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花儿一样单纯美丽,和星星一样明亮灿烂,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个声音说:「我喜欢我自己!」这本图画书帮助孩子保有心中这句魔咒,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拥有一份自信,纵使面临失败或错误,并支持他们怀抱一份积极肯定的人生观。本书特色
本书集合了在教师发展领域已有30年的经验且领导麻州大学(安姆斯特)教师发展中心的Dr. Mary Deane Sorcinelli,及其他三位资深教师发展学者,以严谨的研究方法,历经一年的时间调查美国与加拿大331所大学的教师发展现况、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任职于这些大学的教师发展工作者对于未来大学教师发展的计画与愿景。作者娓娓道来三十多年来北美大学教师发展的沿革与改变,以及大学如何透过教师发展的模式来协助教师因应不断变动中的社会,帮助教师有效地教导愈趋多元的学生,支援他们在不同的教师生涯中持续成长,并且协助他们在多重角色中取得平衡。同时,也针对许多获奖的教师发展中心,介绍他们成功的办法,以及他们如何将教师发展融入整体大学发展的一环,全面性地改善大学的教育品质。
译者期许能以此书提供给在台湾主导大学方向的行政主管、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以及站在第一线的教学与学习发展中心的同仁们一个完整的拼图──帮助他们了解「教师发展」的初衷、它的历史沿革、它如何随学校的类型不同而有各自发展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了解它对整体大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同时,也希望能提醒当政者:大学除了是一个自由学术探讨的田地外,更应该是一个「教学与学习的社区」(Teaching & Learning Community),让教授在其生涯中的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或在他们肩负不同的角色及任务时,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他们的学生和同仁共同学习成长。
译者简介
史美瑶
史美瑶博士,台湾大学学士,美国北科罗拉多州大学硕士,博士。曾任教美国爱荷华州卫斯玛大学远距传讯系,兼学术副教务长,负责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及新进教师发展。史博士目前为麻塞诸赛州大学(安姆斯特)「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院兼任副教授。自2005年起,她曾多次受邀返国,提供国内大学教师及教师发展中心成员有关教师发展、教学设计、学生学习评量以及教学科技运用等方面谘询或是工作坊。史博士曾于2010年获美国国务院「富莱伯尔特专家奖」(Fulbright Specialist),至台湾11所大学讲授「教师专业成长」与「学习成果导向评量」专题系列。史博士也经常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也在许多中外学术期刊中有文章发表。
前言
第01章 教师发展的沿革
第02章 教师改革的现况:人事与提供的服务项目
第03章 影响教师发展人员与教师发展项目的因素
第04章 教师发展在当今高等教育上的课题
第05章 教师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06章 教师发展的未来方向(开放式问卷调查整理)
第07章 网路时代的教师发展工作
附录1 展望教师发展的未来:教师发展人员问卷调查
附录2 表
附录3
推荐序
教师发展中心是大学教师的经纪人
教师、学生、行政人员,是大学的铁三角,影响大学发展甚鉅。三者当中,除了行政人员需要具备其相关业务的专业素养,学生素质的提升主要仰赖教师的教诲,因此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专业性至关重要,不仅应具备自身学术领域的专长,还得兼具教学与辅导知能,以处理教书育人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近年先进国家愈来愈重视「教师发展」课题,国外许多大学亦纷纷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目的即希望能有效扮演协助教师的角色。
而在台湾,大学教师要面对的难题也不少,其中之一即是学生对教师的问卷评量。在学校规定评量成绩不能太差的情况下,部分教师不愿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以免影响学生的给分,造成自己的评量分数不佳;甚至有少数教师为了拿高分而一味讨好学生。至于大多数不愿意放水的教师也甚为苦恼,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国内大学教师另一个压力来源是研究绩效。最近台湾学界开始出现大学教师过劳死的讨论,并怀疑是否与学校施以教师太多的研究压力有关。另外,有关与异性学生相处时的分寸拿捏,教师如何能善尽辅导与关怀之责,又能不逾矩,也是许多为人师表者心中的困惑。凡此种种,都显示了大多数教师尽管在学术专业领域造诣精深,但其他方面仍有赖学校成立有效的教师发展中心,协助教师扮演好「教学、研究、服务、辅导」的角色。
先谈教学。目前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在其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相信大多数教师仍很模煳。尤其未来网路使用愈来愈便利,许多资讯学生自己上网即可获取,老师若只再靠着一本讲义重复讲授,势必无法满足学生需要。面对学生学习成效评估与网路发达的时代,教师发展中心理应协助教师进行角色定位与转换。而在研究上,国内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界,经常抨击SCI与SSCI期刊的论文与台湾社会脱节,但对于国内教师若不投稿国际期刊,则会有国际化不足的问题,却拿不出有效的对策。因此,若教师的研究议题能透过教师服务,与台湾社会相结合,则既可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又能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投稿在国际知名期刊,对全世界发表,如此则可解决上述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无法两全其美的问题,而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应可善尽提醒与辅助之责。
