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故事,
一个在塔利班统治下振兴家园的奇蹟。
前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记者Gayle Lemmon费时数年现场报导,
深入而彻底地揭露了阿富汗人不为人知的日常生活。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多重领域的边界,包括文化的、地理的、知性的,以及最重要的,情感的。」──穆罕默德.伊尔艾朗(Mohamed El-Erian).《大冲撞》(When Markets Collide)作者
这是一个战争的故事,也是一个姊妹情深、携手奋斗的故事……
塔利班来了!
战火中的喀布尔,贫困,凋零,颤慄。
妇女们被迫罩上覆盖全身的「帢儿锥」(chadri),
从此不得随意外出购物、工作、上学。
面纱外的世界,再也容不下她们的青春梦想。
五个立志守护家园的小姊弟,决心扛起一家生计,
从家中客厅开始,一针一线,缝制出足以造福故乡的时装王国。
「卡蜜拉.赛迪基扣人心弦的故事,充分显示,为一己之所爱,我们甘愿付出一切。」──Greg Mortenson.author of Three Cups of Tea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默默无声的英雌,她们对抗苦难,她们锲而不舍,她们为人们创造了希望。《塔利班与女裁缝》就是在为这些伟大的女性发声。本书保证令你为之动容,并展现了阿富汗难为外人所知的一面。」──Angelina Jolie
《塔利班与女裁缝》主角卡蜜拉的父亲相信,教育是改变一切的开始,他确实有远见,因为卡蜜拉就是证明。
伊斯兰世界践踏女权众所皆知,但这不表示她们都是脆弱的受害者,在本书《塔利班与女裁缝》中,阿富汗的女人虽仍是受迫害的一群,但是她们凭本事走出来的路却是充满希望的。
英美联军从塔利班政权解放阿富汗后,正在就读哈佛商学院的ABC前记者盖儿.雷蒙到阿富汗为《金融时报》进行採访研究,主题是为支撑家计而从商的穆斯林女子。结果她找到了卡蜜拉.席迪奇(Kamela Sediqi),一位以缝制衣服起家的女性企业家。本书就是记述卡蜜拉成为商场女强人的故事。
当塔利班大军进佔喀布尔,一夕之间,卡蜜拉的人生为之改写。结束了内战期间进修的教育学位──对任何阿富汗女孩来讲,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紧接着,卡蜜拉却遭到了禁足,不准继续深造,只能关在家里。父兄相继流亡国外之后,卡蜜拉扛起了五个弟妹的生计。凭着勇气与决心,拿起针线,她一手创造了一个生意兴旺的事业。
美国继续增兵阿富汗,喀布尔的和平仍然遥遥无期,《塔利班与女裁缝》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闻所无法告诉我们的阿富汗。这是一个战争的故事,也是一个姊妹情深携手奋斗的故事。卡蜜拉的经历鼓舞了人心,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个时代一个最重要的政治及人道议题有了新的看法。
作者简介
盖儿.雷蒙 Gayle Tzemach Lemmon
现任外交关系委员会妇女及外交政策中心﹝Women and Foreign Policy Program at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员兼副主任。二○○四年,Gayle离开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部,进入哈佛修企管硕士,并开始写作战乱及战后地区的女性创业商人,包括阿富汗、波士尼亚及卢安达。这方面的作品先后发表于《纽约时报》全球版、《金融时报》、《国际前锋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NN.com及Daily Beast,并经世界银行及哈佛商学院出版。曾任西班牙傅尔布莱特访问学者﹝Fulbright Scholar﹞及德国罗伯波西基金会研究员﹝Robert Bosch Fellow﹞,精通德语、西班牙语、法语,略通达利语。现居加州洛杉矶,写作《塔利班与女裁缝》期间,服务于PIMCO投资管理公司。国际妇女新领导圈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s New Leaders Circle﹞及生命之声洛杉矶领导委员会﹝Vital Voice Los Angeles Leadership Council﹞之成员。
译者简介
邓伯宸
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获中国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
译作有《影子大地》、《孤独的聆赏者》、《族群》、《绿色全球宣言》、《邱吉尔的黑狗》、《美的滥用》、《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生活之道》、《男子气概》、《德蕾莎修女教我的事》等,皆由立绪文化出版。
推荐评论
作者识
前言
1 消息传来,一切都改变了
2 道别时刻
3 同心编织未来
4 进军市场
5 主意有了,但行得通吗?
