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

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荀子是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位集大成者。本书採用议题式的方式,思考和探索荀子思想所可能具有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尽可能地以融贯性论述,在引介当代荀学研究的学术论题和视野的前提下,揭发荀子思想中诸多观念所涵具的“意义剩余”,并借此引发学者对荀子思想的进一步思考。

  本书是有关荀子思想研究的论稿,由导言和十二篇论文所组成,各篇论文皆有其特定的问题意识和所欲处理的主题,故可独立成篇,论题大体上围绕着天人关系(第一至四篇)、名实辨说(第五至七篇)、古今礼法(第八至十篇)和当代新儒家的荀子诠释(第十一至十二篇)等四个方面展开。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荀子的基础上,参照有启发性的理论系统,对荀子思想作出某种角度的观察,以见其横斜圆直、长短得失,并借此让人们看到荀子哲学成长的某种可能性。

作者简介

东方朔(原名林宏星)

  1963年出生,江西省寻乌县鹅湖人。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曾任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访问学者;并任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着有《刘蕺山哲学研究》、《刘宗周评传》、《从横渠、明道到阳明----儒家生态伦理的一个侧面》、《荀子精读》;编有《荀子.导读》、《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儒家哲学研究:问题方法及未来开展---刘述先教授论文选》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i
导言 1

一、「人生不能无群」──荀子论人的概念的特性 21
一、引言 21
二、早期儒家思想中有关人的概念 26
三、「人是一种礼仪性的存在物」 32
四、心知与人的意志结构 48
五、余论 62
六、结语 67

二、解除神秘主义──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观念 69
一、引言 69
二、统一的世界图像的破裂 76
三、「天而天之」及其蕴涵的解放意识 91
四、「人而人之」与人的尊严 113
五、结语 133

三、性恶:一种必要的理论构想──荀子的「性恶」论 135
一、引言 135
二、「性」概念之内涵及其检讨 144
三、「性恶」之了义 151
四、「善」何以可能? 161
五、结语 173

四、「心之所可」与人的概念 175
一、引言 175
二、心的构成及其认知特性 175
三、「心之所可」与道德主体 186
四、「心之所可」与人的概念 195
五、简短的结语 205

五、「辩示」与「重温」──荀子体知观念的一种了解 207
一、「体知」概念之提出 207
二、辨示与人的存在性规定 210
三、辨示与共通感之触发 213
四、「积」与人的历史忆存 217
五、结语 222

六、「知默」与「知言」──荀子思想中「默」的体知面向 223
一、引言 223
二、体知与荀子之「默教」 225
三、「默而当」:何以可能? 231
四、形动与审美判断中的「意义的丰满」 238
五、简短的结语 245

七、期命辨说与合理性之寻求 247
一、引言 247
二、为何辩? 251
三、如何辩?确定性之获得 261
四、如何辩?合理性之寻求 267
五、简短的结语 282

八、秩序与客观化──荀子之「礼」论 285
一、引言 285
二、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 293
三、礼之起源:建构的真实 299
四、明礼定分:客观架构之极成 303
五、「主观意志的法」及其限制 314
六、礼、法中的儒法关系 320
七、礼修的「道德精神现象学」 328
八、「统类」:礼之客观化的可能根据 332
九、简短的结语 338

九、「先王之道」与「法后王」──荀子思想中的历史意识 339
一、引言 339
二、时间、历史意识与意义预期 340
三、「先王」与「后王」 346
四、「天地始者,今日是也」 353
五、「百王之法不同」 357
六、「例证」与「演化」的历史意识 361
七、简短的结语 368

十、荀子的「所止」概念──兼论儒家「价值优先」立场之证成 369
一、引言 369
二、孔孟荀所言「止」之诸义 370
三、荀子与庄子之异 375
四、「所止」与儒家的价值优先立场 380
五、简短的结语 388

十一、性之规定及其延伸的问题──徐复观先生对荀子性论思想之诠释 391
一、引言 391
二、背景、方法及其与傅斯年教授之争 392
三、荀子言性之两种规定及其涵义 401
四、荀子是否有「性善论」的观念? 416
五、荀子是否有一致的人性理论? 422
六、简短的结语 434

十二、客观化及其限制──牟宗三先生《荀学大略》解义 437
一、引言 437
二、客观悲情下对荀子的解悟 437
三、心与性的了解 439
四、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 444
五、文化大统中的道德形式与国家形式 449
六、余论 454

后记 457
参考文献 459
人名索引 485
概念索引 491

图书序言

黄俊杰

  复旦大学哲学系林宏星教授,应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之邀,于2008年来院担任访问学者,与本校儒学研究的同仁交流,并将他多年来关于荀子思想的研究论文结集成这部书。承蒙林先生的好意,让我写一些读后感言以作为本书的序言,我欣喜于林先生这部书的出版,自然乐于应命。

  在中国儒学史上,先秦儒学殿军荀子(约西元前298-238年)从北宋以后颇受儒者之诟病。《荀子.非十二子》篇对思孟学派攻伐殊深,斥之为「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子对孟子的攻击固然与孟荀对「道」与「心」之理解有巨大差距(我在《孟学思想史论‧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1997年〕第3章有所讨论),但是从西元第十世纪后随者孟子地位的上昇,荀子就饱受宋明儒者之批判,逮乎二十世纪仍受当代新儒家学者之非议。清末民初的王先谦(1842-1917)在《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序〉中就感叹说:「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余又以悲荀子术不用于当时,而名灭裂于后世流俗人之口为重屈也!」王先谦深为荀子之备受压抑而不胜其哀
惋之情!