再从辅导的功能来说,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包括教学辅导、生活辅导与就业辅导等项。如何协助教师扮演好这些角色,也是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责。最后,如何协助教师将个人的事业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结合,既可使教师尽情发挥所长,留下来为学校打拼,又可让学校因为不再流失优秀人才而累积更多的办学绩效,双方互蒙其利,此亦为教师发展中心非常重要的任务。
正如大明星都是经纪人一手打造出来的一般,教师发展中心就是大学教师的「经纪人」,负责为学校雕塑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本书介绍教师发展的沿革、现况与未来,蒐集美加地区许多精彩实例,同时提出前瞻性的看法,理论与实务兼备,非常具有可读性。特别是译者史美瑶教授,长年担任美国麻州大学安姆斯特校区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具有深厚的实务背景,又深谙国内学术文化,经常返台至各大学的教学发展中心演讲,丰富的经验使得本书翻译起来格外精准到位,值得学校教师与高等教育行政工作者细细品读。
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鑑中心基金会前董事长、国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新光讲座教授 刘维琪 教授
译者序
教师发展是一个新观念,至少对国内的高等教育来说。美国大学的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大约是在1970年代开始的。在当时,许多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婴儿(Baby Boomer)均已长大成年,而且陆续进入了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由于越战的冲击、石油危机、经济萧条等众多因素,那个年代,有不少人对大学教育的品质是否能维持一定的水准起了疑虑。1970年代的学运风潮兴盛,有不少学生借着各种理由抗议、排斥大学安排的课程;他们也质疑大学教师的品质,并且要求学校要裁撤不适用的教师。这些因素促成了不少大学开始推动「教学发展」(Teaching Development)的计画。当时,一般「主流」的方向是从「教学发展」(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及「学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三方面着手来改善大学教育的品质;这些方向也奠定了后来美国大学教育改革的基础。
早期,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工作不少是由「外资」所支持,很少在大学行政系统中编列经费或由政府来支持,其所需的经费来源多半是透过校外基金会的资金赠予或赞助,帮助他们成立一个研究计画或是教师发展中心。这种现象一直到了1980年代才逐渐有大学开始自资设立教学研究中心,并且独立于大学行政系统之外,自成一个单位。这些中心在名称上虽有不同,宗旨也不尽相同,发展重心抑或有轻重缓急,但教师发展在美国以及加拿大的大学中持续受到重视的事实与趋势,却是有目共睹的。
反观台湾的教师发展则是在大学教育普及后,大学数目急速增加的契机下,由政府出资推展「教学卓越计画」开始的。这些年来,在教育部的资助与监督下,许多大学陆续成立了「教学与学习中心」。国内大学的教学与学习中心一般偏重在「教学与学习评鑑」(Teaching and Learning Assessment)、「学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以及「教学科技发展」(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等三方面,旨在回应近年来对大学评鑑的要求,因此其作法又以提供教师和教学助理相关的研习会、工作坊等为主。这三者的源始-「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反而不常被提起,许多人甚或不知道它的来源,以及它与改善大学教育的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本书首席作者:Dr. Mary Deane Sorcinelli在教师发展领域已有30年的经验,她所领导的麻州大学(安姆斯特)教师发展中心自1988年成立至今,不论是在校内与校外,乃至于国际间,都深受重视亦备受美誉。本书集合了她与其他三位资深教师发展学者,以严谨的研究方法,前后历经一年的时间,调查了美国与加拿大331所大学的教师发展现况、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任职于这些大学的教师发展人员对于未来大学教师发展的计画与愿景。本书详细回顾了这三十多年来北美大学教师发展的沿革与改变,以及大学如何透过教师发展的模式来协助教师因应不断变动中的社会,帮助教师有效地教导愈趋多元的学生,支援他们在不同的教师生涯中持续成长,并且协助他们在多重角色中取得平衡。此外,本书也针对许多获奖的教师发展中心,介绍他们成功的办法以及他们如何将教师发展融入整体大学发展的一环,全面性地改善大学的教育品质。
翻译这本书,主要是希望为在国内主导大学方向的行政主管、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以及站在第一线的教学与学习发展中心的同仁们提供一个完整的拼图-帮助他们了解「教师发展」的初衷、它的历史沿革、它如何随学校的类型不同而有各自发展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了解它对整体大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如同作者们在书中一再提醒我们的:提升大学教育的品质不能只靠一、两个学校的单位,或是拥有几个杰出教授就够了,也不是只关心评鑑的结果,而忽略了长期性地支援教师们在教学、研究与服务上的成长。大学教授的学习与成长,不应在他们进入大学任教后即停止,或在他们获得终身教职后而任其自处或搁置。大学除了是一个自由学术探讨的田地外,更应该是一个「教学与学习的社区」(Teaching & Learning Community),是可以让教授在其生涯中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或在他们肩负不同的角色及任务时,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他们的学生和同仁们共同学习成长。
大学需要有愿景,也需要有充沛的经费,更重要的是,大学需要从改变校园内的教学与学习的「文化」来设计一个「以人为师」的教育环境。唯有优秀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能与人共处且具合作精神的学生。大学不但要使大学生在学识与人文上都能获得成长,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适应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如此,大学教育才可为社会添加无限的丰富资产,而社会大众也方能从中获益且享受其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