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能否革新,不该是全盘委由那些「教育专家」决定,关键在于全体社会大众的自知。台湾也不缺所谓的「教改方针」,台湾要的是重新反省:我们进行这一连串改革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别于市面上所见到的教育评论书刊,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公开的资料,全新的诠释。这个概念其实是源自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录》上的一句话:「何必搞内幕呢?我们只要精通公开的资料,再赋予新的诠释,就非常有趣了。」也因此,除了少数需要透过学术报告说明的部分以外(像国中基测的部分,没有中研院林妙香研究员的〈90-93年度国中基测量尺及等化程序之个案研究〉,你根本不知道「旧有基测计分方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绝大多数的资料,都可以从教育部的新闻稿、学校的官网、媒体的报导、或旧有报刊中找到。
因为我希望透过我的诠释,让台面上主导教育政策的人明白,他们的「理想」、政策期待,与一般家长学生的眼中所见、各级学校的实行状况,有多大的落差。
我也想让所有为考试升学烦恼的家长、学生,以及所有关心教育的人知道,只要用我的方法,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针对官方所提供的数据,作出精准的判读,分辨出哪些是宣传、实际情形又是怎么一回事。
期待本书的问世,能将各位对于升学考试的既有观念彻底扭转过来。
作者简介
李大任
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系
2008年「台大杰出表现奖学金」得主
曾以部落格「社会菜鸟思维」荣获:
2011年「中时部落格严选优格」
2010年「第三届无名良品竞赛」公共议题类网志决选入围
2009年「教育部落格大赛」大专组决选入围
2008年「第四届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教育应用类初选入围
推荐序一
教育是人人该关心的百年大计
这本书花了比我预定多好几倍的时间阅读。正确的说,应该不只是阅读,而是思考。作者所触及的每一个大大小小主题,就已经是能令人沉思不已的课题,更何况作者往往出人意表的观点,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又常将我带入浩瀚的宏观教育体系中,回响再回响。
也许,应该先帮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李大任。大任曾是修读我教授「台大创意创业学程」的学生。在修课期间,就已是班上很受「欢迎」的同学,原因是我的课程里,非常鼓励同学跳出旧有框框想事情,但偏偏联考至上的教育制度已将大多数同学的脑神经网络定型化。因此,每次我停下来征询同学的意见时,在大家大眼瞪小眼之际,许多同学的眼神就会飘向大任,希望他赶快发言来解除尴尬的场面,而他也每次都没有让大伙失望。更精彩的是,他的发言常让同学觉得大任是否来自火星,因为他观察点的高度和广度与一般大学生截然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是离奇的很。偏偏常常发言内容确实是有些道理,发人省思。
也因此当大任将他对教育体系所观察的点点滴滴汇整成册,读起来许多原本大家从没想过的观点,一一跳跃而出,颇值得大家思考。也有许多观点与严长寿先生的《教育 应该不一样》有异曲同工、英雄所见略同之处,也许透过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让下一代台湾的教育走上正轨。
陈良基 (国立台湾大学电机资讯学院副院长、创意创业学程中心主任)
推荐序二
这是一个「大众教育学」的时代
民国100年7月,「北北基联测」争议酿成政治风暴,导致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长请辞下台;也就在此时,8月2日,台北市国中、高中职学生家长会联合会及全国高中高职家长会长协会等家长团体出面力挺台北市政府,诉求「维护100学年度升读八、九年级学生的权益」;北市府则立即回应,仍朝续办方向规划。
场景转到教育部关于「十二年国教」政策的公听会。家长团体对于无法落实「免费」、「免试」的规划无法接受,频频在现场嘲讽官员,直言这个政策没资格称为「国教」,只是「基教」(畸教、鸡叫),根本在骗老百姓!孩子∕家长要的高中职教育,就是免费、免试的国民教育,这样才能减轻压力与负担。这番话一出,掌声不断,颇能反映现场心声。
回顾解严以来大约二十年的教育发展,应可以归纳:这是一个「大众教育学」的时代,主要基调是「公平正义」,主要心声是「给孩子安心就学∕升学的环境」,主要运作形式即是出现众多的教改团体、家长团体,在体制内外合纵连横,针对不少教育政策、法令、措施产生影响。
不过,8月21日教育部大门外来了一群高中生,他们组织「反畸形12年国教学生联盟」陈情抗议十二年国教在配套不足情况下仓促上路,要求教育部暂缓实施。这并非中学生关心教育行动的首例,主流媒体没有忽视,而教育部也给予正面回应,中教司长除说明政策外,十分肯定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勇于表达意见的精神。
除了行动之外,我们也不要忘了言论的力量。家长、学生,或者社会各界人士就教育议题在各种媒体发言,早已是日常事,不过,能够长期思考体悟进而出书者,仍为少见。台大毕业生李大任先生将平日对于重要教育议题(例如十二年国教、明星高中、大学入学考试等)的关心,透过精纯思考历程,化为论述严谨的文字,结集成书,为「大众教育学」添一佳作,其言论的影响力值得期待。
教育学原就富含「实践」的本质,教育议题做为公共议题,自应符合「民主政治」规准,不能迳以专家政治模式操作。台湾的社会力蓬勃发展,教育议题向来备受瞩目,面对「大众教育学」这端日益多元精彩的参与者,「官方教育学」、「学者教育学」、「专家教育学」(或教师教育学)应善加体认教育学本质与民主政治的规准,主动展开对话,集思广益。
反思晚近二十年的变迁,乐见「大众教育学」持续超越卡夫卡笔下K的处境,而掌握资源及权势者不再以「城堡」自居。。
黄春木 (台北市立建国高中历史科教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