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原爆受害的台湾耆老,
细述灾难下永世悲怆,
历史流转不容消逝的教训,
为我们推开历史窗口,
让生命的曙光透进来。
长崎原爆的辐射尘,
加之于心灵上的苦味。
陈新赐、王文其两位长崎医大的老同学,
见证战争的创伤,遭遇原弹爆炸的终生余毒,
收拾生命伤口,清贫乐道,执守一甲子多的行医济世。
凭借「原爆受害者健康手册」的证明,
冀希消弭战争仇恨,争取历史正义;
更提醒人类牢记:核能风险,人类无能控制。
陈新赐 99高龄
往日美浓小镇的温情医生。
日本留学的空袭战火下,为台湾人权斗士彭明敏先生的生死拔河,进行重生的截肢手术。
长崎原爆的炼狱中,至亲的妻子和一双儿女与他生死诀别,烙刻下永难抹灭的悲怆印记。
承袭父亲的人文素养与庶民性格,他把诗词美学作为跨越人间苦难、展延高雅生命视野的桥樑,开启灵魂另一面视窗,以诗文体现对乡土的关照。
王文其 95高龄
行大爱,讲仁义的惜物医生。
因为学长的通报,家人幸运逃出原爆的魔掌,但他则在原爆后的血泊中重伤醒来,从此带着劫后余生的终生伤害。
秉持医生的人道胸襟,不顾危险救治落难的无辜外省人,使政治冷感的他,身陷二二八之劫,险遭枪毙杀身之祸。
细心保留昔日诊所设施与陪伴流徙半世纪的两只皮箱,守着沉淀的时光,替岁月竖个里程碑。
本书特色
借由历经长崎原爆的两位台湾医生耆老,娓娓道出见证战争的创伤,遭遇原弹爆炸的终生余毒。第一本台湾历经长崎原爆倖存者劫后余生回忆录。
作者简介
李展平
报导文学作家。曾任彰化县府新闻股长、彰化文化局艺术组长、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编纂,现任草屯社区大学「旅行与文学」讲师,并参与纪录片制作以及担任文学奖评审等多项文化工作。
曾荣获台北国际书展基金会文学类评审首奖、玉山文学奖散文类优胜、联合报报导文学奖类第三名、台湾省报导文学评审奖和行政院优良政府出版品佳作等。
着有:《小轩奏鸣曲》、《人间情味》、《来自梦土的唿唤》、《寻访台湾生命原乡》、《南投市风土旅游导览》、《台湾苦力者脚印》报导文学专辑、《烽火岁月──台湾人战时经验》(合集)、《前进婆罗洲──台籍战俘监视员》、《战火纹身的监视员──台籍战俘悲歌》、《故乡情-重返古坑桂林村》、《绿树当户──寻访中兴新村》。
【推荐序】别格报导文学 / 文学大师 李乔 003
【推荐序】寻索历史与肉体的剥离 / 前任中山医大校长 陈家玉 005
【作者序】寻索历史与肉体的剥离──为台湾祈福 / 李展平 009
卷一 长崎.心碎──陈新赐医师原爆之痛 019
◎ 父亲陈保贵于贫困家庭底奋斗 020
在在职责与诗文中摆渡 020
父亲的贫苦幼年 021
祖父的严教,祖母的慈护 023
◎ 父亲投考台北医学校的转折路 026
被祖父反对的泪水求学路 026
扭转祖父偏见 027
对日本老师的昭和情怀 028
◎ 医学与诗歌展风檐 030
浸淫古典文学,创立美浓诗社 030
美友吟社的青年社长 031
保贵医师的四季情怀 033
医生诗人美浓行吟 035
医生乔梓以诗文对乡土的关照 037
◎ 求学之路──陈新赐医师 040
因日籍同学的霸凌而休学 040
展开异国学习之旅 041
妻儿伴读的亲情温暖 043
重视临床教育的实习生活 046
空袭下的伤亡救护队 048
◎ 替彭明敏先生截断手臂 051
台湾的人权斗士──彭明敏 051
彭明敏的「不志愿」服役 052
离开古城松本,踏上危险路途 054
失去左臂的噩梦 057
◎ 彭明敏感念救命之恩 061
与彭明敏教授的生死拔河 061
救了台湾重要人物的欣慰 063
与彭明敏世纪之会 065
◎ 死于原爆下的妻儿 069
原爆下的人间地狱 069
瞬间化为灰烬的天使 072
忍痛尽医生救人天职 074
带来生命慰借的钟声 077
心中永世底悲怆 078
返乡收拾生命伤口 083
◎ 农历年的盟约 087
故乡颜彩消退战争的惧怕 087
