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发、梁朝伟、周星驰、陈奕迅、钟楚红、容祖儿也爱吃,
香港巷弄里的好滋味
什么样的老味道能让周润发怀念不已,三不五时就要亲自到店里回味?
是怎样的美味,让陈奕迅等一众大明星不介意排队等候,即便不能坐于店内,坐在街头亦同样吃得开心?
还在吃九记牛腩吗?吴家辉告诉你更好的选择,冒着店家出名后必须排队等候无法悠哉尝美味的风险,忍痛公开私藏的清汤腩秘店,只要喝进一口汤,立刻就能让人移情别恋。
一九六○年代香港出现第一个汉堡,不在麦当劳,而在红磡黄埔街旁的码头。承传到了第二代,连外国媒体都跑来採访,并大赞港式汉堡完全不输西方五星级饭店,怎能不一尝这传奇的汉堡?
传说港式烧鸭的左腿最好吃,这是真的吗?且听吴家辉娓娓道来这流传四、五十年的左髀之谜。
总是让人齿颊留香的虾子捞面,好想把这份美味带回家,带你採买最道地的虾子面饼,并教你煮出不输一般面店的好味道,会发现,这简直比煮泡面还要简单!
单纯为了美食,足以成为到香港旅行的唯一理由,浓郁入味的牛腩让人惊艳,滑嫩弹牙的肠粉令人难忘,技惊国际的卤水小吃更是教人一尝就爱上,当然免不了要追随一众大明星的脚步,品尝他们也爱的私房秘店。跟着最懂吃的吴家辉钻入小街巷道,搜罗正宗港味的茶餐厅、粥粉面店、点心舖…让你每一次的香港旅行,关于「吃」的行程都排得满满满,连宵夜时段都很忙!
+大明星的巷弄秘店+怀念正宗港味老字号+私房食肆大公开+在家也能做出香江美味
◎独钟老字号
数十年的香江记忆,尝不腻的传统好滋味。
◎私房食肆
哪里吃才最正宗?口袋美味名单大公开。
◎街头滋味
街头巷尾浓浓的人情味,任谁也模仿不来。
◎庶民晚宴
站上国际舞台的餐厅抑或大明星最爱的店,晚餐就到这里吃出庶民生活味。
◎美味伴手
延续香港美味记忆,将品尝到的幸福滋味也一起带回家。
作者简介
吴家辉
地道港仔,讨厌刻板单调的生活,浑身上下似有用不完的精力和点子,永远闲不下来。前半生游走于萤光幕前,曾当DJ、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拍了一些电影;后半生主力娱乐制作,并把这几年出国工作的经验写成多本旅游书,发行两岸三地。2004年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泰国达人合办「泰国疯中文网」,以论坛形式推动泰国生活文化,至今会员人数超过两万名,是大中华地区最受欢迎的泰国论坛网站。着有《香港小旅行》《潮败最香港:吴家辉的私房潮店100》等书。
吴家辉粉丝团:www.facebook.com/parrong
泰国疯中文网网址:www.crazythailand.com
冻柠茶少甜部落格网址:teelak.pixnet.net/blog
相关着作
《潮败最香港:吴家辉的私房潮店100》
【自序】做个龟毛的吃货
【独钟老字号】
《桃姐》主仆情真实上演中:金凤茶餐厅
锁住港式饮茶时光的老酒楼:得如酒楼
吸啜猪肠粉,周润发也难忘的香江记忆:合益泰小食
烧鸭左腿最好吃?六十年烧鸭店解谜:清真惠记
香江粥王,严守猪骨粥底老字号:生记粥品专家
牵引四十年情怀的金黄蛋塔:豪华饼店
张艾嘉夏日甜汤养生学:浩记甜品馆
不在麦当劳!香港第一个汉堡传奇:时新快餐店
卤出潮州二十年好味道:卤八鹅店
中西融合,港式面包老口味:快乐饼店
龟苓膏的百年基业:春回堂
鲜活鱼蛋,老街坊的真情滋味:新景记粉面家
大口饮凉茶的港人天性:三不卖
陪伴中环成长的小舖:公利真料竹蔗水
【街头滋味】
坐在街头也要吃!陈奕迅的私房美味:民声冰室
梅艳芳的深夜食堂:小巷猪骨粥
《食神》牛丸真实版:德发牛肉丸
石澳后滩怀念周星驰牛腩:洪记士多
一口咬下粉肠爆汤瘾:永记潮州粉面
老饕追求的极致锅巴:坤记煲仔小菜
模仿不来的街头风味:泉昌小食
潮州粿现身,意志力大考验:曾记粿品
【私房食肆】
钟楚红也要排队的车仔面:顺兴车仔面茶餐厅
清汤腩私房店,忍痛大公开:八宝清汤腩
小心烫口!大啖喷汁馅饼:唯珍上海面家
收录口袋名单,兼卖潮州卤水的茶餐厅:心美菜馆
大口吞下正宗羊羶劲儿:云南阿老表黑山羊汤锅米线
三大点心师傅坐镇小小点心坊:聚点坊
香江节奏里的慢食哲学:摩厨面馆
蛋香销魂,独家特制宽蛋面:壹碗面
莽夫厨神的香浓牛筋丸:成记牛什粉面
好吃烤乳猪,全凭师傅真功夫:卖猪仔特式烧烤坊
特调药材,呈上汤头新鲜货:兰香面家
【庶民晚宴】
船艇内的避风塘炒蟹:避风塘信记
走向国际的星级卤味:阿鸿小吃
靠点心跻身全球最佳餐厅:点点心点心专门店
黎智英和王菲也要拥护的妈妈味:生记海鲜酒家
武艺与厨艺双全的传奇大师:红厨
再现失传厨艺的米其林推荐餐厅:得龙大饭店
客人连署保留,尝出排档人情味:祥正饭店
羊痴必尝,香港回教徒的美食天堂:马家庄清真馆
一战成名的铁板黑椒猪手:小炒皇
饭后大啖甜品,许鞍华也成信徒:金源小馆
【美味伴手】
以豆腐乳创作义大利面:廖孖记
在家做出面店好味道:虾记面厂
等待鸡蛋卷飘香的排队人龙:德成号
以五花八门的飘香腊肠办桌:和珍腊味家
吸引梁朝伟的甜蜜手艺:May's Cookie 一口曲奇
用梅干菜创作美食的懒人妙法:石澳梅菜王
无论如何也要带上飞机的柠檬蜜饯:柠檬王
【附录】正宗港味分区索引
自序
做个龟毛的吃货 by吴家辉
1.我不是食家。
充其量是爱吃贪吃的吃货一名。
2.本吃货有点年纪,深明品尝美食名额有限之理,吃一顿,少一顿,一切难吃的,统统拒绝放口中。
3.又因本人为脾气火爆牧羊座,虽然早已收火,理应EQ日渐高,唯独遇到难吃的,仍是禁不住生气,准会哗啦哗啦的一口气骂出来。
4.例子:
某次和墨刻编辑部饭聚,同事选择了网上热爆的餐厅一间,本以为去吃大餐,可惜餐点上桌,汤是温的蛋是冷的,为了维持礼貌亦为了保护推荐此餐厅的同事之弱小心灵,没有立即发难(可见敝人亦为有良心之好人一名),只是之后不免在编辑小姐面前说啊说的说个天荒地老仍在说。难为编辑小姐从此每约饭局,都会先来电征询意见,过后又会一直追问好吃与否。
5.本吃货终于要推出介绍香港餐厅的美食书。
