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基本理论研究

环境法基本理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环境法
  • 法律理论
  • 法学
  • 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政策
  • 法律研究
  • 生态法学
  • 环境治理
  • 法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重在谈大陆环境法,并借鑑日,韩,美英,挪威,芬兰环境法内容,并未谈到台湾环境法。)本书简介:本书是一本以环境法基本理论为研究物件的学术论着。作者以科学阐释环境法的基本理论为宗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研究方法,结合运用社会调查、历史考察、比较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保护对象、调整方法、环境法律体系、环境立法体系、环境权、环境法的本位、环境法的功能,以及法律生态化等问题做系统、深入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环境法的理论框架建构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文

第一章 环境法的概念 
一、环境法的名称  1
二、环境法的定义  5

第二章 环境法的保护对象 
一、法的保护对象  19
二、环境法保护对象的界定  21
三、外国环境法的保护对象  26
四、大陆环境法的保护对象  34

第三章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一、传统法学理论关于法律调整对象的认识  39
二、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41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47
四、客观认识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50

第四章 环境法的调整方法 
一、法律调整方法与环境法的调整方法  59
二、环境法调整方法上的不同认识  62
三、传统法律调整方法——环境法的基本方法  66
四、生态化方法——环境法特有的调整方法  70

第五章 环境法律关系
一、环境法律关系的概念  75
二、环境法律关系的特点  76
三、关于环境法律关系的几种观点  78
四、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  79

第六章 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立法体系 
一、环境法律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  92
二、环境立法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  94
三、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立法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96
四、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立法体系  98

第七章 环境法律责任 
一、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105
二、环境民事法律责任  114
三、环境行政法律责任  124
四、环境刑事法律责任  134

第八章 环境权
一、环境权的生成背景与人权属性  143
二、环境权的基本涵义  147
三、环境权入宪的实证考察  162
四、环境权可司法性的障碍与发展趋势  169

第九章 环境法本位 
一、环境法本位的概念  191
二、当代中国环境法制的实证分析——「义务本位」  198
三、「权利本位」——环境法本位的应然  213
四、从实然到应然——以权利为本位完善中国环境法制  225

第十章 环境法的功能 
一、生态文明与风险社会的变迁  239
二、多元利益调整及环境法的功能结构  244
三、社会变迁中的环境法功能建构路径  251
四、影响环境法功能建构的几对范畴关系演变  256
五、社会变迁中的环境法功能运行趋势  261

第十一章 环境法的人文精神 
一、问题的缘起  269
二、人文精神是环境法合理性的内在根据  279
三、环境法之人文精神的理性塑造  287
四、环境法之发展趋势前瞻——人文精神的彰显  309

第十二章 环境正义与法律表达 
一、环境正义——正义的一个新面向  316
二、环境正义对法律表达的需求  323
三、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界限  327
四、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关键  346
五、环境正义法律表达的方式  356

第十三章 法律生态化 
一、生态化的基本涵义  361
二、法律生态化的概念  371
三、法律生态化与法律社会化  382
四、法律生态化的特征  394

第十四章 环境习惯法 
一、问题的提出  399
二、环境习惯法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401
三、环境习惯法的表现型态  414

第十五章 全球环境法 
一、全球环境法与法律的全球化  431
二、全球环境法形成的现实趋势  438
三、全球环境法形成的法律文化解释  455

第十六章 环境法律移植 
一、环境法律移植的客观基础和外在动力  471
二、环境法律移植对中国环境法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75
三、环境法律移植的特点和价值重建  478
四、环境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  486
五、环境法律移植与中国环境法发展展望  493
结 语  496
后 记

图书序言

序文

  考诸外邦,皆不逾百载;于神州大地,亦新秀未拙。此等情景,乃环境法学发展历史之概略。览国内环境法学之新近发展,从专业研究机构观,最早唯有武大环境法研究所,自1981年建所以来,已三十又一载。武大环境法研究所之历史,乃是中国环境法学发展历程之缩影。建所伊始,武大环境法学人秉环境法治理想薪传之新义,承中国环境法学开创之大任,精诚合作,励精图治。迄今以观,所积之科研,令人欣慰。其间,尤以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为求索之方向。是书之内容,亦循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展开,逐精细雕琢,期成类中之鹤,以告读者。

  是书之内容特色,最为显着者当是学理性突出,以环境法学基础理论为核心论题,且学理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申言之,是书具备下述特点:

  其一,环境法学基础理论探讨乃拙着之核心内容。环顾宇内,环境法学研究乃法学研究领域之新兴科目,基础不固,且理论框架亦待构建。故强基固本当为环境法学人学术研究之要务。是书研究之宗旨,旨在检讨环境法学基础理论,诸如环境法之调整物件、调整方法,环境法之功能、本位,法权结构、环境正义以及环境法之人文精神等,以为环境法学学科强大之根本。

  其二,学理性为显着之特点。一般言之,凡社会科学研究之高阶,必有深刻之学理追问与形而上之思辨。此乃学术研究之魂魄,社会科学研究当具备并彰显之。拙作之内容,皆以此大意为首旨。

  其三,虽凸显学理性,亦不失内容系统性,且学理性与系统性之完备结合乃拙着之又一特点。究理论与实践之关系,若缺乏理论之思辨,实践将无以展开,且不得要旨。唯有以学理思辨为基础,继而推演,方可大用于实践。如此之逻辑,适达马克斯.韦伯所宣导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统一。

