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是一切,但是,艺术却包括了一切」
面对一片小小菩提叶,一次次的上色,来来回回重复的修图,远远端视看其颜料停顿之处,经常从中发现创新的构图。这样的历程,让我深深感受到「画布的形状,并不能限制画家的创作」,「界限,常是引爆创造力的火花」,就这样随兴开始创作的生涯。
作者简介
释慧开
花莲县人
1994年依止宜兰县罗东镇菩提寺上德下清上人出家
学经历
圆光佛学院大学部毕业
圆光佛学院校本部班导师
2010年菩提叶画创作
2011年着作《菩提叶画》
2011年桃园县政府公益寺庙资讯网启用个展
2011年桃园县大溪镇国定古蹟李腾芳古宅个展
2011年桃园县立过岭国中家长读书会教学
2011年第29届桃源美展视觉设计入选
2012年宜兰县政府文化局个展
2012年桃园县立过岭国中生命教育课程教学
2012年桃园县中坜艺术馆联展
现任
圆光禅寺资讯网
圆光佛学院资讯网
桃园县政府公益寺庙(圆光禅寺)资讯网
推荐序
无情恰似多情∕如悟长老 02
另类的心灵飨宴∕性尚法师 04
千年暗室一灯能明∕郭振禄 06
诗画另一章∕廖松树 13
自序
因为有您,有再创作的动力 15
个展及得奖剪影
桃园县政府公益寺庙资讯网启用个展 22
桃园县大溪镇国定古蹟李腾芳古宅个展 24
第29届桃源美展视觉设计入选 26
宜兰县政府文化局个展 28
第一话
关于菩提树
01. 简介菩提树 32
02. 图说菩提树成长史 33
03. 示范菩提叶脉绘画制作过程 36
第二话
菩提画语
01. 九十岁种菜老师父的智慧〈道器〉40
02. 绊脚石〈清安〉43
03. 原来如此〈无染〉45
04. 一口饭〈佛心〉48
05. 误会〈悟〉51
06. 写给「蚊子」的一封信 〈轻安〉54
07. 水中的泡影〈法喜〉59
08. 垃圾车和垃圾桶〈法长流〉62
09. 面对自己〈无私〉64
10. 房门〈潜藏〉68
11. 来也空,去也空〈离欲〉71
12. 「板」声响起〈禅定〉74
13. 烤熟的橘子〈无惧〉78
14. 敲打唱诵〈心光〉 80
15. 袋子〈心大〉84
16. 开智慧〈贤善〉86
17. 阳光与乌云〈离过〉 88
18. 经行〈安忍〉90
19. 卖豆腐的小悟〈精进〉92
20. 拳头〈安慧〉94
21. 门中的房客〈解脱〉96
22. 一门功夫〈行禅〉99
23. 「心」生活〈安忍〉101
24. 表演天份〈慈悲〉104
25. 僧鞋〈知足〉106
26. 小水滴〈常乐〉109
27. 邀请函〈光明〉112
28. 「道」在那?〈清冷〉116
29. 选择〈禅悦〉119
30. 蜘蛛网〈心珠〉122
31. 一九九吃到饱〈离染〉125
32. 十谷米〈慎独〉128
33. 森林中的大嘴鸟〈洗涤〉131
34. 路途〈心行〉135
35. 菩提树苗〈禅〉138
36. 时间〈参〉 141
37. 多与少〈法雨〉 143
38. 驯服一匹马〈净心〉145
39. 佛桌上的供果〈法尔〉 148
40. 茄冬树〈空性〉151
41. 三分之一〈法性〉 154
42. 不为生气而活〈圆明〉156
43. 出场〈圆满〉159
44. 提早「十分钟」〈行持〉161
45. 师父我在这里〈法轮〉164
46. 推不进去的「被子」〈吉祥〉167
47. 我要比你快〈明心〉170
48. 非常有「味道」〈法药〉173
49. 会心一笑〈法空〉176
50. 佛道〈性空〉179
51. 真相大白〈心佛〉181
52. 噗咚水瓢声〈悟道〉186
53. 路途遥远〈法自在〉188
54. 放香〈觉海〉190
55. 一张白纸和一个点〈智光〉192
56. 佛光和日光〈清澈〉195
57. 开始和结束〈心空〉198
58. 水鸭和小狗〈甘美〉200
59. 用功银行〈善知识〉202
60. 远游〈(古仙人道〉203
序
因为有您,有再创作的动力
《大智度论》中提到「菩提,…无上智慧。」;而《安乐集上》中提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由此可知,「菩提」对道人来说,就是觉知悟道,也就是福慧具足、圆满菩提的意思。而自然美学教育家——「菩提树」,以「心形」独特的叶子,展现于世间,似乎告诉世间人,要以「智慧心」修学一切善法,要以「慈悲心」,普利一切诸有情无情。
2011年出版《菩提叶画》后,陆续举办三场「菩提叶画个展」,2012年十二月中旬又将于「桃园县中坜艺术馆」举办第四场展览。缘于素人创作及着作,没有专业的涵养,一路走来就这样自由自在亳无拘束,以自然为同心轴,以观察身边各种事物为创作依据的题材。
面对一片小小菩提叶,一次次的上色,来来回回重复的修图,远远端视看其颜料停顿之处,经常从中发现创新的构图。这样的历程,让我深深感受到「画布的形状,并不能限制画家的创作」,「界限,常是引爆创造力的火花」,就这样随兴开始创作的生涯。
其实,「每一个人都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只要在生活中灌注一些超越平常的心态,任何空间都有可能变得不一样。」适度给予不同构思画布的空间,将一般人难以觉察的颜色层次,用作品一一呈现,就能一一述说画中的视觉故事。「菩提叶画」,突破传统「方框绘画」的格局,就是希望能予人不同的视觉逸趣。
「艺术不是一切,但是,艺术却包括了一切」,将生活视为艺术,用心体验、观察、构思、汇集,将思想、感觉融入美学中,从中养成艺术的气息,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是以,借由菩提叶画,让大众了解未淍零时的「菩提树」是如何彩绘世间,而面对枯黄无生命的叶子,我们也可以赋予一线生机。因此,一笔一画慢慢形成一幅幅叶画故事,让它重新站回舞台。画中意境如何,每人体会不同,而观感有差异,有句话说「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是出自内心的需要。」我顺着心灵的渴望,自在彩绘、随兴为文,亦愿读者能赏心悦目。
「画语」,结合一年来「菩提叶画」新作及小品文章分享。将「画与小品」的结合,书名为《菩提画语》。于此十二万分感恩,承蒙大众的支持、鼓励以及背后默默护持随喜者,让自己有再创作及着作的动力。
作者 释慧开
