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令法与天下法

律令法与天下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律令制
  • 唐代法律
  • 社会史
  • 政治史
  • 法律史
  • 制度史
  • 古代史
  • 中国古代法律
  • 天下法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战国秦汉以来到隋唐的法制发展,总的说来,对内实施律令法,对外实施「天下法」;律令法是用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天下法则是用来约束域外君长,但两者终极目标均在德化百姓。两者在汉以后逐渐建立以「礼」作为立法基础,到隋唐而完备,可说是先秦以来儒教初次在礼律方面最具体的实践。

  这样的历史意义,在于以礼、律(法)作为建立秩序的两大要素,而律(法)是礼的外在表现。「天下法」最能具体落实的地区,是历史上所谓的「东亚世界」;其法制上的共通特质,或称「中华法系」,或称「东亚法文化圈」。

  安史之乱是政治法制化成败的分水岭,令典重要性逐渐后退,律与令二大法制的运作系统成为形式化,宋以后政治逐渐独裁化。律典虽至明清犹见遵行,令典至明初则罢废。宋以后千年间的历史发展,的确与唐以前的中古时期大不同了。 本书特色:本书主要在论述变革前的法制发展,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法制史研究的风气更加蓬勃。

《神圣秩序与世俗权力:中世纪欧洲的法律、信仰与社会结构》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世纪(约500年至1500年)欧洲社会复杂的法律体系与权力结构,着重探讨了教会法、日耳曼习俗法以及罗马私法在这一时期相互交织、竞争与融合的过程。我们并非关注中央集权的君主法典的建立,而是聚焦于权力分散的封建社会中,各种法律规范如何从基层、教会和地方领主手中产生、演变并最终形塑了欧洲的社会形态。 第一部分:信仰的铁砧——教会法的兴起与精神权威的确立 中世纪欧洲,教会是唯一的普世性权威机构。本书首先详尽梳理了教会法(Canon Law)的早期发展,从早期的教规汇编到格拉提安的《法令》(Decretum Gratiani)的编纂,展示了教会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将自身提升至世俗王权之上的精神仲裁地位。 我们考察了教会法在婚姻、继承、异端裁判、道德规范以及神职人员管辖权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这些法律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延伸,更是早期欧洲大陆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教会对婚姻的垄断性解释和监管,极大地重塑了家庭结构和社会道德观。通过对教皇敕令(Papal Decretals)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罗马教廷如何运用法律工具,巩固其在西欧的政治影响力,介入世俗君主的事务,甚至挑战皇帝的权威。 书中特别开辟章节讨论了教会法庭(Ecclesiastical Courts)的运作方式。这些法庭拥有独特的程序,强调认罪的自愿性和审判的良心性,与后来的世俗审判程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法律的二元性——世俗法庭处理世俗事务,教会法庭处理宗教与道德事务——构成了中世纪法律景观的基本特征。我们还将分析教会法在普及教育、维护社会福利(如济贫、医院管理)方面所扮演的法律角色。 第二部分:土地与血缘的纽带——日耳曼习俗法与封建义务的法律化 在罗马帝国崩溃后的西欧,日耳曼部落建立的王国继承了古老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些习俗法(Customary Law)的特点,它们通常是口头流传、基于社区共识和血缘关系的法律体系。 我们分析了萨利克法典、伦巴德法等早期日耳曼法典的文本,揭示了它们如何处理财产继承(尤其是对女性继承权的限制)、刑事赔偿(如“赔偿金”制度替代了复仇)以及庄园内部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体系的核心在于“个人属地原则”——即法律追随个人而非地域,这与后来的地域性法律概念截然不同。 封建制度的法律基础,即“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契约关系,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我们剖析了效忠宣誓(Homage and Fealty)、分封(Feoffment)仪式背后的法律含义,探讨了这些义务是如何在领主和骑士阶层之间建立起复杂的、具有继承性的法律权利与责任链条。这些习惯性的、基于个人忠诚的法律安排,构成了中世纪地方治理的基石。 第三部分:古典的回响——罗马私法的复兴及其对法律科学的影响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意大利北部博洛尼亚大学的法律复兴运动。从中世纪早期被遗忘的《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的重新发现开始,我们追溯了“民法法学家”(Glossators)和“注释法学家”(Commentators)如何系统地研究和解释古老的罗马法。 这一复兴运动的意义远超学术范畴。它引入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清晰的法律概念(如法人、合同、所有权的确切定义)以及成文法的系统化思维,这与日耳曼习俗法的模糊性和具体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详细论述了罗马法如何被用作一种“理性”的工具,来填补地方习俗法的空白,尤其是在商业合同、信贷和城市商业活动日益增多的背景下。 这一部分强调了“法律科学”的诞生。博洛尼亚学派的学者们将法律从单纯的社会实践中提升为一门独立的学术学科,他们的理论最终通过教会和帝国宫廷的法学家渗透到整个欧洲的法律实践中,为后来的近代大陆法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四部分:权力的交汇点——城市法、国王干预与法律实践的张力 随着城市(Boroughs)在中世纪晚期日益繁荣,新的法律需求催生了“市民法”(Lex Mercatoria,商法)和城市自治法令。本书分析了城市特许状(Charters)的法律效力,这些特许状是城市居民与领主或国王之间达成的关于自由、贸易和地方司法的法律契约。城市法体现了注重商业效率和个人自由的法律精神,是与封建法形成张力的重要力量。 最后,我们考察了早期君主制国家(如英格兰和法兰西)的王室司法如何试图介入和统一法律。通过分析英格兰的“普通法”(Common Law)的起源,例如对衡平(Equity)概念的早期运用,以及法国卡佩王朝后期对“皇家特权”的法律论证,本书展示了世俗君主如何借用罗马法的理论框架和教会法的组织经验,逐步确立统一的国家法律权威,为现代主权国家的法律体系铺平了道路。 通过对这些多层次、相互作用的法律体系的细致考察,本书旨在描绘一幅中世纪欧洲法律社会的立体图景——一个在信仰、习俗、古典理性与新兴商业需求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与冲突的复杂世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导论--中古律令制度发展的特质及其历史意义