6 正式开课
7 意外的婚礼
8 新的机会
9 来自夜空的威胁
后记
前言
第一次接触阿富汗,是在二○○五年一个严寒的冬天凌晨,当时,刚结束两天的旅行,从波士顿经伦敦飞抵杜拜。整个晚上待在杜拜第二航站,等候阿里亚纳航空公司早上六点三十分飞往喀布尔的班机,由于太过焦虑,无法入眠,整个人头昏眼花。航空公司要求旅客提前三个小时抵达,本来打算找家旅馆落脚的,因此也就变成多余了。巨大的黑色航班公告栏上打出黎明前起飞的目的地:克拉蚩(Karachi)、巴格达、坎达哈(Kandahar)、卢安达,读起来宛如这个世界上化外热点地区的一览表。我知道自己是机场里面唯一的女性,在没有什么装设布置的第二航站里,靠在角落的窗台上,等待手机充好电,尽量不让自己引人注意,但每有男人经过──身着宽松的沙里卡密兹(Shalwar kameez),手推银色行李车,车上堆得老高的行李,用咖啡色的宽带子綑绑着──我还是感觉得到他们疑惑的眼光。心里嘀咕着,他们一定觉得奇怪,半夜凌晨三点,一个年轻女人独自在这里搞什么名堂?
说老实话,我自己也觉得怪。闪进空荡荡但刚清洁过的女用洗手间,把在波士顿穿上的那一身行头:灰色的套头衫、卡瑟牛仔裤(Kasil jeans)和英国牌子的褐色皮长靴,换成一条宽松的黑长裤、黑色长袖T恤、黑色雅洛梭鞋(Aerosoles)和黑色袜子,唯一不黑的,是一件宽松的铁锈色毛线衣,在麻州剑桥一家新时代(New Age)水晶店购得。再拿出朋友艾丽亚(Aliya)借我的那条黑色羊毛围巾,按照她教的,勉为其难地往头上肩上随意一套。当时,我们还在几万公里外,坐在她哈佛商学院宿舍里的绒布沙发上。如今,二十五个小时之后,独自一人在杜拜机场没有半个人影的洗手间里,又拨又弄,十几个来回,自己才勉强觉得满意。看着镜里的人,几乎认不出来了。「好啦,可以了。」大声朝着镜中忧心忡忡的人说:「这趟旅行一定很棒。」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样,橡皮鞋跟一转,走出女生洗手间。
八个钟头之后,走下金属梯子,来到喀布尔国际机场的临时停机坪上,阳光灿烂,扑鼻的是冬天空气的冷冽,清新但带着点烟气。拖着橘红色行李箱,又要顾好艾丽亚的羊毛围巾,一路跌跌撞撞,每走几呎就要停下来调整面罩。没有人告诉过我,走动时要固定好面罩竟然那么难,更何况还拖着沉重的行李。周围的那些女人那么优雅,她们是怎么做到的?想要学她们,反倒显得可笑,彷彿外来的番鸭,摇摇摆摆于土生土长的天鹅之间。
机场是一九六○年代的风格,等了一个小时,看着仍然丢在跑道边的俄罗斯坦克骨架,不免满腹疑惑,苏联离开阿富汗,那可是好几十年前的事了。迅速通过护照查验,没有意外。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我心里想。一走出海关,周围的人便朝着不同的方向一哄而散,方向感十足,只有我四顾茫然。突然之间,胃里一阵剧烈的抽搐,我了解,自己既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何去何从。前往遥远而危险的地方,新闻记者通常都有「地陪」,也就是有个当地人,或男或女,帮着打点行程、採访、食宿。我的呢?一个名叫莫哈麦得的年轻人,连个影子都没看到。胡乱翻着皮夹,找他的电话号码,又无助又害怕,却要装出一副冷静沉着。他到哪里去了?我问自己。他在电子邮件中答应了一个美国人,美国广播公司以前的一个新闻制作人,说他会到机场接机,难道他忘记了?