或许在习惯了我对吃的刁难,编辑小姐了解我会为寻吃觅好滋味而龟毛的独特个性,发现以上所说的123可以是缺点,反过来看亦是写书之优点,特别是她旅游香江时跟着在下介绍的跑去吃过访踏过,才知道我所说的货真价实好料理真的是好味道后,于是在2010年推出《潮败最香港:吴家辉的私房潮店》后,再度邀请写一本香港美食餐厅的书。
6.本为麻烦人,总有麻烦事。
原本 出书程序很简单,签约落实了,开始採访写作、设计编辑,再来推出便完事。可是出书日期由2011年一直推延至2012年四度改期,全因在下工作项目太多太忙碌,一拖两年,所以说「终于」,实非无的放矢。
7.两年之间变动多。
推出日期改了又改,即便本书主题亦由介绍一百间餐厅修改至五十间,从中西美食大杂烩,变为弄巷访寻老味道。
8.怎会被难倒?
不过总不会简单的把平常光顾爱吃的,如此这般唏哩哗啦一股脑儿写下来,还是先把餐厅名字记下,再从必吃、推荐、特色、港味不同方向切入,选出五十间餐厅来,这样才不辱吃货之名。
殊不知于採访期间,和店主们在美味以外还聊出了一份香港人情味。通过他们的经营故事,体验到那种不怕死的孤注一掷和死而后生的放手一搏之香江人民传统精神,亦从他们言语之间,道出了过去的老香港如何走到当今新香港的种种,勾起了不少儿时逸事。
9.这种种的意料之外,全被我一一写到书中来。
于是文字分享不仅在于美食共尝,还包括了一种香江情怀,希望看倌们阅读过后,不再只以购物或美食挂帅游历这小岛,在了解了,明白了,会喜欢了,爱上了,从此把香港珍而重之放心中。
10.最后。
真的是最后,因为每次写书都视之为最终回,所以一定要鸣谢在写作过程中伴我一路走来的各位。
谢谢李社长的提携、Momo 的不断鼓励、郡怡对我迟交文稿的包涵和容忍、妙君在行销上的努力大推,还有墨刻编辑部的各位同仁们。又感谢 Shanna 小姐于在下脑枯肠竭时不断乱说瞎掰来刺激我的大脑神经;还有小狗啡啡在凌晨无人时陪伴在侧为我写稿时驱寂寞;还有一位永远边骂边奋力营救我于水处火热中的人物,以后所有救亡运动都继续有劳您来解救。当然还有读者看官们,或许没有把书买下,只是在书店中随便翻阅,但能读到这页这段这一行,同样是对我的忍耐,都是要谢的。
至于已把《香港老味道,港仔的巷弄秘店50+》带回家的各位,由本吃货介绍的香港五十间餐厅会出现怎个光景?请继续翻阅以下一百多页便自有分晓。
我一直对那种“寻宝”式的体验非常着迷,而《港仔的巷弄秘店50+》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这种探索的渴望。香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它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更在于它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市井风情。书名中的“巷弄秘店”四个字,就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哪些“秘店”能够被收录其中?它们是否有着独一无二的招牌菜?是否保留着最传统的手艺?又是否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私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香港错综复杂的巷道,发现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美味。我脑海中已经预演了无数种场景:可能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街角,一家飘着诱人香气的烧腊店;也可能是在某个老旧的居民楼下,一家专门做传统点心的老字号。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那种“老派”的味道,比如那些现在已经很少能吃到的怀旧小吃,或者是那些用料讲究、制作精良的传统菜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美食的探索,更是一次关于香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我期待它能带我找到那些真正能代表香港“老味道”的地方,去感受那份朴实无华却又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立刻就被书名《港仔的巷弄秘店50+》所吸引。我一直对香港的市井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老店,才是真正能够代表香港味道的地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秘那些不为人知的美味,让我有机会去品尝那些可能连很多游客都不知道的“私藏”好店。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想象,在某个周末的清晨,我带着这本书,穿梭在香港的弄堂里,寻找那些书中介绍的秘店。可能是一家开了很多年的茶餐厅,里面弥漫着奶茶和菠萝油的香气;也可能是一家不起眼的面馆,门口排着长队,只为那一碗鲜美的云吞面;又或者是一家充满怀旧气息的糖水铺,甜糯的芝麻糊、红豆沙,温暖人心。我希望书中不仅仅介绍菜品,更能描绘出店内的氛围,老板娘热情爽朗的笑容,老街坊们闲适的谈话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香港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它能带我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品尝它最真实、最地道的“老味道”。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难忘的美食与文化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港仔的巷弄秘店50+》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在召唤着我去进行一次关于味蕾的冒险。