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国府迁台整整一甲子。这六十年,我们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看到台湾由压抑、逐渐裂变、转型,徬徨于道途,追寻着出路。
六十年,有太多可以记述,也有太多可以遗忘,不管记忆或忘却,历史从来没有离开我们。在这条时间长河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有故事。差别只在有些故事缓淡如小溪,有些故事波涛汹涌如巨流河。
于是,我们邀请了十七位不同领域、不同世代,文化成长背景迥异的当代台湾人物,细细诉说他们独特的生命之河。他们是季季、胡乃元、黄文雄、陈若曦、孙越、蒋勋、纪政、胡德夫、郑崇华、星云大师、林怀民、陈芳明、施振荣、朱天心、钮承泽、顾玉玲、吴念真等。他们就像十七把历史的「探照灯」,在深浅不一的焦聚中,呈现原本我们在黑暗中可能错失的风景。
九份深山长大的吴念真,悲悯于老兵遭遇,写出台湾新电影一页风景;眷村长大的作家朱天心的第一母语其实是客家话,还可以公开演讲;美学大师蒋勋小时候在同安人为主的大龙峒长大,在妈妈引领下,向台湾邻居学做油面、年糕,本省习俗...,这些,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经验过的情节。
六十年来,不同背景族裔的交往、理解,乃至通婚,形成密如蛛网的血缘网路,看似「错乱」的台湾文化,却是台湾之所以为台湾,台湾文化之所以丰富迷人的厚实基础。
这本书的人物,许多曾被时代的风暴袭卷,却未因此灭顶。表面上,他们的「差异性」很明显;往底层挖,他们的「共通性」更可贵─这十七个人,从不放弃以个人的微薄力量,在不同舞台、不同角落,为台湾奋身投入!因着他们,台湾历史或许小小改变了方向,或许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本书,献给共同生活在这里的「我们」。
作者简介
吴锦勋
五年级末段班学生,成长于桃园乡下,台大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退伍后,从事新闻工作十年。2007年以《今周刊》之「翻山越岭,一堂一百二十公里的英文课」获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之【卓越专题特写奖】;2008年以《商业周刊》专题报导「一家公司,干掉一个王国」获吴舜文新闻奖【深度报导奖】。现职为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主笔。他对写作的信念得自卡尔唯诺的看法,「用细如粉末的文字,重构这个世界的物理本质。」
目录
卷首语 液态的记忆与逆行的天使
第一部 压抑年代的追寻与幻灭
季季: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
我觉得能活到今天,还能继续写作,是因为我拥抱我的伤痕,不断地在生命里消化它,咀嚼它,让它成为创作的养份。我想,我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怨恨和痛苦;而且,对所有受过伤害的人,我的内心永远有着很深的怜悯。
胡乃元:老爸爸的星空图
读史学家黄仁宇的书,我对于父亲的遭遇,对于我们家的受害意识,比较会用更大历史视野的理解,我必须这样子,我没办法….像黄仁宇说的,历史很无情。你要是跳到仇恨里头,凡事以受害者眼光看,永远无法从仇恨的漩涡逃脱。
星云大师:我听不懂妈妈的话
尽管我被当成台湾的外省人,故乡人眼中的台湾人,不要这么麻烦,我是地球人。地球不舍弃我,我住在地球。地球包容我承认我,地球都承认我,我还怕你们不承认吗?因此,不会计较。
孙越:想家,那就好好唱歌吧
当时我们这些来自各地的军人,大概都带着一种『将来怎样,我们完全不知道』的心情到台湾来。---不是来安家落户,感觉只是例行的军事『移防』,只是这一次,移防的地方比较远,要过个大海,刚好那个地方的名字叫做『台湾』。
黄文雄:四二四那一天,我开了一枪
我的目的(刺蒋)其实非常、非常有限。-------我只不过想打乱蒋家父子私相授受的接班计画,希望能重新挑起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借此松动─只是松动─那个「超稳定」的高压统治,希望为台湾的政治社会发展打开一些可能性。
第二部 裂变开始,融合初萌
陈若曦:政治运动是一种催眠术
人生到尽头,会坚持他原来所坚持的,而原本所相信的,只会更相信,这是普遍的人性。我死后要埋葬在台湾栎树之下,写着:『这里躺着一位说真话的人。
蒋勋:台湾要把暧昧性扩大为丰富性
我常跑大陆,还看不出大陆有哪一个点像台湾一样,有这么活泼的生命力。我觉得这是台湾给我的机会。大陆的学者,在美学理论上下的功夫之深,很令人佩服。但他们太受制于单一文化体制,而台湾基本上是错乱的,她最强的优势是全世界都很难有的活泼。
林怀民:「从容」的下一步
不管政治或艺术,文化的累积必须不断整理,诠释,延伸,再创造,最后变成社会的集体认同。……台湾,是我唯一愿意长住的地方。我所有的怨言其实都是遗憾。『遗憾』它的潜力没有完成。
胡德夫:「美丽岛」还没唱完
我和李双泽都是喜欢唱歌的孩子,拿一把吉他,穿牛仔裤,到处都可以唱。有一天,李双泽提到,我为什么不唱自己的歌,自己族人的歌?那一剎那,『自己的歌』触动了我的心,但什么才是『自己的歌』?