最后,总算在皮包底下摸出一张皱兮兮的纸,上面写着他的手机号码,但却又没法打给他。自己的那支英国手机,我可是老老实实地充满了电,但到了喀布尔,伦敦的SIM卡却不管用,真是白忙一场。
十分钟过去,二十分钟过去,始终不见莫哈麦得。我不禁想,搞不好五天之后我人还卡在喀布尔机场里面。眼看阿富汗人都高高兴兴涌出了玻璃大门,孤独感油然而生,更胜于清晨三点在杜拜的第二航站。这时候,唯一能让我稍微感到安心的,是机场前绕着庞大北约坦克巡逻的英国士兵。心想,万一碰上了最坏的情况,我还可以向那些老英求救。一辆停在机场前的坦克居然可以安定人心,这我还是从来没想过的。
最后,看到一名男子,约莫二十来岁,留胡子,在机场前门的角落摆了小摊,贩售电话卡、糖果和果汁,我赶忙掏出一张五元美钞,笑盈盈地用英语问,是否可以借用他手机。他微笑着把手机递过来。
「莫哈麦得。」我大声喊叫,确定他听得到我。「哈啰,哈啰,我是盖儿,美国记者,人在机场,你在哪里?」
「哈啰,盖儿。」语调平静。「我在停车场,已经来两个钟头了。我们不能太靠近,因为安全考量。跟着人群走就对了,我会等妳。」
啊,安全考量,我怎么会没有想到。
推着超载的银色行李车,走了两个足球场那么远到停车场,距北约坦克和英国士兵足足有一哩之遥。
「欢迎来到喀布尔。」他一把抢过我为这趟旅行刚买的绿色艾迪宝尔(Eddie Bauer)行李袋,里面塞得满满的,有头灯,有长衬裤和毛毯。我心想,像我这种傻乎乎的老外,莫哈麦得在机场一定接过不少。他曾经和新闻记者工作多年,本身也是新闻工作者。我的一个朋友,任职伦敦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坚持要我非僱用他不可,因为,她信任他的专业、经验与可靠,这些正是我最需要的;因为在二○○五年冬天的喀布尔,只要一次偶发的火箭弹攻击与爆炸,就足以升高成为一场暴乱。那一刻,对于她的帮忙,我还真是感激莫名。
虽说是阿富汗的首善之区,街上却乱成一团,拄着枴杖的截肢者、拼凑的汽车、驴子、双轮燃料拖车,加上联合国的休旅车,无不争先恐后,没有交通号志,只有一个半吊子的警察在指挥。喀布尔污浊的灰黄空气,更是任何东西都不放过,包括肺、毛衣、头巾与窗户。数十年的战争打下来,从树木到排水系统,一切摧毁无遗,只留下一堆遗毒。
这样蛮荒的都市,我还是头一次见识到。驾驶人非把车头跟我们的蓝色丰田逼近到只剩两吋才疾速切入他们的车道。和我们一同塞在交通的大打结中,不论什么车,丰田、三阳、宾士,车上的阿富汗音乐都开得震天价响。整个城市,喇叭声响得震耳欲聋。肩上松垮垮挂着毛毯的白发老人,信步走过车前,完全无视于来车,使交通为之停顿。这种无政府状态的大混乱,很明显地,他们都习以为常了,这才是喀布尔嘛。
但我可不行。我还是个新手。
那时候,我在哈佛商学院修企管硕士,念到第二年,正逢寒假。
新闻一直都是我的最爱,成年以后,大部分时间待在美国广播公司政治组,但一年前,也就是三十岁那年,我却放弃了总统大选的採访工作,给自己来了个重大转变,决心追求自己对国际事务发展的兴趣。当时,我清楚知道,如果再不离开,机会从此不再。于是,我跳脱了华盛顿特区那个温暖的茧,进入研究所,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个充满故事性,还没有人做过的题目。至于故事,则是要和这个世界息息相关的。
在我所关心的议题中,其中之一是:妇女在战乱地区从事的商业经营与管理。亦即一种通常发生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冲突核心地区,需要特殊勇气而又鼓舞人心的创业活动。
