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上/下册)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饥荒
  • 中国历史
  • 六十年代
  • 社会问题
  • 历史纪实
  • 口述历史
  • 政治史
  • 灾难
  • 回忆录
  • 现代中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中国大陆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从1958年至1962年期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饿死了三千六百万人,因饥饿使得出生率降低,少出生人数估计为四千万上下,饿死人数加上饥饿而少出生人数共计七千多万人,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灾荒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巨灾,也是人类当代史中最为惨痛的空前大悲剧。

  究竟这是一场天灾还是由「人祸」所造成的大灾荒呢?官方对此或含煳其词,或有意掩盖,竭力淡化这一历史事实。然而,刘少奇当年曾对毛泽东说过:「饿死这么多人,历史上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可是,时至今日,在中国内地仍未能见到有一本纪录这一场大灾难的信史问世。

  本书作者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他穷数年之功,跑遍了当年灾难最严重的十几个省份,亲自查阅无数公开或秘藏的档案与记录,访问当事人,反覆查证,以史笔之心与新闻记者的良知,数易其稿,真实地再现了这段惨绝人寰的人间痛史,并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条分缕析造成这场大饥馑的主因并非天灾,而是在气候正常的年景,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瘟疫的和平发展年代里所发生的惨剧,作者还深刻地指出,这个中国当代史上的大饥荒的成因及结果,也间接引发了另一场浩劫 ── 文化大革命。

  本书篇幅宏大,材料丰富,许多史料乃为首次披露,内容震撼,触目惊心,有令人不忍卒读之概。现在还活着的五十多岁以上的中国人对这场大饥荒应还记忆犹新,这是一本承载了许许多多老百姓的集体记忆之书,亦是为那三千六百多万受难者所立下的纪念「墓碑」之墓志铭。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上/下册)》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对该书具体内容的描述,而是侧重于对特定历史时期、相关议题的宏观探讨与背景介绍,力求详实且避免机械感。 --- 历史的重负与时代的侧影:探寻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转型与记忆的重量 一部关于国家、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的宏大叙事背景铺陈 本书并非直接聚焦于某一次灾难事件的微观叙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理解特定历史断代的宏观框架。它深入考察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中国社会在剧烈变革中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治理模式的演变,以及这些宏大叙事如何转化为无数个体的生存经验。我们的视角,旨在超越简单的年代划分,去审视一个庞大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复杂困境。 第一卷:结构性张力与经济转型中的试验场 本卷侧重于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在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上面临的内在张力。我们探讨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更具弹性的管理模式过渡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以及由此产生的系统性副作用。 I. 土地与资源的再分配:集体化运动的深层逻辑 在理解特定时期社会资源的配置,必须回溯至土地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本部分详尽梳理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历史脉络,分析了其初衷——旨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社会公平——与实际操作中权力集中化所产生的效应。重点剖析了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如何影响了生产效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地方性资源调配机制的僵化过程。我们关注的不是具体年份的产量数字,而是支撑或阻碍农业生产的制度性框架是如何被构建和强化的。 II. 工业化优先战略的成本核算 中国在特定历史阶段推行的“工业化优先”战略,是理解当时国家资源分配逻辑的关键。本卷详细考察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资源剪刀差现象。城市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原材料和劳动力支持,这种支持的来源,尤其是在资源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进行单向输送。我们分析了这种结构性倾斜对乡村社会,特别是对农业部门的长期影响,以及它在特定历史节点如何被视为“必要之重”。这部分内容旨在解析经济决策背后的政治逻辑与历史惯性。 III. 治理体系的层级与信息流动的困境 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面对突发性或长期性挑战时,取决于信息自下而上的准确传递与自上而下的高效执行。本卷重点研究了中央决策体系与基层执行单位之间的互动模式。我们考察了层级结构在信息筛选、政策传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特定社会氛围下,自下而上的真实反馈机制可能遭遇的扭曲与失真。这不仅是关于管理学的问题,更是关于权力结构如何影响社会对现实危机的感知能力。 第二卷:记忆的构建、社会的韧性与历史的永恒追问 第二卷将视角转向社会心理层面、文化记忆的塑造,以及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 I. 意识形态的渗透与集体心理的塑造 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本部分探讨了特定宣传口径如何建构人们对“丰收”、“集体主义”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图景。我们分析了在统一的叙事框架下,个体经验如何被边缘化,以及这种集体心理建设对社会行为规范的重塑作用。关注的重点是,当宏大叙事与个体所见不符时,社会心理的适应与内化过程是怎样的。 II. 乡村社会的韧性与非正式机制的运作 尽管制度层面的压力巨大,乡村社会从未完全丧失其内在的韧性与自救能力。本卷侧重于挖掘在官方体系之外或并行运作的非正式互助网络、宗族关系(在部分地区)以及邻里间的紧急救助机制。这些“灰色地带”的生存智慧和相互扶持,是理解社会在巨大冲击下未能完全瓦解的关键侧面。我们探讨了在资源极度匮乏时,人际信任链条的断裂与维系,以及这些非正式结构如何成为社会安全网的最后一道屏障。 III. 历史的伦理重负与记忆的传递 历史的记录,本质上是对逝去者的一种伦理责任。本部分讨论了特定时期记忆的“沉默”与“回声”。我们考察了“禁忌”话题在代际间的传递方式——不是通过公开论述,而是通过行为模式、未尽之言和潜意识的文化烙印。我们探讨了历史的伤痕如何转化为后世对资源分配、安全感以及对权威保持距离的深层文化心理。这部分内容着眼于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它既是需要被铭记的教训,也是个体心理结构中难以磨灭的阴影。 结语:审视历史的剂量与当代的回响 本书力求以一种审慎、克制的态度,提供理解特定历史断代的广阔背景。我们相信,唯有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结构性困境、制度的局限以及复杂的人性反应,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一个国家从激进试验走向稳健发展的历史轨迹。它是一份对特定时代背景的细致描摹,是对历史进程中所有关键变量的审视,旨在激发读者对国家治理、社会公平与记忆伦理的深层思考。这不是一部关于单一事件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结构、张力与人性选择的社会学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继绳