  王先谦的感慨确有所见,我们只要看看十七世纪以后德川时代(1603-1868)日本儒者对荀学的重视,就可以看出西元第十世纪以后荀子在中国所受的冤屈。德川时代的日本儒者荻生徂徕(1666-1728)、桃白鹿(1722-1801)、片山兼山(1703-1782)、古屋昔阳(1734-1806)、冢田大峰(1745- 1832)、久保筑水(1759-1835)以及猪饲敬所(1761-1845)均撰有诠释荀子的着作,清儒王念孙(1744-1832)、刘台拱(1751-1805)、郝懿行(1757-1825)、俞樾(1821-1906)的荀子注释中均曾加以引用或评论。当代日本学者藤川正薮(1915-?)曾将日本儒者与清儒的荀子註释详加对勘,指出两者论点一致者合计二百三十条(见氏着:《荀子注释史上□□□□邦儒的活动》〔东京:风间书房,1980年〕,页597)。对照近世东亚儒学史上,荀子在中日两国所受的差别待遇,以及最近一百年来荀学在英语汉学界所受到的重视(参考王灵康:〈英语世界荀子研究概况〉,《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第11期,2003年12月,页1-38),我们可以感受到:在21世纪的汉语学术界,荀学的再评价确实是一项值得努力的重要学术工作。

  宏星现在出版的这部论述荀子思想的新书,正是重估荀学价值的新起点。宏星这部书以「合理性之寻求」作为书名,意欲表达荀子在「古今」、「礼法」之争、「王霸」、「义利」之办、「天人」、「名实」之论等重大的思想史课题面前所展现出来的「合理性」的精神取向。宏星进一步指出:所谓「合理性」,就是指人在面对社会、人生与历史的重大问题时,皆出之以理性的思想与行动。宏星认为荀子的全幅思想正是环绕着「合理性」这个主轴而展开,在本书第一章中,宏星指出荀子言人之所为人,放在人的义、辨、群、分中来理解,他认为在荀子的思想中,讨论「人」的概念以「群」为依归,否则,「人之所以为人」、「自我」、「主体」等概念便无法得到完整描述,在荀子思想中有关「人」的概念的确切而完整的理解必须在「群」的概念之中才能完成。荀子认为,一个整全的人不是一个站在其所处世界之外的一个独立的自我,一个孤寡的自我。在荀子看来,一个单纯的自主、自律的自我概念既不能独佔对整全自我的解释,也不能独佔全部的道德资源(第一章第三节)。所以,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论」,关键在于无「辨合符验」,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

  宏星在第一章第三节又说:当荀子再提出礼义法度或先王之道以为特定的历史文化脉络下的规范的普遍有效性时,荀子还必须对此提出规范证立,以说明此礼义法度或先王之道何以普遍有效的合理性理由。宏星认为荀子对孟子的批评并不相应,另一方面荀子所谓「合理性」本身也有其限制在焉。

  宏星在本书第四章,进一步分析荀子对「心」的认知特性和荀子所谓的「心之所可」所包含的内部结构及其在成就「人」的概念中意义和作用。宏星认为,荀子主性恶,人性中并不存在如孟子所说的「四端」,而荀子言「心」又重在「心」的认知的性格,「心」并不能创造道德法则。但荀子重视「心之所可」,使得荀子在性恶论的前提之下,主张人的道德修身也得以可能。在此一过程中,人性的原始欲望和因「心之所可」而具有的思虑、辨识、反省、评估及意志决断,在成就一个道德主体和「人」的概念中所扮演的关键性的角色。宏星主张,荀子的「心之所可」与荀子之寻求合理性的哲学精神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第四章第三及第四节)。

  除了第三章及第四章之外,宏星在本书第五、六、七、八、九各章均在不同的面向中论荀子思想中的「合理性」这项主轴,在「体知」、论辩、秩序与客观化以及历史意识等各方面的展开。

  宏星在本书中所析论的作为荀子思想主轴的「合理性」概念,是我们重新诠释荀学时,可以特别注意的一条思想线索。事实上,荀学研究前辈学者柯雄文在他研究荀子的道德认识论的专书中,就申论荀子思想中的伦理论辩的重要性与合理性(参考:Antonio Cua: 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u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中译:柯雄文着,赖显邦译:《伦理论辩──荀子道德认识论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这一条思想线索也许正是我们重新开发荀学的思想资源时,可以依循的一条新途径。

  我很高兴看到宏星这部新书的出版,并期待荀学研究蒸蒸日上,新着迭出,为21世纪的荀学研究开创新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