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星巴克买咖啡不要外带,因为星巴克的咖啡卖的那么贵,原因就在于星巴克把装潢,气氛都计算到成本了,所以为甚么星巴克的咖啡比SEVEN贵那么多的原因了。
您到陶瓷博物馆自己动手做一个杯子,花的钱比你到市场买的贵了许多,您觉得花时间自己去採草莓,很快乐,这一些自己动手做有比较便宜吗,其实贵很多,原来你已经不知不觉陷入体验经济的行销技巧中了。
一般大众可能不知道原来化妆品的产品成本只佔售价的百分之五,一瓶明星花露水跟一瓶Dior的毒药价差十几倍,原料差不多,只差香味不同,为什么你宁愿花几千元买一瓶毒药而愿不去买花露水呢,新加坡航空的空姐身上的香水是新航特制的还有申请专利,这一切都是因为行销后让您有与众不同的体验。
体验时代就是让消费者有不同的体验所以有各种的客制产品产生,现代社会大量生产,低价促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本书教您脱离传统行销拼低价的红海,带您走进体验时代的行销革命找到自己的蓝海。
作者简介
骆少康
从事行销十余年,行销博士,现为大学教授,主授行销相关领域课程,多次获国科会计划肯定。
黄荣华
从事行销十余年,在多所大学兼课主授行销,现为台湾电子书协会理事,台湾两岸出版品交流协会理事。
第一篇 设定体验行销策略
第一章 界定体验行销
第一节 体验行销的市场 3
第二节 体验行销的方式 4
第三节 体验行销的特征 7
第四节 体验行销的构成要素 10
第五节 案例分析:星巴克致力于体验氛围营造 13
第六节 知识点总结 14
第二章 分析消费者的体验心理
第一节 目标消费者群体心理分析 15
第二节 界定消费者的心理体验要素 17
第三节 将顾客体验分成四个层面 18
第四节 明确界定产品的消费者心理属性 20
第五节 了解顾客体验心理的调查方法 21
第六节 案例分析:体验行销面面观 23
第七节 知识点总结 24
第三章 顾客体验定位
第一节 体验定位 27
第二节 明确体验承诺 28
第三节 超出顾客期望体验 29
第四节 案例分析:捷蓝航空公司超出顾客期望体验的原则 31
第五节 知识点总结 32
第四章 体验行销策略要素
第一节 界定策略体验模组 35
第二节 体验矩阵 38
第三节 企业品牌塑造 40
第四节 产品要素 43
第五节 案例分析:健怡可乐的品牌风波 45
第六节 知识点总结 46
第五章 体验行销策略整合
第一节 体验行销整合模型 47
第二节 行销战略分析 4
第三节 体验行销4P 组合分析 50
第四节 体验行销6E 组合分析 53
第五节 体验价值分析 56
第六节 体验轴心分析 58
第七节 案例分析:麦卡伦之旅 62
第八节 知识点总结 62
第二篇 精心设计顾客体验
第六章 体验行销的设计流程
第一节 划分目标示场 67
第二节 选择目标市场 68
第三节 建立体验主题和体验品牌 70
第四节 设计体验式的商品和服务 72
第五节 设定体验式的定价 73
第六节 规画展示产品体验的活动 76
第七节 建立体验式行销团队 77
第八节 建立体验式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78
第九节 案例分析:星巴克与中国网通 “联姻” 80
第十节 知识点总结 81
第七章 体验行销设计策略
第一节 体验的创造方法 83
第二节 确定主题 85
第三节 以正面线索塑造印象 88
第四节 消除负面线索 89
第五节 充分利用体验工具 90
第六节 整合多种体验的创造方法 91
第七节 案例分析:高雄义大世界的希腊体验 92
第八节 知识点总结 93
第八章 设计顾客接触点
第一节 面对面接触 95
第二节 利用通讯方式进行接触 97
第三节 网路的接触 99
第四节 如何提高接触体验 101
第五节 避免无效接触 102
第六节 案例分析:网路接触的成功典范——亚马逊书店 103
第七节 知识点总结 106
