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序 2
教务长序 4
杰出教学奖 11
理学院 13
毛毛雨下久,地也会湿--王怀权老师专访 82、91 14
执着仔细且不轻易放弃--李远鹏老师专访 74、88 20
追寻乐趣,顺势而行--沈昭亮老师专访 74、77、85 26
真切执着的追梦人--林秀豪老师专访 95、99 32
耕者自有其田--陈信雄老师专访 90、94 38
在「跳」与「退」之间不断微调的数学家
--陈璋泡老师专访 79、85 44
绝对与相对--程守庆老师专访 88、93、96 50
收发自如,知足常乐--廖俊臣老师专访 72、77、91 56
用超强的行动力,书写历史--赵桂蓉老师专访 73、76 62
一生热爱教学的清华人 --阎爱德老师专访 76、84、91 68
用想像力做数学的数学家--颜东勇老师专访 90、99 74
工学院 81
人与「山」的故事--王茂龄老师专访 73、79 82
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实践者--杜正恭老师专访 75、87 88
面向阳光,永远跑在前端--林则孟老师专访 81、94、99 94
温蔼惜福的科学人--陈信龙老师专访 87、91、96 100
饱含热情、学以致用--叶廷仁老师专访 88、98 106
最和蔼可亲的叶副--叶铭泉老师专访 71、75、80 112
人生,没有用不到的经历--赖志煌老师专访 92、98 118
原子科学院 125
「核能是我的专业,教育是我的事业」
--李敏老师专访 82*、88*、98^ 126
海海人生,神鬼奇航--孙毓璋老师专访 94*、98*、97^ 132
有故事的人--梁正宏老师专访 83、93、98 138
教你人生的炼金术--黄嘉宏老师专访 90、97 144
原子的固执,原子弹般的热情--董传中老师专访 72、78 150
人文社会学院 157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王安祈老师专访 78、84、89 158
态度与箭,人生起飞--徐妙龄老师专访 88、91、95 164
不停往前行驶的火车--张 元老师专访 78、83、86 170
笑容里的无限深意--蔡英俊老师专访 73、76 176
生命科学院 183
遇见一棵林中杉--李家维老师专访 76、86、91 184
坚定开拓通往「美」的路--徐瑞州老师专访 92、95、98 190
不停的刺激与学习--焦传金老师专访 94、97 196
电机资讯学院 203
挑战每一刻的自己--王炳丰老师专访 86、91、95 204
钻石王牌--吴诚文老师专访 84、94 210
拒绝高墙的学者--李家同老师专访 71、74 216
轻舟江海游--洪胜富老师专访 85、92 222
从细节开始做好,放手尝试不要怕后悔
--徐硕鸿老师专访 95、99 228
永不停息的思考者--许雅三老师专访 94、97 234
心系社会的学者--黄能富老师专访 81、86、96 240
走出多变的人生--黄婷婷老师专访 82、88、93 246
身在理工,心悬文史--赵启超老师专访 81、90、96 252
科技管理学院 259
贯彻自我,在来的那条路上--张宝塔老师专访 86、97 260
永远怀抱热忱的教师--蔡攀龙老师专访 79、95、99 266
共同教育委员会 273
永不疲惫的水男儿--李大麟老师专访 85、96 274
扎扎实实的练习换来胜利--叶煌典老师专访 85、92 280
杰出导师奖 287
理学院 289
和光一起慢慢走--余怡德老师专访 97 290
工学院 297
助人为快乐之本--陈荣顺老师专访 99 298
原子科学院 303
人间一幅好风景--巫勇贤老师专访 99 304
生命科学院 311
「喜欢」,最单纯的信念--林彩云老师专访 98 312
电机资讯院 319
永怀热情的教育家--吕忠津老师专访 99 320
共同教育委员会 327
投入的艺术--徐忆萍老师专访 97 328
妥善的人生规划、认真的体育教学--陈国华老师专访 98 334
校长序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陈力俊
曾经有位贤明的人说过一段饶富意味的话:人生最困难的事有两件,其一是把钞票从别人的口袋放入自己的口袋,其二是把想法从自己的脑袋装进别人的脑袋。这第二件事,由某种层面上来说其实正说明了教育的不易,但也仅仅说明了一半。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其困难处不仅在于老师须将多年练就的一身功力传授给学生,时至今日,在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环境下,老师还得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最终将教育现场的主动性与思考权还给学生,才能培育出具有独立精神的下一代。
一般人提到清华,第一个给人联想到的印象总是:这是所学术取向的研究型大学,教学不是她的强项。事实上,清华的老师不只会做研究,具有如上所说富有教育热忱、兼备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的良师,所在多有。为了奖励这样的老师,校方由民国71年开始颁发「杰出教学奖」给在教学上具有卓越表现的教师,该奖得主系由各院学生根据自身修课经验公正客观投票选出,30年来共有237人次获奖,其中获得3次杰出教学奖(此为规定上限)者更有20位之多。此外,清华鼓励「经师亦为人师」,鑑于教育的范围并不侷限于课堂上、教室内,因此另于97学年度创立「杰出导师奖」,肯定对学生课业以外的生活和人格教育上积极付出的老师们,3年来共有9位导师获奖。
本书共计50篇文章,由65位清华人(含63位在校学生、1位博士后研究员、1位校友)针对上述两奖项的得奖者进行专访,採访对象包含18位3次杰出教学奖得主、25位2次杰出教学奖得主,及9位杰出导师奖得主(其中2位同时是2次杰出教学奖与杰出导师奖得主),涵括理、工、原科、人社、生科、电资、科管、共教会等8个教学单位。50篇专访即是50篇人生故事,每位师铎奖得主的人生轨迹、求学过程、各种机缘与际遇、对教学的看法与和学生的相处模式或有不同,每位教授的专业学科领域更是天差地别,然而支持他(她)们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的关键却都相差不多:做任何事情都用心付出、对任何选择都不要后悔,人生便没有白走的道路,而沿途处处都会有好风景。
适逢百年校庆,学校规划出版系列丛书,在系列丛书中,《师铎清华》一书对向来标举「研究学术」及「造就人才」的清华尤其别具意义。有句俗话说:「教学相长」,其实应用在清华的例子里,将之改成「教研相长」亦无错,虽则教学与研究两者重心略有不同:前者重知识的传递,后者重知识的创新,然实则相辅相成,两者并不互斥,相通之处在于皆需无比的耐心、灵活转换立场来思考的能力、对问题所在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克服困难与容忍挫折的强韧毅力。好的研究者亦可以同时是好的教师,优秀的知识创新者更能同时是优秀的知识传递者,这样的例子在本书里屡见不鲜。诚如一位获得三次杰出教学奖教授在专访里所说的:「清华的学生十分聪明、热情,……在清华任教,如果只享受到作研究的快乐与成就感,而没能体会到教书的快乐与成就感,会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期勉本书之出版能鼓励更多教师同仁不偏废任何一方,做个新世代全方位教师。
