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是为了国家利益或个人功名?在扮演马基维尼式的狐狸,民众无法得知。作者认为,面对言行不一、道德破产的诸多政党,作者感到非常忧心。
作者以其知识人、学者角度,很严肃指出,林义雄的诚信是充满高度选择性,也就是「坚持大多数学者在专业上认为不可行的『国会减半』口号,而择善固执的恶果确必须由全体社会来承担。」因此,作者特别说:即便是圣人杀人,罪恶不会比政客来得轻。这就是这本书附题指出的-常识治国的邪恶。
本书兼具理论与实务,对于台湾目前发展中的政治现实,有非常深入论述。
作者简介
施正锋
现职
东华大学民族发展暨社工学系教授
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
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学会理事长
台湾原住民教授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综合研究院顾问
台湾国际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台湾加拿大研究学会理事长
李登辉民主协会理事
《台湾国际研究季刊》总编辑
《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学报》总编辑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ace Studies执行编辑
学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政治学硕士
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学士
专长
比较外交政策、国际政治经济、族群政治
研究
和平研究、民族主义、政党政治、选举制度、经济发展
第1部份:学术论文
1.五都与县市升格之体制问题探讨
2.台湾民主化以来的半总统制运作─以陈水扁政府为分析重心
3.罢免∕弹劾总统、行政豁免权、以及国家机密权
4.宪政体制的选择与宪政改造的过程
5.由北高市长候选人的产生看民进党的提名制度
6.李登辉评传、或李登辉总统研究?
7.总统大选以来的民进党与泛绿阵营
8.陈水扁政府两年:二合一选举前后的观察
9.选举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2部份:政治观察
1.宪政改造
2.公民投票
3.选举制度
4.初选制度
5.政党体系
附表:台湾二十年来的选举
代序-政客、圣人、以及学者
这一次任务型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民进党与国民党势如破竹,除了有程序上的优势,多少要归功核四公投「诚信立国」的诉求。相对地,尽管台联党与亲民党对于修宪结果将会封杀小党生存空间的担忧,比起两大党挟着国会减半、以及单一选区的结构性优势而好整以暇,绝对不会来得更为自私,却因为被怀疑背信而哑巴吃黄莲。
陈水扁总统先前送了「真诚」两字给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表达自己对于扁宋会的真心诚意相待;原本,亲民党立委主张将这幅墨宝转送给中国领导者胡锦涛,谁知,阿扁自己没多久就讥讽制宪正名的主张是自欺欺人,彷彿是承认自己是真小人、而非伪君子。
所谓的伪君子,是指说一套、作一套、却又必须道貌岸然地佯装为真正的改革者。对于道德上的理想主义者来说,这种出卖对方信任感的做法,是必须加以挞伐的;相对地,现实主义者会犬儒式地提出「政治不过是高明骗术」的无奈,只能强化老百姓对于政治的嫌恶。
其实,在尔虞我诈的政治竞争中,政治哲学家认为撒点小谎是可以接受的。
首先,如果面对强势的敌人,对方如果没有妥协让步的空间,我们自然没有必要宋襄公,把自己的底牌都掀开来了,因此,虚与尾蛇是必要的。除了防卫性的欺敌战术考量以外,任何不伤大雅的外交辞令,只不过用来掩饰不想让对方难堪的客套话,原本就没有履行承诺的意图,大家也不必太当真。
至于政治上的合纵连横,本质就是一种讨价还价的游戏,老谋深算的政客自然会锱铢必较,西方人说,被骗一次是对方的错、被骗两次就是自己太笨了。台独联盟主席黄昭堂先前表示已经连续被陈水扁骗了三次,愤而辞去国策顾问一职,此回选举,却又再度公开对阿扁背书,相信此回修宪就是制宪,这种带着高度日本式腹语的沟通方式,恐非凡人所能了解。
真正在道德上必须加以深思的情况,是在面对非亲非故的选民之际,如果无法在短期内晓以大义,权宜之计是想办法让对方能信任自己是有理想、有原则的人,譬如道德情操、宗教信仰、或是族群认同。问题是,究竟是选民无力、或没有意愿作政治判断,还是政治人物不希望支持者有太多的自主思想?从「审议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观点来看,应该要怪菁英吃定百姓的牧民心态,不肯给人民有成长的机会结构。
对于一般人来说,究竟政治人物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功名,在扮演马基维里式的狐狸,民众无从得知。所谓「可以做、不可以说」的无奈,毕竟不是民主政治的常态。可惜的是,面对言行不一、道德破产的诸多政党,林义雄的诚信却是充满高度选择性,也就是坚持大多数学者在专业上认为不可行的「国会减半」口号,而择善固执的恶果却必须由全体社会来承担,令人匪夷所思。即便是圣人杀人,罪恶不会比政客来得轻。
我是一名在教育界工作了二十年的老师,每天都在和年轻一代打交道,看着他们成长,也看着他们对社会议题的看法不断变化。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民主制度》这个书名,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我想了解,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台湾的民主教育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传达给下一代的,究竟是怎样的民主价值?书里会不会探讨,当代的年轻人,他们是如何理解“民主”这个概念的?在他们眼中,民主意味着什么?是投票权,还是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权利保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到,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年轻一代获取政治资讯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他们政治观点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他们会不会比我们更能辨识出那些披着民主外衣的虚假信息?或者,他们是否更容易受到极端思想的蛊惑?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期待已久的“教材”,希望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引导我身边的年轻学子,让他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和珍视我们所拥有的民主。