初二必回亡妻娘家的孝心 089
堂前岳婿相谈欢 090
一场永世的盟约 093
◎ 左营军医的日子 097
中尉医官发挥耐性 097
获得病患信任和感激 099
◎ 小镇医生的温情 101
目睹底层人民的历史变迁 101
24小时无休状态的守护神 104
成就庶民文化性格 106
永安街:小镇医生的最后靠站 110
◎ 传承──小儿科权威陈家玉教授 113
良医世家,接下医疗第3棒 113
台湾小儿科权威 115
卷二 王文其医师的鬼门关 118
◎ 佃农囝仔爱读册 120
趁着透早曙光的勤读 120
读册读甲袂记得牛 121
◎ 嘉中五年 123
体能出众,运动竞技展露头角 123
摆脱贫穷的留学计划 127
铭记长兄的牺牲与资助 129
◎ 离台赴日 131
装满憧憬和乡愁出航 131
新婚燕尔的留学生涯 137
物资限缩下的相濡以沫 143
◎ 长崎医大成立医疗救护队 146
以行动抢救苦难的良医永井隆 146
战火下,英勇的医疗动员 150
警报解除后的临床课程 155
◎ 光之烈焰与焚烧 159
战时的清贫之乐 159
一家幸运逃出原爆的魔掌 160
◎ 末日来临 163
城市瞬间变成废墟的片刻 163
在原爆后的血泊中醒来 166
劫后余生的终生伤害 169
◎ 日本幕府的窗口:长崎 171
看见世界繁华的浮世社会 171
从雄伟到摧毁的历史流转 173
◎ 永井隆教授上帝之爱 176
渡化苦难的扬声器 176
永井隆是上帝的化身 179
一辈子耕耘福田的清贫家 183
树立医界生命座标的苦行僧 185
◎ 原爆中心点:长崎医大 188
遭封锁的原爆警示传单 188
人类无法记取历史教训 191
◎ 返台后的行医生涯 195
返回原乡的悸动 195
彼时互相尊重的医病关系 198
流徙75年的两只皮箱 202
◎ 二二八之劫 204
秉持恩师永井隆大爱 204
误闯二二八牢笼 207
老医生的人道胸襟 210
◎ 军医的日子 213
医疗缺乏的年代 213
军医看病免钱啦 216
神明、医生一起来 219
老诊所的岁月风华 223
◎ 医药世家 226
延续医师香火为职志 226
不敢远游的医生孝子──王柏东 227
◎ 求偿无门 231
回避历史道义的日本政府 231
选择性的赔偿与漠视 234
无视他国伤痛的国族傲气 238
沖绳县当核化白老鼠的讽刺与弔诡 241
台湾唯二的原爆受害者健康手册 242
卷三 核害的历史轮回 244
从广岛、长崎原爆到福岛核灾 246
从福岛核灾到台湾必须废核的理由 247
当个不切实际的反核幻想家 248
【附录】长崎原爆宣言 251
作者序
从原爆余生到非核家园──为台湾祈福
李展平
自2011年决定以「台湾」观点,口述访谈台湾医师陈新赐、王文其1945年8月9日原爆,置身于长崎医大的惨痛经验,我开始阅读相关文学、文献史料。很不幸的,去年3月11日,发生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福岛核灾,一连串复式灾难,不仅瞬间毁弃家园,人畜随海滚动;逃过海难的居民,却困陷于无所不在的核电厂辐射污染,似乎苦难永无尽头。
日本于二战首遭原爆空袭,广岛、长崎几成废墟,死难及重创之生命现象,惨不忍睹,照说是最有核爆经验的「苦主」,最有理由远离核电厂之『非核』国家。然而对1945年的原爆麻木、渐冻的结果,政府又在东北建构系列核电厂,追求不健康的政经效益,如日籍作家新井一二三,于联合报民意论坛指出:「中央政府给偏僻福岛带来产业,但最后污染的环境及名声,也永远夺去福岛人的家乡。」女作家的人道情怀,直接命中福岛人的文化乡愁。一种对土地靠站的失落,海湾的松树已远,香格里拉的温泉乡、琉璃瓦阁楼,多数摧毁;倖存下来者,须面对福岛核灾,迫使全民进入辐射污染的氛围。两百万北关东居民生活在高浓度辐射下,污染食品在日本全国流通,当下有数百万人身家财产归零,未来会有百万人将陆续致癌死亡......如此的灾变效应,并不逊于二战两颗原子弹爆炸啊!
