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是实践取向的思维,具有强烈的扎根性。本书探讨课程行动研究的发展脉络、理念与特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实践论述等议题。核心思维为从不同时空及历史轨迹的论述中,分析台湾课程行动的特性,为下一波课程行动研究注入转化的动力。
作者简介
林佩璇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美国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
经历
国民小学教师
台湾省教师研习会辅导组长、教务组长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访问学者
现职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奖助
教育部公费留学(1994)
时报文化优秀青年学者奖(1999)
国科会短期研究(2011)
国科会专案研究奖助(2002~2012)
研究领域
行动研究
课程发展与设计
课程评鑑
合作学习
教学文化
专着
学校课程实践与行动研究
学校本位课程评鑑中教师实践知识之研究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与评鑑
教师行动与研究──课程及教学改进
合作学习
第一章 课程行动研究的发展
第一节 课程行动研究的传统
第二节 台湾课程行动研究的背景及发展
第二章 课程行动研究的理念与特性
第一节 研究参与
第二节 课程改进
第三节 实践反省
第三章 课程行动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第一节 教师的有机智能
第二节 教师的实践知识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节 课程行动研究的意图
第二节 课程行动研究的类型
第三节 课程行动研究的历程
第五章 课程行动研究的品质
第一节 课程行动研究的信实度
第二节 课程行动研究的自然类推
第六章 课程行动研究的实践论述
第一节 课程实践理论化
第二节 课程实践的社会文化论述
第七章 知行,行知:台湾课程行动研究的下一波
第一节 台湾课程行动研究的特性与困惑:整合研究的发现
第二节 课程行动研究的转化:行再致知
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教育等变革,影响着学校实践和教师专业角色的认定。随着政治及社会变革,面对一波一波的教育改革,在开放自主的氛围下,对学校课程有了新的诠释;对学校教育人员的专业角色也产生新的批判和期待。教师从事行动研究作为课程发展及改进的角色,在课程改革中有了展现的空间。
台湾课程行研究的发展,不仅是教师工作中多了「研究」行为,它反映出的是社会变革、教育改革、及专业文化再造的期许。我也深信课程或教学改革,唯有教师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课程的理想才能实现;如果未能考量教师角色及专业判断,常不免于昙花一现。有感于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过程中,常受限于一些内在及外在的因素,而投注于课程或教学技术的琢磨,忽略课程实践中更大的社会或生活世界视野的诠释,促使我不断思考课程实践和社会文化理解间的论辩关系。书中所探讨的议题,来自过去对行动研究着作的探讨;来自个人实征研究或整合研究的发现;来自与中小学学校和教师携手合作过程中,挖掘出的智库和启迪;来自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于国内期刊进行分享时,审查者提供的琢见;更多是来自课堂教学中,同学们逻辑的或天马行空的脑力激盪。本书倾向以局内(emic)观点进行论述,期能对学校中的课程实践进行更深层的专业对话,建立起扎根论述。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探讨行动研究发展的传统,从美国的行动研究、英国的教师研究、澳洲的批判行动研究、北美当代教师研究者及自我研究运动、第三世界国家的参与者研究、及台湾课程行动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不同空间及历史轨迹中,行动研究如何摆盪在国家及个人、自主及绩效间,建立起其专业地位。第二章从研究参与、课程改进和实践反省三个核心概念,分析课程行动研究的特性。第三章从实践取向思维,阐释教师参与课程行动研究,是认识论的转向与知识特性的再定位,珍视教师日常生活判断的有机智能,及表现出实践知识的特性。第四章和第五章从方法论探讨,课程行动研究的意图、研究类型、研究历程、和研究信实度及自然类推等议题。第六章旨在阐述课程行动研究所要分享的知识宣称,是课程实践理论化的过程;也是借由知识的再现,作为社会文化察觉的触媒,导向公共论述。第七章以「知行,行知」为题,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行动研究,具有强烈的在地扎根性,从文献、实征研究、整合研究、和各种论辩中,平心反省台湾课程行动研究的特点,期更具前瞻性地导向下一波的行动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