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道夫‧德瑞克斯相信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于1964年与护士维琪‧舒兹合作,集毕生与孩子相处的经验写成本书,简单扼要的提供了父母如何有效的处理孩子从学步期到前青春期一些容易发生的问题。
简单的说,作者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通常有四个错误的基本目标:注意、权力、报复和逃避。父母可以借由检视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孩子用了哪一种错误的方式:
1.当你觉得有点烦时,孩子通常是想得到注意,这时要有耐心的以无声的方式让孩子有被爱的感觉。
2. 当你觉得冒火时,孩子通常是想争得权力,这时不要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听话,而是该给予选择的机会,让他感觉自己有做选择的能力。
3. 当你觉得受了伤害,气急败坏的想扯平时,孩子多半是在报复,这时绝不要还以颜色,而是该重建互动关系,让逻辑结果来解决问题。
4. 当你觉得绝望、怜悯或是恼怒时,孩子多半是因严重的受挫而绝望,这时不要哄诱或是表现出怜悯,而是该安排一些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作者简介
Rudolf Dreikurs
鲁道夫.德瑞克斯医师(1897-1972)曾执业于芝加哥,是美国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除了本书之外,他还是许多有关养育孩子和家庭指导方面的作者或联合作者。着作计有《合理的后果》、《无泪的管教》、《婚姻的挑战》和《为人父母的挑战》。
修订者简介
郑关瑶珠(Daphne Cheng)
香港大学英文系优等学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及资讯科学硕士
译者简介
周昱秀
美国奥克拉荷马市大学幼教及英语教学硕士
推荐序
本书自从半世纪前发行以来,划时代的意义历久弥新,重要性始终屹立不摇,甚至有增无减。但是,今日社会家长面临的严峻挑战更远超过当年成书之初。过去50多年以来,教养儿女的要领已经有了巨幅的转变,但是相对地,亲职教育却是未见等量齐观的改进。诚如先父诸多着作一再重申,人们往往依照父母教养自己的作法,如法炮制用来教养自己的孩子。过去几世纪这样的做法或许就够用了,但是现代社会人类关系复杂而多变,昔日代代相传的教养方法很快就不再管用了。
几世纪以来,为人父母者都有着同样的目标,那就是教养子女长大成为有用的成人,现代的家长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确切而言,未来世代怎样才算是有用的成人却是充满变数。比较确定的是人们都相信,孩子需要学习解决问题,了解人际关系,知道如何发挥创意与勇气,以便做好准备来因应当代社会的诸多挑战。在过去,人们可以教导孩子学习特定的技能,而且有把握这些技能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一定可以派上用场。但是如今,人们再也无法预测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可能需要哪些技能。不过,人们应该还是能够有效预测,孩子如果能够学会更多创意解决问题的本事,更有自信,更懂得互相尊重,那么他们应该就有比较高的胜算,能够成功迎接成人世界的诸多挑战与机会。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即是能够有效帮助家长如愿教养出如此的子女。
虽然,对于当代亚洲读者而言,书中有些例子可能和某些地区的教养作法相互冲突,但是绝大多数的例子应该相当有帮助。比方说,在过去,有些住家附近,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车上,或是其他某些处所,基本上可能还算安全。而且这样作法还有一些好处,就是可以让孩子有机会从中摸索群体生活,能够体会凡事不能只顺着自己的喜好,还必须顾及其他人的不同需求。只是,当代社会大部分的情境,这样作可能就会有相当的危险。因此,如果读者发现有些例子不是很适合,那读者就必须记得在教养子女时应该善用判断力。作者的用意是透过举例来帮助读者理解书中诸多原则如何具体运作,家长必须自行斟酌所处的环境,审慎评估个别例子是否合用。其中有些例子会比较贴近某些情境,当然也有些例子可能就不那么适切。就如同孩子在面对生活抉择时,需要有效发挥创意解决问题;类似的道理,家长在处理子女教养问题时,也需要有创意。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三位女士。首先要感谢的是加拿大的Daphne Cheng,当年她把本书翻译成华文。其次要感谢的是香港的Alice Kirkwood 和新加坡的Soo Hauwquek,她们对于先父的着作知之甚笃,而且费了相当心力仔细校读华文译稿,以确保华文翻译正确无误。她们当年的费心费力,本书才有缘进入华文世界,并且获得广大读者的热烈回响。
最后,仅以此序纪念本书两位作者,先父和Vicki Soltz,相信她们应该会感到相当欣慰,自从本书出版以来,已经流传世界各个角落,帮助如此多世代的家长,让她们成为自信又成功的养儿育女高手,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回应孩子的挑战:让孩子顺利长大成人,懂得合作,富有爱心、创意,深知洁身自爱,反身自省,勇敢迎向人生的挑战。
Eva Dreikurs Ferguson
美国伊利诺州爱德华维尔
序
我们的孩子所呈现出的问题,不管在数量上和程度上都较以往严重,而许多父母却是束手无策。他们知道不能以过去的一套方式来对待现在的孩子,但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有多种有效对待孩子的新方法存在。多种相左的意见,否定了任何一方法的正确性,只是给予父母疑惑多于指导。那么为何有人要相信我们的方法呢?
