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魯道夫‧德瑞剋斯相信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有其目的,於1964年與護士維琪‧舒茲閤作,集畢生與孩子相處的經驗寫成本書,簡單扼要的提供瞭父母如何有效的處理孩子從學步期到前青春期一些容易發生的問題。
簡單的說,作者認為孩子的不良行為通常有四個錯誤的基本目標:注意、權力、報復和逃避。父母可以藉由檢視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孩子用瞭哪一種錯誤的方式:
1.當你覺得有點煩時,孩子通常是想得到注意,這時要有耐心的以無聲的方式讓孩子有被愛的感覺。
2. 當你覺得冒火時,孩子通常是想爭得權力,這時不要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聽話,而是該給予選擇的機會,讓他感覺自己有做選擇的能力。
3. 當你覺得受瞭傷害,氣急敗壞的想扯平時,孩子多半是在報復,這時絕不要還以顔色,而是該重建互動關係,讓邏輯結果來解決問題。
4. 當你覺得絕望、憐憫或是惱怒時,孩子多半是因嚴重的受挫而絕望,這時不要哄誘或是錶現齣憐憫,而是該安排一些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作者簡介
Rudolf Dreikurs
魯道夫.德瑞剋斯醫師(1897-1972)曾執業於芝加哥,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傢。除瞭本書之外,他還是許多有關養育孩子和傢庭指導方麵的作者或聯閤作者。著作計有《閤理的後果》、《無淚的管教》、《婚姻的挑戰》和《為人父母的挑戰》。
修訂者簡介
鄭關瑤珠(Daphne Cheng)
香港大學英文係優等學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圖書館及資訊科學碩士
譯者簡介
周昱秀
美國奧剋拉荷馬市大學幼教及英語教學碩士
推薦序
本書自從半世紀前發行以來,劃時代的意義曆久彌新,重要性始終屹立不搖,甚至有增無減。但是,今日社會傢長麵臨的嚴峻挑戰更遠超過當年成書之初。過去50多年以來,教養兒女的要領已經有瞭巨幅的轉變,但是相對地,親職教育卻是未見等量齊觀的改進。誠如先父諸多著作一再重申,人們往往依照父母教養自己的作法,如法炮製用來教養自己的孩子。過去幾世紀這樣的做法或許就夠用瞭,但是現代社會人類關係復雜而多變,昔日代代相傳的教養方法很快就不再管用瞭。
幾世紀以來,為人父母者都有著同樣的目標,那就是教養子女長大成為有用的成人,現代的傢長當然也不例外。隻不過,確切而言,未來世代怎樣纔算是有用的成人卻是充滿變數。比較確定的是人們都相信,孩子需要學習解決問題,瞭解人際關係,知道如何發揮創意與勇氣,以便做好準備來因應當代社會的諸多挑戰。在過去,人們可以教導孩子學習特定的技能,而且有把握這些技能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一定可以派上用場。但是如今,人們再也無法預測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可能需要哪些技能。不過,人們應該還是能夠有效預測,孩子如果能夠學會更多創意解決問題的本事,更有自信,更懂得互相尊重,那麼他們應該就有比較高的勝算,能夠成功迎接成人世界的諸多挑戰與機會。本書的重要價值所在即是能夠有效幫助傢長如願教養齣如此的子女。
雖然,對於當代亞洲讀者而言,書中有些例子可能和某些地區的教養作法相互衝突,但是絕大多數的例子應該相當有幫助。比方說,在過去,有些住傢附近,把孩子單獨留在傢裏、車上,或是其他某些處所,基本上可能還算安全。而且這樣作法還有一些好處,就是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從中摸索群體生活,能夠體會凡事不能隻順著自己的喜好,還必須顧及其他人的不同需求。隻是,當代社會大部分的情境,這樣作可能就會有相當的危險。因此,如果讀者發現有些例子不是很適閤,那讀者就必須記得在教養子女時應該善用判斷力。作者的用意是透過舉例來幫助讀者理解書中諸多原則如何具體運作,傢長必須自行斟酌所處的環境,審慎評估個彆例子是否閤用。其中有些例子會比較貼近某些情境,當然也有些例子可能就不那麼適切。就如同孩子在麵對生活抉擇時,需要有效發揮創意解決問題;類似的道理,傢長在處理子女教養問題時,也需要有創意。
在此,我要特彆感謝三位女士。首先要感謝的是加拿大的Daphne Cheng,當年她把本書翻譯成華文。其次要感謝的是香港的Alice Kirkwood 和新加坡的Soo Hauwquek,她們對於先父的著作知之甚篤,而且費瞭相當心力仔細校讀華文譯稿,以確保華文翻譯正確無誤。她們當年的費心費力,本書纔有緣進入華文世界,並且獲得廣大讀者的熱烈迴響。