“师铎清华”,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里激起了一连串关于“传承”与“薪火相传”的联想。在台湾,我们常说“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长远眼光和深厚积累的事业。清华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其教育理念和学术成就,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而“师铎”二字,更是点明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这本书的书名,宛如一曲庄重的序曲,预示着一场关于教育智慧的深刻探讨即将展开。我猜测,书中或许会描绘那些在清华园里默默耕耘、诲人不倦的师者们,他们如何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学识、品格和对学生的关爱,点燃无数年轻人的梦想,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着栋梁之才。我想象着,书中会否出现一些经典的故事,例如某位教授如何在一个看似平凡的问题上,激发学生无限的探索欲;或者某位老师如何在学生面临人生选择时,给予最恰当的指导和支持。这些故事,无关乎高深的理论,而是关乎教育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力量。对于我这样一个关注教育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可能会让我思考,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本质是否依然不变?优秀的师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那些宝贵的教育经验?即使我身在台湾,也同样关注着两岸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碰撞。我相信,通过阅读《师铎清华》,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也能从中汲取养分,思考如何为台湾的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师铎清华”,这四个字,对我而言,如同一个充满力量和温度的符号。在台湾,我们对教育的理解,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包含了人格的塑造和价值的引导。“师铎”二字,在我心中,代表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生的关爱。而“清华”,在中国大陆,早已是学术卓越的代名词,是无数学子向往的学术圣地。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仿佛它即将带领我走进清华园,去认识那些塑造了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杰出师者们。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具体的场景,例如,某位老师是如何在课堂上,用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化繁为简,让学生们茅塞顿开;或者某位教授,如何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勇攀高峰,并以此激励着他的学生们。这些故事,无论发生在何处,都体现了“师铎”精神的伟大。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传递一种信息: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成长。对于身在台湾的我而言,阅读《师铎清华》,就像是进行一场跨越地域的精神对话。它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优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评分“师铎清华”,这四个字在我耳边回响,立刻唤起了我对教育的无限憧憬与深深的敬意。在台湾,我们同样珍视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和扎实专业技能的教师。“师铎”二字,在我心中,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化身,是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种。而“清华”,则在中国大陆是学术顶尖的象征,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殿堂。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在那片土地上,那些在清华园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师者们。我猜测,书中或许会描绘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某位教授如何在课堂上,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方向;又或者,某位老师,如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温暖的支持和坚定的鼓励,让他们重拾信心。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往往蕴含着最伟大的教育力量。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传递一种理念:真正的教育,不在于高高在上的理论,而在于润物无声的关怀,在于言传身教的智慧。对于我这个身在台湾的读者而言,阅读《师铎清华》,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会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传承和发扬那些宝贵的教育经验,如何培养出更多具备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评分光是看到“师铎清华”这四个字,就让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熟悉的画面。在台湾,清华大学三个字几乎就代表着学术的殿堂,是无数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象牙塔。而“师铎”,这个词更是承载了教育的使命与传承的重量。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深厚的底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去感受那份知识的厚重与师者的风范。我不确定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从书名就能联想到,这一定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人才培养、关于智慧传承的深刻著作。