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真实纪录,叙述着日本第一起核临界事故受难者,与死神83天的搏斗历程……。作者以最冷静、客观的笔触,揭开核辐伤害的神秘面纱。
身体的斑驳与腐朽,诉说着受难者的痛苦与煎熬;
病人每况愈下的健康状态,彷彿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般,凌迟着医护人员的心神;
数以万计的千纸鹤,每一只,都代表了家属最深切的期待与希望…
依据日本放送协会(NHK)为1999年「东海村核临界事件」拍摄的纪录片改写而成。事件起因于日本JCO公司核燃料处理厂日常作业中所产生的意外,三名员工受到严重核辐射暴露,其中两人死亡。
本书客观忠实地记录了医疗团队对于核事故受害者----大内久83天的抢救过程,并摊开现行核能日常作业流程缺失,只要一个步骤的误差,所带来的后果就算高深的医术也无法挽救。书中对于核辐射所造成的伤害,受害者病变的加剧,医护人员的心情转变及挣扎,以及家属不放弃的精神皆有深刻着墨。
2011年3月福岛核灾发生后,核能议题再度引起广大关注。在使用核能的同时,人类是否准备好了?能否承担后果?这是本书的最大省思。
译者简介
胡琦君
大学毕业后,先后当过空姐、祕书、国小英文老师。闲暇之余,兼做口笔译、以及自行车赛事主持人。取得师大翻译所硕士前,曾赴美国阿拉斯加农场工作,并在中国时报担任实习编译。译有《Google时代一定要会的整理术!》、《乐活工作的一年》及《让创意自由》(合译)(皆为天下文化出版)。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caseyhu-yahooblog
序文---我的医师朋友和辐射受难者 台北医学大学 张武修教授
序文---一旦失败,就无可挽回的核电事故 知名作家 刘黎儿女士
英文版序言
辐射暴露-1999年9月30日
第二天: 会议召开
第三天: 转院
第五天: 辐射紧急医疗小组
第七天: 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十一天: 仰赖唿吸机
第十八天: 妹妹的细胞
第二十七天:辐射伤害逐一浮现
第五十天: 微小的希望
第五十九天
第六十三天:永无止境的战斗
第八十三天:1999年12月21日
千纸鹤与未来
后记
参考书目
我的医师朋友和辐射受难者
张武修
我在哈佛大学的博士指导老师约翰立德教授(Prof. John Little)从小成长于美国麻州波士顿,因天资颖悟,能就读哈佛大学医学院;他大学毕业后刚好战争结束,也顺利进入世界上最好的麻省总医院,接受放射线医学科临床学习;但他在1950年初忽然改变专业方向,完全投身于辐射生物学的研究,成为二十世纪国际辐射生物学泰斗。数十年来,他专研游离辐射如何伤害人体细胞机转,包括促成基因突变、造成肿瘤等。当今医学上,对于放射线如何影响细胞及生物体的每一步骤,到处都有他的创见佳绩;他也教出许多辐射医学专家,学生研究群遍佈世界各地,我自然方便与他们的认识,这让我在1990初开始研究日本原子弹爆炸生还者的疾病与医疗,以协助台湾辐射污染钢筋建筑物居民的医疗照护时,方便很多;也开启了我和日本几乎所有辐射医学界主导与先进,将近20年的交流与友谊,我曾到日本各主要辐射医疗研究教学机构访问、演讲超过三十次。
1999年9月时,我受邀到日本京都大学,对一群将近两百位来自日本中部五、六十家教学、区域医院的辐射医疗人员,进行低剂量辐射对人体影响的演讲。讲习中我感受到,日本多年来因核能发电比重很大,日本政府针对意外辐射可能造成民众卫生医疗影响,经常要求各医院要定期演练与讲习,参与的学员均为医院院长或相当高的主管,大家在知识沟通之余,却也微微透露“辐射意外发生的机会几乎是零”的自信。
当两天的讲习快结束时,日本「国家辐射综合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Radiological Sciences)」的朋友,此次会议最重要主讲者之一的明石医师忽然跟大家宣布,他必须立即返回东京,因为位于东京东北不远的东海村(Tokaimura)发生了日本战后最严重的辐射意外事件!
