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
壹、议题与旨趣
贰、我国地方自治之发展
第二章 论地方自治之宪法保障
壹、前 言
贰、中山先生的主张及入宪的过程
参、宪法条文与修宪
肆、修宪之改革,尤其1997年「精省」修宪
伍、德国法之观察
陆、日本之「人民主权说」
柒、公共行政学门之理论
捌、检 讨
第三章 行政区划
壹、前 言
贰、行政区划的概念与制度概说
参、我国行政区划之历史,以及五都与一准直辖市之建立
肆、台中县市合併升格演变成为五都与一准直辖市
伍、因应「五都一准直辖市体制」之修法
陆、「五都一准直辖市体制」之宏观观察
柒、乡镇市级之行政区划
捌、原住民族自治区
玖、展 望
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之功能与业务权责划分
壹、前言:政治学∕公共行政学与法律学之不同旨趣与观察架构
贰、直辖市、县市、乡镇市之功能定位
参、直辖市、县市、乡镇市之格局所形成政经构造与治理模式
肆、我国直辖市、县市与乡镇市的职权
伍、伍、直辖市政府与县市政府执行委办事项的进一步观察
陆、直辖市政府与县市政府之自治事项
柒、业务与权责得表现于行政组织,以及中央部会之经由补助款而调控
捌、乡镇市之功能定位
玖、结论与展望
第五章 自治事项与委办事项之划分
壹、前 言
贰、权限划分的应有理解
参、我国法之检讨
肆、德国法之观察
伍、日本法之观察
陆、我国法之检讨(代结论)
第六章 五都新局之权限划分、区域治理与区公所
壹、前 言
贰、中央与五都之业务权责划分
参、五都时代之区域治理
肆、五都之区公所,尤其原乡镇市之併入直辖市而成为区者
伍、结 语
第七章 地方府会关系与选举
壹、前 言
贰、地方府会的沿革与制度
参、地方议会之职权
肆、地方议会之配备
伍、影响府会运作的因素
陆、晚近议题
柒、我国府会与议员选举制度之改革
捌、结 论
第八章 地方立法权
壹、概 说
贰、外国法之比较
参、我国法之检讨
肆、具高度重要性者,为地方就委办事项之法规制订权
伍、自治规则
陆、结 论
第九章 地方之执行权与参与权
壹、前 言
贰、地方之执行权
参、地方之参与权
肆、结 语
第十章 论地方自治之监督
壹、前 言
贰、德国法狭义地方施政监督之比较
参、我国之规定与检讨
肆、变迁中之「监督」
伍、结 论
第十一章 村里与社区
壹、前 言
贰、外国之村里制度
参、我国村里组织的现况与问题
肆、关于社区
伍、结论与展望
第十二章 地方政府之组织、人事与行政改革
壹、前 言
贰、地方之行政组织权
参、地方政府之人事
肆、地方政府之行政改革与治理
伍、结 语
第十三章 地方财政
壹、前 言
贰、宪法面与学理面之观察
参、地方收入论
肆、地方支出论
伍、地方财政收支之调整
陆、整体讨论:事涉公平与效率之冲突与调和
柒、地方政府之开源节流
捌、结论与展望
第十四章 地方自治之诉讼保障
壹、前 言
贰、地方自治团体之诉权
参、宪法诉讼
肆、外国之立法例
伍、大法官之解释及检讨
陆、结 语
第十五章 地方治理的结构特色与展望
壹、前 言
贰、我国地方政府所处的结构优劣势
参、治理模式概说
肆、地方的治理策略与中央的协力义务
伍、未来的研究建议
参考书目
二版序
地方制度系国家政治与行政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宪法本文与增修条文有初步规定,地方制度法与专业法律为进一步形成,整体而言大致符合现代国家的地方民主与分权要求。随着整体政经社文的发展,尤其地方与社会部门茁壮以及民主化及全球化观摩与竞争所导致之分权要求,地方政府的业务、权责与组织、人事、财政配备及府会关系与选举制度,都应与时俱进检讨。我国已经建立五都与一准直辖市的架构,其有关的冲击与制度因应,值得讨论,本版并有专章讨论。
本次新版,系因为第一版已经售罄,而且有诸多错字以及论证过于简单的缺失,心有不安,有必要予以修正与补充,文献参考的截止日期主要为2011年12月上旬。
笔者衷心感谢 母亲与家人的支持,并感恩 师长们的教诲。台大政治学系同仁们的研讨与勉励,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提供宪政法制组兼任召集人的工作机会,扩展并深化笔者对相关议题的理解与眼光,组内及所有其他同仁的合作与勉励,均一併致谢。笔者也感谢台大政治学系「政府与公共事务在职专班(EMPA)」游亦安、许盟显、高宪文、陈霞素以及刘小兰、詹益龙、曹丰逸、李俊良、廖俊凯、张文哲等博硕士生的协助校稿。
最后,感谢「台大教职员菩提道次第广论研讨班」(北09春021台大广论班)同行善友们的共同修学及广论 师长们的摄受与加持。
黄锦堂
2012年2月
哇,看到《地方制度法论(二版)》这本新书出来,真的太让人期待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地方自治议题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虽然相关讨论不少,但能有一本系统、深入且兼具理论深度与实务视野的书籍,真的是一股清流。市面上很多关于地方制度法的解读,往往停留在条文的解释,或是局限于某个单一议题,很难让人看到全貌。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我特别好奇的是,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又有哪些新的发展和深化?毕竟,台湾的地方自治制度一直在演进,从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地方财源的分配,到各级自治体的组织与运作,都充满了挑战和革新。这次的二版,是否能更细致地梳理这些年来重要的修法、释字、以及司法判例?尤其是在近几年来,随着地方首长权力的扩张、县市发展差异的扩大,以及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这些都对地方制度的运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迫不及待想看看作者如何从理论的根基出发,结合最新的实务案例,来解析这些复杂的问题,为我们提供更清晰的理解路径。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地方自治的学者、实务工作者,甚至是关心地方事务的普通民众,都将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对《地方制度法论(二版)》的期待,主要源于其“论”这个字所蕴含的深度。一本好的法律著作,不应该仅仅是条文的罗列和解释,更需要有作者深刻的洞察、批判性的分析,以及对于法理精神的把握。《地方制度法》作为地方自治的基石,其背后牵涉到民主政治的原则、权力分立的哲学、以及公民权利的保障。