  时下环境法学之研究,多有弊陋。或将环境法学理论研究与环境法律制度建构等同视之,甚或颠倒主次。致此类研究循形式合理性而展开,仅注重制度研究之「抓手」,不仅表现千篇一律,缺乏学术研究之个体性,更易陷入「人云亦云」之泥淖,而遮蔽灵魂之自主性。或以「追星捧月」为己任,捕风逐影,求新求快,进而渐成「理论皆下品,唯有跟风高」之「时尚」,使得街巷碎语捷足大雅之堂,其结果必然无关环境法学研究之宏旨。

  拙着之草成,承众弟子鼎力相助,可谓师徒合力、团结共志之成果。

  文章既出,作者隐退。是书或优或拙,寄望方家不苛批评指正。唯有此,方可不断实现中国环境法学事业之繁荣。

康均心 着者谨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收到這本《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真是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環境議題的讀者,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環境法規雖然不少,但有時候總覺得在學理層面不夠扎實,跟不上實際發展的速度。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深入淺出的論述吸引住了。作者並沒有直接丟出條文或案例,而是先從環境法的基本概念、歷史演進、價值體系等宏觀角度切入,讓人得以建立一個扎實的理論框架。特別是關於「永續發展」在環境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與人權、經濟發展等概念的辯證關係,作者的分析讓我醍醐灌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環境法如何從傳統的「污染防治」思維,逐步轉向「風險管理」與「預防原則」,這完全呼應了近年來台灣在氣候變遷、基因改造食品等議題上面臨的挑戰。此外,作者在探討不同國家環境法發展模式時,也做了相當細緻的比較,這對於我們思考台灣環境法的未來走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啟示。整體而言,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穿越環境法的迷霧,看清其脈絡與本質。

评分

這本《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實在太對我的胃口了!我一直認為,許多環境議題的爭議,往往源於對基本理論的理解不夠透徹。例如,關於「誰來承擔環境責任?」這個問題,傳統的侵權法理論雖然適用,但在複雜的跨界污染、世代正義等問題上,顯然力有未逮。這本書恰恰深入探討了環境責任的多元面向,從國家責任、企業責任,到個人責任,甚至加入了「污染者付費原則」背後的倫理意涵。書中對於「公共利益」與「私權」在環境法中的權衡,也做了非常精闢的分析,讓我理解到為什麼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看似犧牲個人利益的情況,但其背後卻是為了整體社會的長遠福祉。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環境權」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單純的生存權,更包含了接受良好環境的積極權利,以及參與環境決策的程序權。這些理論上的闡述,對於我們理解許多環保運動的訴求,以及評估政府在環境決策上的合法性,都非常有幫助。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會聯想到近年來台灣許多環境爭議事件,例如電廠的空氣污染、工業區的地下水污染等,書中的理論正好可以提供一個分析的工具。

评分

坦白說,我在翻閱《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之前,對於「環境法」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比較技術性的層面,像是如何管制排放、如何進行環評等等。然而,這本書卻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它從一個更為宏觀、更具哲學性的角度,來審視環境法的核心價值與演進。我被書中對「環境倫理」與「環境正義」的討論深深吸引。作者並不是只講法律條文,而是探究為何我們需要環境法,以及環境法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例如,對於「世代正義」的探討,讓我深刻反思我們當代對環境的破壞,將會對後代子孫造成多大的影響。書中也觸及了「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以及如何在法律上將這些無形的價值納入考量,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同時,我對於作者在處理「全球化」對環境法衝擊的分析也印象深刻,例如國際環境公約的效力、跨國企業的環境責任等,這些議題都與我們台灣所處的全球環境息息相關。總之,這本書不僅是法學專業人士的寶典,對於任何關心地球未來、關心環境議題的讀者,都能提供極為深刻的啟發。

评分

身為一個平凡的台灣讀者,我一直對環境問題感到憂心,但對於環保法律的運作,總是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直到我讀到這本《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才豁然開朗!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枯燥的法條堆砌,而是從根本上探討了環境法「為什麼」和「如何」存在。書中對於「環境損害」的定義,以及如何衡量和賠償環境損害,做了非常詳盡的論述,這對於理解許多環境訴訟的難點很有幫助。另外,我對書中關於「自然權」或「生態中心主義」的討論非常感興趣,這讓我思考,除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外,我們是否應該賦予自然本身更深的法律關懷?這也連結到近年來討論的「自然權利」議題。作者在探討「環境監管」的理論基礎時,也詳細分析了不同監管工具的優劣,這對於理解政府如何推動環保政策,非常有啟發性。總體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礎,讓我能夠更理性、更深刻地去理解和參與環境保護的討論。

评分

這本《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我一直對法律的理論基礎很感興趣,但環境法部分,過去接觸的內容相對零散。這本書的出現,讓我得以系統性地建立起對環境法基本原理的理解。作者在闡述「預防原則」與「補救原則」時,做了非常細緻的區分,並且探討了兩者在實際運作中的張力。尤其讓我感到驚豔的是,書中對於「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背後的理論基礎,以及其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瓶頸,做了深入的剖析。這讓我更清楚為何環評制度在台灣會引發這麼多討論,其根本原因往往在於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落差。此外,我也從書中學到了許多關於「環境資訊公開」與「公眾參與」的理論依據,這對於我們理解為何環保團體會積極爭取資訊、參與決策,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待環境議題的角度,變得更加專業、更加深入,不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現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