后来我们知道那就是「东海村的JCO临界事故」!我和其他国家的医师朋友们对这次事件都极为震惊,因为过去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日本是亚洲包括核能等科技的超强国,他们的医疗水准远远领先台湾,现在台湾有许多医界的领导,都是日本大学医院训练出来的;日本对于辐射防护和放射保健医疗更是执世界之牛耳,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战广岛与长崎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数十万的原爆生还者,日本有非常多的辐射医疗专家在此领域已经耕耘了数十年,成果与经验都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甚至当1986年苏联位于乌克兰的车诺比核电厂发生严重爆炸灾难时,日本政府提供了非常多的协助与复原经费,日本大学许多学者朋友还前往协助,进行了相当多重要的研究。「东海村JCO临界事故」的发生,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国际学者,都非常讶异日本这个向来规规矩矩,严谨文明的科技大国,竟然会发生像这样的事件。
这本书《千纸鹤的眼泪: 核事故受难者83天抢救全记录》 清楚的描述「东海村JCO临界事故」后,日本的医疗团队如何协助受到严重辐射暴露的工人对抗死亡的漫长路程;日本全国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医学菁英组合、採用了最好、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希望将40岁的大内久从死神手中拉回来,即使残废或像植物人般都在所不惜;整个医疗团队,包括多位我认识并敬重的日本学者,勇敢地採取了许多解救方式,使用了过去医学界从没有使用过的、几近“疯狂”大胆的疗程,他们穷尽所有方法,运用了未曾试验过的医疗技术;整个医疗团队就像是不断推进前往火星的辐射医疗太空梭般,只有突破,再燃烧一截,直到用尽一切,成为灰烬,没有回头!
这次事件带给了医学界在内的科学社群很深刻、难过的学习,这本书清晰冷酷的点出我们的无能与无知,和更多该学习的卑微与谦虚。
(作者为台北医学大学教授、台北市万芳医院职医科主治医师、国际辐射病理学会执委)
一旦失败,就无可挽回的核电事故
刘黎儿
这本书是日本第一起因为核电设施核灾而直接造成死亡的记录,亦即一九九九年九月发生于东海村JCO的临界事故,鲜明地描述被曝员工大内久的病状变化及医师团治疗详细经过,书名是「逐渐腐朽的生命」,亦即生命逐渐烂掉的过程
辐射无色无味无形,若不是核弹或像车诺比核灾般有连炉心爆炸,较少当场死亡或急性死亡的例子,但遭大量中子束曝照后,大内久抗病至死亡的过程,确实让人确实感受到辐射的恐怖,大内右手的变化照片令人毛骨悚然,辐射有强大的威力,破坏人体所有的零件,因为被曝,而生命的蓝图----染色体崩毁、腐朽,染色体宛如微尘般粉碎,而生命也跟着腐朽;人因为丧失皮肤,体液一天可以流失2至10升,最后大内和篠原都跟抢救车诺比核灾的31名敢死队一样木乃伊化;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最顶尖的医学对辐射曝照根本束手无策,也没有奇蹟或上帝的恩宠出现。
这本书让人想一口气读完,之后全身战慄不已,不禁冒出冷汗。读完后,心情非常悲愤、无奈,无法理解即使发生这样的悲惨事件,但却还是无法从生命的观点来思考应放弃如此野蛮的发电方式?报导者淡淡地、不带情绪地陈述了人体暴露在辐射下的恐怖与悲哀。透过冷静的叙述,作者将本书以易解、多重角度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一本优质着作,鲜明地陈述了整个医疗过程,身为同业,我觉得非常感动与敬佩。
普通人的染色体不容易遭毁损,但遇到辐射,人体的基因、内脏、黏膜等会遭到破坏,不完整、溃烂,好像从内侧开始溶化般,剥夺人的免疫与再生能力,即使年轻的大内还有坚强的求生意志,却很无奈,只要丧失再生能力,再高明、顶尖的医学也束手无策。即使有家人义无反顾的支持,或是本人生存的意志也没用,付出再多也是徒劳无功,生命就这样腐朽、逝去。
大内无辜,所有参与救治的第一线的医疗人员也很无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溃烂、死去;面对辐射,所有人像唐吉轲德,但唐吉轲德还看得见风车,辐射却是无形的,只能从它造成的伤害来辨识。尤其中子束曝照原本是在体外,但中子束还会把体内脏器、物质都辐射化,这种可怕的情形可以在大内案例中看到。
被辐射曝照的惨状是不能不知的现实,也因此在2011年311福岛核灾发生后,本书日文版立刻在日本加印,因为日本人或世人想知道到底辐射暴露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的源于是NHK的特别报导节目,书还更鬼气逼人,详实地陈述了一个因核灾而死亡的例子。这本书将因辐射暴露而急性死亡的真相保留下来,传达给后世,但人很健忘,在福岛核灾发生前,许多日本人只是模煳地记得有JCO事件
大内的妻子最后写给医生的信里提到,人总是会犯错的,因此这样的惨剧会反覆发生。这似乎是预言了福岛核灾的出现,但核灾本身并非因预言而来,而是核电本身就不是安全的,核灾随时可能发生,尤其在地震频繁的日本或台湾等东亚地带国家。