我的调查从卢安达开始。在那儿,我针对妇女为自己及别人创造商业机会,并在国家重建中扮演重要角色做第一手观察。一九九四年的灭族大屠杀刚结束,妇女佔卢安达公民数的四分之三,十年之后,也还是佔多数。首都基加利(Kigali)的国际组织官员──都是男性──告诉我,根本没有故事,在卢安达,妇女连小企业都没有,充其量只是做些小生意,在路边摆个摊子,卖些水果和手工艺品,根本没什么利润。但我的报导显示他们错了。我发现,有的妇女拥有加油站,有的经营旅馆。我访问的水果商则说,她们的酪梨和香蕉销往欧洲,一週两次。不久之后,我在《金融时报》发表一篇报导,介绍了几位我认识的商人,都是最成功的创业者,包括一名卖篮子的女性企业家,客户是纽约着名的连锁百货梅西百货公司(Macy's)。
只不过几个月之后,我到了喀布尔,同样也是为《金融时报》撰稿,报导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在塔利班接掌政权后,新一代的阿富汗妇女冒出头了。同时,我承诺为一个个案研究找一个主人公,来年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材 。我以前的网路新闻同事都试着帮我准备喀布尔之行,把他们的关系跟我分享,为我铺路,但我到了才了解,对于这个国家,我知道的实在太少。
我所拥有的,不过是那股追求故事的热望而已。
说到战争及其所造成的创伤,无可避免地,绝大部分的故事都聚焦于男人,包括士兵、返乡的退伍军人、政治人物。我想要知道的是,对于那些被遗弃的人──纵使世界已经分崩离析,但仍然要走下去的那些女人──战争究竟是什么样子。战争重新打造了女人的人生,迫使她们,往往都是出其不意──完全没有准备好──就变成了赚取面包的角色。为了负担家人的生计,她们想方设法养活自己的孩子乃至社区。但她们的故事却少有人讲述。我们总是因循旧习,把妇女看成是战争的牺牲品,值得一洒同情之泪,而不是韧性十足,希望赢得人们尊敬的存活者。我所要改变的就是这种情形。
为了寻找这样的故事,我来到喀布尔。继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的恐怖攻击之后,美国与阿富汗军队联手驱逐了塔利班,阿富汗妇女困苦的境遇也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四年前,在一个禁止女人上学上班的国家,她们是从什么样的事业上出发。自波士顿启程,随身带了四页纸,不空行打好字,用钉书针钉上,上面是用得上的人名和电子邮件信箱,全都是几个星期下来,与电视记者、平面媒体新闻工作者、哈佛的朋友以及当地救援人员交换意见所得来的。
和莫哈麦得讨论採访的构想。在新闻工作者常下榻的饭店里,餐厅空荡荡的,几杯茶过后,我问他是否知道任何经营自己生意的女性。他笑了起来。「妳知道的,在阿富汗,男人从不过问女人的事。」但略微思索之后,他抬起眼睛看着我,承认有,他曾经听人说过,喀布尔的确有几个妇女在做自己的生意。我希望他不是随便说说。
随着日子过去,我追踪了几个可能人选,但都没有结果。在我所获得的人名当中,许多妇女都是从事非政府组织工作,根本和做生意无关。事实上,据我所知,国际社会在二○○二年首次大举进入阿富汗时,登记成立非政府组织比成立公司容易得多。诱因其实早就存在了。在华盛顿和喀布尔,美国的官员一直都在帮助阿富汗的女性商人,为她们举办公开活动,甚或砸下数百万美元的政府经费,但在这里,我拚了命想要找的并不是这一类的女性,而是一个靠自己本事站起来的创业者。她们一定在哪个角落里,问题是,我是不是找对了地方呢?