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一出,就让我这个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亲身经历过政治变迁的“老公民”心头一震。二十一世纪,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时间上的跨度感,台湾民主制度在其中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演变的?这些都是我一直非常好奇,也常常在脑海中思考的问题。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够触及到许多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但可能无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种种细微变化。比如,从以前街头巷尾的讨论,到如今网络上的争锋相对,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对民主的参与和认知到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那些曾经令人热血沸克的政治事件,在时间的长河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吗?或者,我们是不是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务实、也更加复杂的民主发展阶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新一代的台湾人,他们对于民主的理解和期望,与我们这些经历过戒严时期的人,究竟有哪些不同?这种代际的差异,又会如何塑造台湾民主的未来走向?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照映出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以及即将发生的种种。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公民,我对台湾民主制度的演进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台湾的民主制度无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台湾的民主制度在实践层面有哪些显著的变化?例如,公民社会的角色是否更加凸显?地方自治的实践又是如何?书中会不会分析,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整合的大背景下,台湾的民主制度如何应对外部的压力和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民主韧性的思考,在面对内部的挑战,例如政治极化、社会不公等问题时,台湾的民主制度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来消化和解决?同时,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在“后真相”时代,如何维护民主的健康发展,如何让公民的声音更加理性、有建设性?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我们所共同经历和塑造的民主实践的深度反思。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台湾的政治发展充满着一种既关心又有些疲惫的情绪。民主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伴随着妥协、阵痛,有时甚至是激烈的冲突。我希望这本《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民主制度》能够提供一些更深入的分析,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事件陈述。我想知道,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台湾的民主制度在哪些方面获得了真正的巩固,又在哪些方面暴露出了新的脆弱性?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民主成果,是不是已经开始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近年来我们看到的社会极化现象,以及不同政治光谱之间的对立,这些是否是民主制度本身的一种必然演变,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相、抵制假新闻,以及这对于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的重要性?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政治参与模式的探讨,从过去的线下动员,到现在的线上互动,这种转变是否真的增强了公民的声音,还是仅仅让声音变得更加嘈杂?
评分说实话,我本身对政治不是特别热衷,但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我每天都能感受到政治气候的变化,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的生活。所以,《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民主制度》这个书名,还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读台湾民主制度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它有没有变得更好?还是说,我们只是在原地踏步,或者甚至是在往后退?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像经济发展、贫富差距、两岸关系这些我们普通老百姓都很关心的问题,与台湾的民主制度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我比较在意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在光鲜的民主制度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问题或者矛盾?有没有什么新的政治现象,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注意到,但却对台湾的民主发展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对台湾的民主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只是模糊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