核电不容许失败,一旦失败,就无可挽回,而最残酷的现实都是最末端、基层的核电员工在承受,大部分事实都被拥核者掩埋在历史的角落里,谁也看不到。就像抢救福岛核一明明也有核电员工因急性白血病死亡,但核电当局却说跟辐射无关,事实就因此而被遮蔽了。刚上工不久的大内死得非常可怜,在211日治疗后相继逝世的篠原也令人唏嘘,但至少发生在世人眼前。
如此惨痛的事故理应为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现实上日本人或世人都没有记取广岛、长崎、车诺比或JCO事件的教训,现在福岛及周边地区近200万人为了辐射污染而受苦受难,拥核的日本政府能做的有限,其实也是束手无策,不论大小核灾,不论涉及个人或整个地区,人类都是莫可奈何的。
书中也思考了医疗的目的,尤其是延命治疗否应该持续的问题。虽然大内或篠原是世界首次出现被曝10西弗以上(推定是16-20西弗)却没马上死亡的珍贵病例,但治疗本身是无解、无出口的,对大内本人而言也非常痛苦。刚入院时大内还有清楚意识,但在第11天就无法忍耐,甚至喊出「不要把我当白老鼠了!」延命或尽可能抢救究竟是为了谁?是医师的傲慢、功名?还是因为医师是无法作出让病情恶化的抉择?此次过程中,医护人员并没有自我满足的欺瞒或蛮横,也没想把大内当实验材料,而是在各种徬徨中想尽全力,这种犹豫与挣扎,也是许多医疗现场的共同问题吧!
透过此书,希望有更多人借由阅读这个从生到死的记录,进而重新认识核能的恐怖以及核电、核灾的真相,理解辐射的本质,才不会让这二人或其他更多人白白牺牲。东海村JCO临界事故中,发生核分裂的铀重量仅有千分之一克,却能酿成如此大的灾害,10公里内有31万人受到室内避难的劝告,附近居民等也有人被曝照,最后也是JCO员工组敢死队才暂告收拾,共667人被曝。
广岛原子弹是800公克的铀,而现在每个原子炉里的铀燃料是5000颗广岛原子弹的份量,核电的危险性远超过核弹。现在核电的安全神话早已崩溃,体认到辐射外洩的恐怖,为了自己,以及不应再留下剧毒核废料给子孙,(每个原子炉每天要烧出3、4颗广岛原子弹份的剧毒辐射物质出来,日本即使现在废核也有120万颗广岛原子弹份的高阶核废料,台湾即使现在废核,也已经拥有23万颗广岛原子弹份的高阶核废料,每天还在新烧出20颗原子弹份的剧毒辐射物质),台湾人、日本人或世人都应该有另一套思维来面对了。
辐射的伤害或核灾都超乎人类力量的极限,核电当局或现场却完全丧失生命的观点;这本书让人反省了自己对于核灾及辐射伤害的无知,连主治医师在大内死亡后也沈痛地感受到,核电防灾现场是轻视人命到极点。即使灾后,日本对于福岛周边居民遮蔽资讯、健康照顾有限,许多人依然在高辐射污染环境下生活。因此,今后再也不能那么无意识地容许核电设施存在我们的身边了。
(作者为旅日知名作家、文化观察者)
前言
岩本浩
你意识到我们做了什么吗?我们开启了宇宙的大门,将人类推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把他们吓得半死。就像第一次发现电力的时候,大家将它当玩具,在房子里玩起电击的游戏。突然之间,电烧红了他们的脸,也带走了他们的生命。至于原子能,它的威力可比电力厉害好几百万倍呀!哦!天呀!我父亲知道的话会怎么说?他肯定会说,我们纵放了地狱之火,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选自赛珍珠(Pearl Buck);《命令与清晨》(Command the Morning)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二日,人类首度成功操控核能,在伊利诺州芝加哥大学「斯塔格足球场」西看台下方壁球场,建造出全世界第一座的核子反应炉,名为「芝加哥反应堆(The Chicago Pile)」。
名符其实,这座核子反应炉是由四万枚高十公分、宽四十二公分的石墨砖堆砌而成,大小相当于一栋二层楼房。石墨可以减缓中子的速度,是理想的核裂变调节材料。这个石墨堆里共放了五十吨的天然铀,上头插了一根可吸收中子的镉控制棒,以调节中子数量,预防突然加速反应。
实验从早上十点开始,午餐休息后又继续进行。在义大利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的监督下,实验人员慢慢将控制棒移除。控制棒吸收的中子数量逐渐减少的同时,核裂变开始启动。此时,测量中子数量的中子计数器激烈滴答作响,指针持续上升。下午三点二十五分,费米宣告这是全世界第一起临界事件:「这确定是自持反应」。自持链式裂变反应的状态,也就是临界,正是核电产生的主要原理。
就在世人欢庆哥伦布发现美洲四百五十週年的同时,人类终于打开了「宇宙大门」,这是人类进入全新境界的关键时刻。实验的成功,也让美国加速了核能应用相关研究。
在费米实验成功前的六个月,美国军队已进行过「曼哈顿计划」。在军方监控下,这项计画让许多技术更加纯熟,铀浓缩技术即为一例,后来成为核能发电的重要技术。
大多数的天然铀是铀238,不具裂变性质;只有百分之零点七的天然铀是可以裂变的铀235。为了有效诱发裂变鍊式反应,铀得先浓缩。浓缩过程中,铀元素必须先转换成氟化合物。这个步骤非常麻烦,在此阶段,大部分的物质都会腐蚀。再者,大量的铀238与铀235之间的差异非常微小,为了顺利分离这二样元素,必须运用微米级的技术。克服这些障碍后,美国在田纳西河岸边的橡树岭(Oakridge)兴建了一间铀浓缩中心。