我的时间快用完了,开始担心自己恐怕要空手而回,让《金融时报》和我的哈佛教授失望了。最后,一位曾经和纽约非营利组织企业和平理事会(Bpeace)合作过的妇女告诉我,有一名年轻的女裁缝,名叫卡蜜拉.赛迪基(Kamila Sidiqi),已经转型成为连锁企业,不仅经营自己的公司,而且是在年仅十几岁时,在塔利班时期那种完全不可能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展了自己的生意。
干记者那种全身细胞都动员起来的兴奋,这下子我全感觉到了,冲新闻的肾上腺素升起,那可是新闻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想想看,一个身穿袍服赚面包的女人,居然在塔利班的高压统治下开创了一个事业,是何等了不起呀!和大部分外国人一样,照我自己的想法,在塔利班统治的岁月中,阿富汗的妇女无非是无限期软禁的囚犯,既安静又听话。我着迷了,急着想要了解更多。
挖掘得越多我就越加了解,在塔利班统治时期,有不少年轻妇女都在创业,卡蜜拉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在战争及恶政的高压下,喀布尔的经济崩溃,迫于赚钱养家的压力,她们把小本经营变成了大契机,在法律的边缘下求生存。就和全世界的妇女一样,为了家人,她们永远可以闯出一条路子,知道如何使之运作,乃至如何使之兴旺起来。
有些妇女在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工作,通常都是从事妇女保健方面的事务,也是塔利班政权容许继续运作的。医生既然还在行医,同样地,协助妇女学习卫生保健的女性也可以。有的人则在地下学校教学,教导女孩与妇女,课程从微软视窗到数学、达利语(Dari,译註:一种在阿富汗使用的伊朗方言)以及可兰经,无所不包。这些学习班遍布整个喀布尔,有的是在私人家里开课,有的更好些,设在塔利班准许的安全地带──妇女医院。但妇女永远都要提心吊胆,只要有人跑来警告,说神学士来了,上课马上就要停止。另有一些人,例如卡蜜拉,开办家庭企业,冒着极大的危险为自己的产品寻找买主。尽管行业各异,这些妇女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的工作关系到家人的生存或是温饱,而且她们都是自食其力。
所有这些英雌的故事,从来没有人详细叙述过。塔利班统治之下,妇女遭遇的痛苦与绝望,倒是不乏感人的日记,塔利班衰落之后,有关妇女创造新机会的励志书籍也不少;但这一类故事不同,其所谈的是,在外界遗忘她们时,阿富汗的妇女是相互扶持的。她们的国家贫穷破碎,完全没有外来的援助,但她们自立自强,帮助邻里,重新打造了她们自己的前途。
卡蜜拉就是这一类的年轻妇女,从她对今日阿富汗人的持续影响来看,她的工作可以说是最具有创见的。从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变动轨迹,先是塔利班士兵在她家门前的街道上巡逻,之后将近十年的时间,则是美国不断地派兵进驻。同时,她也让我们注意去观察,过去十年的小小进步,对阿富汗妇女来说,究竟会是一个新的开始,还是外国人所造成的一种反常现象。
决定要写卡蜜拉很容易,但真要做起来却不然。访问卡蜜拉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那几年中,当地治安每下愈况,自杀炸弹和火箭弹攻击的频率与威力俱增,喀布尔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到了最后,这些事情变得既复杂又相互牵扯,每一次下来,都足以把喀布尔市民钉在家中和办公室里,一钉就是好几个小时。即使是一向随遇而安的莫哈麦得,偶尔也会变得神经兮兮,把他妻子那条伊朗款式的黑色头巾带来给我,好让我看起来更「在地」一点。每次事情过后,我都会打电话给我先生,告诉他一切平安,叫他别太在意谷歌快讯(Google Alert)中有关「阿富汗的」坏消息。同时,整个喀布尔的水泥墙也越来越高,四周的铁丝网越来越密。在喀布尔,我和每个人一样,学会如何在每次进入建筑物时,应付武装警卫和多重安全检查。暴徒与叛乱分子开始从家里或汽车绑架外国新闻工作者及援助工作人员,有时候是要钱,有时则是为了政治目的。听到攻击与可能发生攻击的传言时,新闻界的朋友和我会花好几个小时交换讯息,当附近地区的安全亮起红灯时,我们会互相通报,避免当天前往。有一天下午,做完密集的访问,我接到美国大使馆打来的一通关切电话,问我是不是前天遭到绑架的美国作家。我向他们确认不是。
这种恶化的情况使我的工作变得复杂起来。在塔利班时期,和卡蜜拉一起工作的阿富汗女孩,由于担心她们的家人和老板,对外国人的拜访有所顾忌,变得越来越紧张。有些人听到同事的过度渲染,吓到了,干脆就加以拒绝。「难道妳不知道塔利班要回来了?」一名年轻女子紧张兮兮地小声问我。当时,她是为联合国工作,但却把塔利班时期她为非政府组织工作时所碰到的情形告诉我。「他们什么都知道。」她说:「如果我丈夫知道我跟妳讲话,就会和我离婚。」
碰到这一类的问题,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但一定尽自己所能保护我的受访者及自己,在穿着上,我甚至比周遭的阿富汗妇女还要保守;我戴的头巾都是自己的,是我在加州安纳罕(Anaheim)一家伊斯兰服装店所购置;此外,我还学习说达利语。每次抵达商店或办公室要做访问时,我尽可能保持沉默,让莫哈麦得代替我和安全警卫及接待人员打交道。我明白,自己越是不显眼,我们每个人也就越安全。
在一次採访过程中,正好碰到联合国一处招待所在清晨时分遭到攻击,五名联合国的员工死亡。此后许多个夜晚,连邻居的猫走过屋顶上的塑胶板,我都以为是有人要侵入,会立刻跳下床穿上拖鞋。一个朋友甚至半开玩笑地建议,我大可在屋里准备一支AK-47,以备不时之需。我立刻就同意了,但我的室友却表示担心,除我的用枪经验不足不说,这样一来,只怕会弄巧成拙,产生的危险将更大。
卡蜜拉和她的姊妹们也担心我的安全。
「妳难道不担心吗?妳的家人怎么说?」卡蜜拉的姊姊玛莉卡(Malika)问我。「现在在这里,对外国人而言是极危险的。」
