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暨「民事诉讼法之研讨」编辑缘起
一九八○年初,在台湾各大学讲授民事诉讼法之教师,鑑于我国民事程序法之理论及实务水准亟待提升,追求学问之道,贵在时相切磋琢磨,定期性、经常性共同研讨会有待倡行,乃于同年二月二十四日商定成立民事诉讼法研究会,自同年六月起每隔三个月举办研讨会一次,各自选定题目轮流提出研究报告,进行共同研讨,并予录音纪录,然后将其内容整理成文,经依次发表于法学丛刊后,再汇编成册。
为期民事程序法学之研究绵延不绝,必须有固定组织综理其事;而自然人研究学术之生命有限,永久存在法人之研究事业则可延续无穷,乃由参加上开研讨会之教师于一九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共同捐助基金发起成立财团法人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并任第一届董事,负责推动上开研究事务,经报请法务部于翌年二月十九日许可设立财团法人,并经台湾台北地方法院于同年月二十七日完成设立登记。
又,为防免资料散佚,特将上开历次研讨纪录,依次辑为单行本,公诸于世。本书收录第一○八次至第一一二次研讨纪录共五篇次,并逐篇于文前列明研讨会次别,于文后註明原刊载之期别及年月,命名为「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八)」。至于以前各次研讨纪录,共辑为十七册如本书附录所载内容,均已分别出书(历次研讨会之论文报告人、参加讨论人及共同研讨内容,均详如各该次研讨纪录)。
关于历次研讨纪录之发表,多承法学丛刊社之协助,其内容之录音整理,悉赖担任纪录诸君(详如本书各篇文前所载)之辛劳,而本书之编校,则承元照出版公司之协助,併此志谢。
财团法人 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
二○一二年五月于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台北市
翻开《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八)》,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法条堆砌,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学术对话感。作者们显然没有满足于仅仅复述既有的理论,而是试图在每一次的研讨中,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鲜活的司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一些前沿性问题的探讨,例如在电子证据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固定和审查证据,以及在这种新环境下,传统的证据法则是否需要进行调整。这些问题,正是我们现在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答的。书中对案例的引用也十分精妙,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然后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我个人在处理一些涉及复杂证据的案件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而这本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扎实的理论支撑。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和一群经验丰富的法学大家进行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受益匪浅,也对未来的法律研究和实践有了更多的信心。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民事诉讼法发展的读者来说,《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八)》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的“及时雨”。民事诉讼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旧的规则也可能面临挑战。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体检报告”,全面地审视了当前民事诉讼法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程序正义的探讨,这一点在司法实践中尤为重要。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书中对于一些具体程序的细致分析,例如关于强制执行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在特定类型案件中,如何更好地平衡当事人的利益,都让我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司法实践的深刻反思和建设性的意见。我深信,通过阅读这样的研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神,并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游刃有 меньшим的困扰。
评分坦白说,阅读《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八)》是一次极具挑战性但也收获满满的经历。这本书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容易消化,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和对民事诉讼法有深入的理解。然而,正是这种深度,才使得它如此有价值。我被书中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精辟阐释所吸引,例如关于“实质真实”与“形式真实”在诉讼中的不同体现,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些论述,往往能够帮助我们理清那些在实际案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同时,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比较,也极大地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我过去可能只熟悉某一种理论,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同一问题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和解决路径,这让我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迪,让我能够用更审慎、更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法律问题。
评分《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八)》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与一群对民事诉讼法怀有深厚热情和严谨态度的研究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出现许多法律书籍中常见的“陈词滥调”,而是充满了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例如,其中对跨境民事诉讼的一些特殊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在我们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对于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在不同司法体系中的优劣比较,也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们并没有回避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而是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对于推动民事诉讼法领域的进步至关重要。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醍醐灌顶”的畅快,它不仅解答了我一些长久以来的疑问,更激发了我对未来民事诉讼法发展方向的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借鉴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简直就像在沉闷的法律学术界投下了一颗璀璨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平常就对民事诉讼法领域的最新发展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实务界痛点、引发学界深度思考的议题。读到《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八)》的标题,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想知道这次的研讨又会带来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深入的剖析。拿到书后,翻阅了目录,发现里面涵盖了诸如证据规则的最新解读、程序保障的细致探讨、以及一些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疑难杂症的分析。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值更高了。毕竟,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往往是紧密联系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司法实践的需求的,能够在一本研讨集中看到这些最新动态的汇聚,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那些章节,因为在许多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是决定案件走向的关键,而这往往也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地方。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或者更清晰的指引,能够帮助实务工作者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