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以来到隋唐的法制发展,总的说来,对内实施律令法,对外实施「天下法」;律令法是用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天下法则是用来约束域外君长,但两者终极目标均在德化百姓。两者在汉以后逐渐建立以「礼」作为立法基础,到隋唐而完备,可说是先秦以来儒教初次在礼律方面最具体的实践。
这样的历史意义,在于以礼、律(法)作为建立秩序的两大要素,而律(法)是礼的外在表现。「天下法」最能具体落实的地区,是历史上所谓的「东亚世界」;其法制上的共通特质,或称「中华法系」,或称「东亚法文化圈」。
安史之乱是政治法制化成败的分水岭,令典重要性逐渐后退,律与令二大法制的运作系统成为形式化,宋以后政治逐渐独裁化。律典虽至明清犹见遵行,令典至明初则罢废。宋以后千年间的历史发展,的确与唐以前的中古时期大不同了。 本书特色:本书主要在论述变革前的法制发展,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法制史研究的风气更加蓬勃。
序
自序
导论--中古律令制度发展的特质及其历史意义
前 言
第一节 法典体系的完成
一、国内法:律令格式
二、国外法(天下法)
三、中华法系(东亚「法文化圈」)的形成
四、立法原理:礼主刑辅、失礼入刑
第二节 律令制度发展的特质
一、律令法典的儒教化
二、政治运作的法制化
三、「令」成为制度法典
第三节 法制发展的历史意义:圣君政治凌驾律令政治
一、以格破律
二、上请决断
结 语
第一章 隋代的律令制度
前 言
第一节 律令格式的编纂
一、开皇律令格式
二、大业律令格式
第二节 律令格式的卷数、篇数
第三节 律令格式的篇名
一、律
二、令
第四节 隋代的律令政治
一、文帝时期的律令政治
二、炀帝时期的律令政治
结 语
第二章 唐代武德到贞观律令的制度
前 言
第一节 武德律令格式的编纂
第二节 贞观律令格式的编纂
结 语
第三章 从永徽到开元律令的制定
前 言
第一节 永徽律令格式
第二节 开元七年律令格式
第三节 开元二十五年律令格式
一、条数问题
二、奏上与颁行
三、修撰人员
四、编撰成果:律、令、格、式及律疏、格式律令事类
结 语
第四章 唐律中的「理」--断罪的第三法源
前 言
第一节 唐律「理」字解析
一、唐律中常见的「理」
二、唐律特定意义的「理」
三、附述:唐令中的「理」
第二节 唐判依理据律
一、唐代的判集
二、判集依理据律举隅
第三节 礼、理与情理法
结 语
第五章 唐代的律令政治
第一节 律令制度与立国政策的奠立
第二节 法案实例的再检讨--试评君臣守法与不守法
一、贞观元年(627)长孙无忌不解佩刀案
二、垂拱三年(687)刘祎之被赐死案
三、开元、大历年间窃盗、强盗案
第三节 律令政治的困境--隋唐继承北朝法制系统的内在包袱
结 语
第六章 唐宋令与「唐宋变革」的下限--天圣令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前 言
第一节 《天圣令》残卷的价值及其课题
一、关于「服纪」(服制)规定
二、关于「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规定
三、关于宋「诸度地,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
第二节 《天圣令》在令典发展法史上的意义
一、政治的法制化
二、王化.教化的意义
三、「唐宋变革」说的下限
结 语--「天圣令学」的提出
第七章 天下秩序与「天下法」--以隋唐的东北亚关系为例--
前 言
第一节 导论:关于天下、天命、天下秩序、天下法
第二节 天下秩序三圈结构论
一、先秦天下秩序三圈结构论:从《禹贡》五服到《周礼》九服
二、秦汉隋唐天下秩序的三圈结构
第三节 天下法
一、汉唐天下法运作的基本要素及其运作原理
二、从隋唐史书〈东夷传〉实例说明天下法
三、「天下法」的主要内容
结 语
第八章 中华法系
前 言
第一节 中华法系基本立法原理试析
一、礼之三义
二、成文法典与礼--中华法系的共相
三、中华法系共相举隅--试释律文「不应得为」条所谓「理」
第二节 中华法系的特质
一、晋唐律为蓝本的成文法典
二、则天应时立法设刑
三、伦理化的法典
四、民族和谐的法理化
结 语
结 论
附录一 《律令法与天下法》原刊论文目录
附录二 唐律研读会
跋
读到《律令法与天下法》这个名字,我脑子里立刻闪过的是那种厚重的、硬核的史学著作的形象。感觉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轻松易读的通俗读物,而是需要坐下来,慢慢品味,甚至可能需要反复推敲才能领会其中精髓的那种。尤其“律令法”这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古代那些繁复的官僚体系和森严的法律条文,虽然我本人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但一直觉得这些东西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逻辑的关键。 而“天下法”这个说法,就更添了一层哲学思辨的色彩。它听起来像是在探讨一种更高层次的、超越具体朝代和地域的治理原则。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天下法”概念,与具体的“律令法”条文联系起来的?是不是通过对历代律令的分析,从中挖掘出某种共同的、贯穿始终的“天下法”精神?或者反过来,是用“天下法”的理念来审视和评判那些律令?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论证,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比如,会不会分析某个具体的律令,是如何在实践中既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力,又试图安抚民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公平”或“秩序”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智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真是让人一下子就陷入了沉思。“律令法”这个词,自带一种历史的厚度,仿佛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年代,脑海里闪过的是一个个穿着古装的人物,在殿堂上宣读着庄严的法令,又或者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这些规则。我一直觉得,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它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结构、人际的关系,甚至是统治者的思想。 而“天下法”这个概念,则更像是对一种更高层次的、更具普遍性的价值追求的探索。