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民主发展成就,曾被美国赞誉是「亚洲与世界民主的灯塔」以及「亚洲伟大的成功故事」。然而,即使民主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但台湾宪政改革工作,仍要国人持续努力推动。因为解除戒严后,台湾虽历经共七次修宪,宪政体制也发生了变化,然而中央政府体制未能真正釐清,究竟是「总统制」抑或是「双首长制」,因而常导致朝野政党的争论不休;除此,更由于台湾国会的「立法效率低落」与「议员肢体暴力」等问题,一直都未能有效解决与根治,也因而常造成我国国际民主形象的严重受损。
本书系由两位曾在「国民大会」任职的高阶主管,透过他们在国大历次修宪的议事工作期间,经实务观察及累积心得后,所共同撰写而完成的宪法着作。由于两位作者长期并实际参与宪政改革工程,因此本书主轴不同于一般学术界的传统着作,特别着重于台湾历次修宪时的「政治过程」,以及修宪后的「制度影响」等问题探讨;尤其更对「国会暴力」本质作深度的理论分析。虽然「国会议员犯罪」的讨论,极富争议性与敏感性,但作者不畏困难且愿探究此「政治禁忌」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因此本书可谓是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宪政改革」经典着作!
作者简介
张淑中 博士(Sue-Chung Chang , Ph. D.)
现职:
台北城市科技大学财经法律系助理教授
中华民国私立教育事业协会法律顾问
中华民国青少年犯罪学会监事
中华经略国防知识协会首席副执行长
学历:
国立中正大学犯罪学博士
国立中正大学法学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学士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毕业
考试:国家高等考试行政职系及格
进修: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州立林肯大学法研所公费专案研究一年
经历:
国民大会科长、专门委员、副组长
国民大会修宪审查委员会执行祕书
国民大会国会联络中心主任
公务人员训练所讲座
外交部亚洲太平洋国会议员联合会执行祕书
中华民国犯罪学会副祕书长、理事
经济部性别平等委员会委员
经济部研究发展委员会简任十一职等专门委员
考试院司法特考阅卷委员
中华经略国防知识协会研究员
北台湾科技学院财经法律系助理教授
专业着作:国会暴力行为、美国国会与议事制度
姚中原 研究员(Chung-Yuan Yao , Research Fellow)
现职:
中华经略国防知识协会战略顾问兼研究员
公务人力发展中心宪法讲座
学历: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班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硕士专班
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法学硕士
东海大学政治系毕业
考试:国家高等考试行政职系议事科第一名及格
经历:
台湾公民社第一届社长
台湾公民社执行委员
行政院研考会专案研究员
行政院国科会专案研究员
国民大会祕书处科长
国民大会专门委员、副主任
台中县政府政治学讲座
台北县政府政治学讲座
交通部民航局宪法讲座
交通部台中港务局宪法讲座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宪法讲座
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宪法讲座
国防部战略规划司简任副处长
国防部战略规划司代理处长
专业着作:政治学
第一篇 台湾解严前的四次宪政改革
第一章 中华民国宪法制定的政治过程
第二章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制定的政治过程
第三章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制定由来、变迁始末与时代意义
第四章 历次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内容
第二篇 台湾解严后的七次宪政改革
第五章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制定的政治过程
第六章 台湾修改宪法界限的理论探讨-从前六次宪改角度分析
第七章 台湾修宪程序制度变革的重要意义─以第七次宪改修宪程序为例
第八章 任务型国民大会制度的探讨-并析论台湾国会未来改革方向
第九章 废除国民大会的始末及其宪政意涵─从第七次宪改角度分析
第十章 历次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内容
第三篇 台湾宪政体制与国会改革方向
第十一章 台湾宪政体制的属性探讨-从「九七宪改」角度分析
第十二章 台湾国会改革的问题探讨-从国会暴力角度分析
第十三章 台湾国会暴力行为的成因探讨
第十四章 台湾国会暴力行为的防治对策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宪政改革”这几个字听起来就有点沉重,担心会像大学课本一样难以消化。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局限于台湾本土,还借鉴了世界各国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这让我跳出了“当局者迷”的视角,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台湾的宪政发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权力分散”和“多元主义”的讨论印象深刻,这让我理解到,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需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并且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约束权力,防止其滥用。我过去常常抱怨台湾的政治效率不高,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有时候,为了保障民主的质量和人民的权利,牺牲一些效率是值得的。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理性、深刻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挑战,也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制度影响”部分,是真正让我感受到“教科书级”价值的地方。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修宪的成果,转化为对台湾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具体制度的分析。我过去常觉得,一些修宪的条款似乎没有带来显著的改变,或者说,其影响并不如预期。但这本书通过扎实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让我看到了这些制度变迁的深远影响,即便是那些看似微小的改变,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台湾的治理模式和公民生活。例如,书中对于宪政改革如何影响司法独立、行政效率、政党竞争格局的论述,都让我茅塞顿开。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权力的制衡”以及“人民权利保障”的讨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通过这些分析,我更能理解为何一些制度设计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也更能审视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并思考未来的制度优化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总能穿插一些生动的人物访谈、历史事件的回顾,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修宪者”的描绘,他们有的是理想主义者,有的是现实主义者,有的是为理念奋斗,有的是为政治利益奔波,但他们共同塑造了台湾宪政的命运。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修宪背后的人性光辉与复杂性。我过去对台湾的宪政史总有一种模糊的印象,但这本书为我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图景。当我读到书中关于“民意基础”的章节时,我更是深受触动,意识到每一次宪政的改革,都离不开台湾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努力。这种叙事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台湾民主成长的史诗。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的政治过程充满了好奇,也曾为一些修宪的争议感到困惑。这本书的“政治过程”章节,简直像是一场深入的政治纪实。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剖析了每一次修宪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政党角力以及社会力量的互动。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阶段修宪动因的分析,从早期的威权时期到民主化之后,每一次修宪的契机、推动者、以及最终达成的结果,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为何修宪之路如此艰难,为何每一次的妥协和让步都如此重要。书中对“程序正义”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政治过程的公平与透明,是赢得民心、巩固民主基石的关键。我曾以为修宪只是少数人的游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民意、舆论、公民社会的参与,在其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这种对政治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感觉仿佛亲身参与了那些历史性的时刻,对台湾民主的演进有了更宏观、也更微观的理解。
评分这本《台湾宪政改革》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就像是在浩瀚的民主实践海洋中,找到了一张清晰的航海图。长期以来,我们对“修宪”这个词汇总有一种遥不可及、又带着些许神秘感的认知,似乎只有少数政治精英才能触及。但这本书,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那些复杂的理论掰开揉碎,用台湾自身的历史脉络和政治现实作为例证,娓娓道来。从“修宪理论”的梳理,我才明白,原来每一次宪政的变动,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价值支撑。书中对不同修宪模式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对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台湾的民主发展磕磕绊绊,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读完这部分,我意识到,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也可能是民主生命力的体现,是不同声音在碰撞中寻求共识的必然过程。尤其书中对“合宪性”的讨论,更是点醒了我,原来修宪并非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受到宪法精神本身的约束,这对于保障民主的稳定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