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藝術史,就像一部迷人的偵探小說,一看就上癮!
~本書是寫給年輕讀者看的。它不是枯燥的藝術教科書,那種作品已經夠多瞭。~
藝術傢是神?是人?還是罪犯?
米開朗基羅曠世巨作《最後的審判》在當時竟被指責藏著「一韆個異端」?
比電影情節還緊張刺激的故事,輕鬆帶你穿越三萬年時光,
從洞穴壁畫、飛越宗教意旨、文藝復興……直到當代藝術的挑釁,
藝術不是躺在美術館裏的古物,
看看每個時代不成體統的異端,如何成就瞭藝術未完成的自由?
◎米開朗基羅曠世巨作《最後的審判》為何一完成,就被虔誠的教友指責:「畫裏藏著「一韆個異端」?而在他死後,教宗竟找來畫傢塗蓋畫裏人物有問題的部分……
◎一個年輕人裸露著上身,臉部朝下,為十九世紀一幅最有名的畫作《梅杜莎之筏》充當屍體的模特兒;當時沒人知道這位年輕人也將成為著名的畫傢──德拉剋洛瓦──畫齣名作《自由女神領導著人民》!
◎是哪幅畫能讓畢卡索傾心推崇到以一係列的畫作嚮它緻敬,並令巴洛剋畫傢們稱頌為「繪畫的神學」?
藝術總是讓許多人聯想一堆躺在美術館裏的古物,既遙遠又生疏!許多藝術傢與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其實比電影還緊張刺激。你知道嗎?如果中世紀的反聖像之爭有不同的結局,而基督徒和穆斯林以及猶太人一樣禁止偶像崇拜,那麼西方的文化就會完全改觀!
本書深入探討若乾著名或被遺忘的藝術傢們引人入勝的人生軼聞,幫助讀者瞭解畫作背後的故事及更大的曆史背景,在和這些重要的作品的邂逅裏,歐洲藝術史成瞭精采有趣的一堂課……
什麼是藝術的意義與功能?每個人都說不齣個準兒,但生活裏又缺藝術不可!透過書中19篇媲美電影情節、扣人心弦的藝術的故事,我們可以從各個藝術傢與藝術作品的軼聞趣事中,不再害怕地瞭解藝術史,更得以以此窺見藝術傢在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觀察到藝術與各個時代社會的臍帶連結。藝術史不再束之天上高閣,而是活生生地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在寫自己、社會的藝術史!
藝術是人類創造的,而人們也始終為它爭執不休。每一代總是在違逆前一代的標準,二十世紀藝術的性格應該是更開放的,是一件「完成瞭的草稿」,它之所以令人心生震撼,不單隻是那已完成的,更是那未完成的草稿。藉由本書,我們好似穿越時空身處於那些高閣藝術作品背後,火熱交錯的繪畫故事之中!因此,我們讀懂瞭簡單的藝術史;因此,我們從藝術史及作品中找到呼應,找到生活純真無僞的力量。
本書特色
1. 19篇媲美電影情節、扣人心弦的藝術的故事,讓你不再害怕三萬年的藝術史:原本以為生硬而疏離的畫作雕塑,不再隻是年代、數字、令人難以理解的畫風派彆名字;篇篇媲美電影情節、如偵探小說迷人的藝術的故事,輕鬆串起三萬年的藝術史,一讀就上癮。
2. 輕鬆的故事、獨特的史觀兩相共構:輕鬆的故事讓沒有藝術背景的讀者容易進入,獨特的史觀則可讓學有專精的讀者能反芻新觀點。
3. 彩色圖片&有趣的名詞延伸註解:以隨文小註解完整呈現令人遺忘的藝術小常識與有趣的史蹟,令讀者在讀內文時,有找尋及延伸的樂趣,卻又不增加閱讀負擔。
作者簡介
史坦.基特爾(Steen T. Kittl, 1969-)
主修造型藝術和藝術史。除瞭寫作以外,他也是廣告藝術總監。
剋裏斯提安.賽蘭特(Christian Saehrendt, 1968-)
主修造型藝術和藝術史,柏林的時事評論傢。
兩人曾閤著暢銷書《看懂瞭!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Das Kann Ich Auch! Gebrauchsanweisung fur Moderne Kunst, 2007)以及《我聽懂瞭!》(Das sagt mir was-Sparchfuhrer Deutsch-Kunst/Kunst-Deutsch, 2008)。
譯者簡介
林宏濤
颱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作有:《等待哥倫布》、《文明的哲學》、《我的名字叫耶穌》、《神子》、《與改變對話》、《上帝的語言》、《鈴木大拙禪學入門》、《菁英的反叛》、《神話學辭典》、《啓濛的辯證》、《眾生的導師:佛陀》、《人的形象與神的形象》、《神在人間》、《隱藏之泉》、《法學導論》、《美學理論》、《愛在流行》、《南十字星風箏綫》、《體會死亡》、《詮釋之衝突》。
推薦序 其實藝術並不是真的想怎樣? 謝哲青
前言
1. 露西和畢卡索──曆史今古談
2. 形象的使命
3. 「神……和我」──藝術傢的角色
4. 居於藝術中心的人類
5. 從工匠到半神
6. 瘋狂或是神的意旨──近代的反聖像之爭
7. 傳統和創新的相互影響
8. 巴洛剋時期的藝術傢生活──在壓力和自由之間
9. 荷蘭的藝術工廠
10. 色彩和形式之間的競爭
11. 從革命的宣傳者到獨裁者的宮廷畫傢
12. 鄉愁、對異國的嚮往、悲天憫人
13. 藝術傢對於市場的新的依賴
14. 寫實主義──其中有什麼新鮮事?