前 言
第一节 法典体系的完成
一、国内法:律令格式
二、国外法(天下法)
三、中华法系(东亚「法文化圈」)的形成
四、立法原理:礼主刑辅、失礼入刑
第二节 律令制度发展的特质
一、律令法典的儒教化
二、政治运作的法制化
三、「令」成为制度法典
第三节 法制发展的历史意义:圣君政治凌驾律令政治
一、以格破律
二、上请决断
结 语

第一章 隋代的律令制度
前 言
第一节 律令格式的编纂
一、开皇律令格式
二、大业律令格式
第二节 律令格式的卷数、篇数
第三节 律令格式的篇名
一、律
二、令
第四节 隋代的律令政治
一、文帝时期的律令政治
二、炀帝时期的律令政治
结 语

第二章 唐代武德到贞观律令的制度
前 言
第一节 武德律令格式的编纂
第二节 贞观律令格式的编纂
结 语

第三章 从永徽到开元律令的制定
前 言
第一节 永徽律令格式
第二节 开元七年律令格式
第三节 开元二十五年律令格式
一、条数问题
二、奏上与颁行
三、修撰人员
四、编撰成果:律、令、格、式及律疏、格式律令事类
结 语

第四章 唐律中的「理」--断罪的第三法源
前 言
第一节 唐律「理」字解析
一、唐律中常见的「理」
二、唐律特定意义的「理」
三、附述:唐令中的「理」
第二节 唐判依理据律
一、唐代的判集
二、判集依理据律举隅
第三节 礼、理与情理法
结 语

第五章 唐代的律令政治
第一节 律令制度与立国政策的奠立
第二节 法案实例的再检讨--试评君臣守法与不守法
一、贞观元年(627)长孙无忌不解佩刀案
二、垂拱三年(687)刘祎之被赐死案
三、开元、大历年间窃盗、强盗案
第三节 律令政治的困境--隋唐继承北朝法制系统的内在包袱
结 语

第六章 唐宋令与「唐宋变革」的下限--天圣令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前 言
第一节 《天圣令》残卷的价值及其课题
一、关于「服纪」(服制)规定
二、关于「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规定
三、关于宋「诸度地,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
第二节 《天圣令》在令典发展法史上的意义
一、政治的法制化
二、王化.教化的意义
三、「唐宋变革」说的下限
结 语--「天圣令学」的提出

第七章 天下秩序与「天下法」--以隋唐的东北亚关系为例--
前 言
第一节 导论:关于天下、天命、天下秩序、天下法
第二节 天下秩序三圈结构论
一、先秦天下秩序三圈结构论:从《禹贡》五服到《周礼》九服
二、秦汉隋唐天下秩序的三圈结构
第三节 天下法
一、汉唐天下法运作的基本要素及其运作原理
二、从隋唐史书〈东夷传〉实例说明天下法
三、「天下法」的主要内容
结 语

第八章 中华法系
前 言
第一节 中华法系基本立法原理试析
一、礼之三义
二、成文法典与礼--中华法系的共相
三、中华法系共相举隅--试释律文「不应得为」条所谓「理」
第二节 中华法系的特质
一、晋唐律为蓝本的成文法典
二、则天应时立法设刑
三、伦理化的法典
四、民族和谐的法理化