或许它会讲述一位或多位在清华园里辛勤耕耘的师者,他们的教学理念、他们的育人故事、他们的治学之道。每一个故事,都可能蕴含着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力量,一段段师生情谊,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台湾的教育界也一直非常重视师资的培养,我们深知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更多像“师铎”一样,对学生有耐心、有热情、有智慧的良师。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与台湾教育界,或是与清华大学在两岸交流中有过交集的人物或事件?这种跨越地域的学术传承,往往能激荡出令人惊喜的火花。即便书中没有直接提及台湾,我相信其蕴含的教育精神和智慧,是能够跨越海峡,触动每一个热爱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片大陆上,那片被誉为学术圣地的清华园,以及其中默默奉献的师者们。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以及师道的可贵。
评分“师铎清华”,听到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关于“ akadem界”与“人生导师”的画面。清华大学,在很多人心中,是知识的殿堂,是精英的摇篮。而“师铎”,这个词,则自带一种温润如玉、循循善诱的光辉。它不仅仅指代一位老师,更象征着一种职业精神,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对学生的责任,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这本书,或许就像一本厚重的画卷,缓缓展开,描绘着在清华园这片知识的热土上,一代代师者如何以他们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塑造着年轻一代的灵魂,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那些隐藏在课堂之外的师恩。或许是一位教授,在学生遇到学术瓶颈时,不厌其烦地解答,甚至分享自己当年探索的曲折经历;或许是一位老师,在学生遭遇人生挫折时,给予的不仅仅是安慰,更是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方法。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体现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在台湾的读者,我一直对两岸的教育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无疑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参考。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师铎”的力量,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它或许会引发我对自己所处教育环境的思考,思考如何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更好地践行“师道”,培养出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创新精神、有健全人格的年轻人。
评分“师铎清华”,这几个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在台湾,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极高,而“清华”二字,更是许多人心目中学术的巅峰。“师铎”这个词,则赋予了这所名校一种人文的温度,一种教育的深意。它暗示着,这本书所探讨的,不仅仅是学术成就,更是那些默默奉献、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师者们。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描绘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例如,一位教授如何从基础知识点出发,层层深入,最终引导学生触及学术前沿;或者一位老师,如何在一个看似平凡的辅导课上,发现并点燃了某个学生潜在的天赋,为其打开了新的人生大门。这些故事,无论发生在何处,都闪耀着教育的光辉。我想象着,这本书所传达的核心信息,是教育的本质在于“人”,在于如何培养出独立思考、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个体。对于身在台湾的读者而言,阅读《师铎清华》,就像是一次跨越海峡的精神交流。它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优秀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孕育而生的,以及“师铎”精神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共通共融,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评分“师铎清华”,这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教育的敬意与好奇。在台湾,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师则是承载这份使命的关键人物。“师铎”二字,在我看来,不仅是指引方向的灯塔,更是承载着深厚学养与人文关怀的象征。而“清华”,自不必多说,在中国大陆高等教育领域,它早已是学术殿堂的代名词,是无数人心中的圣地。所以,“师铎清华”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它将要讲述的,一定是关于那些在清华这片土地上,以非凡的智慧与奉献精神,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师者们。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某位教授如何将深奥的学术理论,转化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火花;或者某位老师,如何在一个看似普通的课余时间,给予迷茫的学生最及时、最真诚的指导。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理论都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揭示出,清华大学之所以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杰出人才,除了优越的学术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批真正将教育视为生命、将学生视为己出的“师铎”。作为在台湾的读者,我一直关注两岸的教育发展,并从中学习经验。