台湾医生陈新赐今年99岁,王文其95岁,他们均毕业于长崎大学医学系,由于老天要他们为时代见证,故历经生命磨难,终能逃脱苦厄险境,至今犹松柏长青,身体康安。笔者以本书进入两位医生的生命史探勘、回溯、观照,如少年故乡,求学生涯,原爆劫难,陈医师妻小死于现场;而王医师身受重伤,幸亏及时抢救,鬼门关走一趟。由于广岛、长崎原爆距今已67年,人们皆呈无感状态。据长崎医大永井隆教授回顾:「那些原爆倖存者,通常对其他人极度痛苦中的哭喊、求救置之不理,即使病患和同事在他们之间尖叫,也会远离火焰。」他说:「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皆有,难以治癒和无法癒合的伤口,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沉思着那些伤口。」
笔者多次进行田野调查,冷峻的历史问题,总是让老医师泪光闪闪,重新撕裂癒合的创伤,明知那里血淋淋一片;唯老医师坚强、勇敢的告诉我:「日本和台湾应该记取核害的恆久性伤害,建筑物可以重建,原爆点可以送花圈或竖立雕像掩饰太平,但原爆的精神残骸会如魔鬼,在暗处飞舞、潜藏,绵延好几代,可怕啊!」
本书为忠实呈现原爆氛围,及日据台湾医生留日经验,两位可敬的前辈皆翻出他们的「压箱宝」,如陈新赐医师的全家福,唯一的合照,妻林招金,女儿陈秋香,儿子陈崑玉他们都死于原爆现场,至今陈医师仍不忍凝视。
老照片里还有其父亲陈保贵医师、台湾总督府医校卒业、明治41年证书......等珍贵史料犹完好如初。另王文其于1937年搭大和丸轮船赴日照片、大二解剖学的大体尸身、昭和17年居家的瓦斯费收据、军训的骑马英姿,及一张「浦上天主堂」同窗合影,〈按:长崎原爆即坠落浦上天主堂〉,这许多充满历史光影的写真,让笔者很快跨入特定时空里,与前辈一同唿吸时代的苦难,留学生他乡奋斗辛酸。笔者很感谢他们对个人资料保存完整,使不同世代的脉络得以交契、衔接。深信:庶民的记忆往往较真实呈现历史记忆,借以抵抗国家机器运作下,压抑和强迫性遗忘。何况口述历史是历史领域里,少数着重庶民观点,并试图呈现其声音的场域。
目前这两位医师是台湾唯二,拥有长崎市政府核发的健康手帐(按:金额),唯王文其医师尽管持有「手帐」,未符体检资格,并无支给慰助金,让王医师愤愤不平。由于台湾人皆无原爆受害感验,借由两位老医师现身说法,让国人了解:非核家园已非政治议题,小小台湾拥有4座核电厂,万一天灾地变出状况,台湾人如何逃遁于岛国?如刘黎儿唿吁:「被核电业者视为『天灾』的福岛核灾,其实更是『人祸』,带来了相当于168.5颗广岛原爆的辐射杀伤力,后患无穷。」
现今,日本将沖绳作为美军核子战略基地,大江健三郎以《沖绳札记》,揭发日本政府「国内殖民地」沖绳之核污染,嘉手纳基地的相关人员说:「受核武器储藏库影响,如果引发大爆炸,沖绳将化为乌有。」不管是沖绳或福岛及北关东居民,皆属偏远、贫穷之乡,东京或外国旅客到东北观光,都去仙台、盛冈、青森,路经福岛,绝少赴当地旅游,连日本人也颇陌生。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回顾我们将核废料储藏兰屿,尽管达悟族群起反抗,但声音太小,政治影响力低迷,也是另一种「境内殖民地」,它跟沖绳皆是政府的「弃子」,难怪反核的艺文界冯光远等人表示:将票选百位建核有功人员,并保证核灾时他们永留台湾。根据大江记录:1968年调查,沖绳精神病患约有两万三千一百四十人,比本土高出二点五倍。而兰屿卫生所调查:达悟人精神疾病亦倍数成长,他们很多无正常医疗,形同琉球处境。我们岂可视而不见?