随后华盛顿州的汉福德(Hanford)也建造起一座大型反应炉,用来加工「钸」。「钸」可以经由铀裂变反应合成,它的裂变性比铀还要高。美国利用这些材料,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制造出原子弹。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国在广岛投掷了首枚原子弹,三天后第二枚原子弹落在长崎。
二十万人死于极度高温、爆炸、和大量辐射暴露。遭受严重辐射曝照、但没有当场死亡的伤患,则发生恶心、发烧、出血、腹泻和脱发等病征。此外,这些受难者的白血球和血小板指数急速下降,体内黏膜也产生无法治癒的严重伤害。情况最险峻的病人都在十四天之内死亡,;病情严重的患者中,也有半数在四十天内死亡。许多人即使倖存,也因为辐射影响,得了白血病、甲状腺癌以及乳腺癌等疾病。新生儿死亡率也非常高;有些新生儿罹患了「小头症(microcephaly)」,出生后头颅异常地小,智力发展迟缓。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一日,原子弹轰炸后不久,美国境内也发生一起辐射事件。在洛斯阿拉莫斯,一名二十六岁的研究员哈利.戴格林(Harry K. Daghlian Jr.),因为钸实验过程的操作不当而引发临界,共有二人遭到辐射的暴露。戴格林于二十四天后死亡,为全世界第一位临界事故的受害者。
二次战争后,美国作为唯一有核子制造能力的强权,开始大规模生产核能武器。四年后,苏联进行了第一个核子武器测试;接着,英国也在一九五二年随之跟进。这些事件促使美国开始寻求和平使用核能的领域,并且和军事用途平行发展。曼哈顿计画里,美国成功研发出一套铀浓缩技术,将对手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在「和平使用」与「军事用途」两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一九五四年,美国通过新的《原子能法案》(Atomic Energy Act),赋予民间机构运用核电的权利。所有与核能相关事宜,包括核能的发展和管理,都从军方移交到原子能委员会(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AEC)处理。在政府协助下,原子能委员会与电力公司及制造企业联手,专注于原子能发电装置的研究。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继苏联和英国陆续开设核电厂之后,美国也在宾夕法尼亚州希平港(Shipping port)设立第一间民营核电厂。西屋公司制造了压水式反应炉(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后来成为最常见的一种反应炉,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反应炉都是此一类型。接下来二十年间,核能发电热潮在美国持续延烧,陆续兴建了一百多家核电厂。
然而,这股风潮却因一九七九年发生的三哩岛(Three Mile Island)核子事故而中止。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八日破晓,宾州三哩岛核能站二号反应炉因为一连串的人为失误,导致炉心融化、崩塌。虽然实际上只有微量的辐射外洩,可是却有不当报导指出,有大量辐射透过排气管洩漏出来。加上事故前不久,电影《大特写(The China Syndrome)》才刚上映,内容所描述的正好是核反应炉融化事件。这两个因素的加乘效果引发一阵骚动,使得反应炉外十英里(译注:十六公里)有百分之四十的居民被疏散。
七年后,位于现今乌克兰境内的车诺比(Chernobyl)核电厂四号反应炉发生爆炸。根据前苏联政府于事故发生后立即公佈的死伤人数,共有三十一人死亡,包含了现场的工人、因救火而殉职的消防队员,还有二百零三位因为急性辐射病而就医的伤患。不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体制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估算,整个欧洲受车诺比核灾影响的受害者应该有一万六千多人,有些人因此而罹患癌症。
除了核电厂意外频传,一九九○年间,美国的汉福德核武器工厂附近也发现大范围辐射污染。
纵使美国开启了「宇宙大门」,也是全世界核电厂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意外依然带来了一阵反核风潮。核电厂相关规定变得非常严苛,接下来三十年间,新核电厂的兴建计画全部停摆,就连一些兴建中的计画也都中途喊停。
二十一世纪来临后,世界各国都在设法防止全球暖化,加上化石资源减少、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核能发电热潮再度兴起。
一九九二年地球高峰会(Earth Summit)在里约热内卢举行,全球环境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议题。这次高峰会通过了《气候变迁框架公(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此框架公约规划出减少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等面对全球暖化的因应措施。