它是不是意味着一种理想化的、能够贯穿古今、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普世原则?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概念的。他是如何从具体的、成文的“律令法”中,提炼出那种宏大的、无形的“天下法”的?有没有可能,他会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律令,来展示“天下法”的演变,又或者是发现其不变的内核?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著名的案件,是如何在“律令法”的框架下被审判,而审判的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天下法”的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古代的法律并非仅仅是压迫,也可能包含着智慧和对秩序的向往。
评分《律令法与天下法》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像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邀请,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古代中国那种庞大而精密的法律体系——律令法,它具体、系统,是国家运作的基石。然而,这个题目并没有止步于此,它还提出了一个更为宏大和抽象的概念——“天下法”。这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把这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我一直觉得,“律令法”不仅仅是统治的工具,它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也反映着人们对秩序和正义的朴素理解。而“天下法”,听起来就像是一种更高远、更具普遍性的理想,它可能是关于如何实现长治久安,如何维系社会和谐,甚至是如何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圆满。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通过对具体的律令条文进行细致的解读,来揭示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天下法”的理念?又或者,他是如何从“天下法”的宏大框架出发,来审视和评判那些具体的律令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论点,或许会涉及一些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发意义的法律智慧,甚至是对当下社会治理的一些反思。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法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秩序、价值追求和历史智慧的深度探讨。
评分《律令法与天下法》这本书,坦白说,我拿到手的时候,确实有点被它的书名震慑住了。「律令法」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庄重肃穆的历史厚重感,像是古代朝堂上掷地有声的判决,又像是泛黄古籍里那些刻板却又原则性的条文。而「天下法」这个词,就更显得宏大和飘渺了,好像是要探讨一种超越具体律令的、普适性的、指导整个社会运转的终极法则。 我一直对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法律史,有那么点浅浅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律法条文背后,藏着当时社会的种种逻辑、权力结构,甚至是统治者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的题目,直接触及了这个核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律令法是具体的、成文的、可查阅的,而天下法似乎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更加形而上的存在。作者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的?是通过对具体律令的细致分析,从中提炼出其背后的“天下法”精神?还是通过对“天下法”理念的阐释,来反观和解读那些具体的律令?我很好奇,作者会不会举出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某个朝代的某条律令,是如何体现或偏离了某种“天下法”的理想状态?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精彩的论述,将那些冰冷的法条,赋予鲜活的历史生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会让人联想到学术研究领域,但细细琢磨,又觉得它可能触及到更深层的社会思辨。我个人对于“天下法”这个概念,一直抱有一种探究的心态。它究竟是指一种理想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还是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构建的一套秩序理念?如果是前者,那么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现代社会是否还能找到共通的“天下法”?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天下法”? 我对作者在“律令法”这个具体概念上的处理尤为好奇。律令法,作为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其严谨和复杂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些律令的。它仅仅是统治工具,还是也蕴含着某种朴素的公平正义?作者是否会对比不同朝代的律令,来展现其演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具体的律令,最终是如何服务于那个更宏大的“天下法”的理念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历史法律条文的梳理,更希望看到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一种对法律背后权力运作和价值取向的深刻洞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