结 语
结 论
附录一 《律令法与天下法》原刊论文目录
附录二 唐律研读会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律令法与天下法》这个名字,我脑子里立刻闪过的是那种厚重的、硬核的史学著作的形象。感觉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轻松易读的通俗读物,而是需要坐下来,慢慢品味,甚至可能需要反复推敲才能领会其中精髓的那种。尤其“律令法”这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古代那些繁复的官僚体系和森严的法律条文,虽然我本人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但一直觉得这些东西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逻辑的关键。 而“天下法”这个说法,就更添了一层哲学思辨的色彩。它听起来像是在探讨一种更高层次的、超越具体朝代和地域的治理原则。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天下法”概念,与具体的“律令法”条文联系起来的?是不是通过对历代律令的分析,从中挖掘出某种共同的、贯穿始终的“天下法”精神?或者反过来,是用“天下法”的理念来审视和评判那些律令?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论证,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比如,会不会分析某个具体的律令,是如何在实践中既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力,又试图安抚民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公平”或“秩序”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智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真是让人一下子就陷入了沉思。“律令法”这个词,自带一种历史的厚度,仿佛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年代,脑海里闪过的是一个个穿着古装的人物,在殿堂上宣读着庄严的法令,又或者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这些规则。我一直觉得,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它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结构、人际的关系,甚至是统治者的思想。 而“天下法”这个概念,则更像是对一种更高层次的、更具普遍性的价值追求的探索。它是不是意味着一种理想化的、能够贯穿古今、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普世原则?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概念的。他是如何从具体的、成文的“律令法”中,提炼出那种宏大的、无形的“天下法”的?有没有可能,他会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律令,来展示“天下法”的演变,又或者是发现其不变的内核?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著名的案件,是如何在“律令法”的框架下被审判,而审判的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天下法”的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古代的法律并非仅仅是压迫,也可能包含着智慧和对秩序的向往。

评分

《律令法与天下法》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像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邀请,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古代中国那种庞大而精密的法律体系——律令法,它具体、系统,是国家运作的基石。然而,这个题目并没有止步于此,它还提出了一个更为宏大和抽象的概念——“天下法”。这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把这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我一直觉得,“律令法”不仅仅是统治的工具,它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也反映着人们对秩序和正义的朴素理解。而“天下法”,听起来就像是一种更高远、更具普遍性的理想,它可能是关于如何实现长治久安,如何维系社会和谐,甚至是如何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圆满。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通过对具体的律令条文进行细致的解读,来揭示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天下法”的理念?又或者,他是如何从“天下法”的宏大框架出发,来审视和评判那些具体的律令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论点,或许会涉及一些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发意义的法律智慧,甚至是对当下社会治理的一些反思。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法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秩序、价值追求和历史智慧的深度探讨。

评分

《律令法与天下法》这本书,坦白说,我拿到手的时候,确实有点被它的书名震慑住了。「律令法」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庄重肃穆的历史厚重感,像是古代朝堂上掷地有声的判决,又像是泛黄古籍里那些刻板却又原则性的条文。而「天下法」这个词,就更显得宏大和飘渺了,好像是要探讨一种超越具体律令的、普适性的、指导整个社会运转的终极法则。 我一直对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法律史,有那么点浅浅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律法条文背后,藏着当时社会的种种逻辑、权力结构,甚至是统治者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的题目,直接触及了这个核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律令法是具体的、成文的、可查阅的,而天下法似乎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更加形而上的存在。作者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的?是通过对具体律令的细致分析,从中提炼出其背后的“天下法”精神?还是通过对“天下法”理念的阐释,来反观和解读那些具体的律令?我很好奇,作者会不会举出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某个朝代的某条律令,是如何体现或偏离了某种“天下法”的理想状态?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精彩的论述,将那些冰冷的法条,赋予鲜活的历史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会让人联想到学术研究领域,但细细琢磨,又觉得它可能触及到更深层的社会思辨。我个人对于“天下法”这个概念,一直抱有一种探究的心态。它究竟是指一种理想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还是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构建的一套秩序理念?如果是前者,那么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现代社会是否还能找到共通的“天下法”?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天下法”? 我对作者在“律令法”这个具体概念上的处理尤为好奇。律令法,作为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其严谨和复杂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些律令的。它仅仅是统治工具,还是也蕴含着某种朴素的公平正义?作者是否会对比不同朝代的律令,来展现其演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具体的律令,最终是如何服务于那个更宏大的“天下法”的理念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历史法律条文的梳理,更希望看到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一种对法律背后权力运作和价值取向的深刻洞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