纪政:你无法理解我的失落
二○○四年,在我们全国望穿秋水的期盼下,陈诗欣、朱木炎终于为我们拿下了金牌。在这光荣时刻,朱木炎绕场跑时,拿的却是梅花旗,这是一种委屈。我是运动选手,没有揹过国旗跑的人,是不会了解这种悲哀和失落的。
郑崇华:一个流亡学生的绿能台湾之梦
现在年轻人少有实践自己梦想的动力及慾望。过去我们的生活很有忧患意识,常常有种『不知道有没有明天』的感觉。-----如果当年我没有机会来台湾经过这些淬练,我的人生或许不过是从一个乡下小孩,长大了,再变成一个乡下老头。
第三部 新的再生、新的梦想
陈芳明:该是岛内和解的时刻
坦然面对痛苦的记忆,是治疗自己最好的方式。如今,我走出了流亡的悲情,对曾受过的苦难也不再伤痛,但我却看到很多顽强的本土派人士,他们被拘在历史悲情里,永远停留在二二八。
吴念真:如果孩子没有笑容
如果我们大人把台湾搞乱了、搞砸了、搞毁了,小孩子没有笑容,我们这一代拼死拼活『车拼』是为什么?难道不是看孩子高兴欢喜,有笑容,这一切努力才会有动力吗?
朱天心:那一个谦卑的小水罐
即使我们是那么不同,你的记忆和我的记忆有冲突,你的荣光是他的屈辱,你的伤痛是他的美好。怎么办?换一个心情,把对方看做是你认识历史不可少的拼图,在各自坚持自己那族的历史记忆之外,也应该去聆听、看见对方的历史记忆。
钮承泽:「外省人」这三个字曾令我非常伤感
台湾是我的家乡。我的朋友、我的猫,这里充满一切成长的东西,以及我的食物文化。但北京是我始终不能割舍的,是来自基因、来自血缘的一分连结。
顾玉玲:以善意的容器,包容对待异己外来者
大人物都有人前仆后继地为他们写历史,而边缘人是不会留下记录的。但只有个人的『小历史』才会显示出我们不是『铁板一块』。这也是我要用书写延展出很多细部的故事,来颠覆简化的、族群化的刻板印象。
施振荣:品牌,是台湾的新竞争力
果从『赚大钱』做为一个企业的开始,一定会有盲点,反而以一种使命感的角度,企业才能坚持下去。到今天,我还是从根本上认为『利他,是利己最有效的方法,最有效的模式』。
后记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关于台湾的大事记年表
《台湾,请听我说》最让我感到共鸣的是,它对于“希望”的描绘,并非是廉价的乐观,而是经历了磨难后的坚韧与光芒。书中没有回避“压抑”和“裂变”的痛苦,但它始终在寻找、在展现那些在黑暗中闪耀的微光。无论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还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亦或是年轻一代对未来的积极探索,都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这种“希望”的描绘,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根植于人们的生活,根植于每一个为这片土地默默付出的人。它让我相信,即使面对再大的挑战,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就依然存在。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慰藉和鼓舞,它提醒我,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依然有力量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言外之意”的深刻感受。作者并没有直接点破某些议题,而是通过对事件、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例如,书中可能在描绘某个场景时,不动声色地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或者在描述某个社会现象时,隐喻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读者在主动思考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它鼓励我们去倾听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声音,去感受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情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慧的博弈,每一次的解读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每一次的体会都可能深化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这种“言外之意”,也让这本书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让我在反复阅读中,都能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种“无声的洪流”般的叙事力量。它没有激烈的口号,没有宏大的理论,却像涓涓细流,一点点地渗透进读者的心里,最终汇聚成一种深刻的认知。作者擅长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例如街角的老店,社区里的老人,以及年轻人之间的对话,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和情感的温度。通过这些细节,我仿佛能听到台湾这六十年里,不同角落里发出的声音,有喜悦,有叹息,有无奈,也有希望。这种“无声的洪流”也体现在对历史复杂性的呈现上,它没有简单的“好”与“坏”的划分,而是展现了不同立场、不同经历下人们的真实情感和选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而是在与许多鲜活的生命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他们的经历,感受他们的情感。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并非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由无数个体的生命故事交织而成。
评分“再生”这个词,在《台湾,请听我说》中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力量。它并不是一种凭空出现的奇迹,而是经过漫长的“压抑”和“裂变”之后,一种内生性的、充满韧性的生命力的展现。书中对社区发展、公民社会的兴起,以及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描绘,都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再生”体现在对历史的反思与和解,体现在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更体现在一种“生活”本身的力量。即使在充满挑战的时代,人们依然努力地生活,创造,并试图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好。书中的叙述,仿佛是在为我们讲述一首关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史诗,只不过它没有宏大的英雄主义,而是充满了无数普通人的点滴付出和默默耕耘。这种“再生”并非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基于过去的经验,不断地向前探索,创造出新的可能。我读到这些,感到一种深深的鼓舞,也更加坚信,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们依然有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对“身份”的重新思考。在“压抑”、“裂变”、“再生”的六十年里,台湾的身份认同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呈现各种声音和经历,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我看到了上一辈人对“中国”的情感,也看到了这一代人对“台湾”的认同。这些不同的身份认知,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并且不断地相互影响。书中对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对本土文化的再发现,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身份”的流动性和多元性。它让我意识到,身份并非是固定的标签,而是一个不断被构建、被定义的过程。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我们是谁”的深刻对话,它鼓励我去审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归属,去理解我们与这片土地,与这个时代,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复杂联系。