我相信,通过阅读《师铎清华》,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的责任与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为台湾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评分“师铎清华”,当这四个字映入眼帘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关于“知识的殿堂”和“人生导师”的画面。在台湾,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品质有着非常高的追求,而清华大学,更是被誉为学术界的翘楚。而“师铎”这个词,更是承载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点亮学生心灵、指引人生方向的精神引领者。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到,它所要讲述的,将是那些在清华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热情和人格魅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才的师者们的故事。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生动鲜活的案例,例如,某位教授如何用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又或者,某位老师如何在学生面临人生抉择时,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建议和最有力的支持。这些细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体现教育的温度。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传递一种理念:卓越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严谨的学术训练,更在于对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塑造。对于我这个身在台湾的读者来说,阅读《师铎清华》,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探索。它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去感受“师铎”精神的伟大,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反思我们自身的教育实践,以期为台湾的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评分“师铎清华”,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缓缓铺展在我眼前。台湾的教育界一直非常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师铎”二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职业的称谓,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而“清华”,自然不必说,是无数人心中的学术圣地,是智慧的殿堂。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它或许会讲述一些在清华园里,那些默默付出的师者们的故事。他们可能是严谨治学的学者,也可能是循循善诱的导师。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描绘一些具体的教学场景,例如某位教授如何在课堂上,用他独特的讲解方式,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又或者,某位老师如何在课后,细心地辅导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挑战。这些细节,往往最能体现教育的温度和力量。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传递一种信息:真正的教育,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人格的塑造,在于精神的启迪。它或许会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出更多像“师铎”一样,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身在台湾的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大陆顶尖学府的教育文化,也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反思我们自身的教育实践。
评分“师铎清华”,单凭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在台湾,提到清华大学,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学术的严谨、科学的精神,以及无数杰出校友的耀眼成就。而“师铎”,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词语,则为这所顶级学府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我猜想,这本书的书名,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信息:在追求卓越学术的同时,清华大学同样重视师者的品格与教育的温度。它或许会深入挖掘那些在清华园里辛勤耕耘的教授、讲师们的故事,展现他们如何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深厚的学识底蕴,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有一些令人感动的片段:某位教授如何在一个看似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融入他的人生感悟,让学生们既学到知识,也受到启发;或者某位老师,如何在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时刻,发现并鼓励了某个学生的潜力,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些故事,无论发生在何处,其核心都是教育的力量,都是师道的光辉。作为在台湾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角度,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名校”背后的教育理念,以及“师者”的真正价值。它或许会让我反思,在追求高分和名校光环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更加关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