一九九七年《气候变迁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Conference of Parties III, COP3)于日本京都举行,会中通过《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明文规定各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值。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居冠,却在小布希的共和党政府上台后,宣布退出协议。尽管如此,《京都议定书》仍然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并自二○○五年2月起生效。
由于全球环境意识抬头,美国再次转向使用核能发电;因为核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远比化石燃料所排放的要来得少。虽然兴建核电厂需要大量材料,处理铀燃料及核废料也得耗费庞大资源,但核能发电并不会排放二氧化碳。化石燃料供应不稳定,原油与天然气价格持续攀升,促使核电成为替代燃料来源。
小布希于二○○一年宣布「国家能源政策」(National Energy Policy),其中主张以核能发电作为一个「干净」的替代能源以因应全球暖化现象。他提出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让原有的核电厂得以迅速复工,同时也加速了新厂建造。在小布希政策影响下,新厂的兴建计画相继提出;在二○○七年三月以前,共通过了十六个新建案。
这股支持核能发电的风潮也蔓延到其他国家,包括芬兰、俄罗斯、印度和澳洲;核能产业界兴奋地称此一全球性的趋势为「核能复兴」。
另一方面,在美国停止兴建新厂的三十年间,日本仍然持续增加对核电的使用。截至二○○六年十二月为止,日本共有五十五座运作中的核电厂,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若把兴建中的工厂也包括进去的话,日本则有六十九间核电厂;以此算法,日本会超越法国、跃升为全球第二。
日本是全世界唯一受过核子攻击的国家,但是它依旧持续开发核能。就在这样的国度,发生了一起严重临界灾难:三名工人遭受极大剂量的辐射暴露,导致其中两人死亡。
身为NHK(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公司)科学领域记者,过去二十年间,我向来专注于医疗议题。
事发那一天,我正在东京的涩谷广播中心进行电话访问,事关一椿因输血而感染爱滋病毒的丑闻。中午十二点三十分刚过,便传来核灾的消息:位于东京东北方一百公里处的茨城县东海村,一间民营铀处理工厂发生辐射外洩,数名工人送医治疗。初步调查,发生事故的工厂隶属于全球金属制造业的翘楚:住友金属。我马上打电话查询联络方式,并与该公司联系。
各媒体都派记者赶往出事现场。据调查,这起事故发生在JCO日本核燃料处理公司,是住友金属矿山的子公司,而住友是全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民营企业之一,拥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所报导的辐射外洩并非事实,实际上发生的是日本首次临界事故。而且,临界仍持续进行中。到了晚上十点,茨城县政府建议工厂外半径十公里内的三十一万居民于室内就地掩蔽,使得局势更加紧张。
十月一日,事发第二天。黎明之前,事发现场附近居民身上检测出辐射反应。JCO员工成立了一支敢死队,试图控制临界。上午六点的最新报导指出,辐射量已大幅减少;不久后,证实临界已获得控制。针对这起事故,我写了一篇报导,定稿后交由晚间新闻播出;随后小睡一下,我又马上赶往东海村参与后续调查,并持续发新闻稿追踪。
现场调查结束后,我开始访问受伤工人。其中遭受最大辐射暴露的那名工人已被送往日本最着名大学的附属医院治疗;该院每天都会发布新闻稿,公开诊疗相关数据。然而,光是从这些客观数据里,我们完全无法看出病人的实际状况。于是我只好透过在医疗界的人脉,询问一位又一位的医学专家。从他们的解释里,我发现,病人的情形远比这些医疗数据所传递的还要可怕无数倍。
人体暴露在极大剂量中子束辐射的那一瞬间,便已遭到损害:当生命的蓝图「染色体」破损成碎片、无法再生后,身体注定要慢慢衰败。在原子弹研究早期,人类就已经从一系列临界事故中了解这个事实。
六十年前,赛珍珠写了一本关于早期核研究的书,描述全世界第一位临界事故受害者的痛苦以及死亡过程。
远在天边、云层之外,远在大气、黑暗、和太空外,太阳以永恆的能量燃烧着。人们想要驾驭、使用这股原始能量,但为的是什么呢?它一直都在这里,也一直在那儿,它在人们脚踩的地面上,无所不在。人们所踏的碎石土里,有着大量的原子能,多到足以让煤炭和石油黯然失色。这并非一种新能源,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却非常陌生。如今,它挣脱控制,毁了一个年轻人的身体。
「费德曼还有希望吗?」史蒂芬放低音量问。