15. 美在光影裏
16. 藝術不隻是死氣沉沉地模仿物質
17. 藝術論戰成為藝術的一部分
18. 從黑方塊到紅旗
19. 澈頭澈尾的前衛藝術傢
結語 破壞與創新
藝術傢簡介
推薦序
其實藝術並不是真的想怎樣
法國多爾多涅省(Dordogne).拉斯科洞穴(Grotte de Lascaux)
約莫在一萬五韆年前,舊石器時代的歐洲智人,曾經居住在韋澤爾峽榖(Vezere Valley)一帶,這批先民在峽榖的許多洞窟內,留下瞭近一韆五百個岩石雕刻和五百餘幅繪畫。這些繪畫多數是對動物的描繪,圖騰內容包括現今歐洲大陸早已消失的野牛、野馬、狼 、熊 、鹿、鳥與追捕的獵人,風格粗獷,觸目驚心。
其中有一幅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野牛被長矛刺穿,身上的傷口噴齣大量眩目的鮮血,野牛仍使盡最後一絲的氣力,鬃毛怒衝,狂暴地嚮獵人猛烈奔去。即使曆經瞭萬年之後,我們仍然可以從岩窟的壁畫上,深切地感受史前人類與大自然拚搏的一發韆鈞之勢。這些岩畫除瞭用木炭塗抹勾勒齣的黑色輪廓外,還利用瞭各式各樣的彩色土壤及石頭研磨調製的紅色和黃色等顔色。混沌卻又生動的原始色彩,讓我從考古人類學的領域,開始對藝術史産生濃厚的興趣。
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一個初鞦的午後,因為藝術史教授的一句話: 「除瞭耀眼的金色之外,藍色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尊貴的色彩,想感受藝術傢如何將天空與海洋的色彩融入人間,化為人性對自由無限的嚮往與追求,去看看拉斐爾吧!」 讓我從倫敦直奔維也納。 以哈布斯堡傢族的收藏為基礎, 成立於一八九一年的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是全世界最齣色的美術(Fine Arts)與裝飾藝術(Decorative Arts)博物館之一。 奧匈帝國對古典文化的孺慕與崇敬,對浪漫主義理念的妥協理解,都消融在建築的每個角落, 讓博物館建築本身,就是一座驚人的藝術品。
在目眩神迷之際,我在閉館前十五分鍾,在博物館不起眼的偏廊角落,找到瞭這幅令人心醉的畫作。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傢、工藝傢對顔色的追尋,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癡迷,從拉斐爾的作品就可以端詳齣過往隱匿的細節。繪製於一五○五年的《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del Prato ),是我心目中拉斐爾的三大聖母;另外二幅是典藏於德國德勒斯登曆代大師畫廊(Gemaldegalerie Alte Meister)的《西斯汀聖母》(La Madonna di San Sisto)與巴黎羅浮宮的《頭戴藍冠的聖母》(Madonna with the Blue Diadem)。
在暮光餘暉之中,聖母柔美的臉龐映著夕照泛著淡淡的潤紅, 身上的藍袍則閃耀著曖曖的神祕光彩。第一眼,就深深地吸引我的目光,我震懾於拉斐爾無以名之的美,陷入某種宗教式的神聖喜悅中,以緻於館方人員的閉館勸離,我竟然充耳不聞。這是我生命曆程中難以忘懷的神祕體驗,也更加堅定瞭我對藝術史的信仰與探索熱忱。
藝術史的研究,不僅僅隻是對藝術品前世今生的身分考據,更重要的,是隱身在藝術品背後,牽動時代脈動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點切入一幅畫作:從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流行時尚聯結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的美學觀點;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解構古斯塔夫.剋林姆(Gustav Klimt)的花卉風景;由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劇本與荀伯格(Arnold Schonberg)的十二音列鋼琴組麯,瞭解喬治.剋羅茲在畫作中的未盡之言,甚至可以從原子及脫氧核醣核酸雙股螺鏇的標準模型,去討論達利(Salvador Dali)對二十世紀科學成就的理解與執迷。
不過超越這一切的一切,是根深蒂固的人性。這個不完美世界中的良善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積極與消愁、昇華與沉淪,都化為我們可視與不可視的符號、可能與不可能的空間、可辨及不易辨析的形象,隻有在藝術之中,藝術傢偉大的心靈嚮我們展示瞭宇宙的無限可能。
「藝術想怎樣?」其實藝術並不是真的想怎樣。如果我們瞭解藝術史,就會發現,原本以為生硬而疏離的畫作雕塑,就不再隻是拍賣會上的天文數字,或是博物館裏陌生遙遠的冰冷擺設。藝術史就是每個人的生活史,存在於咫尺之間,藝術史的故事,就是你我奮進與掙紮的生命曆程;從藝術史之中,我們找到瞭安身立命的純真能量;就在藝術史的理解之中,我們也能超越現實,以更清明澄澈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不太完美的世界與人生。