我提醒她们,更糟的日子她们都走过来了,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工作,为什么我就要呢?她们虽然不服气,但知道我是对的;塔利班统治的岁月虽然危险,她们却锲而不舍,没错,她们不得不这样,但更重要的是,她们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的。我又何尝不是!
我坚持留在喀布尔,加上以后两年每年都回来,赢得了她们的敬重,也加强了我们的友谊。另一方面,对卡蜜拉家人的了解越多──她们对服务与教育的奉献,以及想要为国家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也使我对她们的评价更为增高,鞭策自己不可辱没了她们所立下的典范。
久而久之,卡蜜拉的家人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姊妹帮助我学习达利语,另一个特地为了我这位吃素的美国客人,用米饭、花椰菜和马铃薯准备传统的阿富汗餐点。傍晚我要离去时,她们坚持先去查看我的车是不是还在外头,等确定无误了,才让我穿鞋走人。在她家客厅,我们一同喝茶,吃小点心、一种叫菟特(toot)的北方干莓,度过了许多个下午。不工作的时候,我们东扯西拉,谈丈夫、政治,以及在阿富汗美其名安全的「时局」。卡蜜拉的几个外甥女刚会走路,可爱得不得了,我们拉着她们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还有,我们彼此关心。
在喀布尔,我所看到的是一种我所从未见的姊妹之情,其中满是体谅、欢笑、无畏、对世界的好奇,还有最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认识卡蜜拉的第一天,我就看出来了:这个年轻女性全心全意地相信,由自己的事业起步,再帮助别的妇女同样去做,于保全这个饱经忧患的国家将会有所贡献。身为新闻工作者,我有必要弄清楚:这样的一种热情,这样的一种使命,究竟是从何而来?还有就是,对于阿富汗的前途以及美国的参与其中,卡蜜拉的故事到底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接下来,就听我讲故事并回答这些问题吧。
「塔利班与女裁缝」。这书名,立刻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在台湾,我们距离阿富汗千里之遥,对于「塔利班」的印象,大多来自新闻画面,是沉重、是压迫,也带着一丝神秘。而「女裁缝」,却是如此贴近生活,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是关于手艺,关于创造,关于女性的日常。将这两个元素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我忍不住想象,这个女裁缝,她的生活是怎样的?她是在塔利班严酷的统治下,用她的针线默默地维系着自己的生计,还是,她在用她的技艺,缝制着某种形式的希望,甚至是暗藏的反抗?这本书会不会描绘出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生存图景,展现出个体在极端政治环境下的坚韧与智慧?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去理解一个我所不熟悉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去看见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被忽视的个体生命的光芒。
评分「塔利班与女裁缝」。这个书名,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在台湾,我们习惯了相对多元和自由的环境,所以「塔利班」这个词,更多的是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带着一种遥远、冲突和压迫的意味。而「女裁缝」,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代表着手艺、精巧,以及女性日常的劳动。将两者结合,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故事里,「女裁缝」的角色是怎样的?她如何在塔利班的统治下,用她的针线,维系着自己的生存,还是,她正在以某种方式,用她的技艺,表达着不屈?她的每一个针脚,是否都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在那个遥远国度,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个体所经历的挣扎与抗争。它是否能让我看到,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个体的勇气,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依然能够闪耀?
评分「塔利班与女裁缝」。这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性,让我这个在台湾习惯了安逸生活的读者,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对「塔利班」的认知,大多源于新闻报道,是遥远、是冲突、是某种程度上的压迫。而「女裁缝」,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词汇,它代表着手艺、精巧,以及女性的日常劳动。将这两个极端的词语并置,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我开始猜测,这个故事的内核是什么?是否是一位女性,在塔利班统治的严酷环境下,用她的针线,缝合破碎的生活,或者,她是否在用她的技艺,传递着某种微弱的反抗信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我所不熟悉的世界,去感受那种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压力,去理解那些在压迫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它会不会让我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个体依然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尊严,去守护希望?