我一直觉得,真正的香港味道,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街头巷尾,藏在那些历经风雨的老字号里。这本书,恰恰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有哪些“秘店”能够被收录其中,它们又隐藏着怎样的独特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的菜品介绍,而是能深入挖掘每家店背后的故事。例如,它的老板是如何传承下来的?有没有什么家族秘方?又或者,这家店见证了香港怎样的历史变迁?我喜欢那些有温度的故事,那些关于人情味、关于坚守的故事,它们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在某个阳光斑驳的午后,我坐在一家老旧的茶餐厅里,品尝着一杯香浓的丝袜奶茶,听着老板讲述着这家店的往事,感受着香港独特的市井生活气息。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它不仅仅是关于吃,更关于理解一个城市,理解一群人,理解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宝贵记忆。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香港“老味道”的窗口,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评分说实话,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设计感吸引了。那种复古的排版,加上一些手绘风格的插图,瞬间把我拉回了上个世纪的香港。我一直觉得,很多老店之所以能留存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味道好,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和普通人的生活片段。这本书的名字《港仔的巷弄秘店50+》暗示着它将带我们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中的美味。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店铺的名字和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挖掘每家店背后的故事。比如,老板是如何创业的?有什么样的坚持?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一家小小的店,背后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奋斗史,甚至是一个社区的缩影。我特别喜欢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比如老板热情地招呼客人,和老主顾熟络地聊天,那种温暖的感觉,是在现代化的连锁餐厅里永远找不到的。我脑海中已经想象着,在某个闷热的午后,我偶然闯进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点上一份招牌的点心,听着老板讲着关于这家店的趣事,然后在一口接一口的美味中,感受香港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它不仅仅关于吃,更关于生活,关于记忆,关于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珍贵情感。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怀旧感扑面而来,封面上的老旧招牌和泛黄的街景,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翻开书页,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些隐藏在香港纵横交错的巷弄深处的味蕾宝藏。我一直对香港的市井文化充满好奇,那些不起眼的小店,往往才是最能代表香港精神和味道的地方。这本书的名字《港仔的巷弄秘店50+》就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50多家秘店,意味着50多个不为人知的故事,50多种可能触动味蕾的惊喜。我尤其期待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老店,它们承载了多少岁月的痕迹,又藏匿了多少世代相传的手艺?是不是有那种开了几十年的茶餐厅,老板娘的粤语比收音机里的播音员还要地道;又或者是有那种藏在楼梯拐角的小面馆,每天只做一锅秘制汤底,味道鲜美到让人难以置信。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许多画面,比如坐在吱呀作响的旧风扇旁,看着老板娘娴熟地在炉火前忙碌,空气中弥漫着锅气和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香料味,那种感觉,一定比任何高档餐厅都要来得真实和温暖。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香港最真实、最地道的“老味道”,去感受那份属于市井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我期待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能够唤醒我味蕾,也能触动我心弦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