她回说:「什么希望?他会整个瓦解。大水泡凸起,然后破裂;皮肤腐烂脱落,开始长疽;他体内的辐射粒子会一点一点地侵蚀他。他的温度将会升高,白血球数量会下降,连他骨头内的骨髓都会燃烧起来。到最后,他会发疯呀!」
「妳很清楚这一切。」斯蒂芬喃喃地说。
她接着说,「我不会离开他的,我会陪着他直到最后,再也没有别人了。」
事实上,二十世纪末,日本东海村临界事故所引发的急性辐射病,严重程度远比这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描述的可怕多了。
因此,我想要制作一个电视节目,试图把一个人挣扎求生存的过程传达给大众知道。
事故发生后一年多,我们终于获得罹难者家属的同意。二○○一年五月十三日,我们播出了这个特别节目:《对抗辐射病八十三天》。这个节目重播过很多次,并在国内外赢得多项殊荣,包括蒙特卡洛电视节(Monte Carlo Television Festival)的最佳奖项。
不过,在电视节目里,我无法详细描述病人的病历等医疗资料,这样的限制激发我出版本书的动机。本书里我尽了最大的努力,试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医学术语,让读者全盘了解医疗过程、以及病人与每位医疗小组成员的心路历程。
这是一个缓慢死亡的过程!医疗小组使用最先进的药物,努力对抗这场慢性死亡。其中也记录了家人的祈祷,以及对于希望病人复原毫不动摇的信念。这本书是借由当时病历以及访谈的回溯所写成,它记录了一个人为求生存,长达八十三天的抗争历程。
我一直对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人性故事充满好奇,也曾读过不少关于战争、灾难的记录,但《千纸鹤的眼泪:核事故受难者83天抢救全记录》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沉思。我本以为,核事故的记录无非是冰冷的数据、技术性的描述,以及对灾难后果的概括。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所触及的,是比数据更深刻、比后果更沉重的东西——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个体,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坚韧,以及在绝望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场灾难的记录,更是一次对生命力量的深刻探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以及在极端困境下,人类所能爆发出的惊人潜力。那些被困在事故中的人们,他们如何在身体遭受重创、精神备受煎熬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与命运抗争?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救援人员,他们又承受了怎样的压力和风险,将生的希望带给每一个生命?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灾难的残酷,更映照出人性的温暖和伟大。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是一次与那些鲜活生命的对话,他们的呼吸、他们的心跳,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承认,在翻开之前,我对此类题材抱有一定的保留态度,担心会过于沉重或煽情。然而,当我真正进入这本书的世界,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将事实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过度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煽动,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感冲击。我看到了科学的局限性,也看到了人力的渺小,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人类精神的伟大。那些在核辐射的威胁下,依然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他们的恐惧和责任感交织在一起,令人动容。那些在病痛折磨中,依然不放弃希望的受难者,他们的生命力顽强得令人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面对无法预测的灾难,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每一个生命,去传递希望,去守护尊严。它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过于依赖科技,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警示,也是一份关于生命尊严的颂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报道汇总,更像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将83天内发生的一切,以一种近乎纪实的、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娓娓道来。