评分《台湾,请听我说》最让我震撼的,是一种“集体记忆”的重塑。它并没有强行灌输某种单一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发掘那些被遗忘、被忽略的声音,让“集体记忆”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大潮中,默默承受苦难的普通人,也看到了那些在困境中坚持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书中对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们经历的呈现,让“集体记忆”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属,而是属于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这种“集体记忆”的重塑,并非是为了挑起对立,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理解历史,也更能体会到历史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影响。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到自己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历史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能够通过理解过去,来影响未来的人。
评分《台湾,请听我说》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于“时间”的独特处理方式。它并没有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来梳理历史,而是通过一种更具跳跃性和关联性的方式,将不同时间段的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叙述,反而更能触及事物的本质,让我们看到不同时期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和演变。例如,书中可能将当下人们对某个议题的讨论,与几十年前类似的困境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问题的根源和演变的轨迹。这种“时间”的处理,也体现在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刻画上,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许多情感和困惑,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时间的旅行,有时穿梭回过去,有时又回到当下,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之间,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全貌和发展的脉络。这种对“时间”的精妙运用,让整本书充满了智慧和深度。
评分读完《台湾,请听我说-压抑的、裂变的、再生的六十年》,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台湾近代史的缩影。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讲述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某位政治人物的生平,但它通过一种更宏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触及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心灵深处。作者并非站在宏大的叙事者角度,而是以一种近乎倾听的姿态,将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或被压抑在历史角落的声音,一点点地挖掘出来,并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对“压抑”二字的深刻洞察所打动,这种压抑并非简单的政治高压,而是渗透在社会肌理、文化意识,甚至个体情感中的一种复杂情绪。它可能是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对过去的耿耿于怀,亦或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不断追问。书中的叙述,像是在一层层剥开洋葱,每一次的触及都可能带来一丝辛辣,但最终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台湾这六十年所经历的种种挣扎与蜕变。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看似渺小的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承受、抵抗,并最终寻求突破的。这种对“压抑”的细致描摹,并非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更真实地还原一个时代下,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体会到一种“微观视角下的宏大叙事”。它并没有聚焦于政治事件或者宏大的历史转折点,而是从一个个体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出发,去展现时代的变迁。例如,书中可能描绘一个家庭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或者一个社区在社会变迁中的点点滴滴。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细微之处,我们才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力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社区的兴衰变迁,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面貌和社会的走向。这种“微观视角”的运用,让历史不再是遥远而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鲜活而 relatable。我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和挣扎。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视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台湾,请听我说》让我体会到一种“裂变”的震撼,它并非是指那种剧烈的、一蹴而就的社会变革,而是更深层次的,在价值观、身份认同、以及两代人之间所产生的深刻断裂。书中没有直接描绘政治上的分裂,却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张力。例如,书中对不同世代对于“故乡”、“国家”概念的解读,以及由此产生的沟通隔阂,都让我深有共鸣。我的父辈可能对过去有着更深的眷恋,而我这一代则更多地是在当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这种“裂变”也体现在文化上,西方思潮的涌入,本土文化的自觉,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都在不断地重塑着台湾的文化面貌。书中的叙述,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曾完全厘清的矛盾与挣扎。它引导我去思考,我们是如何在不同力量的拉扯中,形成今天的我们。这种“裂变”,或许正是“再生”的前奏,是在旧有的结构和观念被打破后,新的可能才得以孕育。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自我身份的探索,是一次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时代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