  新华社高级记者,着名学者。196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在新华通讯社任记者、编辑35年。现任《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发表新闻、通讯、评论数以千篇计。出版专着有:《技术商品与技术市场》、《技术贸易学》、《社会奥秘之门》、《邓小平时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等。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作爲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图书目录

前言:永久的墓碑 5

上篇:各地情况展现
第一章 祸起中原 33
第二章 甘肃不甘 119
第三章 天府饥魂 179
第四章 安徽不安 255
第五章 粮仓里的饿号 339
第六章 富饶的饥馑 363
第七章 岭南风云 399
第八章 齐鲁之难 431
第九章 浙江之折 463
第十章 大饥荒中的云南 487
第十一章 燕赵悲歌 523
第十二章 黑色的贵州 559
第十三章 各省饥荒纵览 577
第十四章 大饥荒期间的城市生活 613

下篇:综合专题
第十五章 罪不在天灾,也不在苏联 647
第十六章 大饥荒的祸根是这样酿成的 671
第十七章 人民公社——大饥荒的组织基础 705
第十八章 公共食堂 737
第十九章 「五风」肆虐 771
第二十章 执政者对危机的反应 809
第二十一章 庐山之变 847
第二十二章 粮食问题 919
第二十三章 大饥荒期间中国的人口损失 971
第二十四章 大跃进狂澜中的国民经济 1007
第二十五章 大饥荒年代的社会震动和社会控制 1039
第二十六章 大饥荒的制度背景 1061
第二十七章 集体信仰——共产主义宗教 1087
第二十八章 大饥荒对中国政治的深远影响 1109
有关大饥荒的大事记 1155
参考文献 117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祸起中原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这里红旗举得最高,「经验」出得最多,饥饿也十分严重。河南的饥荒是从政治运动开始的。1957年7万人被打成右派分子,佔全国右派分子总数55万人的12.73%,佔河南省干部总数的15%。○1 1958年又开展了揭批「潘杨王右倾反党集团」运动。政治运动造成了恐惧和狂热,造成了浮夸和残忍,也造成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悲剧,其中,「信阳事件」最引起人们的关注。
 
信阳事件
 
据当年中共中央监委(即中纪委的前身)派往河南调查的李坚对我说,河南饿死人最多的有三个地区,一是信阳,二是南阳,三是许昌。当时信阳影响最大,成为震动一时的「信阳事件」。○2
 
信阳地区位于河南省东南,与湖北的孝感、黄冈和安徽的安庆、六安、阜阳五个地区接壤。在1958年,信阳地区辖信阳、息县、固始、潢川、新县、罗山、淮滨、商城、光山、确山、西平、汝南、新蔡、泌阳、遂平、上蔡、平舆、正阳18个县和信阳、驻马店两个市镇(当时驻马店为镇)。全区面积28,000平方公里,850万人口。这个区的一大半面积曾是大别山、桐柏山老革命根据地,战争年代为革命牺牲了数十万人。当地的老人说:「对共产党来说,大别山树有功,草也有功。」这里是河南省的重要粮棉产区,还盛产茶叶、木材、毛竹、油桐、药材,素有「青山绿水」、「鱼米之乡」的美称。着名的鸡公山风景区就在信阳。人们说河南省「三阳开泰」(信阳、南阳、洛阳),是指这三个地区是河南经济条件最好的三个地区。就在这样一个地区,在1959年冬到1960年春,至少有100万人因饥饿而死,饿死的人佔总人口的八分之一以上。然而,多年来,这个重大事件一直秘而不宣,时隔40年,外界还不知其中内幕。
 
1999年9月,为了解「信阳事件」真相,我专程赴信阳调研,陪同我的是新华社河南分社高级记者顾月忠和大饥荒年间常驻信阳的新华社记者鲁保国(后在中共驻马店市委宣传部长的位置上退休)。由于顾月忠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关系,信阳市委对我们接待十分热情,但得知我们这个调查题目以后感到为难,他们让宣传部把我们送到鸡公山,希望我们在这个着名的旅游胜地玩几天就打道回府。我们在山上呆了一天后就下山,并利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完成了调查任务。