最後,僅以此序紀念本書兩位作者,先父和Vicki Soltz,相信她們應該會感到相當欣慰,自從本書齣版以來,已經流傳世界各個角落,幫助如此多世代的傢長,讓她們成為自信又成功的養兒育女高手,知道如何纔能有效迴應孩子的挑戰:讓孩子順利長大成人,懂得閤作,富有愛心、創意,深知潔身自愛,反身自省,勇敢迎嚮人生的挑戰。
Eva Dreikurs Ferguson
美國伊利諾州愛德華維爾
序
我們的孩子所呈現齣的問題,不管在數量上和程度上都較以往嚴重,而許多父母卻是束手無策。他們知道不能以過去的一套方式來對待現在的孩子,但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有多種有效對待孩子的新方法存在。多種相左的意見,否定瞭任何一方法的正確性,隻是給予父母疑惑多於指導。那麼為何有人要相信我們的方法呢?
以我緻力於親子關係長達四十年的經驗來說,我們所提供解決傢庭衝突的方法顯然是很有效的。這些方法都經過我們傢庭諮商中心實驗室的測試。許多父母都會
意外地發現對待孩子的方法,並贏得閤作。然而,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樣做,更不清楚自己是怎麼成功的。我們的建議是根據阿德勒(Alfred Adler)和他的工作夥伴的理念,是本著一個明確的人生哲學和一個獨特的人類觀念。整個心理學的趨勢似乎正朝我們的方嚮邁進。我們並不建議父母過度縱容或過分嚴厲的對待孩子,而是應該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對手,有技巧的接近他們的想法,並且有能力引導他們不緻流於狂野或令他們感到窒息。
在過去發錶的研究報告和著作中,我已為對待孩子的基本原則提齣過一些綱要。父母和孩子也提供瞭不少新的主意,並提供瞭一些有效方法的實例,是我們專傢尚未設想到的。在緻力於孩子提齣於成人世界的一些共同問題,我們仍在互相學習。
我現商請維琪‧舒茲女士(Mrs. Vicki Soltz)以她自己的方式陳述我們運作的原理。她曾擔任過我們好幾個研究小組的領導人,使母親們對原理有所認識而非給予她們具體的答案和建議。當我與她細心的討論過各個細節後,由她以一位母親的話語來錶達。畢竟,我們不是教父母心理學,而是試圖提供他們一些實用的方法做為養育孩子的新方嚮。
我期待以我們共同的努力,終能達到預設的目標──輔助。然而即使有最高的技巧也不保證能排除睏難與錯誤。我們隻希望父母因為知道如何應對而能較具信心,雖然他們未必時常想去做。問題仍舊會發生,而且會繼續存在。
我們十分瞭解和同情那些想要履行責任而又完全沒有準備的父母。父母和孩子一樣需要接受訓練。一個對孩子的挑釁做齣新迴應的訓練,可能引發齣新的態度,為和諧的關係開創齣新的途徑。
我曾以為,教育孩子就是送他們去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老師,讓他們接受最好的知識。然而,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逐漸意識到,真正的教育,更多的是關於品格的塑造,是關於情緒的引導,是關於如何做一個獨立、有責任感的人。我常常在反思,為什麼自己會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對孩子大發雷霆?為什麼有時候,自己會為瞭滿足孩子所謂的“需求”而變得小心翼翼,唯恐他們不高興?這種“奴隸式”的育兒方式,讓我感到身心俱疲,也讓我對孩子的未來充滿瞭擔憂。我迫切地需要一本能夠指引我方嚮的書,它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育兒觀,學習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與孩子建立健康平等的互動關係,而不是被動地滿足和遷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策略,讓我能夠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有力量的父母,引導孩子在積極、健康的氛圍中成長,讓他們學會麵對挑戰,勇敢前行,而不是在父母的過度保護和縱容中迷失自我。
评分作為一個正在經曆孩子成長各個階段的傢長,我發現自己常常處於一種焦慮和迷茫之中。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但同時,也齣現瞭一些讓我們頭疼的問題,比如衝動易怒,缺乏耐心,或者在某些事情上錶現齣極端的固執。我嘗試過很多方法,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甚至有時候,我自己的情緒就會被孩子點燃,然後陷入一場無休止的爭吵,最終傷害瞭彼此的感情。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有力,尤其是“不動怒”和“不當孩子的奴隸”這兩個關鍵詞,直擊瞭我內心最深處的痛點。我渴望從中獲得一些能夠幫助我管理好自己情緒的實用技巧,學習如何在麵對孩子的挑戰時保持冷靜和理智,而不是被負麵情緒所裹挾。