评分这书名,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塔利班与女裁缝」。光是这两个词的组合,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在台湾,我们或许对塔利班的印象大多来自于新闻画面,是遥远的、陌生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但「女裁缝」这个意象,却是如此的贴近生活,是关于手艺,是关于创造,是关于女性的日常。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我忍不住去想象,这是否是一部关于女性在极端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故事?她的针线,缝合的是破碎的生活,还是缝制着不屈的灵魂?她的每一个针脚,是否都暗藏着对自由的渴望?又或者,她只是在极端的压力下,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一丝属于自己的尊严和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被压迫的国度,去感受那里的空气,去倾听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它会不会揭示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穿透重重阴影?我想,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个体命运的刻画,关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可能。
评分「塔利班与女裁缝」,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谜语,让我这个在台湾习惯了相对自由和多元社会环境的读者,感到无比的着迷。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告诉你情节的书名,而是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开始联想,这个「女裁缝」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她缝制的会不会是某种象征?是破碎的希望,还是暗藏的反抗?她的双手,是正在编织着对抗压迫的无形之网,还是在绝望之中寻找一丝尊严和存在感?而「塔利班」,这个词汇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沉重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它代表着一种集权,一种对个人自由的剥夺,一种对女性权利的压制。那么,一个「女裁缝」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甚至可能进行某种形式的抵抗?这本书会不会描绘出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生存图景?它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极端的社会状态下,个体的韧性与抗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一些固有的认知,去理解那些在遥远国度,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生活着的人们。
评分「塔利班与女裁缝」,这书名在我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充满对比的画面。一方面是沉重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压迫,另一方面是看似微小却充满生机的个人技艺。在台湾,我们可能很难真正体会那种在极端意识形态下生活的感受,但「女裁缝」这个角色,却能立刻拉近我们与故事的距离。她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在时代的洪流中,用她灵巧的双手,试图缝合破碎的生活,或者,用她独特的方式,为自己,也为他人,争取一丝喘息的空间。塔利班的符号,代表了外部的巨大压力,而裁缝的技艺,则象征着内在的坚韧和创造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出引人深思的叙事。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下,个体依然拥有选择和抵抗的力量?它是否能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关于女性的勇气、智慧和生存之道?我非常期待,能够借由这本书,去理解一个我所不熟悉的世界,去看见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生存和闪耀的个体光芒。