第九章 体验行销工具
第一节 沟通 107
第二节 视觉与口头的识别 108
第三节 产品呈现 110
第四节 联合建立品牌 113
第五节 空间环境 114
第六节 电子媒体与网站 116
第七节 人员 117
第八节 案例分析:NIKE TOWN 体验中心 117
第九节 知识点总结 118
第十章 混合式体验与全面体验
第一节 混合式顾客体验模式 121
第二节 全面顾客体验模式 124
第三节 全面顾客体验过程 125
第四节 360 度接触行销 130
第五节 全面顾客体验的资料管理 131
第六节 案例分析:赛豹滑板车的全面体验行销 132
第七节 知识点总结 134
第十一章 促进顾客参与
第一节 让顾客参与 “生产” 137
第二节 顾客参与的体验点 139
第三节 促进顾客参与的策略 141
第四节 量身订制 142
第五节 案例分析:全民参与的 “超级女声” 143
第六节 知识点总结 144
第三篇 体验行销策略
第十二章 感官体验策略
第一节 抓住感官刺激 149
第二节 感官体验的基本要素 151
第三节 风格 153
第四节 主题 154
第五节 整体形象 155
第六节 感官体验的S-P-C 模型 157
第七节 知识点总结 160
第十三章 娱乐体验策略
第一节 快乐体验 163
第二节 性感体验:抓住美的享受 164
第三节 探险与历险 166
第五节 知识点总结 167
第十四章 情感体验策略
第一节 感觉为什么重要 169
第二节 顾客情感要素 170
第三节 情感体验介质 71
第四节 消费过程的情感体验 173
第五节 情感广告 174
第六节 知识点总结 176
第十五章 文化体验策略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体验 179
第二节 时尚文化体验 181
第三节 身份文化体验 183
第四节 地域文化体验 185
第五节 思想体验 186
第六节 案例分析:雀巢咖啡的文化体验 187
第七节 知识点总结 189
第十六章 服务体验策略
第一节 服务的三个阶段 191
第二节 体验式服务模式 192
第三节 服务:抓住顾客的心 194
第四节 热情和微笑 196
第五节 案例分析:今天你对客人微笑了没有? 198
第六节 知识点总结 199
第十七章 品牌体验策略
第一节 品牌就是体验 201
第二节 赋予品牌体验之 “名” 203
第三节 品牌人性化 205
第四节 品牌的视觉冲击 206
第五节 亮出品牌的兴奋点 209
第六节 知识点总结 210
第十八章 店铺体验策略
第一节 店面形象体验 213
第二节 橱窗魅力体验 215
第三节 产品陈列体验 216
第四节 店铺氛围体验 218
第五节 人员热情体验 218
第六节 案例分析:产品陈列是为了顾客体验 219
第七节 知识点总结 220
第三节 顾客体验与创新战略 248
第四节 新产品开发中的顾客体验 250
第五节 行销创新的顾客体验 252
第六节 细微创新的魅力 252
第七节 案例分析:可口可乐的行销创新 253
第八节 知识点总结 254
第二十三章 把顾客当成财务资产
第一节 顾客体验与顾客价值 257
第二节 顾客体验管理 259
第三节 实施顾客价值管理 260
第四节 追踪顾客体验 262
第五节 案例分析:星巴克的顾客体验管理 263
第六节 知识点总结 265
推荐序
近年来社会上普遍讨论台湾产业的未来该何去何从。这样的议题其实不是今天才发生,而是一直不断被国人检讨却始得不到共识的问题。记得70年代,我们喊着「日本能,我们为何不能?」,努力要学习日本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的哲学。然而,数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找到答案,只是问题换成了「韩国能,我们为何不能?」。几十年来,到底韩国与日本作对了甚么,而我们又作错了甚么?