《长崎原爆:台湾医生陈新赐.王文其历险记》这个书名,光是念起来就带着一股历史的沉重感和故事的吸引力。对于我们台湾人来说,长崎原爆不只是一段国际新闻,更是与我们历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事件。这本书将我们熟悉的“长崎原爆”与“台湾医生”这两个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充满了好奇。 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陈新赐医生和王文其医生,他们是如何卷入这场历史巨变的?他们在长崎的身份是什么?是医学学生?是已经执业的医师?还是被征调的医疗人员?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他们在爆炸发生时的所见所闻,那种突如其来的毁灭性力量,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怎样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混乱、绝望的时刻,他们作为医生的本能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他们是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努力拯救生命?我想要知道,他们的“历险”究竟有多么惊心动魄,他们的坚持又有多么令人动容。
评分看到《长崎原狛:台湾医生陈新赐.王文其历险记》这个书名,我内心立刻涌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共鸣和求知欲。长崎原爆,这是一个我们都知道的、改变世界格局的事件,但对于当时身处其中的台湾人的具体经历,我们了解得却非常有限。这本书将两位台湾医生的视角带入其中,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我非常想知道,陈新赐医生和王文其医生是如何在长崎遇到这场灾难的?他们当时的具体身份和任务是什么?我希望作者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在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刹那,他们所经历的震撼与恐慌。爆炸后的长崎,必然是人间炼狱,我好奇他们是如何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作为医生,他们在缺乏药品、器械,甚至自身安危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救援工作的?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看到,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时,人性中的勇气、智慧和医者仁心是如何展现的?
评分这本《长崎原爆:台湾医生陈新赐.王文其历险记》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强烈的历史冲击力,光是读到“长崎原爆”四个字,脑海里就已经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情绪。作为一个生长在台湾的读者,我从小就对这段历史,尤其是与我们土地息息相关的部分,充满了好奇与情感。我们课本上提及日本殖民时期,常会聚焦于经济建设、社会变迁,但对于二战末期,台湾人在日本统治下的真实处境,尤其是在那种极端炮火下的经历,了解并不多。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是关于两位台湾医生亲历长崎原爆的故事时,我内心是无比震撼的,同时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 我迫切地想要了解,是什么样的机缘让陈新赐医生和王文其医生身处长崎?他们当时的身份是什么?是留学生?是战地医生?还是被征召的医疗人员?他们在那种混乱、恐慌,甚至可以说是地狱般的场景中,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他们的专业知识在核爆的毁灭性力量面前,又能发挥多少作用?是救人?还是自保?我尤其好奇,在那种极度缺乏医疗资源、伤者遍地的状况下,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展现人道光辉的?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台湾人,不仅仅是士兵,更是普通民众,在异乡的艰难求生?
评分《长崎原爆:台湾医生陈新赐.王文其历险记》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无数的画面: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以及人们惊恐的呼喊声。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我一直对我们在二战时期,尤其是在日本统治下的真实处境感到好奇。我们课本上的历史,常常是从宏观的角度叙述,但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两位台湾医生的个体经历上,这让我感到异常珍贵。 我迫切地想知道,陈新赐医生和王文其医生当时是如何身处长崎的?他们的身份是什么?是学医的学生,还是已经执业的医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他们所亲眼目睹的惨状,以及他们在爆炸后的长崎,所经历的种种挑战。核辐射的威胁,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社会秩序的崩溃,这些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更让我好奇的是,他们作为医生,是如何在这样的绝境中,依然坚守职业道德,尽力救治伤者的?他们的“历险”究竟有多么惊心动魄?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重量往往体现在个体经验的细微之处。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历险记”三个字,勾勒出了一种惊心动魄的叙事走向。想象一下,在原子弹爆炸那一刻,长崎瞬间化为火海,那是一种怎样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浓烟滚滚,烈焰熊熊,建筑瞬间崩塌,人们在尖叫、奔跑、哭喊中,拼命想要逃离这毁灭性的灾难。而陈新赐医生和王文其医生,作为当时身处其中的台湾人,他们目睹了什么?他们经历了什么? 我很好奇,在那种极端环境下,人性会展现出怎样的一面?是自私自利,还是守望相助?他们作为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但在核爆的巨大伤害面前,是否也曾感到无力与绝望?那些伤者,有多少是日本人,有多少是其他国家的人?他们是如何辨别、如何施救的?这本书能否细腻地描绘出他们面对伤者的痛苦、焦虑,以及在微小的希望中坚持下去的勇气?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伤、无奈,以及在绝望中闪耀的人性光芒。
评分当我看到《长崎原爆:台湾医生陈新赐.王文其历险记》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长崎原爆,这是二十世纪最令人心惊胆战的事件之一,而这本书将视角聚焦在两位台湾医生身上,这让我感到非常特别。我们都知道,在那个时代,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许多台湾人为了各种原因,被卷入了日本的战争机器中。 我迫切想知道,陈新赐医生和王文其医生当时身处长崎的背景是什么?他们是主动前往,还是被派驻?他们在核爆发生时,身处何地?眼前的景象又是如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描绘出他们亲眼所见的惨状,包括爆炸的瞬间、灾难后的景象,以及那些受伤的人们。更重要的是,作为医生,他们在那样的炼狱中,是如何展开救援的?他们面临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书能否让我们感受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道精神依然能够闪耀?