评分这本书名,光是「塔利班」这三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一丝不安。我们身处台湾,虽然地理上距离阿富汗遥远,但「塔利班」这个名字,却像是现代新闻报导里的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时常在脑海中浮现,与压迫、冲突、失落的自由等词语紧密相连。而「女裁缝」这个词,又带来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对比,裁缝,是手艺,是精巧,是创造美,是赋予衣物生命的工作。将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放在一起,本身就充满了叙事的张力,让我不禁开始猜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个故事?是关于生存的挣扎?是关于反抗的勇气?还是关于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微光如何闪耀?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矛盾的意象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次深入地了解那些我们只在新闻里听闻的、但却真实存在的人们的故事的契机?会不会触及到我们对于女性权益、宗教极端主义以及个人自由的思考?我非常期待能透过这本书,去理解一个我所不熟悉的世界,去感受那些我从未经历过的情感,去看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的悲欢离合。
评分「塔利班与女裁缝」,这书名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视到一个我所不熟悉的世界。在台湾,我们对于「塔利班」的认知,大多来自于新闻报道,是遥远而沉重的。它代表着一种极端,一种对自由的压制。而「女裁缝」,这个词又带着一种温情和生活的气息,是关于手艺,关于创造,关于女性的日常。将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词语并置,本身就充满了叙事的张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强烈的对比融入故事之中。这个女裁缝,她是在塔利班统治下挣扎求生,还是在用她的针线,缝制着对未来的希望?她的双手,是否在编织着某种抵抗,或者,只是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尊严?这本书会不会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在极端政治环境下,个体生命的坚韧与挣扎?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我所不了解的文化和现实,去感受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鲜活的个体命运。
评分「塔利班与女裁缝」。这书名,就足以让我在台湾的午后,放下手中的琐事,开始沉思。塔利班,这个词汇,在我的印象中,与冲突、压迫、以及对女性权利的限制紧密相连。而女裁缝,则是一个充满烟火气,关于手艺、创造力和日常生活的意象。将这两者并列,仿佛是在将两个极端的世界碰撞在一起。我忍不住猜测,这本书的故事,是否是在描绘一个女性,在这样一个极端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用她的技艺,她的智慧,甚至她的勇气,去生存,去反抗,或者去维系一丝人性的尊严?她缝制的,会是衣物,还是希望?她的针线,会否成为一种无声的抗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那些被新闻报道所笼罩的事件背后,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它会不会让我重新审视,在不同文化和政治环境下,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们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我渴望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我所不熟悉的世界,感受到那些被忽视的情感,以及那些在绝境中绽放的人性之美。
评分「塔利班与女裁缝」,这个书名,光是念出来,就带着一股浓厚的戏剧张力。我们生活在台湾,享有相对自由的生活,所以「塔利班」这个词汇,在我们的认知里,往往伴随着压迫、恐惧和对自由的剥夺。而「女裁缝」,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代表着手艺、细致、创造,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将这两个元素放在一起,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的可能性。这个女裁缝,她的生活是怎样的?她如何在塔利班的统治下,用她的针线维系着自己的生计,或者,她是否在用她的技艺,传递着某种信息,或者,甚至是进行着某种形式的抵抗?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压抑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个人的韧性,以及对美的追求,也依然能够找到存在的空间?我渴望从这本书中,去了解那些我们不曾真正触及的世界,去感受那些我们可能无法想象的生活,去看见那些在历史的巨变中,努力挣扎的个体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