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基测评分重点──主题立意、组织架构、遣词造句,透过〈好文章,拍拍手〉、〈写作文,有诀窍〉、〈暖暖身,准备好〉、〈我当小老师〉、〈小作家,显身手〉五大单元,循序渐进全面检视自己的作文功力,全方位突破,进而内力大增,不再发生「绞尽脑汁,挤不出只字片语;洋洋洒洒一大篇,却得不到好分数」,自我激励勤练笔,成功造就一篇篇向满分进军的好文章。
本书特色
1.范例先行:每道题目皆从佳作赏析着手。
2.分析与归纳:找出优缺点,提供建议,并归纳好用的写作公式。
3.快速上手的写法:针对不同的文体,提供迅速解题及答题的写法。
4.有效辅导的教法:提供指导教案、练习题,使指导老师能有系统的引导。
本书启示
「十五堂课」,每堂课五个单元,循序渐进的培养出优秀的写作能力。
作者简介
汪淑玲
出生于风城新竹。辅仁大学日文系、文化大学日本研究所毕。
现为中华文化总会会员,并于私立世新大学日文系兼任「出版与编辑」课程讲师,担任台北市教育局「深耕阅读」故事创作组评审委员。
曾任《儿童日报》副总编辑、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行政院劳委会作文师资培训讲师、《国语日报》读报教育及《国语日报週刊》语文教学专栏作家。
着有《星星家族妙鲜事》、《决胜作文16堂课》、《IQ游戏大百科》(翻译)、《联合报写作教室中年级教材》(主编)、《文品作文高年级教材》、《读报教育指南》(合着)、《水浒传与南总里见八犬传之比较研究》(硕士论文)。
自序
有一种幸福叫写作
真应该感谢上天,让我拥有提笔为文的幸福。透过文字,我记录了生活中的小小感动;透过文字,我梳理了脑海中的想法。于是,回顾这一路走来的风景,我才发现:文字、文章、文学始终是旅途中最亲密的伙伴。
要感谢的还不只是这些!因为编辑的工作,有幸应邀到学校演讲,分享阅读与写作的粗浅心得,自此开启了作文教学的另一扇门。打开这扇门,走进教室,看到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童稚的脸孔,听到的是一句句天真的、有趣的童言童语,在每週和孩子的相处中,我陪着孩子们阅读、写作,沉浸在教与学的幸福中。
本书〈好文章,拍拍手〉单元中,所选录的每篇佳作就是这些学生的作品。因为学生的年龄层从小学三年级到国中一年级,所以分属不同的作文班,而在每次的授课时,我总是依据年龄层与写作程度规画不同的教案与作文题目。这些教案有的是透过提问,刺激学生思考,找出自己的经验;有的是实际给孩子一颗棉花糖或一尾小鱼干,让他们仔细的看、用心的闻,再放在嘴里慢慢的尝。这些引导活动,不是噱头,而是为了让学生们深刻的体会到写作技巧,进而应用出来,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祕诀。我将这些教案和写作技巧分享在〈写作文,有诀窍〉单元中,欢迎大家参考。
写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整合想像、观察、思考、组织、判断等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实在不应该过分苛刻的要求孩子:「自己想!」换句话说,适当的提供素材是必要的。在〈暖暖身,准备好〉单元中有我为学生们准备的写作素材。至于〈我当小老师〉的单元,则是将教学实务中真真实实遇到的「病句」列举出来,这些「病句」有的是「小感冒」,修改几个字词,让文章更高级就可以了;但有的比较严重,需要调整句子的先后顺序,才能避免跳接凌乱的毛病。如果说〈好文章,拍拍手〉单元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见贤思齐」,建立「有为者,亦若是」的信心,那么〈我当小老师〉单元便是提醒孩子「见不贤而内自省」,透过修改他人的病句,发现、进而改正写作时常见的小缺点。最后,〈小作家,显身手〉单元,则提供作文题目与一段引导短文,希望孩子们能「心动不如行动」,身体力行的练笔,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总的来说,这本书共「十五堂课」中,每堂课都包含了五个单元,希望在丰富而紧凑的引导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出优秀的写作能力。
我的学生都知道,他们上的是「作文魔法学院」,所以不能再写出「麻瓜」的文章,很高兴威廷、俊毅、志鸿、乐嘉、黄珑、翼贤、许祯、欣仪、昱德、许宁、明儒、圣哲已脱离「麻瓜」行列,晋身为魔法学院的高材生,更谢谢他们的慷慨,让我能将他们的佳作收录在本书中。
能写作、能教学、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幸福的,而在这路上,能获得许多教育界前辈、好友的情义相挺更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新北市天主教光仁中学林沛英校长、新北市天主教恆毅中学卓明楠校长、新北市私立竹林中学陈钟恩校长、新北市天主教圣心女中魏雪玲校长、新北市桃子脚国民中小学蔡宜芳老师、台北市万芳国小戴秀华校长、新北市天主教圣心小学毕明德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研究所多媒体华语课程杨豫扬总监惠赐推荐小语。
继去年的《决胜作文16堂课》之后,这本《实战作文15堂课》是我的第二本作文书。曾经以为年少时期那「着作等身」的梦想,永远只会是个梦想,但现在,我彷彿看到自己正朝着这个梦想一步步的前进。谢谢我的舅舅,是他,在我的童年,为我买了人生第一套彩色故事书,或许远在天堂的他,从来不知道这套书给了我多大的影响,但,我知道。
我想,我一定是累积了好几辈子的福气,才能在这一路上得到多位长辈的关爱,好友的鼓励,谢谢大家,谢谢上天!