我希望这本二版能够超越对条文的浅层理解,深入探讨这些基本法理原则是如何在地方自治的实践中体现,又可能面临哪些理论上的挑战。例如,关于地方自主权与国家整体利益之间的张力,如何通过法律条文和制度设计来平衡?在财政自主权方面,地方政府在面对有限财源时,其自治权如何真正得到实现?还有,近年来关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讨论,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个更具理论高度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制度选择的利弊?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于“地方自治”概念本身的界定和深化,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自治,还是真正能够实现实质的民主参与和治理?这本书的出现,若能在这几个层面有所突破,那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读到《地方制度法论(二版)》的消息,我立刻想到了它在地方自治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长期在地方政府工作的人员,我深知《地方制度法》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圣经”。每一项决策,每一个规章的制定,都必须严格对照法律条文。然而,法律条文的解释千变万化,司法实务的判决也时有更新,常常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我非常期待这本二版,能够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更及时地反映近几年来重要的法律解释、修法动态以及重要的行政或司法判例。例如,关于地方政府的组织再造、首长裁量权的范围、以及地方立法权的边界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更权威、更具参考价值的解读,并且能够针对这些实务中的热点问题,给出清晰的指引,那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法律合规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化解地方政府间争议、如何平衡地方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如何有效落实绩效管理的“秘诀”。
评分这本《地方制度法论(二版)》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虽然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方,也经常接触到地方政府的施政,但对于《地方制度法》这个核心法律,却常常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片模糊。很多时候,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关于地方政府的争议,比如财政问题、权限划分问题、或是公职人员的权责问题,都绕不开《地方制度法》。可是,要找到一本能够清晰、系统地解释这些条文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实际运作中产生影响的书,真的非常不容易。我希望这本二版,能像一本“地方制度法使用手册”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故事”。它能否帮助我们弄清楚,为什么有些事情地方政府可以做,而有些事情却不行?为什么在分配财政资源时,不同地方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它能否为我们揭示,在地方自治的框架下,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如何监督地方政府,如何参与到地方事务的决策中?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绝对是每一个关注台湾地方治理的读者都应该拥有的“宝藏”。
评分《地方制度法论(二版)》的出现,对我这种对政治和法律都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运作,地方自治是绕不开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台湾,地方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民生的方方面面。然而,市面上关于《地方制度法》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浅显,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我希望这本二版,能够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有严谨的学术分析,又不失可读性。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地方制度法》在台湾民主转型过程中的演变,它如何塑造了今日台湾的地方政治格局?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地方民选首长与民选议会之间的权力制衡,以及这种制衡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弊端?另外,我也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地方政府类型的比较分析,以及它们在制度设计上可能存在的差异和优劣。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台湾的基层治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并且激发我对公共事务的更多思考,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优秀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