答案可能就在于台湾许多企业习惯将眼光放在短期的利益,而不是将心力投入于产品研发及品牌行销工作。以代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毛利通常十分微薄,当台湾内部的工资与营运成本上涨时,企业就被迫要移往中国大陆或东南亚等成本较低的地区,否则无法生存。而韩国大型企业多年来则积极投入于国际品牌的发展,从重工、电子产品、网路游戏,甚至是演艺与文创产业,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功表现,例如汽车业的Hyundai,还是3C产品的SAMSUNG,或是娱乐事业的Rain、少女时代,以及赚人热泪的韩剧,而这些品牌都不是选择以低价作为市场竞争的武器,反而是透过行销来创造品牌及产品的价值,如此,不但将市场扩及到亚洲甚至是全球,更因价格与毛利的提升,使得品牌与产品的价值升级,让整体产业链利益增加,产业因此无须外移且带动劳动薪资之加值。
台湾其实并不缺乏创新与研发能力。当APPLE在2007年发表了第一支风靡全球的iPhone时,台湾菜篮族人手一只的股票机,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具备了智慧型手机的雏形。台湾厂商真正缺乏的很可能是行销的能力。
个人从事行销教育及研究工作数十年,欣见台湾许多年轻菁英对于行销知识与实务工作的积极投入,已使台湾产业的行销实力见到了曙光。本系列丛书是由台湾新一代甚具潜力的行销学者骆少康教授、具有丰富两岸行销实务经验的黄荣华老师,以及熟悉两岸广告操作的卢庆声先生,与大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所推荐的张艳芳、 李敬、谢强等教授共同合作,规划撰写适合两岸四地行销实务的书籍,分体验行销、 病毒行销、品牌行销、情感行销、服务行销、危机行销、关系行销、价值行销及通路行销等类别撰成独立专书。这一系列丛书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扎实的行销理论,并且邀请了熟悉大陆地区的行销专家与学者共同参与,使得本书的内容能融合两岸四地不同的企业文化与个案,除了可让有志从事行销工作者体会到实务操作的过程,更可以透过此一系列丛书提早了解不同地区在行销工作上的异同。
本书值得推荐给有意学习行销者作为自练武功的秘笈,也适合作为企业内部教育的行销教材,也建议大学商管领域相关课程列为行销知识学习的一套教材。
黄俊英
国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荣誉讲座教授
作者序
体验行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而来的,体验经济的到来催生了体验行销。所以说,体验行销是体验经济时代的行销革命。
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本身的功能强大、外形美观、价格优势,借由产品的吸引力来获取经济利益:体验经济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生产及消费行为发生了如下变化:
(1)以体验为基础,开发新产品、新活动;
(2)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3)以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并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4)以建立品牌、商标、标语及整体意象塑造等方式,取得消费者的认同感。
这些变化唿唤着体验行销,体验行销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体验行销呢?
Bernd Schmitt在他所写的《体验行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一书中指出,体验行销就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行销的思考方式。
体验行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方面。
麦当劳里的食谱本身对顾客而言固然存有吸引力,但是,顾客之所以喜欢去麦当劳,主要是因为那儿整洁明快的摆设、快捷的服务以及小孩们所喜好的各种娱乐活动。简而言之,顾客真正的需要的是消费体验。
体验式行销的理念新颖而有现实意义。许多跨国公司在开拓华人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在运用和实施体验式行销策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Haagen-Dazs、王品集团、NIKE、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公司所运用的体验行销策略,对市场形成了很强的穿透力。
体验行销正以强大的势头发展着,也必将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行销方式。我们应该适应市场的变化,充分掌握体验行销这种方式,引领行销新潮流。只有那些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商家, 才能真正吸引顾客, 并且在新经济中胜出。