汪淑玲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抹亮色,甚至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我一直是个“老油条”,自认为摸爬滚打多年,多少也有些心得。然而,越是“老油条”,越容易陷入思维定势,越是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些“秘籍”,殊不知,这些“秘籍”可能早已陈旧,甚至误导了自己。翻开《实战作文15堂课》,我抱着一种“看看你能玩出什么新花样”的心态,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惊喜。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让我去背诵什么华丽的辞藻,而是从最基础、最核心的“实战”出发,一点点地剥离我固有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写作这件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挑战的事情。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审题”的部分。以往,我总觉得审题就是找到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展开。但这本书却将审题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强调的是对题意的“深度挖掘”,是对“隐藏信息”的敏锐捕捉。它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明白,同一个题目,不同的切入点,最终呈现出来的文章是天壤之别的。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教我们如何从题目中提取出“隐藏的限制条件”、“隐含的价值取向”、“潜在的对比关系”,甚至是如何通过题目中的“语气”和“情感色彩”来揣摩作者的真实意图。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写不好文章,不是因为我们没话说,而是因为我们没“看懂”题目。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题目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一步步走进题目这座迷宫,让我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够精准地找到出路,并从中发现宝藏。
评分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件“天赋”使然的事情,自己在这方面似乎缺乏灵感和创意。《实战作文15堂课》的到来,却让我对这个观点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创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被“激发”和“培养”的。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发散思维”的训练。它通过一些有趣的练习,引导我去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可能性”。书中提供的“联想游戏”、“类比训练”等方法,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一个点出发,延伸出无限的思路。我开始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挖掘的写作素材,原来平凡的事物也可以变得不平凡。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鼓励我去“大胆想象”,去“自由创造”,让我不再害怕“写不出东西”,而是充满了创作的欲望。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非常“懒惰”的读者,对那种“枯燥乏味”的书籍总是敬而远之。《实战作文15堂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充斥着大段理论和晦涩术语的“学术著作”,结果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写作这个看似枯燥的过程,变成了一场充满探索乐趣的旅程。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感表达”的部分。以往,我总觉得写文章要“严肃”、“深刻”,生怕流露出过多的个人情感,显得“不够成熟”。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打动读者的最直接的武器。它并没有鼓励我“滥情”,而是教我如何“恰当地”表达情感,如何让情感“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如何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体悟,将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让文章“有温度”。书中提供了许多将“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相结合的范例,让我看到了情感的力量,也看到了如何避免“空泛的抒情”。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帮助我解开了束缚,让我敢于真实地表达自我,也让我认识到,真挚的情感,才是最动人的力量。
评分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害怕写作的人,每次面对空白的稿纸,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实战作文15堂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状态。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友好”和“鼓励”的方式,让我一步步地克服了对写作的心理障碍。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克服写作障碍”的建议。它并没有回避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而是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应对。例如,书中提出的“每天写一点”,培养“写作习惯”,以及“从小处着手”,从“熟悉的题材”开始写,都让我感到非常受用。它让我明白,写作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来不断提升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让我不再害怕失败,而是鼓励我大胆尝试,享受写作的过程,让我重新找回了对文字的热情。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备战高考的学生,写作是我一直以来的“阿喀琉斯之踵”。每次作文考试,我总是花费大量时间构思,但最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觉“形似而神不至”,缺乏深度和亮点。自从读了《实战作文15堂课》,我仿佛找到了救星。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教我写出“名篇”,而是聚焦于写作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几个环节。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段落组织”的讲解。以前,我总以为段落只要意思连贯就行,却忽视了段落内部的逻辑性和层次感。这本书则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清晰的“主题句”,如何通过“支撑句”和“过渡句”来丰富和支撑主题,以及如何确保段落之间的“自然衔接”,形成一篇流畅而有力的文章。书中用了许多图示和表格,将抽象的写作技巧具象化,让我一目了然。我曾经觉得写不好文章是因为词汇量不够,或者思路不清,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很多时候,是我的段落组织能力出了问题。它让我明白,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有序呈现。