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中国大陆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从1958年至1962年期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饿死了三千六百万人,因饥饿使得出生率降低,少出生人数估计为四千万上下,饿死人数加上饥饿而少出生人数共计七千多万人,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灾荒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巨灾,也是人类当代史中最为惨痛的空前大悲剧。
究竟这是一场天灾还是由「人祸」所造成的大灾荒呢?官方对此或含煳其词,或有意掩盖,竭力淡化这一历史事实。然而,刘少奇当年曾对毛泽东说过:「饿死这么多人,历史上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可是,时至今日,在中国内地仍未能见到有一本纪录这一场大灾难的信史问世。
本书作者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他穷数年之功,跑遍了当年灾难最严重的十几个省份,亲自查阅无数公开或秘藏的档案与记录,访问当事人,反覆查证,以史笔之心与新闻记者的良知,数易其稿,真实地再现了这段惨绝人寰的人间痛史,并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条分缕析造成这场大饥馑的主因并非天灾,而是在气候正常的年景,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瘟疫的和平发展年代里所发生的惨剧,作者还深刻地指出,这个中国当代史上的大饥荒的成因及结果,也间接引发了另一场浩劫 ── 文化大革命。
本书篇幅宏大,材料丰富,许多史料乃为首次披露,内容震撼,触目惊心,有令人不忍卒读之概。现在还活着的五十多岁以上的中国人对这场大饥荒应还记忆犹新,这是一本承载了许许多多老百姓的集体记忆之书,亦是为那三千六百多万受难者所立下的纪念「墓碑」之墓志铭。
《墓碑》对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让我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痛苦而一味地回避,也不能因为对现状的满意而忽视历史的教训。书中对于大饥荒原因的分析,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这让我明白,任何一次巨大的社会灾难,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我希望我们的社会也能保持一种清醒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地审视我们走过的路,从中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对于《墓碑》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温度”。虽然作者以冷静的笔触叙述,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生命的关怀,对真相的追求,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它并非是在批判某个人或某个政党,而是在剖析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以及在其中沉浮的无数个体。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亲戚,他们早年经历过那个年代,虽然不曾详细提起,但偶尔流露出的怅然若失,让我现在才逐渐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未曾言说的痛苦,也让我更珍惜当下和平安稳的生活。
评分读《墓碑》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记忆”和“遗忘”的深刻反思。为什么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大陆公开场合鲜为人知?为什么很多亲历者,至今仍然保持沉默?书中对“信息封锁”和“官方叙事”的揭示,让我理解了“历史”的塑造并非自然发生,而是有力量在背后推动。作为生活在台湾的我们,虽然不直接经历,但也从未完全摆脱信息的影响。我开始反思,我们所接收到的关于大陆的信息,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被建构的?《墓碑》提供的,是一种珍贵的、未经驯化的信息,它让我们有机会去独立思考,去质疑,去构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评分读完《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上/下册),心脏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紧紧攫住,久久无法舒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切开了那段被刻意遮蔽的历史,露出了血淋淋的真相。我来自台湾,从小听到的关于大陆的信息,总是经过层层过滤,对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总有一种模糊而恐惧的认知。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也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个体在绝境中的挣扎、呐喊与沉默。杨继绳先生的笔触,如同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实事求是”原则,没有煽情,没有夸大,却字字锥心,句句泣血。他详尽地搜集了各种档案、回忆录、地方志,甚至冒着风险采访了当事人,将那些被尘封的数字和故事,一点点地拼凑还原。
评分读完《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上/下册),我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于人性的考卷。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生存”的含义,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个体所能爆发出的巨大潜力和所能承受的极限。这本书,用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揭示了那些被刻意掩埋的真相,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年代和事件,而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在饥饿和绝望中挣扎的真实写照。作为台湾的一份子,我更觉得,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整个华人世界的命运,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评分《墓碑》上册关于大饥荒的起因和过程的叙述,就像一部冷静但沉重的纪录片,让我不断地在阅读中按下暂停键,消化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地区受灾情况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不同政策推行效果的评估。这让我看到,即使在同一场灾难中,也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的背后,往往是不同的地方官员的执行力度,以及基层人民的承受能力。我曾听长辈说过,早期我们到大陆探亲访友时,看到一些农村的景象,总觉得和台湾的差距很大,但具体是哪里不对劲,也说不清楚。现在读了《墓碑》,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看似“落后”的根源,可能就埋藏在那段被刻意掩埋的痛苦岁月里。
评分读完《墓碑》下册,我感受到的沉重感更加强烈,因为这部分开始深入探讨饥荒的后果,以及对幸存者的影响。书中关于“逃港潮”、“盗食人口”的记载,虽然简略,但已经足以让人毛骨悚然。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为了活下去而做出的选择,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凉。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生命损失?书中的数据和分析,指向了政治运动、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信息的不畅通。这让我对“集体决策”和“个人责任”有了新的认识。在台湾,我们常常讨论民主社会的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透明和权力制衡。这本书,用最惨痛的例子,印证了缺乏这些机制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评分《墓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揭露了历史的真相,更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极端困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书中不乏感人的故事,例如那些在饥饿中互相扶持的邻里,以及冒着风险记录真相的良知者。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人性的扭曲,例如那些为了自保而举报他人、甚至吃人的事件。这种复杂性,让我无法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义那个时代的人。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边界被无限地拓展和挑战。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置身其中,我又能坚持多久?我能做到怎样的程度?
评分《墓碑》的阅读体验,并非是轻松愉悦的,而更像是在一次艰苦的跋涉。杨继绳先生用大量的史料和数据支撑着他的论点,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其结论深信不疑。然而,那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停下来,去平复内心的激动。尤其是书中关于“人相食”的章节,虽然描述得非常克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绝望,让我感到窒息。我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饥饿,能够将人逼到如此绝境。这本书,让我对“生命”这个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
评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对“饥荒”这个词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古代的自然灾害,或是邻近地区偶尔爆发的危机。《墓碑》却让我看到了,饥荒,也可以是人为的。而且,是如此大规模、如此系统性的“人为”。书中对于“共产风”、“浮夸风”的描写,简直令人瞠目结舌。那些为了完成虚假的政治指标,而出现的“亩产万斤”、“全民炼钢”的荒谬景象,我简直无法想象它真实地发生在几十年前。更令人心痛的是,当底层人民为了生存而挣扎时,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却还在继续着他们的“伟大”游戏。那种体制性的麻木和冷酷,比单纯的自然灾害更让人绝望。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处那个年代,是否也会被裹挟其中,或者,是否有勇气发出微弱的质疑?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偶然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