脾开胃、益气补血的食谱,都非常简单易学,而且食材常见。这让我意识到,健康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手段,而是可以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所介绍的许多秘方,都强调“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是一种非常精细化的健康管理理念,与现代医学的精准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更加源于自然,更具人情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切的情感共鸣。在阅读《中国各民族民间秘方全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洪流,亲身经历了那些在山间田野,在炉火旁,在昏黄灯光下,人们用最纯粹的双手和最自然的馈赠,对抗病痛、守护健康的场景。书中那些关于妇女孕育、产后调理的秘方,尤其让我感到温暖。它没有冰冷的医学术语,只有对女性身体的细致呵护和对新生命的由衷祝福。我注意到其中一些方子,是用特定的草药在特定的时节采摘,然后用传统的方法炮制,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理解。这让我思考,现代医学固然强大,但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遗失了一些更深层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书中还提到了不少治疗儿童疾病的秘方,那些简单易行的食疗方法,比如用白萝卜煮汤治疗咳嗽,用艾草熏蒸治疗鼻塞,都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对孩子的关爱。这种古老而朴素的疗愈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医“治未病”的精髓,以及“药食同源”的深刻内涵。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对话,感受那份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