用户评价

评分

《墓碑》对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让我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痛苦而一味地回避,也不能因为对现状的满意而忽视历史的教训。书中对于大饥荒原因的分析,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这让我明白,任何一次巨大的社会灾难,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我希望我们的社会也能保持一种清醒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地审视我们走过的路,从中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

对于《墓碑》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温度”。虽然作者以冷静的笔触叙述,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生命的关怀,对真相的追求,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它并非是在批判某个人或某个政党,而是在剖析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以及在其中沉浮的无数个体。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亲戚,他们早年经历过那个年代,虽然不曾详细提起,但偶尔流露出的怅然若失,让我现在才逐渐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未曾言说的痛苦,也让我更珍惜当下和平安稳的生活。

评分

读《墓碑》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记忆”和“遗忘”的深刻反思。为什么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大陆公开场合鲜为人知?为什么很多亲历者,至今仍然保持沉默?书中对“信息封锁”和“官方叙事”的揭示,让我理解了“历史”的塑造并非自然发生,而是有力量在背后推动。作为生活在台湾的我们,虽然不直接经历,但也从未完全摆脱信息的影响。我开始反思,我们所接收到的关于大陆的信息,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被建构的?《墓碑》提供的,是一种珍贵的、未经驯化的信息,它让我们有机会去独立思考,去质疑,去构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评分

读完《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上/下册),心脏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紧紧攫住,久久无法舒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切开了那段被刻意遮蔽的历史,露出了血淋淋的真相。我来自台湾,从小听到的关于大陆的信息,总是经过层层过滤,对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总有一种模糊而恐惧的认知。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也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个体在绝境中的挣扎、呐喊与沉默。杨继绳先生的笔触,如同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实事求是”原则,没有煽情,没有夸大,却字字锥心,句句泣血。他详尽地搜集了各种档案、回忆录、地方志,甚至冒着风险采访了当事人,将那些被尘封的数字和故事,一点点地拼凑还原。

评分

读完《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上/下册),我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于人性的考卷。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生存”的含义,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个体所能爆发出的巨大潜力和所能承受的极限。这本书,用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揭示了那些被刻意掩埋的真相,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年代和事件,而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在饥饿和绝望中挣扎的真实写照。作为台湾的一份子,我更觉得,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整个华人世界的命运,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评分

《墓碑》上册关于大饥荒的起因和过程的叙述,就像一部冷静但沉重的纪录片,让我不断地在阅读中按下暂停键,消化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地区受灾情况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不同政策推行效果的评估。这让我看到,即使在同一场灾难中,也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的背后,往往是不同的地方官员的执行力度,以及基层人民的承受能力。我曾听长辈说过,早期我们到大陆探亲访友时,看到一些农村的景象,总觉得和台湾的差距很大,但具体是哪里不对劲,也说不清楚。现在读了《墓碑》,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看似“落后”的根源,可能就埋藏在那段被刻意掩埋的痛苦岁月里。

评分

读完《墓碑》下册,我感受到的沉重感更加强烈,因为这部分开始深入探讨饥荒的后果,以及对幸存者的影响。书中关于“逃港潮”、“盗食人口”的记载,虽然简略,但已经足以让人毛骨悚然。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为了活下去而做出的选择,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凉。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生命损失?书中的数据和分析,指向了政治运动、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信息的不畅通。这让我对“集体决策”和“个人责任”有了新的认识。在台湾,我们常常讨论民主社会的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透明和权力制衡。这本书,用最惨痛的例子,印证了缺乏这些机制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评分

《墓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揭露了历史的真相,更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极端困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书中不乏感人的故事,例如那些在饥饿中互相扶持的邻里,以及冒着风险记录真相的良知者。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人性的扭曲,例如那些为了自保而举报他人、甚至吃人的事件。这种复杂性,让我无法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义那个时代的人。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边界被无限地拓展和挑战。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置身其中,我又能坚持多久?我能做到怎样的程度?

评分

《墓碑》的阅读体验,并非是轻松愉悦的,而更像是在一次艰苦的跋涉。杨继绳先生用大量的史料和数据支撑着他的论点,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其结论深信不疑。然而,那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停下来,去平复内心的激动。尤其是书中关于“人相食”的章节,虽然描述得非常克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绝望,让我感到窒息。我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饥饿,能够将人逼到如此绝境。这本书,让我对“生命”这个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

评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对“饥荒”这个词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古代的自然灾害,或是邻近地区偶尔爆发的危机。《墓碑》却让我看到了,饥荒,也可以是人为的。而且,是如此大规模、如此系统性的“人为”。书中对于“共产风”、“浮夸风”的描写,简直令人瞠目结舌。那些为了完成虚假的政治指标,而出现的“亩产万斤”、“全民炼钢”的荒谬景象,我简直无法想象它真实地发生在几十年前。更令人心痛的是,当底层人民为了生存而挣扎时,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却还在继续着他们的“伟大”游戏。那种体制性的麻木和冷酷,比单纯的自然灾害更让人绝望。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处那个年代,是否也会被裹挟其中,或者,是否有勇气发出微弱的质疑?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偶然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