评分这本《长崎原爆:台湾医生陈新赐.王文其历险记》的书名,在我看来,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记录,更是一扇通往未知过去的窗口。作为生长在台湾的我们,对于那段复杂的历史,尤其是在二战后期,台湾人民在日治下的生活,一直都有着许多模糊和待解的疑问。 我尤其对陈新赐医生和王文其医生,这两位台湾医生,在那场人类浩劫中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他们当时为什么会在长崎?是留学,是工作,还是被征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呈现他们在那片被原子弹摧毁的土地上,所经历的一切。爆炸那一刻,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那种身处炼狱的感觉,究竟是如何的?更让我关注的是,作为身怀医术之人,他们在面对无数伤者,却又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出抉择的?这本书能否让我们感受到,在绝望的边缘,人性的光辉是如何闪耀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长崎原爆:台湾医生陈新赐.王文其历险记》点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台湾人在长崎原爆事件中的视角。我们常常从日本的史书、美国的记录中了解长崎,但鲜少有机会听到当时身处其中的台湾人的声音。陈新赐和王文其医生,作为经历者,他们的叙述必定会带给我们全新的认知。 我尤其好奇,在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冲击下,他们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在核爆后的长崎,环境是如何的?辐射、疾病、食物短缺、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都是巨大的考验。作为医生,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如何开展医疗工作?是利用仅有的资源,还是尝试创新?他们对核辐射的认知程度如何?是否也像其他人一样,对这种未知而可怕的伤害感到恐惧?这本书能否让我们感受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普通人的挣扎与坚韧?
评分《长崎原爆:台湾医生陈新赐.王文其历险记》这个书名,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历史中一段被忽略的角落。作为生长在台湾的我们,对于那段日本殖民的历史,以及二战期间台湾人的命运,总有太多的未知和好奇。 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陈新赐医生和王文其医生,两位台湾医生,在长崎原爆那样极端且悲惨的时刻,所经历的一切。他们是如何身处在那片土地上的?当时的身份是学生、是医护人员,还是其他?我希望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在原子弹爆炸的那一瞬间,以及之后的混乱与绝望中,他们所亲眼目睹的景象,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更令我牵挂的是,作为肩负救死扶伤使命的医生,在面对无数伤者,而自身也身处险境时,他们是如何坚持下去的?他们的“历险”充满了怎样的艰难与挑战?
评分《长崎原爆:台湾医生陈新赐.王文其历险记》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性,也带着一股历史的沉重感。对我来说,长崎原爆是教科书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但当我看到书中主角是两位台湾医生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 我非常想知道,这两位台湾医生,陈新赐和王文其,当时是如何身处长崎的?他们的身份是什么?是留学生?是随军医护?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出,在原子弹爆炸的那个瞬间,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眼中的景象。那种瞬间的毁灭,那种生命的脆弱,一定让他们深感震撼。更让我关心的是,在爆炸后的长崎,生活是如何被摧毁的?他们作为医生,在那个医疗资源极度匮乏、伤者遍地的炼狱中,是如何展开工作的?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危险和磨难?这本书能否让我们感受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普通人的勇气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如何闪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