以我致力于亲子关系长达四十年的经验来说,我们所提供解决家庭冲突的方法显然是很有效的。这些方法都经过我们家庭谘商中心实验室的测试。许多父母都会
意外地发现对待孩子的方法,并赢得合作。然而,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样做,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成功的。我们的建议是根据阿德勒(Alfred Adler)和他的工作伙伴的理念,是本着一个明确的人生哲学和一个独特的人类观念。整个心理学的趋势似乎正朝我们的方向迈进。我们并不建议父母过度纵容或过分严厉的对待孩子,而是应该学习如何成为孩子的对手,有技巧的接近他们的想法,并且有能力引导他们不致流于狂野或令他们感到窒息。
在过去发表的研究报告和着作中,我已为对待孩子的基本原则提出过一些纲要。父母和孩子也提供了不少新的主意,并提供了一些有效方法的实例,是我们专家尚未设想到的。在致力于孩子提出于成人世界的一些共同问题,我们仍在互相学习。
我现商请维琪‧舒兹女士(Mrs. Vicki Soltz)以她自己的方式陈述我们运作的原理。她曾担任过我们好几个研究小组的领导人,使母亲们对原理有所认识而非给予她们具体的答案和建议。当我与她细心的讨论过各个细节后,由她以一位母亲的话语来表达。毕竟,我们不是教父母心理学,而是试图提供他们一些实用的方法做为养育孩子的新方向。
我期待以我们共同的努力,终能达到预设的目标──辅助。然而即使有最高的技巧也不保证能排除困难与错误。我们只希望父母因为知道如何应对而能较具信心,虽然他们未必时常想去做。问题仍旧会发生,而且会继续存在。
我们十分了解和同情那些想要履行责任而又完全没有准备的父母。父母和孩子一样需要接受训练。一个对孩子的挑衅做出新回应的训练,可能引发出新的态度,为和谐的关系开创出新的途径。
这本书的名字,简直就是我育儿生涯的写照。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父母最大的敌人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的情绪。看到孩子犯错,心里那个火就蹭蹭地往上冒,等冷静下来,又觉得对不起孩子。更让人沮丧的是,有时候为了避免孩子哭闹,或者为了平息一场“家庭战争”,我们宁愿牺牲自己的原则,把自己的需求往后放,结果孩子非但没有变得更乖,反而越来越得寸进尺,好像我们就是他们的“专属仆人”。这种感觉真的太糟糕了!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方法,一种能够让我们既能坚持原则,又能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又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和实操方法,帮助我彻底摆脱“情绪失控”和“讨好型育儿”的怪圈,找到那个“不动怒,不当孩子的奴隶,一样教出好小孩”的黄金法则,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孩子的未来更加光明。
评分在我的人生轨迹中,育儿始终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无比重要的篇章。我一直深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bos>。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困境,常常让我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面对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以及一些难以驯服的坏习惯,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甚至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吼叫,事后又深深自责。我渴望找到一种教育理念,它不是一味地压制孩子的个性,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后果,能够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从而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我期待从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力量的父母,不再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能够掌握主动权,引导孩子走向积极的人生轨道,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人。
评分作为一个正在经历孩子成长各个阶段的家长,我发现自己常常处于一种焦虑和迷茫之中。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让我们头疼的问题,比如冲动易怒,缺乏耐心,或者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出极端的固执。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有时候,我自己的情绪就会被孩子点燃,然后陷入一场无休止的争吵,最终伤害了彼此的感情。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尤其是“不动怒”和“不当孩子的奴隶”这两个关键词,直击了我内心最深处的痛点。我渴望从中获得一些能够帮助我管理好自己情绪的实用技巧,学习如何在面对孩子的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而不是被负面情绪所裹挟。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与孩子建立起健康的界限,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和满足,最终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深深吸引了我,读完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平日里育儿的场景。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最难的不是教他们知识,而是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如何在爱与管教之间找到平衡。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时候自己会因为孩子的小小过错而勃然大怒?那种失控感,事后的懊悔,以及孩子眼中流露出的恐惧,都让我倍感煎熬。同样,我也深陷于“只要孩子不哭不闹就万事大吉”的泥沼,似乎成了他们的“服务员”,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他们无止境的需求,结果却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任性。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指明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摆脱情绪的束缚,不再唯唯诺诺地讨好孩子,而是能够建立起健康的亲子边界,用智慧和耐心去引导孩子成长,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规则,什么是独立。我渴望找到那种“不当孩子的奴隶,一样教出好小孩”的秘诀,让育儿之路不再是疲惫不堪的消耗战,而是充满乐趣和成长的旅程。
评分我曾以为,教育孩子就是送他们去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让他们接受最好的知识。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更多的是关于品格的塑造,是关于情绪的引导,是关于如何做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人。我常常在反思,为什么自己会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对孩子大发雷霆?为什么有时候,自己会为了满足孩子所谓的“需求”而变得小心翼翼,唯恐他们不高兴?这种“奴隶式”的育儿方式,让我感到身心俱疲,也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担忧。我迫切地需要一本能够指引我方向的书,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观,学习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与孩子建立健康平等的互动关系,而不是被动地满足和迁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让我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力量的父母,引导孩子在积极、健康的氛围中成长,让他们学会面对挑战,勇敢前行,而不是在父母的过度保护和纵容中迷失自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