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就是它對「數據」的運用方式。以前我們總覺得數據就是數字、報表,用來追蹤KPI、看ROI。但書裡面提出了一個很棒的觀點:數據不應該是冰冷的,它應該是「有故事」的。透過更細膩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消費者的行為模式、潛在需求,甚至情緒。書裡舉的例子,像是透過分析社群媒體上用戶的語氣、用詞,來判斷他們對某個產品或服務的真實感受,這遠比單純的點擊率更能反映問題。這讓我想起我們公司之前在做一個新產品的上市前調研,花了好多錢做問卷,結果發現消費者填寫的內容很多都比較官方、客套,很難挖到真實的想法。如果當時能有書裡提到的這種「情感數據分析」工具,或許我們就能更早發現一些潛在的危機或機會。而且,書裡強調的「預測性分析」,更是讓我看到了數據的另一種可能性。不是過去式,而是未來式。透過分析現有數據,去預測消費者未來的行為,進而提前佈局,這對於搶佔市場先機至關重要。這本書讓我對數據的看法,從「記錄者」變成了「預言家」,感覺非常有啟發性。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在「品牌」這件事情上,有了全新的認識。過去我們談品牌,可能就是logo、slogan、廣告詞,還有一些情感訴求。但書裡講的「體驗」讓我覺得,品牌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標誌」,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它透過消費者每一次與品牌互動的「體驗」,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書裡舉了幾個非常出色的品牌案例,它們是如何透過持續不斷的、高質量的體驗,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深刻的認同感和忠誠度。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公司在經營社群媒體時,有時候會遇到瓶頸,發布的內容互動率不高,粉絲增長也很緩慢。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意識到,我們可能太過於專注於「內容的曝光」,而忽略了「內容與用戶的互動體驗」。有沒有在社群上,給用戶一個參與的機會?有沒有在回覆留言時,展現出我們的「人味」?書裡強調的「參與式品牌」和「互動式品牌」的概念,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它讓我明白,一個成功的品牌,不只是你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你讓消費者「感覺」到了什麼。它是一種持續的「價值交換」,而不僅僅是單次的「交易」。
评分哇,這本書簡直是把行銷的脈絡給徹底解構了一遍,讓我這在台灣做行銷這麼多年的人,都覺得醍醐灌頂!以往我們談行銷,總是什麼4P、7P,講究產品、價格、通路、推廣,很務實,也很有架構。但書裡講的「體驗」,完全是把消費者擺在一個全新的高度。不是你賣什麼、怎麼賣,而是消費者「感受」到什麼。書裡舉了很多經典案例,從早期的星巴克,它賣的不是咖啡,是「第三空間」;到現在一些新創品牌,他們賣的是「社群連結」、「個人價值」的實現。這讓我想起我們公司前陣子在做的一個線上活動,起初只是想衝點擊率,但後來參考了一些類似的「體驗式」行銷概念,我們開始思考能不能讓消費者在過程中產生情感連結,而不是單純地滑過去。結果,活動的回饋比預期好太多了,參與者的分享和討論都非常熱烈,甚至有很多人主動把活動的「體驗」內容傳播出去,這才意識到,原來「體驗」的影響力可以這麼深遠。書裡對於如何創造、衡量和優化這種體驗,有非常深入的探討,讓我覺得不是在讀一本理論書,而是在學一套實用的武功秘笈。它打破了我對傳統行銷的框架,讓我重新思考,原來行銷的本質,是關於「連結」和「共鳴」,而不是單純的「推銷」。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看到「體驗時代」這幾個字,我有點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太過學術、太過理論,離我們實際工作有點距離。畢竟在台灣,我們做行銷往往要面對很多現實的考量,像是預算、時間,還有各種變化快速的市場環境。但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擔憂完全是多餘的。書裡面的很多論點,都建立在非常實際的案例基礎上,而且它提出的方法和工具,都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它不是讓你空想,而是教你如何在現有的資源下,去思考如何創造更好的消費者體驗。像是書裡講到的「服務設計思維」,它強調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整個旅程中的每一個接觸點,如何讓消費者覺得貼心、方便、有價值。這讓我聯想到我們最近在優化官網的流程,之前一直卡在技術問題,但看了書以後,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們太過於關注技術本身,而忽略了消費者在瀏覽、下單過程中的「心情」?有沒有哪些環節讓他們感到困惑、不耐煩?書裡提供的那些「痛點分析」、「使用者旅程地圖」的工具,都非常實用,可以直接應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它讓我在解決問題時,多了一個思考的角度,不再只是從單一的視角去看待行銷。
评分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行銷管道」的看法。以前我們總覺得,行銷就是要在各種平台、各種媒體上,把廣告塞給消費者。但書裡強調的「全通路體驗」,讓我覺得,行銷已經不是單純的「推播」,而是要建立一個無縫接軌、隨時隨地的「連結」。它不再是品牌主導,而是消費者在每一個接觸點,都能感受到一致的、高質量的體驗。書裡提到的一些例子,像是線上線下結合的O2O模式,還有透過App、小程序等,將品牌與消費者的生活場景緊密結合。這讓我想到我們之前在規劃一個線下活動時,起初只是想在現場做一些促銷,但看了書之後,我開始思考,能不能在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後,都為消費者設計一系列的「體驗路徑」?例如,活動前透過App推送提醒和獨家優惠,活動中提供現場互動和線上直播,活動後透過Email回饋和社群分享鼓勵。這樣一來,消費者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品牌的「關懷」和「個性」,而不只是短暫的參與。書裡關於「顧客旅程」的細緻剖析,以及如何在不同管道間創造「無痕」轉換,都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行銷的終極目標,是讓消費者在每一個與品牌接觸的時刻,都能感到順暢、愉悅,甚至超出預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