我一直是个对生活细节充满好奇的人,总喜欢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从中挖掘一些不一样的意义。《菩提画语》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美好瞬间。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而是通过一些独特的视角,去解读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画”,以及它们所传达的“话”。比如,一片落叶的形状,晨光洒在窗台上的光影,甚至是路边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在作者的笔下,是否就能变成一段充满哲思的“画语”?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智慧,往往就隐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只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菩提”这种追求觉悟的境界,与日常的点滴“画语”联系起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观察生活的方式,让我能从琐碎中发现诗意,从平凡中体悟不凡。
评分最近在书店闲逛,无意间翻到一本叫《菩提画语》的书,封面设计很有意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装帧,而是沉静内敛,让人一看就想慢慢品读。书名本身也挺特别,带点哲学意味,又点出了“画”这个元素,让我很好奇它到底在讲什么。我平时对心灵成长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但又怕落入俗套,看过太多千篇一律的励志鸡汤,所以对这类书总是抱着一丝审慎的态度。这次拿起《菩提画语》,主要是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又深邃的气质所吸引。我记得我翻了几页,看到里面的文字搭配着一些我不太认识的艺术品图像,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未知的领域。当下并没有立刻决定购买,但那个画面感和书名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回家后,我上网查了一下这本书的背景,发现作者似乎是一位在艺术和哲学领域都有涉猎的人,这让我更加期待。我个人觉得,一本好的书,不应该只是提供信息,更应该能引发思考,甚至触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希望《菩提画语》能带给我这样的惊喜。
评分最近的心情有点低落,感觉生活像一团乱麻,很多事情都找不到头绪。听朋友说《菩提画语》这本书很能抚慰人心,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书店找了找。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只是翻了几页,看到那些静谧的画面和淡淡的文字,心里就好像被什么东西轻轻触碰了一下,有种说不出的舒缓感。我一直觉得,当生活变得过于喧嚣和复杂时,我们需要一些能够让我们慢下来、静下来,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东西。我猜想,《菩提画语》这本书,可能就是这样一本“心灵的氧吧”,它用艺术的方式,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好。我喜欢那种不强迫人接受,而是引导人自己去发现和领悟的书。希望这本书能够像它的名字一样,带给我一丝“菩提”的智慧,帮助我拨开眼前的迷雾,找到内心的那片宁静。
评分我一直对艺术史,尤其是亚洲艺术史情有独钟,总觉得其中蕴藏着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哲学思想。最近在书架上偶然看到了《菩提画语》这本书,书名就很吸引人,既有“菩提”这种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又结合了“画语”,让人充满好奇。我常常觉得,很多古代的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哲思的载体。一幅画,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可以表达一种情感,更可以传递一种人生智慧。作者是如何将“菩提”这种抽象的概念,通过“画”这种具象的媒介来表达的呢?是那些描绘佛教故事的唐卡,还是山水画中隐喻的意境?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带领我们走进一幅幅画作背后,去探寻其中所蕴含的关于觉悟、关于人生真谛的智慧。我一直觉得,艺术是最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媒介,如果这本书能够将深奥的哲学道理,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精妙的文字解读出来,那将是一次非常美妙的精神旅程。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菩提画语》这个名字有点摸不着头脑,觉得它可能有点玄乎。但最近读了一些关于东方哲学和艺术结合的书,发现它们常常能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那种“画”与“语”的结合,我猜想是不是指通过视觉艺术来传达一些难以言说的道理,类似于“意境”或者“禅机”之类的东西?我一直觉得,很多深刻的道理,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反而显得空洞,但如果能通过某种具象化的形式,比如一幅画、一首诗,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能瞬间触动人心,引发共鸣。我在台湾生活,周围的文化氛围本身就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所以对于这种将哲学智慧融入日常观察的书籍,我总是很感兴趣。《菩提画语》会不会像一本现代的“画禅集”,通过解读画面背后的意涵,来启迪我们对生活、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的那些“画”,以及作者如何用“语”来解读它们,是不是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妙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