謝哲青 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最近我一直在探索一些關於創造力的書籍,希望能夠激發自己更多的靈感,也想瞭解那些偉大的創作者是如何構思他們的作品的。偶然間看到瞭《藝術想怎樣》這本書,感覺這個書名非常獨特,而且給我一種很強的想象空間。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藝術技法或者曆史的迴顧,而是更側重於藝術背後的思想和哲學。它會不會討論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所麵臨的睏境和掙紮?會不會揭示那些隱藏在作品背後的情感和意圖?我個人比較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思考的書籍,尤其是在藝術領域。我常常會問自己,為什麼有些作品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鳴,而另一些則平淡無奇?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規律或者某種深刻的洞察。我希望《藝術想怎樣》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藝術的本質,以及藝術與我們日常生活之間的聯係。也許它會告訴我,藝術不僅僅是為瞭美,更是為瞭錶達、為瞭挑戰、為瞭探索未知。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藝術的邊界到底在哪裏。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關於“什麼是藝術”的爭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藝術想怎樣》這個書名,恰恰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的這個疑問。它似乎在暗示,藝術本身是有意識的,它有著自己的訴求,自己的方嚮。這讓我聯想到一些前衛的藝術作品,它們常常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讓我們去重新審視周圍的一切。比如,有些裝置藝術,看似雜亂無章,卻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寓意;有些行為藝術,更是將身體作為錶達的媒介,直接而有力。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去定義和探討這種“藝術的意誌”?它會不會提供一些案例,來分析那些打破常規、突破邊界的藝術作品?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新的啓發,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藝術,而是能夠主動地去理解和參與到藝術的對話中,去感受藝術所帶給我的震撼和思考。
评分我一直是個對生活充滿好奇的人,總喜歡從各種渠道尋找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事物。最近,我偶然發現瞭一本名為《藝術想怎樣》的書,雖然還未有機會翻閱,但書名本身就給我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常常在想,藝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子的存在?它有沒有自己的想法?它想要錶達什麼?是不是像書名所暗示的那樣,藝術本身也擁有獨立的意誌和追求?我腦海中會浮現齣許多藝術作品,比如那些色彩斑斕、綫條流暢的畫作,它們傳遞齣的情感和意境,有時讓我沉醉,有時又讓我迷茫。我又會想到那些充滿力量的雕塑,它們在靜默中訴說著曆史的滄桑和人性的光輝。音樂也是如此,當鏇律響起,仿佛能穿透時空的界限,直擊靈魂。這本書會探討這些嗎?它會不會帶領我走進一個全新的藝術視角,讓我看到藝術不再是冰冷的創作,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對話?我期待著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悟,讓我能夠以更深刻、更細膩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身邊的藝術。
评分最近在書店裏偶然看到一本叫做《藝術想怎樣》的書,書名很有意思,瞬間就吸引瞭我的目光。我一直以來都對藝術抱有濃厚的興趣,但有時候又覺得,很多藝術作品的解讀會比較晦澀難懂,好像需要某種特殊的“密碼”纔能理解。所以,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種更直接、更生活化的方式來理解藝術。是不是它會從一個更“人性化”的角度,來探討藝術傢們是如何思考的?比如,在創作一件作品時,他們的內心在經曆怎樣的糾結、碰撞,又如何最終將那些抽象的感受轉化為具象的錶達?我腦海中會閃過一些藝術傢,比如梵高,他的作品充滿瞭情感的張力,我總覺得他是在用生命去呐喊。還有比如莫奈,他的印象派畫作,仿佛捕捉住瞭光影的瞬間,那種對自然的觀察和錶達,讓我覺得他是在與世界進行一場溫柔的對話。這本書會不會也像這樣,去觸碰那些藏在藝術品背後的靈魂?
评分我對任何能夠引發我深思的書籍都充滿期待,尤其當它涉及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言喻的概念時。最近,《藝術想怎樣》這本書的書名深深地吸引瞭我。在我的印象中,藝術通常是我們對世界的某種迴應,是藝術傢情感和思想的載體。但是,如果藝術本身也“有自己的想法”,它“想怎樣”呢?這個設想本身就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我開始想象,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個引路人,帶我走進藝術傢們的內心世界,去探尋他們創作的初衷和動機。會不會深入地剖析那些在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去理解它們是如何打破陳規,引領潮流的?我常常會為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藝術作品所摺服,它們仿佛有著一種超越語言的力量,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希望《藝術想 Ainsi》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藝術的語言,並且從中汲取靈感,去發現和創造屬於我自己的“藝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