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建筑师,指导我如何将一块块零散的砖石,砌成一座坚固而美观的大厦。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字有一定追求但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写作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引我提升写作技巧的书籍。《实战作文15堂课》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实战性”和“针对性”,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作文指导书那样泛泛而谈,而是紧紧围绕着写作过程中最常见、最棘手的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尤其推崇书中关于“语言锤炼”的章节。我常常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句子冗长,表达不清。这本书则通过大量对比鲜明的例子,教我如何“删繁就简”,如何用更精准、更生动的词语来表达,如何避免陈词滥调,如何让我的文字“闪闪发光”。它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是培养一种“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对细节的雕琢能力”。我学会了如何用“意象”来丰富我的表达,如何用“比喻”来增强我的感染力,甚至是如何通过“句式变化”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指导我如何将一块璞玉,雕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我的文字也拥有生命和光彩。
评分我之前一直认为,写出好文章的关键在于“辞藻的华丽”和“立意的深刻”。然而,《实战作文15堂课》却让我认识到,最动人的文字,往往是最“真挚”和“朴实”的。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写作目标,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让我的文字更贴近生活,更打动人心”。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细节描写”的讲解。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普通的事物,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捕捉那些微妙的细节,也能够赋予它们生命和色彩。书中提供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描写案例,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感官描写”来唤醒读者的体验,如何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开始意识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才是文章中最能够触动人心的部分。这本书就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引导我用“心”去感受世界,用“情”去书写生活,让我笔下的文字也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文字领域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我深知写作的“苦”与“甜”。《实战作文15堂课》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对写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体系化”和“实用性”。 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修改与润色”的章节。很多时候,我们写完一篇文章,就觉得万事大吉,却忽略了修改的重要性。这本书则系统地阐述了如何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多个层面去修改一篇文章,如何发现并修正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和“不容易察觉的瑕疵”。它教我如何像一个“挑剔的读者”一样审视自己的作品,如何不断地追求“完美”。我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评价”,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如何将一篇“ passable”的文章,提升到“ excellent”的水平。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编辑,指导我如何精益求精,让我的文字达到更高的境界。
评分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但自己动笔写文章时,却总感觉“笔力不足”。《实战作文15堂课》的出现,无疑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把我当成一个“零基础”的学习者,而是把我当成一个“有潜力的”写作者,通过系统性的训练,一步步地提升我的写作能力。 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谋篇布局”的讲解。以往,我写文章往往是想到哪写到哪,缺乏整体的规划,导致文章结构松散,逻辑混乱。这本书则详细讲解了如何构思文章的“开篇”、“主体”和“结尾”,如何设置“悬念”和“转折”,如何让文章的起承转合流畅自然。它不仅仅是教我写出“好句子”,更是教我如何构建“好文章”。书中提供了多种“文章结构模型”,让我可以根据不同的写作主题,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我开始明白,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内容的丰富,更在于结构的精巧。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教我如何将一幕幕精彩的镜头,组织成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起这本书,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作文的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充斥着空泛的理论和不切实际的指导。然而,《实战作文15堂课》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接地气”的方式,迅速赢得了我的好感。它没有给我描绘一个遥不可及的写作“理想国”,而是将写作这个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书中的“15堂课”听起来像是课程表,但读起来却更像是循序渐进的“闯关游戏”。每一堂课都像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也附带了明确的“通关攻略”。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素材积累与运用”的那几堂课。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素材库十分贫瘠,写文章时常常搜肠刮肚,也挤不出几个像样的例子。这本书却告诉我,素材并非一定要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身边的普通人物,甚至是一个不起眼的场景,都可能成为精彩的素材。它详细地讲解了如何“有目的地”积累素材,如何将零散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素材“巧妙地融入”文章,而不是生硬地“堆砌”。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例,展示了同一个素材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用法,让我大开眼界。我开始明白,不是我没有素材,而是我没有学会“看见”素材,更没有学会“使用”素材。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教我如何将手中那些看似普通的食材,烹饪出一道道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