我一直在思考,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普通人是如何被命运推向风口浪尖的?这本书细致地描绘了每一个受难者的背景,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梦想,以及这场事故是如何瞬间击碎这一切的。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在生死关头,依然想着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我看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极度痛苦中,仍然对未来抱有一线希冀。这些个体化的叙述,使得冰冷的数字变得有血有肉,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那种身处绝境的无助和恐惧。同时,我也被那些英勇的救援人员深深打动,他们在未知的危险面前,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另一个生命。他们的专业、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牺牲,构成了这场悲剧中一道耀眼的人性光芒。这本书让我明白,在灾难面前,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破坏,更是连接,是互助,是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最微小的个体,将83天的时间线拆解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碎片,最终汇聚成一幅令人震撼的画卷。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刻画,从空气中弥漫的焦灼气息,到救援人员额头上的汗珠,再到受难者眼中闪烁的微光,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将读者完全代入到那个充满危险和希望的时刻。我时常会想象,如果我置身于那样一个环境,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是否能像书中的人物一样,保持理性,或是燃起求生的斗志?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空间。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中总会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在闪耀,比如坚韧不拔的意志,比如舍生忘死的奉献,比如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多么的值得珍惜。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一次事故,更在于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赞美。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文字本身所无法完全承载的。我反复咀嚼书中的每一个字句,试图去理解那些在绝望中迸发出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即使面对足以摧毁一切的灾难,人类也从未停止过抗争。那些为了挽救生命而与死神赛跑的医护人员,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的奉献,与病魔殊死搏斗。那些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的受难者,他们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依然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也让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良和勇气是如何闪耀的。它不只是一个记录,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赞美。它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也让我对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灾难的残酷,更看到了人类精神的伟大,是一种跨越时间、跨越地域的深刻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