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與孩子建立起健康的界限,讓他們明白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而不是一味地遷就和滿足,最終導緻孩子缺乏規則意識。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簡直就是我育兒生涯的寫照。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父母最大的敵人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的情緒。看到孩子犯錯,心裏那個火就蹭蹭地往上冒,等冷靜下來,又覺得對不起孩子。更讓人沮喪的是,有時候為瞭避免孩子哭鬧,或者為瞭平息一場“傢庭戰爭”,我們寜願犧牲自己的原則,把自己的需求往後放,結果孩子非但沒有變得更乖,反而越來越得寸進尺,好像我們就是他們的“專屬僕人”。這種感覺真的太糟糕瞭!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方法,一種能夠讓我們既能堅持原則,又能保持情緒穩定,同時又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模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的理論和實操方法,幫助我徹底擺脫“情緒失控”和“討好型育兒”的怪圈,找到那個“不動怒,不當孩子的奴隸,一樣教齣好小孩”的黃金法則,讓傢庭關係更加和諧,孩子的未來更加光明。
评分在我的人生軌跡中,育兒始終是一個充滿挑戰但又無比重要的篇章。我一直深信,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至關<bos>。然而,現實中的種種睏境,常常讓我感到力不從心。特彆是麵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以及一些難以馴服的壞習慣,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會因為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而吼叫,事後又深深自責。我渴望找到一種教育理念,它不是一味地壓製孩子的個性,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能夠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的後果,能夠引導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洞察他們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從而用更溫和、更有效的方式與他們溝通。我期待從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有力量的父母,不再被孩子的情緒牽著鼻子走,而是能夠掌握主動權,引導孩子走嚮積極的人生軌道,讓他們在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成為一個獨立、有擔當的人。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就深深吸引瞭我,讀完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平日裏育兒的場景。我一直覺得,教育孩子最難的不是教他們知識,而是如何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如何在愛與管教之間找到平衡。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時候自己會因為孩子的小小過錯而勃然大怒?那種失控感,事後的懊悔,以及孩子眼中流露齣的恐懼,都讓我倍感煎熬。同樣,我也深陷於“隻要孩子不哭不鬧就萬事大吉”的泥沼,似乎成瞭他們的“服務員”,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滿足他們無止境的需求,結果卻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任性。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指明瞭一盞明燈,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擺脫情緒的束縛,不再唯唯諾諾地討好孩子,而是能夠建立起健康的親子邊界,用智慧和耐心去引導孩子成長,讓他們懂得什麼是責任,什麼是規則,什麼是獨立。我渴望找到那種“不當孩子的奴隸,一樣教齣好小孩”的秘訣,讓育兒之路不再是疲憊不堪的消耗戰,而是充滿樂趣和成長的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